书城传记袁世凯发迹史
26997800000017

第17章 拼命奔跑,华丽跌倒(1)

袁世凯当上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俨然成为晚清最有权势的一个大臣。中国有句俗语: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袁世凯如此光芒四射,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这些人中既有满清的贵族,也有汉族的一些守旧大臣。在他们眼里,袁世凯是晚清的曹操,如果不除掉袁世凯,清朝迟早要被取代。于是,朝廷上下涌起了一股倒袁潮流,即便如此,袁世凯也没有倒下。不过,慈禧病逝后,袁世凯立即下野,这又是为什么呢?

倒袁潮流

东三省全是袁世凯的人,那些和袁世凯关系不好的大臣当然不满,这下袁世凯成了靶子。在这场弹劾风暴中最突出的三个御史是都察院的江春霖、赵启霖和赵炳麟。站在这三人背后撑腰的是瞿鸿禨。

大清宰相奕劻是袁世凯的支持者,要想和袁氏势力对抗,瞿鸿禨觉得必须拉上一个人。此人是谁呢?岑春煊。岑春煊是广西西林人,他老爸当过广西巡抚,此人年轻时是戊戌变法的支持者。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他表现很好,第一时间过来勤王,慈禧和光绪西逃的时候,他又护驾有功,因为这些原因慈禧很信任他,他的官路也升得比较快,短短几年就从布政司升到总督。

岑春煊出身好,受领导宠信,有人曾经把他和袁世凯相提并论,说是“北袁南岑”。不过,这人在性格方面和袁世凯很不同,为人相当正直,正直得近于迂腐,跟瞿鸿禨有些相似,对钱财这些东西真是视如粪土。

岑春煊是个正直的人,有件事最能体现他的性格。他当上两广总督,赴任不久,广州的米商们“照例”给他送来厚礼,四十万银票绝对不是小数目。但岑春煊收到这个后,很不高兴,严厉地拒绝了。他这一拒绝,米商们非常惊恐,担心岑春煊要整他们。结果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这个岑春煊只是不收礼而已,并不整人。不但不整人,反而对商民非常爱护。所以,岑春煊离任时,商民都含泪相送。

岑春煊不但是个爱民如子的好官,也是一个不惧权贵的清官。他担任两广总督期间,曾一举弹劾四十多名官僚,所以许多同僚对他是胆战心惊的,给他送了一个外号“官屠”。当时,天下有“三屠”,分别是“官屠”岑春煊、“士屠”张之洞、“民屠”袁世凯。

岑春煊得罪了朝廷的不少高官,与瞿鸿禨都是忠心报国的大臣,说得上是肝胆相照,互相欣赏。岑春煊在得罪奕劻之后,便被调任四川总督,还不准回京。瞿鸿禨很同情岑春煊的遭遇,决定在他奔赴四川之前帮他一个忙,让他跟慈禧见上一面,或许事情能出现转机。岑春煊先到上海,到了上海他称病不行,在瞿鸿禨的秘密安排下,岑春煊转道来到北京。在瞿鸿禨的帮助下,岑春煊终于见到慈禧。

慈禧是个重感情的人,和岑春煊聊着聊着,想起这人以前对自己的种种忠心,感慨万千。当时光绪也在场,慈禧指着光绪说:“我常跟皇帝说,庚子事变那年要是没有你岑春煊,我们母子指不定现在在哪里呢!”

岑春煊听了也颇为动容,跪地说为太后和皇帝效忠万死不辞,并表示自己不想去四川,请求留在太后身边效力。慈禧点点头说:“这事情我知道了,绝不会亏待你的。”

太后出马,还有什么事情解决不了的。太后一句话,岑春煊不但不必去四川,还升任邮传部尚书。瞿鸿禨和岑春煊,这两个硬骨头的清官结成同盟,共同对付袁世凯集团。岑春煊号称“官屠”,得罪人的事他可不放在眼里。上任之后,他第一把火就是烧掉自己的第一下属邮传部侍郎朱宝奎,朱宝奎是奕劻的党羽,这分明就是公然和奕劻作对嘛!

当然,弹劾他先要过慈禧这一关,慈禧是个权术高手,只要不威胁到她权力,她一般都是能够圆通一点就圆通。所以,当岑春煊历数朱宝奎的种种劣迹时,慈禧却不停劝慰他“得饶人处且饶人”,但岑春煊是个骨头很硬的人,他坚持说如果不将这种人革职的话,自己就不上任。没办法了,慈禧也没办法了,只好将朱宝奎革职。

岑春煊这人做事确实相当牛——还把到任,就将副职革掉,这种事在官场上屈指可数。这还只是刚刚走出第一步,瞿鸿禨和岑春煊很快便发起第二轮攻势。朱宝奎离职才三天,御史赵启霖便言辞激烈地弹劾段芝贵和奕劻父子,袁世凯当然也牵连其中。奏折里的内容有凭有据,讲这个段芝贵买女人给载振玩,又花钱买官,袁世凯对此却是默许。

慈禧看了这个折子,很不高兴,她没想到这些人把她蒙在鼓里,在下面阳奉阴违。岑春煊趁机向她禀报外界对奕劻的非议,慈禧立刻下旨撤销段芝贵的职务头衔,改任程德全暂时代任黑龙江巡抚;奕劻父子虽然是皇亲国戚,也没有幸免,慈禧任命醇亲王载沣、大学士孙家鼐成立专案组,专门调查奕劻父子的作风问题。

慈禧还亲自召来奕劻父子训话:“你们身为皇亲国戚,居然敢如此欺瞒我们母子,你们还不如找根绳子把我们母子勒死算了。”

奕劻收钱的胆子很大,这时吓破了胆,他知道慈禧是什么都能干得出来的。那个花花公子载振听到这个消息,更是惊恐,立刻跑到天津,问袁世凯拿主意。

袁世凯在官场上打拼这么多年,早已练就了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的本领。他先稳定载振的情绪,然后说道:“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将杨翠喜送回天津,取消了证据,再跟他们慢慢周旋也不迟!”

事情办妥之后,袁世凯还授意天津一家报纸登文章,为载振与杨翠喜的绯闻辟谣。袁世凯的这个做法在当时算是技术十分先进的,动用媒体的力量保护自己、打击对手在现代已经是一种风气,但在当时比较少见。

倒袁派也不是省油的灯,报纸一出他们就感觉到不对劲。所以,他们又参了一本,要求对天津报社进行彻查,目的当然是想挖出幕后人物袁世凯。遗憾的是,上面对这个折子没半点反应。

当特别调查小组来到天津的时候,杨翠喜已经是一个叫王益孙的商人的使女,而且有买卖字据,日期还是在载振去天津之前;至于那个借钱给段芝贵的富商,也坚决否认有借钱这回事。特派员把这一男一女提到北京审问,得到的结果也是一样。这个案子不了了之。

不过,慈禧可不能这么算了,她以诬蔑皇亲大臣的罪名将御史赵启霖革职。慈禧是个精明的老女人,她并不想真的彻查载振、奕劻,一方面因为这两人都是皇亲,另一方面也因为这两人都是她任用的,他们出了问题,慈禧脸上也不好看,人们会说她任人唯亲,看人不准。慈禧是个好面子的女人,这个脸她丢不起。

不过,她对载振、奕劻的做法确实有些不满,这种不满只能私下里解决。她暗中叮嘱奕劻要低调,同时授意载振辞去一切官职,这样双方也都留个面子了。赵启霖被革职第二天,载振就提出辞去一切职务,这不是偶然的,朝廷当然爽快地答应了。

开始反击

第一回合,胜利的一方是瞿鸿禨一派。袁世凯等人虽作出了一些防护措施,但最终没有达到目的,算是失败了。

以袁世凯的性格,失败了就得还击啊!当年在朝鲜时他那么咄咄逼人,现在虽然忍术高明,但也绝对不是忍气吞声之辈。如果说瞿鸿禨和岑春煊是用阳谋打击对手的话,那么奕劻和袁世凯使的就是阴谋了。

这招确实阴险,挖人老底!在后来的历史中不断被发扬光大。

奕劻指使亲信翻遍军机处档案,目的就是为了找到瞿鸿禨和岑春煊的把柄,政治斗争跟法庭断案不一样,法庭断案讲究的是疑罪从无,政治斗争就刚好相反,只要激起疑心,斗争就会白热化。

从人品、道德、职业精神等等各方面来说,瞿鸿禨和岑春煊都是没问题的,要想抓住他们的把柄确实难,不过只要用心整一个人,总是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的。还真被他们找到了,他们找到瞿鸿禨当年保举康有为、梁启超的三份奏折,还有岑春煊保举立宪党人张謇(翁同龢的门生)的奏折。

大家知道,慈禧太后最讨厌的人莫过于康有为、梁启超,翁同龢因为支持康梁,也让她反感。奕劻的这招很阴险,就是连慈禧太后也感觉到了,所以她并没有立刻就对瞿鸿禨和岑春煊怎么样,但是心里已经警惕了。

没有扳倒对手,奕劻和袁世凯都很不甘心。以前瞿鸿禨一人在朝时,孤掌难鸣,还好应付,现在他和岑春煊联手,这让袁世凯一派很闹心。因为对方都是大臣、重臣,稳如泰山,要搞垮他们确实很难。袁世凯认为,只有把他们中的一人赶出京城,余下的那个才好对付。有没有这样一个机会呢?

有,而且机会很快就到了。谁给的机会?革命党人。这时候,广东的政府机关大楼屡屡受到革命党人的袭击,当时革命党人势力不大,但是胆大。袁世凯看到这个好机会,便让奕劻在慈禧太后面前替岑春煊美言。岑春煊不是袁世凯的政敌吗?为什么还要替他美言?这叫捧杀,糖衣炮弹送“瘟神”。

奕劻在慈禧面前大夸岑春煊会办事,做事情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广东所以混乱就因为没有岑春煊,只要岑春煊坐镇广东,革命党人哪敢闹事。慈禧听了肯定觉得奇怪,岑春煊不是你奕劻敌人吗?你捧他干嘛?莫不是想把他赶出京城。慈禧犹豫了,因为岑春煊是她的恩人,恩人想留在京城。

看太后犹豫,袁世凯狡猾地进言,意思是:对于臣子来说,君王的命令如同天命,做臣子的哪有权力自己想在什么地方当官就在什么地方当官,岑春煊受老佛爷如此恩宠,就更不应该这样了。

袁世凯的话说的还真有道理。就这样,岑春煊奔赴广东,在京城只呆了一个月左右。既然是老佛爷的命令,岑春煊也只能认命。不过,他很不甘心,临走前向太后辞行的时候,还狠狠地告了奕劻一状。岑春煊要走,太后也是不忍心的,何况太后本来就很相信他,奕劻是个什么人太后心里也清楚,太后真动了拿掉奕劻的想法。

太后产生了这种想法,袁世凯很着急。袁世凯是怎么知道太后的想法呢?太监,太监相当于太后心理的晴雨表,袁世凯很早就买通了这些晴雨表。虽然打听到太后的意图,但袁世凯也没有想好应对之策。

岑春煊离开北京后,又在上海逗留了一段时间,他是在等待,等待像上次那样,老佛爷再召他进京。他也听说了老佛爷有拿掉奕劻的意思,只要奕劻倒台,瞿鸿禨再进言,自己随时可以返京。岑春煊的想法是正常的,因为形势正在往有利的方向发展。

不过,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是:倒台居然是瞿鸿禨,而不是奕劻。

事情怎么会变成这样?这是细节决定成败的最典型案例。这个细节到底败在哪里呢?

慈禧原本是想拿掉奕劻,一天,奕劻生了病,没来上朝。慈禧就单独召见了瞿鸿禨,对他说:“我虽然老了,还没头昏眼花,******那点烂事我还不知道吗?我只是念着他这些年来也为我大清出过力,不忍心就这么把他办了。不过,他们父子一点都不知道收敛,再不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他们还当我这老太婆是病猫了。老大人,依你看,谁接替他比较合适?”

瞿鸿禨心里自然认为自己最合适了,而且老佛爷这样跟自己说,明摆着是让自己接替他。不过嘴上肯定不能说我最合适,那样太不谦虚。瞿鸿禨支吾几声,那意思慈禧也明白。

双方就相当于默认了。

人逢喜事精神爽,政敌要下台了,自己马上就可以上位,想到这里瞿鸿禨这样的老臣也不免有些得意忘形。回家之后,他多喝了几杯,得意地告诉老婆:老夫混了这么多年,终于爬上大清国最高的位置了,那个贪污腐败的奕劻马上就要下台了。

他老婆听到这个消息,比他还高兴。女人一高兴,嘴巴就管不住,她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另一个女人,想让这女人跟她一起分享快乐。哪知这下坏事了,这女人是谁呢?这女人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女人的老公是《京报》的创办人汪康年,汪康年是瞿鸿禨的门生。他自然是替老师高兴,把这个消息透露给英国《泰晤士报》。

几天后,《泰晤士报》中文版刊登了一则消息,说是中国的政局将会发生大变,奕劻即将下台,军机处会大换血。如果说只是报纸登载这个消息,还不至于引起大的风波,因为慈禧是不怎么喜欢看报纸的,国外的报纸就更少看。

但英国驻华公使不罢休,奕劻是个亲英派,英国人担心一旦换人,可能影响英国在华的利益。所以,英国公使很想确认这个消息的真实性。事也凑巧,这天,慈禧要在颐和园招待各国驻华公使夫人,一起游园赏景,聊聊家事国事。英国公使就对自己的老婆说,你一定要好好问问慈禧,这事儿是不是真的。

慈禧原本心情不错,和各国公使赏景之时,英国公使夫人忽然问******是不是要免职。一下子,游园的心情没了,慈禧大惊失色,心想这事我没跟人说啊,只跟瞿鸿禨一人谈了,怎么连外国人都知道了?慈禧沉脸对公使夫人说:哪有这回事,你不要听信谣言!

慈禧很愤怒:瞿鸿禨,是不是老骨头不舒服了,欠收拾啊!

对付政敌

奕劻听说慈禧想对自己动手,招来袁世凯等人商量对策。袁世凯觉得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怎么出击?袁世凯手下的一个智囊杨士琦出了个主意:收买一个御史,参他。袁世凯一帮人相信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个主意有可行性。

不过,瞿鸿禨名声在外,两袖清风,这招居然失败了。没人愿意参奏瞿鸿禨。找不到御史,级别低一点也可以。最后,杨士琦找到了一个翰林院侍读学士,这个人名叫恽毓鼎。这人是个不得志的文人,相对其他官僚,比较寒碜。当看到杨士琦拿着一万八千两的银票给自己时,顿时眼冒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