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袁世凯发迹史
26997800000019

第19章 拼命奔跑,华丽跌倒(3)

袁世凯做官这么多年,被弹劾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这次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大的风险,慈禧召他进宫,教育一番了事。

慈禧临终前的安排

1908年11月3日是慈禧的74岁大寿,这个大寿过得并不喜庆,因为慈禧的身体越来越差了。大寿之后,她又患上了痢疾,病倒在床上。

这时候,慈禧病倒,整个帝国的大厦都在摇摇晃晃。偏偏这时光绪也生了大病,朝廷大员们纷纷关心继承人的问题,很多人在蠢蠢欲动。当时幻想最大的是恭亲王溥伟,此人是老恭亲王奕囗的孙子。他想做皇帝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血缘近啊,他爷爷是道光帝的爱子。当然,想坐上龙椅的远远不只是他们,连臭名昭著的奕劻父子都有想法。

越是混乱的时候流言越多。这时,京城内传言袁世凯打算废黜光绪帝,立自己的哥们载振为皇帝。慈禧活了一辈子,对这些谣言和流言可谓司空见惯,但这谣言也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奕劻父子和袁世凯是死党,他们一旦联手朝中无人能敌。就算袁世凯没有这个包天胆,也得解除威胁才放心。

慈禧就是慈禧,病重之中还能想出奇招。11月7日那天,慈禧让奕劻去遵化,去遵化干嘛呢,原来慈禧的陵墓就选在遵化东陵县的一个叫普陀峪的地方。这一招自然是调虎离山,支开了奕劻,她才好安排接班人的事。同时,她命令铁良统领陆军一镇的兵力坐镇北京城,要是谁敢发动政变,毫不留情地绞杀。

慈禧打算怎么安排接班人呢?这时帝国还有合适的人选吗?

本来慈禧还是疼爱和喜欢光绪帝的,但是光绪帝有自己的想法,触犯了慈禧的权力界限。慈禧的眼睛瞄来瞄去,决定还是从光绪的家庭里选人,毕竟光绪是自己妹妹的儿子。慈禧把目光锁定在载沣身上,载沣和光绪是同父异母兄弟,慈禧的意思是:看光绪这样子,估计快不行了,载沣就担任摄政王。

大家都知道,清朝最有名的摄政王是多尔衮,这个多尔衮的权力已经等同于皇帝了,但名义上还是摄政王。慈禧选择载沣为摄政王一方面是因为帝国合适的人选不多,另一方面醇亲王一家人确实让她信任。醇亲王奕譞就是慈禧的妹夫,也是光绪的爸爸,这人在慈禧剪除肃顺集团的时候立下了很大功劳,后来慈禧掌权后,他又很识时务地退出,从而让自己的儿子载湉当上皇帝,也就是光绪帝。

摄政王选择好了,皇帝的人选呢?慈禧心中也有了,这人就是鼎鼎有名的末代皇帝溥仪,溥仪那时才三岁,溥仪是载沣的长子,母亲是荣禄的女儿。

几天后,也就是11月14日,38岁的光绪帝咽下最后一口气。此时,慈禧也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了,这女人真强,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打起精神,急召摄政王载沣、奕劻(接班人确立后,奕劻便回来了)、张之洞、袁世凯等人进宫,正式通知皇帝的人选:溥仪当皇帝,继承大统,同时继承同治帝的香火,也顺便继承光绪帝的香火(看来她对光绪还是有亲情的)。

11月15日,光绪死的第二天,老佛爷就归西了。后来流传一个说法,说光绪是被慈禧毒死的,从慈禧的角度来说这个不太可能,虽然光绪之前的一些做法让她不满,但这只是内部矛盾。光绪也算是有些威望的人,慈禧明知自己这么多年纪了,身体又不好,干嘛要毒死自己的侄子,换上一个没有威望的人,这样一来不是给清帝国埋下危机吗?

也有人认为光绪是被李莲英毒死的,因为李莲英是害死珍妃的刽子手,虽然是在慈禧的授意下,但也难以逃脱责任。当然,这种说法也只是猜测。还有人认为,光绪是被袁世凯秘密下毒手的,这也只是猜测。

具体怎样,有待历史学家们努力。

撤职保命

光绪慈禧先后撒手,政局是一定会引起动荡的,虽然慈禧做了一些预防措施。

听到这个消息,远在海外的康有为非常高兴,慈禧一死,是时候回家了。康有为以前受光绪帝宠任,这是他的政治资本,他对外宣称自己有光绪的密召,授予自己大清宰相的官职。除此之外,康有为清楚,只有打倒袁世凯,他才能登上政治舞台。他连续发出了《光绪帝上宾请讨贼哀启》和《讨袁檄文》,指责袁世凯是谋杀光绪的元凶,请求摄政王载沣对袁世凯下手,为先帝报仇。

载沣是什么反应呢?

载沣并不相信袁世凯杀了光绪的鬼话,但是他确实看袁世凯很不顺眼,因为此时袁世凯已经对满清王朝构成了威胁,不光因为他位高权重、手握重兵,更因为他是个君主立宪的鼓手。载沣也知道,所谓君主立宪,就是架空皇权,让权力下放到内阁。

载沣摄政后,首先将袁世凯雪藏,政事上的问题他都会请教张之洞等老臣,对袁世凯是不理不睬。接着,一件小事引发了倒袁洪流。

1908年12月2日,溥仪正式登基,年号为宣统。新皇登基,要么是大赦天下,要么就是给予臣民一些恩赐。溥仪太小,载沣就代他赏赐大臣。

朝廷对奕劻的赏赐是让他家世世代代承袭王位,对张之洞、袁世凯等重臣,则加封太子太保头衔,骑马时可以用紫色缰绳,读者可能奇怪紫色缰绳是不是跟一般缰绳不一样。如果说黄色象征着皇权的话,那么紫色象征着尊贵,紫气东来讲的是老子出关,可见紫气不一般,北京城又叫紫禁城,也就是说紫色与一种神圣和贵气紧密相连。

这种赏赐是礼节性的荣誉赏赐,本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倒袁派抓住了把柄,说摄政王你这样做是不对的,奕劻是个贪官污吏,袁世凯是个奸诈小人,你非但不惩治这些人,反而给他们荣誉。这么做是错的,古话说得好,亲贤臣远小人,国家才能兴盛。

御史赵炳麟趁热打铁说:袁世凯就是曹操刘裕之辈啊,他结党营私,手握军权,只要搞掉他,大清的江山才保得住。

袁世凯这下处境不妙,一朝天子一朝臣,新摄政王上任说不定会对自己开刀。

其实,这时一些满清的权贵是主张杀掉袁世凯的,这些人多是满清的一些元老级别的人物,肃亲王善耆是民政部部长兼公安部部长,镇国公载泽是财政部部长。这两人都跟袁世凯过不去,他们以宗室元老的身份向摄政王载沣建议,尽快处理掉袁世凯,时间拖得越久就越麻烦,以前有太后镇着他,现在无人能制服他了。

当然,袁世凯也不乏支持者,最挺他的人就是奕劻。奕劻听到载沣动了干掉袁世凯的念头,又惊慌又愤怒,为了保护袁世凯,他不惜和载沣翻脸,指着侄子的脸怒道:“你要杀袁世凯不难,但是杀了袁世凯,北洋军造反你能镇压得了吗?”

这已经是赤裸裸的威胁了,但道理确实如此,载沣只好打消干掉袁世凯的想法。

除了袁世凯的死党坚定挺袁,一些老成的重臣也不主张杀掉袁世凯。比如张之洞,我们知道,张之洞和袁世凯的矛盾真不小。他为什么不主张杀掉袁世凯呢?张之洞的看法是太后和先帝去世不久,皇帝年幼,这时候维持稳定是最重要的,如果杀掉袁世凯这样的大臣,势必引起天下大乱,到时遭难的还是国家,受损的还是大清。

袁世凯是个聪明人,他想起康熙时的鳌拜,慈禧时的肃顺,自己现在的处境就如同鳌拜和肃顺。这段时间,袁世凯吓得半死,不敢出门半步。想来想去,三十六计中只有一计可以帮助自己,那就是走为上策。袁世凯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载沣虽然对他忌惮,害怕北洋军造反,但高层的主意总在不断权衡和变化中,呆在京城里,他就感觉自己的脑袋不稳。

一世枭雄的袁世凯,这时候却狼狈不堪地换上普通人的衣服,在一个晚上,惴惴不安地离开北京。到了天津后,他甚至想效仿梁启超,偷渡到日本。这时,他的门生杨士骧拦住了他。当然,杨士骧不好亲自出面,而是让自己的儿子杨毓瑛给袁世凯传达自己的意思:千万不能偷渡到日本,应该立即返回北京,以不变应万变,因为你没犯什么大罪。

袁世凯想想也是,我确实没有该死的地方啊,练兵也是朝廷交给我的。就这样,他又偷偷回到北京。

回京后,袁世凯还是上气不接下气,每天都在提心吊胆中度过。接到圣旨时,袁世凯大汗淋漓,听完圣旨,袁世凯拍着胸膛想,总算保住了这条老命。撤职保命,这对袁世凯来说不是太坏的结果,因为最近他老担心自己的脑袋保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