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袁世凯发迹史
26997800000002

第2章 失意书生的从军路(1)

袁世凯,生于乱世,死于乱世。小时候,他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入学后,痛恨八股。两次参加科考,两次名落孙山。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他的一生,他跟随这个人从军,并且一步步找到自我实现的快感。那时,他相信,自己天生就应该是一个军人。

袁家男人

1859年6月19日,河南省项城县的一个大户人家里,传来一声嘹亮的婴儿啼哭声,我们的主人公袁世凯正式出场了。

大人物出生都有许多稀奇古怪的事,但袁世凯出生时很平静,既没有红光满屋,也没有电闪雷鸣,完全没有大人物出生时的那种“排场”。

六月天时,无风无雨,环境很平静,但是小袁并不平静。即使是在襁褓里,袁世凯也非常好动,那时父母便知道这个小家伙将来肯定很难管教。

袁世凯出生时有七斤多,比九斤老太太还差了两斤。袁世凯刚出生几天食量非常大,母亲的奶水很快被他吃得干瘪。

为了喂饱这个饥肠辘辘的婴儿,母亲刘氏和弟媳牛氏共同担负起喂奶的责任。牛氏的孩子刚死不久,奶水很充足,妯娌俩将小世凯喂养得白白胖胖。

牛氏丈夫袁保庆和妻子对这孩子非常疼爱,五年后,世凯的父亲袁保中见弟弟保庆仍没有一儿半女,便将世凯过继给他。

袁世凯出生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这似乎注定了他的一生不可能太平静。

所谓树大招风,在乱世中,大家族的命运往往更加难测。有的可能就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从此了无踪影;有的或许能抓住机遇,成为更加煊赫的家族。袁家是幸运的,因为出现了一个袁世凯。

在袁世凯发迹之前,袁家最有名望的人是袁世凯的二叔祖袁甲三。

袁甲三是道光十五年的进士,官职做到漕运总督、江南河道总督兼提督八省军门,是老袁家第一个官居一品的朝廷大员。有这样一个好榜样,袁家是幸运的。

袁甲三和当时炙手可热的曾国藩关系不错,咸丰二年,曾国藩赴江西担任主考官的途中忽然接到母亲病逝的消息,托儿子筹措旅费,袁甲三非常慷慨地掏出自己的钱袋。由此可见,袁甲三和曾国藩的交情不浅。

袁家被好运光顾之前是一个耕读家庭,所谓耕读家庭通俗地理解就是一边耕田一边读书,如果说读书是上层建筑,耕田就是经济基础。老袁家的经济基础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在中国古代,全家人供养一个读书人是非常正常的事,因为只有考取功名才能光宗耀祖,家族老小才能跟着一起鸡犬升天。

那时候,农家子弟最大的愿望是金榜题名,袁家世世代代热衷于科举。科举之路就像今天的高考一样,是一座货真价实的独木桥,能够考上的自然是少数。袁家的男人们在这座独木桥上摔得遍体鳞伤,几百年间默默无闻。

历史上有些胆大包天的读书人考不取功名,敢于铤而走险造反,像黄巢、张献忠、洪秀全都是这样的人,但老袁家的人都挺老实的,考不取也只好认命,做个顺民,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袁世凯的曾祖父袁耀东是个屡试不第的老童生,考了十几年才中个秀才,满以为交上好运,不料一场大病夺走性命,死时年仅35岁。

道光年间,一声春雷在袁家上空炸响。袁甲三和儿子袁保恒双双中了进士。

这在当时,可是大喜事,古代考科举,就像现在中彩票。屡考不中是正常现象,父子双响绝对算得上是意外。

在古代,读书博取功名不光是刻苦用功的事,还得看命运、八字、祖坟,古人总结了“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的规律,“读书”是排在最末位的,“命”是最重要的。

袁甲三之前,袁家就像一只蜗牛在爬;袁甲三之后,袁家仿佛坐上了火车头,成为当地数一数二的望族。

不过,在袁家的男人中,有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从袁耀东到袁世凯这四代,袁家的男人几乎没有活过60岁的。那个最有人气的袁甲三也只活了57岁,所以一旦步入晚年,袁家的男人几乎没有不提心吊胆的,随时担心阎王来索命。

这种来自家族的阴影对袁世凯后来称帝也有影响,他迷信地认为称帝可以给自己冲喜,改变袁家男人活不过60岁的宿命。当然,宿命总是一种无法改变的东西,如果袁世凯不称帝,或许还能多活几年。

在袁世凯家族中,郭氏是一个不得不提的人,袁家最后的发迹离不开这个女人的苦心经营。

郭氏是袁耀东的妻子,这个坚强的妇女在丈夫去世后,独自承担起抚养家庭的重任。郭氏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很清楚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读书才是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

她日夜劳作,让儿子们全身心地读圣贤书、挤独木桥,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老二袁甲三第一个中举,后来又考中进士,成为独木桥上的佼佼者。

好运才刚刚开始,袁甲三的三个兄弟又先后考中了秀才。后来,袁甲三的长子袁保恒又中进士、点翰林,保龄、保庆中举人,保中取副贡。书中自有黄金屋,在郭氏手中,袁家终于如愿以偿,皆大欢喜。

后来,袁家步步高升,袁甲三官至一品,兄弟子侄都跟着出人头地,入朝为官。

生于乱世

应该说,袁世凯能够发迹,离不开袁家这些长辈们的辛勤奋斗。如果没有长辈们打下的基础,袁世凯科举失败后,除了学洪秀全就没有其他的出路。

当然,袁世凯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对于枭雄,最好的时代就是乱世。乱世从军有前途,盛世做官好发展。

在袁世凯出生前,英国和法国第二次冲进中国,一手拿枪,一手拿鸦片,问我们是要吃子弹还是吸鸦片。

大多数中国人还是有骨气的,宁愿吃子弹也不吸鸦片。有骨气是值得肯定的,但装备太落后,打不过别人。1857年,广州沦陷,两广总督叶名琛被掳走。叶名琛这个人很倒霉,他被英国佬请到印度的孟加拉,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绝食而死。他死了后,咸丰骂他,新中国成立后,他的形象更加扭曲,完全是个反面人物。

一年后,北京城沦陷,咸丰皇帝仓惶出逃,这时咸丰终于发现叶名琛有一个优点,那就是不怕死。

太平军在民族的伤口上撒盐,内忧外患,清军被打得抱头鼠窜。一时之间,太平军横行无忌。

在袁世凯的家乡,也有大量的捻军浮了出来,捻军是一个地下组织,盛行于北方,后来成为太平军的一支。碰上趁火打劫的人,咱老百姓只有两种选择,要么逃难,要么加入强盗团伙。

袁家是官宦之家,碰上捻军没有选择,逃避。逃避有时也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当老袁家全族搬到一个山野偏僻之地后,果然生活安静了许多,这地方后来叫袁寨。

****席卷了整个中国,清朝就像一个瘫痪的巨人,已经没有能力站起来。这时,出现了一个人,他改变了历史。如果没有他,近代史可能完全是另外一种面目。他是谁呢?

曾国藩。一百多年前曾国藩是红人,现在曾国藩还很走红,曾国藩的故事告诉我们,死人也可以做明星。

曾国藩能做政治大明星不是因为长得帅,要说长相,他可能连及格都难,一对三角眼让人想到眼镜蛇,虽然曾国藩不戴眼镜。曾国藩不是偶像派,他是实力派,他的实力表现在很多方面,但剿匪是他崛起的重大契机。

要说剿匪,自然是大名鼎鼎的曾国藩排第一,但是袁甲三也不赖。没有袁甲三的倾情配合,曾国藩这个主角做得就不会那么轻松。对此,曾国藩本人也是清楚的,所以他公开肯定袁甲三的功劳。

说来,袁世凯这名字还跟二叔祖有关。袁世凯出生不久,袁甲三大败捻军,为清朝收复了临淮关。凯旋回来后,朝廷授予他漕运总督、钦差大臣等官职,管理安徽、河南、江苏三省的军务。这在袁家是个大喜事,为了纪念这一天,袁保中给儿子取名为世凯。

一个人的命运有起有落,一个家族的命运也不例外。袁甲三将袁家推到一个高峰,高峰之后紧接着就是一个低谷。

袁世凯四岁的时候,袁甲三去世,袁家开始走下坡路。大家都有登山的经历,上坡很累,下坡很快。袁甲三去世不久,接着另外两个叔祖凤三和重三也相继过世。所幸,袁家后继有人,袁世凯的生父袁保中果断地挑起了当家人的大梁。

袁保中不太会读书,但是管家还算内行。

他是郭氏的长孙,性情温和,做事冷静细心。为了管理好这个大家庭,他甚至放弃了科考,袁家在他手中虽然没有中兴,但也没有衰落。

袁世凯六七岁的时候,中原大地才平静下来,天下似乎正在往太平的方向发展:人们在土地上按部就班地耕作,孩童们摇头晃脑地读着圣贤书,几千年的习惯似乎会毫无悬念地延续下去……

这一切都感谢政治明星曾国藩,从此当官的学习曾国藩好榜样,忠于清朝忠于国……

顽童

很多人将袁世凯和曹操相提并论,理由是这两人少年时都是顽童,成年后都是野心勃勃雄才大略,最终成为末代乱世中炙手可热的权臣。曹操是东汉的终结者,袁世凯是清朝的终结者,享有终结者外号的人都不简单。

不过,袁世凯和曹操最大的不同在于:曹操一辈子没有称帝,而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袁世凯就不同了,虽然他称帝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中国变成一个强国。从这个对比可以看出,曹操更老成一些,老成谋国一点也没错,有一点不成熟就坏大事。

其时,三国那段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袁绍称帝,最后败亡,曹操一生不称帝,才有魏国,虽然唾沫星子是免不了的。袁世凯不学成功人士曹操,反而学习失败者袁绍,这是不看成功学的坏处。

中国历史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凡是“应试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一般都难做大事。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喜欢读书的,曹操和袁绍也是这样,这袁世凯小时候也不是个好学生。

要说这袁家,是靠读书起家的,家里的长辈对子女读书这事那是非常地给力。许多人想读书没有机会,这袁世凯是条件太好了,没心情读。

袁保庆跑到山东当知府后,顺便也把袁世凯带在身边,以便亲自管教。他不惜重金请了一个很有名望的举人做世凯的家庭教师。

袁世凯自幼被养父养母溺爱,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一样任性,现在突然来了个启蒙老师,就好像原本万里无云的晴空突然飘来一朵阴云。

这些枯燥乏味的八股文在袁世凯眼里如同天书,他是能敷衍就敷衍,能逃课就逃课。小袁同学如果在现在肯定是个问题学生,现在的一些调皮捣蛋学生最多是不听话而已,但小袁同学却敢捉弄老师。

这老师也是一番好心,逼袁世凯读八股文。袁世凯跟许多青春期少男少女一样,对八股文非常头疼,不听话的话老师就打手掌。严师出高徒嘛!谁知管教得太严,袁世凯产生了逆反心理。

一天,他捂着肚子向老师请病假,到晚上的时候,埋伏在老师回家的路上。他把早已捉来的萤火虫捏碎,涂在脸上,躲在一棵树后静静地等老师过来。

老师大模大样地往前走,这时,突然前方跳出了一个怪物,只见那怪物满脸闪着银光。老师以为是鬼魂,吓得屁股尿流。袁世凯看着老师狼狈的模样,哈哈大笑。后来,听说老师吓得躺在床上几天没起来,心里挺乐的。

那时候,袁世凯不知道,如果当初听先生的话,好好读书,或许就不会有后来名落孙山的那种失落感。当然,也很可能没有后来的大总统、洪宪皇帝。

后来,袁世凯跟父亲到扬州去。袁保庆带着袁世凯,前去拜访自己的老友、前湖南巡抚张亮基。张亮基慧眼识人,一看袁世凯,便知这孩子脑袋瓜儿特别灵光,便提议让袁世凯留在扬州,和自己三个儿子一同学习。袁保庆望子成龙,一口答应。

在张亮基的家里,袁世凯最开始还循规蹈矩,但是混熟以后,马上露出狐狸尾巴。他不仅调皮,食量也大得吓人,而且举止非常粗鲁,完全不像出身于书香之家。

每次开饭之前,袁世凯就第一个来到桌边,风卷残云将饭菜席卷干净,常常让张家人目瞪口呆:袁家这小子真是个大活宝。

袁世凯不仅食量大,还以此为自豪。有一次,他和张家的一个亲戚比食量,输者付钱。那次,袁世凯一口气吃了二十个鸡蛋、十个馒头;看着袁世凯这架势,那人不得不认输,但是他又想赖皮,不愿付账。这袁世凯可是得理不饶人,非得逼对方吃下跟自己一样多的食物,结果害得那人大病一场。

这么一个活宝,说实话,再有修养的人也受不了。张亮基原本是觉得袁世凯这小子聪明有活力,万万没想到是这么一个“鬼见愁”,只好随便找了个借口,将袁世凯打发走。

可以说,袁世凯青少年时期过的完全是纨绔子弟的生活,这养成了他放荡不羁、敢闯敢荡的性格,但也为后来轻率称帝埋下了种子。如果他在青少年时期像曾国藩那样谨慎,后来应当不至于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那时袁保庆在南京,袁世凯再度回到父亲的身边。在南京,袁世凯大概生活了五年,具体时间是从1869年1873年,袁世凯的年龄段是十岁到十四岁。袁保庆把世凯的学业当成头等大事,高薪聘请了当时的江南名儒张曲治教世凯学问,并将世凯的两个哥哥世廉、世敦接来同读。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袁世凯是一点也不懂得体会。他还是一副野性不改的样子,就像现在很多学生,一上课就打瞌睡,一下课便生龙活虎。

这段时间袁世凯沉迷在饮酒、打拳、骑马、下棋、赌博中,带着一帮兄弟到处玩乐,俨如当地的地痞。南京的一些胜景,如清凉山、雨花台、莫愁湖等都被他们踩遍了,所到之处无不是一片狼藉。

这时,袁世凯身上唯一令人称道的是他的组织能力,虽然是吃喝玩乐,也要个带头的,袁世凯是他们中名副其实的带头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