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袁世凯发迹史
26997800000021

第21章 再次出山,卖掉大清(2)

张謇是立宪派的代表人物,以前是袁世凯的老师,但两人后来闹翻了。这次,为了共同的利益,也为了国家的命运,他主动来到洹上村拜访袁世凯。

故人见面,难免要叙旧。两人回忆了过去在吴长庆幕下的日子,又谈谈在朝鲜的那段岁月,聊了大半天,彼此之间的距离近了很多。接着两人又说到多灾多难的国家,终于张謇提到正题了:老袁,出山吧!袁世凯回答道:如果有朝一日能够蒙皇上恩宠,让我出山,世凯当然万死不辞,一定竭尽全力为国家效劳。

袁世凯的老朋友老部下也没闲着,几乎是天天跟着军机大臣的屁股后面,让他们尽快召回袁世凯。黄花岗起义爆发时,日本和沙俄在东北横行无忌,都存着将东北据为己有的心思。这时,奕劻带着十几人请求摄政王起用袁世凯,捍卫大清的龙兴之地。就连载沣的亲弟弟都建议他起用袁世凯。不过,载沣都没同意。

袁世凯确实是属于乱世的,一到乱世就是他发挥热量的时候。如果说没有孙中山闹革命的话,袁世凯是很难被起用的,因为载沣对他非常怀疑,所以说袁世凯能够得势,最应该感谢的人是孙中山。

孙中山是一个革命专家,从1894年就开始闹革命,到辛亥革命时已经有17年。这17年的时间他从来没闲过,经历了无数的失败,从来没有改变志向:清王朝必须推翻,民国必须要建立。

然而,辛亥革命并不是孙中山领导的,那时孙中山还在国外。辛亥革命甚至都不是同盟会的人领导的,爆发得很偶然。辛亥革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辛亥革命内幕

讲武昌起义不能不提到两个社团,一个是文学社,一个是共进会,这两个社团的大本营都在武汉。它们与同盟会有联系,也受到同盟会的影响,但不属于同盟会。

不过这些社团的宗旨跟同盟会是一样的,都跟清朝有仇,要把满清埋葬,建立民国。文学社和共进会里的成员多是一些不怕死的角色,革命本就是玩命,但他们很清楚凭借自己的力量是搞不定清朝这个庞然大物的,他们计划策反新军。

文学社和共进会原定计划是在辛亥年的中秋节起义,不过他们对自己的势力和号召力不自信,想邀请同盟会的几个大哥,黄兴、宋教仁、居正等人来武昌,做带头大哥。这几个大哥也答应了,但后来不知为什么,他们没有按照约定的时间来武昌。带头大哥没来,只好把起事的时间往后拖拖。

不过,一场意外提前引发了这场革命。到底是什么意外呢?

10月8日下午,共进会的老大孙武在汉口的俄租界中试验炸弹,这炸弹可是个危险的玩意儿,俄租界也是危险的地方,在危险的地方试验危险的东西那就是危险中的危险了。估计那炸弹是中国产的,这孙武还没动手,炸弹就自爆了。结果可想而知,孙武受伤了,这还不是最糟的,最糟的是这事惊动了俄国人。

俄国人迅速把他们包围,将共进会的这帮热血青年给逮捕起来了。那边文学社听到风声,很是焦急,兄弟社被“劫”,怎么也得营救啊!文学社的老大蒋翊武决定11月9号晚上紧急召开会议,连夜起事。也不知是谁透露了风声,当晚他们开会之时,官兵破门而入,将文学社的三个大佬老大彭楚藩、杨宏胜、刘复基当场抓获,大哥蒋翊武身手不错,居然被他翻墙逃走,多学一些技能始终是有好处的。

彭楚藩、杨宏胜、刘复基被清兵抓走之后,立即被杀害。

这下,文学社和共进会都失去了领导人,起事本应推迟才对,怎么会提前呢?事情还得从他们的策反工作说起,文学社和共进会搞了那么多年的策反工作,也有不小的成就,不少新军早已秘密加入他们的社团。

当时,湖广总督是个满人,名叫瑞澄,这人对新军有偏见,很不相信他们,上任之后就打压新军。结果军心涣散,新军中很多人失去对满清王朝的信心。

10月10日晚上,新军工程第八营副班长金兆龙和兵士程定国正在擦枪,工程营后队第二排排长陶启胜看到他们擦枪,起了疑心,呵斥道:“今晚上没有任务,你们擦什么枪,莫不是想造反?”

事情还真巧,这金兆龙和程定国很早就加入共进会,还真是革命党人,金兆龙以为秘密败露,牛气冲天地说:“老子就是要造反,你想怎样?”

姓陶的一看火了,准备叫人来抓他们,金兆龙扑向陶启胜,程定国趁机开枪打死了他。

程定国这一枪打响了武昌起义,这枪声一响,秘密加入革命党的新军纷纷倒戈,大家高声地叫喊着“起义”,由于新军中有相当多的革命党人,这场起义很顺利。起义之后,群龙无首,大家就推举新军中官职最高的吴兆麟为革命总指挥。

由于这次起义事发突然,清军首先吓破了胆,以为满天下都是革命党。第二天早上,起义军就拿下总督衙门。义军锐气十足,连续两天拿下武汉三镇,至此,武汉已变成革命党人的地盘。

袁世凯出山

武昌起义爆发的时候,袁世凯正在家里和亲朋好友过生日,这年袁世凯53岁,虽然一场更大的事业在等着他,但也意味着他没几年好活了。这消息传来,寿宴上满座惊愕,只有袁世凯面带一丝神秘的微笑。

有人认为造反的士兵不过是少数,很快就能镇压下来。有人说叛军只是乌合之众,朝廷大军一来,马上作鸟兽散。也有人认为革命党人组织松散,肯定成不了什么气候。

袁世凯静静地听着,有的门生问他到底有何高见。袁世凯微笑地说:“瑞澄、张彪两个人是废物,指望他们平乱不切实际。摄政王载沣是个眼高手低的年轻人,指望他稳定大局也有点悬。这些革命党人绝对不是一群乌合之众,他们有自己的政治理想。”

这时,有人说道:“现在这形势啊,除了袁宫保出山没有别的办法了。”

袁世凯一听,得低调,以前就因为得意忘形吃了好多亏,马上说道:“今天呢,是我大寿,咱们不谈国事,不谈国事,来来来,喝酒。”

武昌起义爆发后,袁世凯就坐在家里等,他知道肯定有人要来请自己。朝廷派出北洋军镇压叛乱,可是北洋军谁指挥得动,恐怕就是载沣本人也难指挥,更别说其他人。此时,朝野上下一片呼声要求袁世凯出山。奕劻就不必说了,他为了让袁世凯出山,对载沣软硬兼施。可惜载沣对他没有好感,甚至从心理上瞧不起他。

徐世昌嘴皮子都磨出了泡,可惜还是说不动载沣,因为他是袁世凯的大哥。军机大臣那桐是满人,和袁世凯并无特殊的关系,他不惜拿着身家性命为袁世凯作担保,说现在清王朝眼看就要倒塌,现在只有袁世凯一人能挽救大清了。

载沣听到连满人都替袁世凯说话,气得浑身哆嗦,痛斥那桐一番。那桐也是牛脾气,一气之下,来个告老还乡。奕劻见状,索性称病不朝,这分明是跟载沣对着干嘛!

一看这形势,载沣纠结了,这怎么办?如果不用袁世凯,朝廷搞不好要解体,只好低声下气地求奕劻和那桐两人回来。载沣痛苦地问奕劻:“如果用袁世凯,你能保证这个人没有二心吗?”

奕劻拍着胸脯说:“这个你真没必要担心,我用自己的身家性命担保,袁世凯这人我了解,绝对忠诚。”

潮流都往袁世凯那边涌,载沣虽然对袁世凯很反感很不放心,但这时也没有办法了,只好忍痛起用袁世凯。听到叔叔起用袁世凯,小恭亲王溥伟急了。溥伟年龄比载沣大三岁,但论辈分要喊载沣一声叔叔,在乏善可陈的满清皇族里,溥伟还算个有能力的人。他赶到载沣面前,焦急地问:“皇叔,你用袁世凯,这不是引狼入室吗?”

载沣叹了叹气:“现在只有袁世凯能平乱,两头都是狼,还是用大清名下的狼吧!至少为了名分,他不会做出过分的事。革命党可不一样,革命党成功,只怕我们人头不保。”

溥伟一听,确实如此,又问:“就算要用他,你至少要找一个人来制衡他啊!”

载沣眼里一下放光,问:“找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