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不容易,总统不好当。做上总统不久,袁世凯就与自己的心腹好友、时任总理的唐绍仪发生了矛盾。随着两人矛盾的不断激化,唐绍仪竟然一走了之。唐走后,陆徵祥接任总理,可惜陆徵祥也没做多久,就学着唐绍仪,拍屁股走人。此时,政府好像一个火锅,共和似乎就是调料。最终,宋教仁之死,让这个火锅炸开了,形势越来越乱。
总理唐绍仪
袁世凯做总统,唐绍仪当总理,应该算是最佳拍档了。
唐绍仪是广东人,从小在美国留学,在朝鲜时,一直担任袁世凯的副手,外交和财政的经验也比较丰富。
唐绍仪出任总理,参议院没有意见。不过,袁世凯拟定出的总长名单引起了巨大的分歧。总长类似于现在的部长,职务非常重要。参议院看到名单中的人全是袁世凯的亲信,要求再定一份。
同盟会的人提议由黄兴出任陆军总长,袁世凯是个视军权如生命的人,不用说,没得谈。唐绍仪以中介人的身份对孙中山和黄兴说:“在这点上,大总统绝对是不会让步的,你们再坚持也没有任何用处。不如,双方都作个妥协吧!我提议让黄兴先生担任南京留守,这样,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你们觉得怎么样?”
孙中山点头,这还差不多。不过,在这点上,黄兴和孙中山产生了分歧,黄兴的意思是民国已经成立了,自己再留守南京,掌握革命军的军权,实在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尽管很不情愿,但孙中山点头了,黄兴也不好推辞。
临别时,孙中山握着唐绍仪的手说:“袁慰亭这人思想比较守旧,北方基本上是旧的势力,对民国不利,应该多用一些新人。”
唐绍仪呵呵道:“一定,一定。”
各部总长确定以后,孙中山和蔡元培等人在总统府宴请唐绍仪。
酒酣脸热的时候,蔡元培先提议为唐绍仪干杯,然后又提出:“兄弟我有一个好提议,想请唐先生加入同盟会,一起为国家出谋划策。”
听到这里,唐绍仪心想,这肯定是孙中山的主意,他不是想收买我吧?
看唐绍仪不说话,黄兴又劝道:“想必唐先生比谁都了解,我党多年来一直为国家命运奋斗,现在已是全国第一大政党,唐先生的加入一定对我党对国家都是有利无害的。我欢迎唐先生加入我党。”
下面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孙中山用期待的眼神望着唐绍仪,唐绍仪实在尴尬。他是袁世凯的心腹,现在人们要他加入同盟会,这真是让人为难。加入同盟会,袁世凯会怎么想?
唐绍仪脑子飞快地转着:同盟会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政党,我身为一国总理,必须得和他们合作;如果不加入的话,他们不信任我,到时候很多事情就难办了。再说了,总统跟同盟会的矛盾本来就很多,我加入的话,也好在中间做个调解人。我到时把事情原委跟总统说个明白,相信他不会介意的。
唐绍仪一口喝干杯中酒,说道:“好,我加入。”
果然不出唐绍仪所料,袁世凯不但不反对他加入同盟会,反而感到高兴,这样一来,就等于在同盟会中安插了一个眼线,何乐而不为。
同盟会笼络唐绍仪这招是有效果的,唐绍仪当上总理后,维护《临时约法》的权威,坚持责任内阁的权力,这些都是袁世凯不情愿看到的,但他选择了忍耐。
唐绍仪以前确实是袁世凯的心腹,但跟同盟会接触时间长了,近朱者赤,他的思想也越来越倾向于共和。根据《临时约法》,总理的实际权力比总统还大。
共和是一种美好的东西,坚持美好的东西并不是错误,虽然有时候有一点点脱离实际。
正因为坚持美好,所以唐绍仪感觉这总理当得很憋屈,甚至动过辞职的念头。
有一天总理秘书长魏宸组问他:“很多参议员不信任总理,甚至还准备弹劾你。外界纷纷流传说总理想辞职,是不是真的?”
唐绍仪叹气说:“我管别人怎么说,我现在坐在这个位子上了,一心只想为国家好。可是每次开会,赵秉钧和段祺瑞这两个家伙老是反对划清总统府和******的权限,还说事事都应该听命于大总统。这么一搞的话,不就是独裁吗?责任内阁不就变成了一个摆设?他们还说重要部门的首长必须从北洋集团里挑选,这简直无法无天了,哪里把我们内阁放在眼里?”
《临时约法》对袁世凯来说,就像一套紧身衣,同盟会在制约袁世凯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正所谓万事万物都有正反两面,这套紧身衣显然不利于政府运作。最开始袁世凯也是想努力适应,但时间长了他发现,根据《临时约法》,总统和总理的权力碰撞在所难免。
没钱引起的纠纷
由于总统和总理之间的权力发生冲突,袁世凯和唐绍仪虽然私交很好,但在工作过程中还是酝酿了许多矛盾。
最终引爆他们矛盾的导火索是我们熟悉的东西:钱。当然,不是因为袁世凯和唐绍仪争钱,而是由于向“六国银行”借款的事。
当时,中央政府的财政非常困难,国民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中央政府的运转主要靠借外债。
解决财政困难,除了借钱,裁军也是一个很有效的措施。不过,裁军的第一步就是散钱,让当兵的回家先得发遣散费,光南京周边裁掉的几万军队就花掉了250万两银子。在这种局面下,身为总理的唐绍仪只好亲自出面向英、法、德、日、俄、美六国银行借款,但六国开出的条件非常苛刻,甚至提出中国政府的各项开支必须先经过他们批准。
这种要求谁受得了,等于是让外国佬管自己的家务事,唐绍仪一气之下,准备拒绝借款。
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借款才能解决燃眉之急。袁世凯见唐绍仪和洋人翻脸了,便让财政总长熊希龄出面和六国交涉。
同盟会会员们看到唐绍仪被排挤,顿时沸腾了起来,发挥他们人多势众的优势,打着维护国家主权的旗号,反对借款,并对熊希龄进行舆论攻击。熊希龄是共和党成员,共和党人看到自己党派的精英被骂,也不甘示弱,对唐绍仪口诛笔伐。
一时之间,两党吵翻了天。
还没开始做事,就吵得不可开交,这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六国银行见借款的事还没谈,就已经搞得满城风雨,打了退堂鼓,对中国宣布贷款谈判无限期推迟。
这一来,可急坏了袁世凯。
那头一乱,这头也乱。唐绍仪看借款的事搞砸了,向袁世凯引咎辞职。
袁世凯听唐绍仪说辞职,方寸大乱,好言劝慰道:“老弟,你和我一手打造了共和制度,怎么现在说辞职就辞职呢?你总理的位子还没有坐热,老百姓正仰首盼望过好日子的,你这么一辞职,天下人心里会怎么想?现在是最困难的时候,正是需要你的时候,你怎么能忍心把这一切都交给我一个人呢?”
唐绍仪惭愧地说:“我不是想逃避责任,只是我上任以来,庸碌无为,如果没有你的支持,我怎么可能担当起这个重任?有人还说我跟同盟会勾结,大权独揽,想对你不利。你是最了解我的,我跟你是三十年的交情,跟孙中山、黄兴不过刚刚认识。我加入同盟会也是为了国家,为了帮助你啊!”
袁世凯点点头,说:“这些我都知道,所以我从来不相信那些流言,老弟,如果你舍我而去,再没有第二个人能像你这样辅佐我。老弟如果离开了,国家就会陷入危险,国家危险了,我这个大哥也危险了。难道你想让大哥陷入危险中吗?”
听袁世凯诚心想留自己,唐绍仪感动地点点头,说道:“既然你看得起我,那我就继续勉为其难了。”
正如唐绍仪自己说的,他夹在袁世凯和同盟会之间,就像一个媳妇伺候两个婆婆,左右为难。不久,又发生了一件事情。
逼走总理
中央财政陷入困难,袁世凯给各地方下了一道命令,你们不是要扩军吗?所有军费自己解决。
黄兴是个有责任感的人,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积极响应上面的号召,自动请求解除南京留守的职位,解散南京城三分之一的军队,将三分之一的军队遣回各省,另外三分之一交给江苏财政负担。
黄兴利国利民的措施引起了同盟会内部激烈的反对,是啊,你黄兴要做圣人,别连累革命党啊!革命党靠的是多少,不就是军队吗?
同盟会会员不光是指责黄兴,连唐绍仪也骂了,你唐绍仪身为一国总理,搞什么裁军,这不是明显对革命党不利吗?
这下唐绍仪不高兴了:他娘的,财政空虚,你们各省又不交税,不解散怎么办?关我什么屁事。
大家可不管唐绍仪怎么辩解,也不理解他处境的为难,骂声越来越多,唐绍仪很清楚,很多骂自己的说不定就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熟人。
可能是出于对同盟会的愧疚,当革命党人纷纷责问唐绍仪为何没有举荐王芝祥为直隶都督时,唐绍仪决定再跟袁世凯争一回。这个王芝祥是谁呢?王芝祥在辛亥革命之时,担任广西副都督,不用说是革命党人。
唐绍仪在南京组阁的时候,曾经答应过革命党人,保证让王芝祥当上直隶都督。
这个保证到了袁世凯那里就变成了无法保证,唐绍仪很失望,他心想我和袁世凯这么多年的交情……
唐绍仪搓着手,为难地说:“王芝祥的事还没有办妥,直隶人士很是不满,大总统,我看还是赶快办了,堵住悠悠众口。”
袁世凯没有半点含糊地答道:“不可以。除了这事,其他事我都可以依你。”
唐绍仪有点天真地问:“为什么不可以呢?”
袁世凯板着脸,声色俱厉地说:“少川(唐绍仪字少川),你应该知道,王芝祥是革命党人,直隶是我以前的老巢,让他进入直隶,不是引狼入室吗?万一哪天革命党人南北联合,对我们是一种很大的威胁啊!”
唐绍仪抑郁难平地说:“慰廷,失信于人对你来说也许不算什么,可我唐绍仪实在抹不开这个脸面,现在外界很多人骂我,我都不敢出门了。”
袁世凯岔开话题说:“黄兴来电说要辞去留守的职务,我打算让王芝祥接替,让他去南京接管军队,这么做也不算是亏待他吧!”
唐绍仪这才明白,原来袁世凯答应让王芝祥做直隶都督只是敷衍自己,顿时感觉又气又愤,气的是自己跟随袁世凯三十多年,他居然耍自己,愤的是袁世凯说话不算数,以后自己做人两边不讨好,两边被骂。
唐绍仪豁出去,说道:“慰廷,你这么做的话,我很失望。内阁有权力委任都督,我要公布任命王芝祥为直隶都督的声明。”
袁世凯也火了,但还是冷笑:“我不盖印的话,你的任命有效吗?”
唐绍仪反唇相讥:“你不盖印,内阁命令确实无法生效;但是我不签字,你的命令同样无法生效。”
袁世凯气得上火,嘿嘿笑道:“少川,我老了,这个总统应该你来当。”
唐绍仪跟随袁世凯这么久,很了解他的脾气,也说:“我不但干不了大总统,连国务总理都干不好。现在我就辞职!你要任命谁跟我无关。”
袁世凯一见,知道自己刚才的话有些过了,马上堆起笑脸说:“少川,刚才我说话太冲动了,你还不了解我的脾气,刀子嘴豆腐心。辞职的事我是万万不能答应的。”
唐绍仪没说什么,他很清楚与袁世凯的关系已经无法挽回了。
袁世凯最后任命冯国璋为直隶都督,但唐绍仪此时跟袁世凯拧上了,坚决不肯在任命书上签字。
袁世凯一看,你牛,跟我对着干了,我让你看看到底谁才是真正的牛人。袁世凯懒得要唐绍仪签字,将没有唐绍仪署名的委任状交给王芝祥,让他去南京就任。
袁世凯可能私下里给了王芝祥一笔重金,因为王芝祥二话不说,腿脚很快地就到了南京。这一来,唐绍仪真是颜面扫地了。他这个总理变成了可有可无的,内阁也变成了空中楼阁。
唐绍仪啊唐绍仪,这袁世凯哪里把你这个总理放在眼里,内阁在他眼里不过一栋烂尾楼,迟早要拆迁,至于共和,就是一张虎皮大旗而已。唐绍仪,你要是再不走的话,就是障碍物了。
主意拿定以后,唐绍仪不辞而别去了天津,称病不出。
民国总理失踪,这可是相当大的事情,很快就传遍了京城,顿时舆论吵翻了天。可见当时舆论监管实在不力。更好笑的是居然有人窜改崔颢的《黄鹤楼》,嘲弄政府,还把这些东西写在北京的东车站墙壁上,我们佩服民国的言论自由同时,更加佩服时人的恶搞精神。
诗如下:
总理已乘火车去,此地空余火车头。
总理一去不复返,比款千载空悠悠。
总统逼走总理,自然会引起舆论的猜测,袁世凯派人到天津请求唐绍仪复出。唐绍仪这次是铁了心要养生,袁世凯半惋惜半高兴地同意了。
乱套了
国民政府成立不久,总统和总理就翻脸,导致总理辞职,这事很糗。中国人做事讲究彩头,这共和政府一开始就不吉利,后面的坎坷也就可想而知了。
唐绍仪走了,谁来出任总理呢?袁世凯想到宋教仁,宋教仁虽然是革命党人,但对袁世凯也相当支持,而且跟孙中山的矛盾不小,让宋教仁做这个总理,中。
袁世凯有心,宋教仁却无意,宋教仁的理想是自己组织政党内阁。
唐绍仪辞职不久,同盟会要求所有盟员退出内阁,接着,宋教仁辞去农林总长的职务,蔡元培辞去教育总长的职务,工商部部长陈其美从未到北京就职,所以谈不上辞职。这些人都是政坛上的名流,袁世凯想留住他们装点门面。可惜,没能留住。
后来,袁世凯又试图拉拢宋教仁,还是老方法,送钱。送了五十五万,这笔数目够大了,宋教仁很满意,给袁世凯回信说自己一定会把这笔前用在国家上面。袁世凯气得七窍生烟,偷鸡不成蚀把米,做了一回亏本生意。
当时的情况是,同盟会主张建立一党内阁或无党派内阁,袁世凯主张混合式内阁。双方各有各的算盘,袁世凯主张大家消除党派的偏见,要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要拘泥于党派之间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