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袁世凯发迹史
26997800000005

第5章 袁世凯VS日本人(1)

朝鲜****发生后,袁世凯被派往朝鲜。在朝鲜,袁世凯几乎是以一人之力和日本人斗智斗法。日本人固然强横,可是面对一个更加强悍的对手,他们很难占到便宜。袁世凯在朝鲜驻守十二年,这十二年里,他不仅要和列强周旋,还要和一帮不听话的朝鲜执政者斗法。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他依然能够维护清廷的利益,这为他将来的发展奠定了政治资本。

机会是朝鲜人给的

袁世凯的发迹地点在朝鲜,这里有必要先介绍朝鲜的情况。

众所周知,朝鲜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藩国,朝鲜当时跟中国一样也是帝制,统治朝鲜的是李氏王朝。李氏王朝统治的时间非常长,1392年,那时中国还是明朝,朝鲜有个叫李成桂的大将,推翻高丽王朝。李成桂请朱元璋裁定一个国号,朱元璋认为朝鲜是古名,应当恢复这个称号。李成桂便将朝鲜定为国名。

李氏王朝建立后,世世代代奉中国为宗主国,遇到重要事情都要向中国政府请示,甚至于官员的任命都要首先经过中国政府的批准。所以,明清两朝,中国在朝鲜的权力是相当大的。

李氏王朝第二十五代国王李升死的时候,没有留下继承人,便找了皇室远亲李罡应的8岁儿子李熙继位。李罡应担任摄政王,是为大院君。7年之后,李熙已是15岁。摄政王李罡应便张罗着为儿子物色一个王妃,千挑万选之下,选择了闵氏大族的孤女闵慈英,也就是后来的闵妃。闵妃虽然出生于贵族之家,但自幼父母双亡,正是摄政王李罡应满意的人选,在他看来,这样就可以防止后族的势力干政。

闵妃比国王李熙大一岁,多说姐弟恋比较幸福,最开始这“姐弟俩”还真的挺恩爱的,李熙不懂朝政,但是闵妃可不是寻常女人。喜好权力的大院君,无疑很看不惯这个儿媳妇,因为这儿媳妇对权力的兴趣比自己还浓。

大院君也是个有雄才的人,不过他思想非常保守,当时正值西化时期,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力大增,而朝鲜则相对落后。闵妃对于西洋的那一套很有好感。闵妃这女人从小饱尝生活的艰辛,对于世事看得比较透彻。她不仅关注西方的文化科技,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烂熟于心。

她枕头底下经常压着一本《春秋左氏传》,她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研究帝王之术。

闵妃虽然精明,但是和国王并未生下一儿半女。可恨的是,李熙和另外一个妃子生下了儿子,大院君和国王都是喜形于色。熟读中国史书的闵妃很清楚“母以子贵”的道理,她知道如果没有儿子,日后的宫廷斗争中自己肯定会失势,弄不好还会丧命,这在宫廷中是屡见不鲜的现象。

此时,闵妃知道,现在留给自己唯一的路就是夺权。她首先调动起自己的人马,将闵氏的子弟安插在政府的各个部门。闵妃还着力拉拢大院君的旧部下,并找到一些“舆论高手”数落大院君的不是。就这样,闵妃在不知不觉中纠集了一股庞大的反对势力。

1871年的时候,闵妃20岁的时候终于迎来一个儿子,当时她兴奋异常,政变可以省掉了。可惜,好景不长,这婴儿出生后几天大便不畅,大院君殷勤地献药治疗,没想到婴儿吃了药,没几天反而夭折了。闵妃的痛苦可以想象,她怀疑是大院君毒死自己的儿子,更加坚定了政变的决心。

要扳倒大院君,首先要挑拨他们父子的关系。当时朝政把持在大院君的手中,闵妃要做的是说服李熙主政,同时鼓动一些大臣弹劾大院君。

大院君完全没有料到闵妃会来这一手,面对这股激流,他只好退隐。这一年闵妃23岁,李熙是个懦弱无能的国王,朝政现在是闵妃说了算。在弄权方面,闵妃是个高手,但是说到治国,毕竟经验不足,又是一个弱女子。

她当权之后凭感情用事,大肆任用亲信,朝政比大院君之时更加腐败。闵妃有夺权的能力,却没有治国的本领,跟中国的武则天和萧太后没法比。

日本这时已经成为一个东亚强国,积极展开对外侵略活动,朝鲜是进入中国的跳板,这块大肥肉日本早已垂涎已久。1876年2月,日本用坚船利炮打开朝鲜国门,逼迫朝鲜签订《江华岛条约》。

朝鲜此时陷入了内忧外患之中。闵妃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可惜这些改革都很不得力,军队改革中因为拖欠军饷,引发了广大士兵们的不满。大院君抓住这个时机,进行反扑。他四处散布流言,攻击闵氏政权,同时策动军队造反。大院君带着军队一路杀进皇宫,闵妃仓惶出逃。政权虽然再次回到大院君手中,但朝鲜的局势已经变得十分混乱。

大院君是个坚定的“抗日者”,他派军队袭击日本使馆,日本大使狼狈地逃回家。中国驻日公使黎庶昌听到这个消息,知道战争一触即发,立即给清廷上书,要求增兵朝鲜。其时,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正逢老母逝世,一切事务交由他的老部下张树声处理。张树声接到电报后,立即和总理衙门商议,决定让吴长庆的部队开往汉城,并派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接应。

1882年8月16日,吴长庆率军从登州出发,中途遇到台风,吴长庆只好在威海卫暂避。19日,再次出发。袁世凯的任务是负责勘察路线,他找到朝鲜的使者金允植,将朝鲜的政治、军事以及地理摸得一清二楚。

8月20日,袁世凯带着几个人到达朝鲜南阳马山浦港,选定这里为大军登陆地点。第二天,吴长庆指令某营为先锋率先上岸,但该营官毛病很多,他对吴长庆说士兵不习航海,许多人晕船,问能不能缓几天登陆。吴长庆听了大怒,将这营官当场撤职,由袁世凯接替。袁世凯接管后,一不做二不休,立即登陆,仅仅两个小时就完成任务。

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袁世凯这人做事确实非常有效率,这种人在乱世中最容易起来。

就这样,袁世凯带着军队向朝鲜首都进发。不过这支久经战场的部队由于长期疏于战事,行军速度缓慢,纪律松散了许多。甚至在行军途中,发生过****朝鲜妇女的案例,这是袁世凯所不能容忍的,他一口气斩了七个士兵。这下士兵们全都目瞪口呆,再也不敢违法乱纪。吴长庆得知后,更加欣赏袁世凯,也更加确信袁世凯是个能做挑大梁的人。

在前往京城的路上,吴长庆和袁世凯就已经定下“预期目标”:诱捕大院君,将他押解到中国,封住日本人侵略的借口;扶持李熙和闵妃;平息叛乱。

到达汉城后,吴长庆和丁汝昌、****忠想出一条诱捕大院君的妙计。第二天,三人前去拜访大院君,大院君也乐呵呵地招待他们,他心里清楚,这位子要坐稳,还必须得到清政府的支持。双方经过一阵友好的寒暄,大院君答应明日去清军军营里回访。

这一去,自然是有去无回。捉拿大院君的人正是袁世凯。丁汝昌押解大院君到天津,在李鸿章眼皮下过日子。这大院君在朝鲜时可是叱咤风云,遇上了中国的这些强人,就像一只老鼠,就像中国面对列强一样。势力决定一切。

大院君被擒,朝鲜乱军群龙无首,很快就被平息。日本人傻眼了,他们没想到中国的动作这么快,此时要出兵的话,又没借口,因为“肇事者”已经缉拿归案。闵妃执政后,对清廷感恩戴德,设宴款待清军的主要将领,还单独会见了袁世凯。

平息朝鲜叛乱后,根据朝廷的指示,袁世凯继续驻军朝鲜。几个月后,朝鲜向清廷提出,希望帮忙组建一支现代化的军队。李鸿章政务繁忙,将这个任务交给吴长庆,吴大叔顺理成章地将这个任务交给袁世凯。

就这样,袁世凯在朝鲜站稳了脚跟,这一年他24岁。

这个年轻人有手腕

一说起军队,袁世凯就兴奋,吴长庆让他组建军队真是慧眼识人,因为小伙子就喜欢整这个。

袁世凯早年对西洋军事有所了解,同时他又有训练军队的经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将那支民兵训练得有模有样。李熙和闵妃见了对袁世凯大加夸赞,并将自己的亲兵交给袁世凯训练。这些旧式军队在袁世凯的训练下果然焕然一新,李熙高兴之下竟要封袁世凯为朝鲜陆军大元帅。此事因为李鸿章反对而作罢。

袁世凯在朝鲜一呆就是十年,表面上他的任务是“维和”,但实际任务是观察和遏制日本,因为日本屡次搞出大动作,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1884年的时候,中法之间爆发战争,国内兵力吃紧,李鸿章不得不将吴长庆的一部分部队调回国内,留下一半的兵力仍驻留朝鲜,由吴兆有担任主帅,袁世凯担任副帅,吴兆有是吴长庆的老乡,一路出生入死过来的,资历很老,不过在决策力方面显然不如袁世凯。

日本人见缝插针,认为现在是在朝鲜发展日本势力的最好时机,便鼎力扶持朝鲜亲日派的“开化党人”金玉均、朴泳孝、洪英植等,企图推翻李熙和闵妃。精明的袁世凯对“开化党”的行踪早有了解。

金玉均预谋在一次宴会上刺杀吴兆有和袁世凯等人,吴兆有收到请柬后,准备回绝。袁世凯却不同意,他的意思是如果不敢去,等于是向人示弱,该亮剑时还得亮剑啊!当然,袁世凯不能让主帅陷入危险,决定自己去赴这“鸿门宴”。

准备妥当后,袁世凯骑着一匹快马,提前一个小时到达,在人还没到齐的情况下。他就独自要了一份酒菜,拿起小时候风卷残云的风格,大吃大喝,谈笑风生。客人们看着这一幕目瞪口呆,袁世凯却毫不在意,吃饱之后。袁世凯笑着对朴泳孝说:“我今天晚上还有事,不能在这里久待。你们慢慢吃吧!”

朴泳孝还没反应过来,袁世凯就抓着他的手,一路来到自己的坐骑旁,然后松开朴泳孝的手,笑道:“谢谢你的晚餐了,后会有期!”

就这样,袁世凯居然单枪匹马从一场“鸿门宴”中脱身。

两天后,甲申政变爆发。“开化党人”仗着日本人撑腰,攻占了王宫,将国王李熙和闵妃捉住,还杀死了六个大臣,并逼迫李熙同意日军进驻朝鲜履行“维和”责任。

得知政变的消息,袁世凯当即和吴兆有、张光前等人商议对策,吴兆有和张光前主张先请示李鸿章,但袁世凯以为火烧眉毛,应当立即用武力解决。最后,采取了一个折中的策略,由吴兆有写一封信给李熙,请求出兵护驾。求救信虽然送到李熙手中,但李熙现在被人挟持,自然回信拒绝。

袁世凯要求面见李熙,这个要求当然也不可能得到满足。这时,朝鲜大臣金允植和南廷哲前来求救。在这个千钧一发的关头,袁世凯决定出兵。

日军见清军入宫,首先开枪,袁世凯立即下令还击。日军和叛军抵抗不住,挟持着李熙且战且退。袁世凯领兵追击,将叛军围困在一个小山坡上。最终,袁世凯将韩王李熙抢了回来。

李熙在吴兆有、袁世凯等人的支持下,重新召集失散的文武大臣,改组政府,并宣布日本的罪状。日本驻朝公使和“开化党人”的头领们见形势不妙,逃到日本。甲申政变平定后,清廷的命令才姗姗来迟,意思是让袁世凯等人先按兵不动,等待调停。假如真按李鸿章的意思办的话,这次叛乱就成功了,日本也许会提前15年吞并朝鲜,甲午战争也会提前爆发。

退一步海阔天空

处理甲申政变,袁世凯功居首位。虽然李鸿章对他自作主张的行为有些不满,但对他办事能力还是非常认可的。

那时候袁世凯可说是英姿勃发,胸怀大志。韩王李熙盛情请他在王宫的偏殿里居住,代为管理一切军政要务。这年,袁世凯26岁,虽然精力旺盛,判断力准确,但毕竟年轻气盛,与他的上司李鸿章难免有些矛盾。

袁世凯成功地处理了两场政变,对于朝鲜的局势可说比李鸿章更清楚,但李鸿章对于国际大势了解得更清楚。袁世凯根据自己的“基层工作经验”,向李鸿章提出一个“激进”的建议:他请求增派大量清军进入朝鲜,全面接管朝鲜的一切事务,以打消日俄的妄想。换句话说,袁世凯的意思是让朝鲜变成中国的一个行省。

袁世凯还总结道:“示以必战,则和局可成;示以为和,则战事必开。”看到这句话,我们不得不说袁世凯对日本人颇为了解,跟日本人对着干,他们反而敬重你、怕你,但如果向他们摇尾乞怜,他们只会侵略得更快。

然而,当时中国是四面楚歌,和法国的战争正打得不可开交。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拒绝采纳袁世凯的建议也可以理解,李鸿章不想这么快和日本人翻脸。

袁世凯虽然做事相当果断,但是处理与上司和同事的关系却不是那么成熟。比如,袁世凯在平定甲申叛乱后,为了安抚被亲日派杀害的朝鲜大臣家属,居然挪用清军的军饷,还向李鸿章申请拨款填上这笔开销。李鸿章收到袁世凯的信,暴跳起来,回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狠狠地把袁世凯批了一顿,让他自己填补漏洞。

刚刚出完风头,霉运接踵而至。惹恼了李鸿章不算,许多同僚,包括顶头上司吴兆有也看不惯他。袁世凯自恃功高,经常“自作主张”,而且把权力抓得很紧。吴兆有非常恼火,给李鸿章写信揭发袁世凯的“种种劣行”,比如蓄养军妓、贩卖烟土(鸦片)、贪污受贿。

这些罪行基本是诬告,后来经过调查发现,袁世凯并没有蓄养官妓、贩卖烟土的行为,至于自作主张倒可能是事实,但也是以维护清廷的利益为前提。

张謇对袁世凯也很不满。张謇是个非常有操守的儒家学者,曾经当过袁世凯的老师,在中国传统意识里,一日为师终生为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