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楚汉传奇
26999700000005

第5章 乱世英雄(2)

这个湖叫巢湖,巢湖边上有个小城叫居巢。生活在居巢里的这个宅男正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范增,我们对范增的了解基本上止于他加入项梁起义军之后,对于范增之前的生活很少有人能了解。范增在小城里过着中产阶级的生活,闲暇时间下下棋,点评一下古今人物。对于自己早年的经历,他缄口不提。

根据当地人的说法,范增早年当过官吏,在楚国的贵族门下做过一段时间食客。也许是这段经历并不怎么得志,总之范增绝口不提当年事。尽管范增已经步入古稀之年,却始终对楚国无法忘怀,他毕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楚国东山再起。平常的日子里,他经常戴着一顶楚冠,以此表明心迹,以楚国的遗老自居。

陈胜起义之后,范增密切注视着形势的发展。当地的一些年轻人摩拳擦掌,经常来范增家里,询问下一步应该怎么办。范增总是劝这些年轻人:“先等等,看看情况再说。”

人们对范增的言行很不理解,现在形势一片大好,范增为什么始终让大家旁观。范增有他自己的考虑,他一直在观察和估算陈胜成功的把握。除了推测陈胜的胜算之外,范增也在考虑陈胜有没有恢复楚国的意图,就范增来说,楚国的王孙贵族等等虽然藏在深山老林之中,但是并不难寻找,如果陈胜有意立楚王后代,找到这些人应该说并不困难。

范增觉得,陈胜的欲望和野心太大,并不想立楚王的后代,所以陈胜成功的概率也不会太大。

作为一个纵览古今的智者,对于当前的形势,范增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反抗秦帝国最大的能量在楚人身上,一个领导者只有凝聚楚人的力量,才有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在庙算方面,陈胜肯定是比不上范增的,这时陈胜的自我早已经膨胀,根本没想到立楚王的后代。

陈胜选择自立为王,这下范增对他失望至极,说道:“陈胜的前途到此为止。”

了解到项梁项羽在会稽起义之后,范增听说他们是名将项燕的后代,评点道:“这两人比陈胜的前途更大。”

此时,范增就在揣摩,如果项氏叔侄能够找到楚王的后代,立楚王的后人,一定能聚集起一股强大的力量,推翻秦王朝。

在投奔项梁之前,范增还要确认这个人是否值得辅佐,因为这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身家性命,也关系到楚国能否复兴。

陈胜就这么被范增pass掉了,事实证明,范增的预见是很准的。

陈胜休整一段时间后,把目标锁定在秦国的粮仓荥阳城上,这些事实都说明陈胜还是有一定战略眼光的。镇守荥阳的是李斯的儿子李由,攻打荥阳的人是陈胜军事集团的二把手吴广,吴广在策划方面还行,说到打仗,算不上内行。吴广的军队在人数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但始终无法攻克荥阳,只好将荥阳城围得水泄不通。

与此同时,陈胜让周文率领主力部队从颍川出发,攻打三川郡城,企图直接跨过函谷关,威逼咸阳城。

周文是陈胜手下第一大将,此人的实际作战经验并不是很多,但是名气比较大,以前做过春申君的门客,后来又担任项燕的参谋,对于兵法和战术自然是了如指掌,可惜只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次上。

陈胜的军队固然庞大,但大多是一群乌合之众,而周文是其中少有的专业人才。陈胜将军队的指挥交给周文既可以说是明智,也可以说是迫不得已。周文这时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头子了,为了造反大业,依然奋不顾身。

在周文的指挥下,大军迅速攻下颍川。不仅如此,陈胜大军的部队扩展到几十万人,兵车也有几千辆。这么庞大的一支部队,浩浩荡荡地冲向函谷关,势头凶猛,惊醒了醉生梦死的秦二世。

在陈胜的大军中,还有两个重量级的人物,张耳与陈余。

张耳是魏国人,以前是信陵君的门客。后来逃到河南外黄,张耳这人运气很好。外黄有一个富翁的女儿的夫君刚死不久,这个女子喜欢上了张耳,两人结了婚。富翁不仅帮助张耳重建名声,还买通关系让张耳当上了外黄县令。

陈余跟张耳是同乡,早年在赵国混。跟张耳的情况比较类似,陈余也有一个富豪岳父。刘邦在年轻时曾经拜访过张耳,跟张耳的关系也非常不错。

秦国灭掉魏国后,张耳和陈余都逃到陈城,当时秦国通缉张耳和陈余,捉到张耳,赏金千两,捉到陈余,赏金五百两。因为这层关系,张耳和陈余关系非常好。两人化名来到陈城后,在县里当上小吏。

有一次,一个衙役责备陈余办事不力,用鞭子抽陈余。陈余奋起反抗,幸亏张耳及时阻止,还甘愿代陈余受罚。事后,张耳带陈余来到桑树下,骂道:“我一再跟你说,让你不要惹是生非,我们两身份关系重大,一旦暴露,后果不堪设想。”

陈余立即低头认错,两人感觉心心相印,当即指天发誓,结为刎颈之交。

陈胜占领陈城后,张耳和陈余一同过来拜见。陈胜早就听说过两人的大名,立即收到门下当参谋。

陈胜在称王之前,张耳就阻止过他:“当务之急是攻打秦国,重立六国后裔,让天下人知道你是一心为公,为天下伸张正义,诛灭暴秦。”

陈余建议陈胜到赵国拓展业务,陈余说:“赵人彪悍善战,如果能得到赵人的支持,我们就多了一股反秦的力量。”

陈胜接受了陈余的建议,派遣手下大将武臣带着三千士兵和张耳陈余一同去赵国经营。武臣来到赵国后,赵国贵族和遗老们纷纷响应,人数迅速扩展到几万人,拿下了赵国十几个县城,武臣因此晋封为武信君。

秦王朝危在旦夕,咸阳城内仍然是一片歌舞升平,探子的警报如雪片一般飞来,但全都落入了赵高的手中。秦二世被赵高蒙得云里雾里。

咸阳城所处的关中地区享受着地利的优势,东有函谷关,北有萧关,西有散关,南有武关,等于将关中地区保护起来。不管中原大地如何变化,关中都可以保持稳定。

胡亥这个人虽然贵为皇帝,实不过是赵高手中的玩偶,典型属于那种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的那种。

胡亥倒不是天生愚笨的人,只是从小生长在深宫之中,又是最小的儿子,根本就没有当皇帝的心理准备。如果不是赵高使尽手段把他推上皇位,他会安心做一个王子的。胡亥也不懂怎么当皇帝,在他看来,当皇帝就是享尽人间艳福。

陈胜大军逼近函谷关后,整个咸阳城人心惶惶,赵高再想瞒也瞒不住了。

胡亥焦急地询问文武大臣,现在应该怎么办?到了这时候,赵高也没有办法了。最后,赵高找了一个管账的人来打仗,这个人就是章邯。章邯虽说职位很低,是个管账的,但却是将门之后。

猛人章邯

章邯的官职是少府,相当于税务局局长,主管各地方农业和渔业的税收。虽然章邯没有直接在战场上,但是对于各地方的情况了如指掌,通过税收可以知道哪里沦陷了,哪里还处于战火中。章邯对于全国的局势有一个总体的了解,这一点是其他将领不具备的。

当朝廷找到自己的时候,章邯自信自己能够平息这场叛乱。章邯的性格大气醇和,朝廷找上自己的时候,他并没有显得跃跃欲试。章邯的性格有点像郭靖,心胸宽阔,与世无争,而且脾气很好。但他绝不是一个软柿子,很有决断力,做事非常讲效率,意志坚定。

在担任平叛统帅之前,章邯的口碑就非常好。朝野上下,章邯有许多朋友,这些朋友把秦国最后的希望全都寄托在章邯身上,同时不忘劝诫他:“你只管打仗,其他的事情千万别管,尤其是不要得罪人……”

言下之意是让章邯千万不要得罪赵高。

对于章邯来说,现在面临着两大压力,第一是天下叛军的压力,第二是来自于朝廷的压力,尤其是赵高的压力。赵高是万万不能得罪的,否则功劳越多死得越快。

我们不知道章邯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是可以猜想,他应该是抱着这样的心态:我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其他的事情绝不插手,我就做一件事情,打垮叛军,回来之后也不图高官也不图封赏,爱怎样就怎样,只要拯救了秦人,一切都是值得的。

赵高私下里召见章邯,询问章邯有什么需要,有哪方面的压力。

章邯镇定自若,不卑不亢,没有对赵高有丝毫的不敬,只是表示说现在唯一的压力是兵力不足。

应该说,章邯的表现让赵高感到满意。

兵力问题是一个大问题,但是章邯提出了解决方法,叛军直逼京城,现在调集各地的军队肯定来不及了,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释放全国的囚徒和骊山陵的劳改犯,给这些人发兵器。要知道,这些犯人中有很多是以前蒙恬手下的士兵,战斗力非常强。

在启用章邯之前,赵高心里早就打好了算盘。如果章邯立下了赫赫功劳,又不怎么听话的话,到时随便找个借口处死他,最重要的还是保住自己的地位。在算计这块,赵高的精明绝对是一流的。

当章邯提出释放囚犯和骊山的民夫时,朝野上下都很吃惊,率领一支亡命徒的军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对统帅的素质要求非常高,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统帅才能镇住这些亡命徒。

由于这次提议事先已经得到了赵高的首肯,朝堂之上没有任何人反对。

章邯接受这项危险的任务后,第一件事是把咸阳宫里面的兵器搜罗一空,发给囚徒和民夫们。为了提升军队的战斗力,章邯要求带兵的一定是打过仗的,破格提拔了一批士兵,让他们当上军官。在当时的中国,秦国军官的素质是最高的,经过章邯的这些调整和改革,这支庞大的大军一下子就焕然一新。即便没有出征,谁也不敢小瞧这支部队。

自从秦始皇开始,秦军不论旗帜还是铠甲,一律是黑色。黑色象征着杀气,在战场上具有很强的震慑力,试想,黑压压一片大军过来,谁看了都心惊胆战。

另一方面,陈胜的部队也越来越庞大了,说实话,这些人来投奔陈胜并不是因为陈胜这个人威名远播、德高望重,而是想混口饭吃。陈胜占据了鱼米之乡,粮食是够吃了,但是随着队伍的庞大,他也感觉到了压力。这么多人,如果饿肚子,后果不堪设想,如果让手下的士兵饿肚子,陈胜很有可能被干掉,然后这些人会再推举一个能让他们吃饱饭的人。陈胜也意识到这点,所以对吴广说:“要尽可能拿下越来越多的粮仓。”

吴广围住荥阳后,却奈何李由不得。要知道,李斯这时候还没有被赵高陷害,李由出身名门,受到的军事和政治教育都比较好。在全国一片革命的呼声中,李由能将荥阳治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几次打败吴广,充分说明虎父无犬子,良好的家教是必要的。

在军事这块,吴广完全是个外行。而且他不懂这么个道理,流民军队和正规军队有很大的不同,正规军跟随号令行事,流民则缺乏纪律。如果形势大好,流民军则表现出非凡的战斗力,越战越勇,打败敌人犹如秋风扫落叶。但是如果出现了一点点不利的因素,哪怕这些不利因素并不会影响胜败,流民军则会人心涣散,顿时变成一群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

周文率领的农民军一路势如破竹,来到函谷关门口。根据之前的经验,周文认为夺取函谷关应该不是特别困难。

当然,事情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他看到的是一支黑色的大军,阵容强大,杀气腾腾。光是看这支军队一眼,周文就感觉到了一丝寒意。

天空中充满了阴霾,大地上一片黑色,所有这一切都预示着一场巨大的死亡风暴即将来临。

周文的直觉告诉自己,眼前的情况很不妙。但是他已经不可能撤退,没有任何撤退的理由。

还没等周文反应过来,战争已经开始了。秦军的先锋部队是秦国的精锐部队,两军一交界,周文的部队就被冲得稀里哗啦,死伤枕藉。在章邯的专业指挥下,这支专业的军队很快就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周文率领着农民军一路败退。

周文逃到河南曹阳后,才敢喘一口大气。周文坚守曹阳城两个月,城破之后,周文自刎而死。

这是自陈胜起义以来第一次遭遇失败,但绝不是最后一次,章邯的出现意味着陈胜末日的到来,而且来的是那么迅速。

对于周文的失败,陈胜似乎没有太多的触动,仍然把心思花在修建宫殿上面。起义军内部开始流传一些对陈胜不满的言论,吴广的人品比较好,这些言论无非是支持吴广反对陈胜。这些言论不可能不流入陈胜的耳中,就在吴广围困荥阳时,突然被手下大将杀死。杀死吴广后,陈胜没有给出任何令人信服的理由。

扑灭周文后,章邯的黑色军团就像一把锋利的宝剑,锐不可当,将各地的陈胜军陆续扑灭。陈胜手下的大将田臧战死,秦军直逼陈城。陈胜吓得弃城而逃,开始了最后的逃亡生涯。在逃难的过程中,陈胜大势已去,属下感觉跟着他没有前途,便产生了灭掉陈胜的想法,动手的人是陈胜的车夫庄贾。

这些人杀了陈胜后,将陈胜的首级献给章邯,一碗饭又有着落了。

当然陈胜也有一些死党,其中一个是吕臣,听说庄贾这些人背叛陈胜后,很愤怒,组织起一支参军,打出为陈胜复仇的口号。得知章邯的部队去其他地方镇压后,吕臣带着人马杀了过去,将庄贾等人尽数歼灭。

这里说说陈胜最后的结局,刘邦革命成功之后,为了表彰陈胜的首义功劳,保留陈胜王的称号,还在陈胜墓前安置了三十户守墓人。陈胜仅仅当了六个月的王,但在历史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一页。

在陈胜失势的时候,张耳陈余在赵国拥立武臣为赵王,张耳为左丞相,陈余担任大将军。反秦大业未成,内讧就已经如火如荼。

项氏叔侄的秘密

各地的起义军在章邯大军面前,显得是那么不堪一击,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反秦大业就要完蛋。

然而,历史总是充满意外。

陈胜淡出人们的视线后,项氏叔侄开始走进大家的视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