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和秋分分别为每年的3月21日和9月23日,此时太阳刚好直射在赤道,这一天的昼夜时间相等。而夏至为6月22日,此时的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日子;相反,一年中白天最短的日子则在12月22日,为冬至,此刻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
为何秋天会感到“秋高气爽”
秋季是由夏到冬的过渡季节,这时太阳照射的角度由大变小,地面所受的太阳光热比夏季显著减少。在9月初,就有冷空气频频南下,长驱直入长江中下游地区,促使夏季滞留在此地的南方暖湿空气迅速南移。因此,在9~10月份,长江中下游地面上往往已被冷高气压所控制。而在高空,夏季盘踞在这里的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还没有向南退却,所以这时地面和高空都在高气压控制之下。在高气压区,下沉气流盛行。
在气流下沉过程中,空气的体积要受到压缩,气温因而增高,这就使得空气的相对湿度变小,空气变得干燥,不利于云和雨的形成。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产生秋高气爽天气的主要原因。过了10月以后,高空的副热带高气压南移,长江中下游在西风带的控制下,成云降雨的机会就比秋季多了。
华西多秋雨
我国有些地区,因为地形崎岖起伏,既延缓了南方暖气流南撤,又减弱了北方冷空气入侵。所以在秋季,冷暖气团在此交锋滞留的机会较多。在冷暖气团交锋时,空气的体积膨胀,气温逐渐冷却,容易使水汽形成降雨。所以,我国华西地区经常是秋雨绵绵,天气远不如长江中下游那样好。
二十四节气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我国的节气就是把一年内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在轨道上的位置变化,以及因此而引起的地面气候演变次序分为二十四段,每段约隔半个月时间,分列在12个月里,然后规定出各段名称。二十四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节气是我们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是360度,以春分为起点定为0度,每前进15度是一个节气,例如清明、谷雨、立夏、小满分别对应15度、30度、45度、60度。这样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总共360度,因此分为二十四个节气。
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大气层究竟有多厚
大气层到底有多厚?天到底有多高?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人类经过不懈地探索和追求,对大气层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了。
整个大气层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外层。从地面到地面以上20千米处是对流层。在这一层里,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不断降低,风、霜、雨、雪、云雾、冰雹等变化多端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从距地面20千米往上到50千米的高空是平流层。平流层里空气稀薄,气流十分平稳,很适合飞机飞行。从距地面50千米至85千米的高空是中间层,这一层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最高处气温低至零下90℃。从中间层往上到距地面500千米的高空是热层,热层的下部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在距地面250千米的高空,气温可达2000℃,并恒定下来。再往上就是外层,这里大气极其稀薄,高速的气体粒子经常会挣脱地球引力,逃逸到外层空间,所以外层又称散逸层。因此,地球大气层能延伸到地球的几个半径那么远。
大气层
我们地球的外面包围了厚厚的一层气体,包括我们生存必不可少的氧气,还有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这些包围着星球的气体叫做大气,而包围星球的气体层叫做大气层。
云通常是白的,而暴风雨时为什么云是黑的
这关乎形成云的水滴有多大的问题。
云的本身就是一大群微小的水滴。水滴小到了在空气分子持续的撞击之下而悬在空中不被地心引力吸下来——当然,这是下雨之前。不过,水滴会不断蒸发消失,而且重新形成新水滴,这就是云为什么会不断改变形状。
白云里的水滴像微小的水晶球。它们向各方向反射与散射光线,就像其他形式的水——冰与雪——它们平均反射与散射所有的波长(颜色(,所以抵达我们眼睛的反射光保持它完整的白色(当水滴更小时,比光的波长更小时,它们就产生天空的蓝色(。
另一方面,暴风雨时的云装满了水,它们里面的水滴大到能够遮住从上方射来的阳光,于是云相对于蓝天显得比较黑。
云彩是怎么形成的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歌声中我们经常听到对蓝天、白云的赞美,那么云彩是怎么形成的呢?
形成云彩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潮湿空气的上升造成的。暖湿气流在上升的过程中,因为外界气压随高度降低,而它的体积逐渐膨胀,膨胀必然要消耗能量,消耗能量导致的结果就是降温。
上升空气的气温降低了,它里面所含水汽的压力就会减少,于是就会有一部分水汽以空气中的尘埃为核形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体积非常小,但浓度很大,因为它下降的速度很小,所以被上升的气流托着,形成浮云。
我们已经知道,云彩是由于潮湿空气上升造成的,那么怎样才会发生潮湿空气的上升运动呢?
首先是热力作用。夏天,太阳光辐射强烈,近地面的空气被急剧加热,热而轻的空气很容易产生上升运动。
其次是冷暖空气交锋,暖空气在冷空气上面上升也会形成云层。
最后是因为地形的作用,湿空气遇到山脉、丘陵的阻挡,就会被迫上升而形成云。
云彩的种类
云彩有很多不同种类,主要包括层云、卷云、积云、积雨云、雨层云等。层云指偏平的低空灰色云层;卷云是由冰晶构成的缕缕浮云;积云是一团白色絮状云;积雨云指带雨的黑暗风暴云;雨层云则是低层的雨云。
梅雨是怎样形成的
我国江南地区,在梅子成熟的季节会阴雨连绵,通常要好多天才会停止下雨,这时候的雨被称为“梅雨”。
梅雨是怎样形成的呢?
在我国南方,每年从春季开始,暖湿空气势力增强,从海面上进入陆地以后,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由于从海洋上来的暖湿空气含水汽很大,冷暖交锋,就形成了长长的雨带。
如果冷空气势力比较强,雨带则向南移动;如果暖空气势力比较强,雨带则向北移动。但是,在梅子快要成熟的这段时期,冷暖空气的势力相当,你追我赶,互不相让,两种空气就在江南地区展开了“拉锯战”,因此就形成了长期阴雨绵绵的天气,也就是江南地区的“梅雨”天气。
梅雨的地域
世界上,只有中国长江中下游流域、日本的东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有梅雨现象出现,因此梅雨是东亚地区特有的气候现象。在中国,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所独有的气候现象。
为什么可以人工降雨
我们知道,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和农业的高度发展,人类对淡水的需求量急剧上升,许多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水资源危机。因此,人工降雨就成为增加淡水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为什么人工可以降雨呢?降雨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大量的凝聚核、过饱和的水蒸气和温度的下降。云是由水汽凝结而成,而云的厚度以及高度通常由云中水汽含量的多少以及凝结核的数量、云内的温度所决定。一般来说,云中的水汽胶性状态比较稳定,不易产生降水,而人工降雨就是要破坏这种胶性稳定状态。
通常的人工降雨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在云雾厚度比较大的中低云系中播散催化剂(碘化银),增加云中的凝结核数量并降低云中的温度,这样有利于水汽粒子的凝结增大并产生对流。当空气中的上升气流承受不住水汽粒子的飘浮时,便产生了降雨。
人工降雨对人无害
人工降雨时,飞机或高炮将碘化银打入有积雨云的高空,碘化银扩散为肉眼难以分辨的小颗粒,使水滴凝聚后降落。和巨量的水滴相比,碘化银只是沧海一粟,太多了不仅不会增雨反而会把积雨云“吓跑”。所以,在如此悬殊的情况下,人们绝不会感觉到碘化银的存在。
为什么说“风调”才能“雨顺”
我国是著名的季风气候国家之一,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春秋季分别属于从冬季风至夏季风以及从夏季风至冬季风的过渡季节。通常的年景,五月时,夏季风前哨到达至南岭山脉,六月中旬至七月中旬迂回至长江中下游地区,七月底至华北、东北平原。假如夏季风根据这种规律,一步步地由南向北移动,不徘徊也不跳跃,这就是所谓的“风调”了。
雨带的活动与季风前哨是息息相关的,夏季风前哨到达哪里,哪里就开始出现雨季。在农业上,这时华南、长江中下游、华北、东北等地区农田里的作物正需要雨水,雨水就源源而来,滋润了作物的生长。等到农作物不太需要雨水的时候,季风的活动正好已经过去了,雨水减少,阳光增多,这就是“雨顺”。
如果季风前哨在一个地区停留太久,或者一跃而过,就风不调,雨不顺了。这样,常常会出现洪涝灾害或者干旱天气。
季风气候
季风是指随季节而改变风向的风,主要是海洋和陆地间温度差异造成的。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季风气候指受季风影响较显著的地区的气候,其特点是夏季受海洋气流影响,高温多雨;冬季受大陆气流影响,低温干燥。我国大多数地区是季风气候。
为什么会形成寒潮
冬季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受到寒潮的侵袭。那么,寒潮是怎么形成的呢?
冰雪封冻的北极地区和高纬度寒冷地区,是北半球寒潮的发源地。在冬季,北极地区很少得到阳光的辐射,便逐渐消耗夏季积存的热量,导致温度逐渐下降,这样高纬度地区就成了冰雪世界。冰雪又把太阳辐射的热量反射回去,极地便更加寒冷,冷空气就越积越多。
随着冷空气的逐渐增多,此处的气压大大高于南方。遇到适当的条件,冷空气就大举南下,形成寒潮。影响我国的寒潮主要来自于西伯利亚,从西北方来的寒潮途经西伯里亚的时候,冷空气得到加强,就形成冬季我国的大风和雨雪天气。
地球上的纬度
地球表面南北距离的度数,以赤道为零度,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各90度。通过某地的纬线跟赤道相距的度数,就是该地的纬度。纬度越高越接近两极,气候也就越冷。
为什么西北风总是特别冷
在我国,北方的人常有这样的感觉,一到冬天,西北风吹得人脸如刀割一样疼。这是因为,越是在北方,空气也就越冷。而且,空气这种越北越冷的现象,在春季与秋季表现得最明显,而在夏季与冬季却差别不大。
但是,居住在我国东南部的人们,一到春、秋季节,西北风总是让他们感觉非常寒冷。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国西北部地区多为沙漠,并且距海遥远,那里的空气比较干燥。在春秋季节,我国西北部的空气大举南下,干冷的空气替代了南方的暖湿空气,并且带来大面积降雨,这就使东南部的人们感到非常寒冷。
风级歌
零级烟柱直冲天,一级青烟随风偏,二级轻风吹脸面,三级叶动红旗展,四级枝摇飞纸片,五级带叶小树摇,六级举伞步行艰,七级迎风走不便,八级风吹树枝断,九级屋顶飞瓦片,十级拔树又倒屋,十一、十二级陆上很少见。
为什么雨点有小有大
雨点的大小取决于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和云中垂直运动是不是剧烈这两种情况。
夏天,风从海面上吹来,空气中的水汽非常丰富,并且地面上的温度很高,空气的对流运动非常强烈,大量的水汽被带到高空之后,由于温度降低,凝结成了水滴,天空中就出现了云块;如果对流运动很强烈,云块就会变得很厚很大,就会像座大山。假如它的顶部生成了纤维状且具有蚕丝光泽的云丝,这就说明云块已发展到了最盛的阶段,气象上也称这种云为“积雨云”。在积雨云当中,雨滴非常大,并常常形成雷雨,雷雨的雨滴最大直径可达到6~7毫米。
最小的雨点要数毛毛雨了,它的直径在0.5毫米以下。因为毛毛雨的云层非常薄,空气非常稳定,水汽也不是很丰富,所以雨点就极小,下降时漂浮不定,落到水面上也不会激起波纹。
大气运动
风是人们最熟悉的一种大气运动形式,但它只是反映了空气的水平运动。空气除了水平运动,还有垂直运动、上升运动和下降运动。有时我们看见白云越长越高,说明那里的空气在蒸腾直上;而云消雨散的时候,空气又在作下降运动了。
为什么地球上经常闹水荒
我们知道,地球被称为“水球”,可是,为什么地球上还经常闹水荒呢?
地球上水的储量约为140亿立方米,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啊!可是,这些水94%都分布在海洋中,不能被人们直接利用。根据联合国1997年的统计,全世界的淡水储量只有3.5亿立方米。
虽然淡水资源有限,人均还是比较多的。可是,为什么有的地方会闹水荒呢?其实,淡水资源在世界上分布很不均衡。多水的地区,比如东亚、南亚,大量的淡水随着地表白白流入大海。而在干旱的地区,比如南非、苏丹、肯尼亚等地区,到处都是荒漠,严重缺乏淡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的分布也很不均匀,内蒙古及大西北是十分干旱的地区,那里到处是沙漠和戈壁滩,水资源相当缺乏,而在南方的大部分地区,水量充足。因此,我国正在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期望能以此解决北方缺水的问题。
珍贵的淡水
海水在阳光下蒸发形成云,被吹到陆地上空,水分凝结后降落到大地,形成江河、湖泊等生命所需的淡水资源。陆地上的淡水也会因日晒而蒸发,或从江流回归大海,因此地球上可供使用的淡水资源非常紧缺。尽管极地冰川所含淡水最多,但人类目前还无法利用它们。
为什么雨会从天空落到地上
天空中会下起雨是一种很常见的自然现象。
当阳光照射在大地上时,江河湖海里的水会不断地蒸发到空气中,花草树木以及地面上的水也会蒸发,生成水蒸气。水蒸气随同空气一起升到高空。在不断上升过程中,水蒸气会越变越冷,变冷的水蒸气凝结成许多小水滴,小水滴越积越多就变成了天上的云。
云层里的小水滴越聚越多,会结成许多更大的水滴,当云中的水滴超过饱和状态时,云就不能承受水滴的重量,水滴就会从天上降落下来,这就是下雨了。这时,我们就能看见雨从天空中落下来了。
雨有什么用
雨水落到地面,渗入地下,滋养了植物的生长,同时又补充了地下水的储量。雨水顺地面流到江河湖泊以及水库,可以为我们提供饮用水和生活用水,还可以为水力发电提供有利的条件。
夏季为何会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