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中国哲理书(写给青少年的书)
27002000000060

第60章 心灵的禅悟(5)

不一会儿船到了对岸,大家都下了船。梦窗国师默默地走到水边,慢慢地洗掉了脸上的血污。那位将军再也忍受不了良心的谴责,上前跪在国师面前忏悔道:“禅师,我……真对不起!”梦窗国师心平气和地对他说:“不要紧,出门在外难免心情不好。”

“如果有人打了你的左脸,你就把右脸也伸过来给他。”这不是怯懦和退让,而是人性中的宽容和理解。我们无法效仿国师,但是生活中多一些起码的宽容和尊重,那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虔诚的心

从前有一个名叫光藏的青年,未学佛前,一心想成为佛像雕刻家,便特意去拜访东云禅师,希望能得到禅师指点,在雕刻方面有所成就。

东云禅师见了他以后,一言不发,只叫他去井边汲水。当东云看到光藏汲水的动作后,突然开口大骂,并赶他离开。因为当时正值黄昏,其他弟子看到这种情形,颇为同情,就恳求师父留光藏在寺中住一宿,让他明天再走。

到了三更半夜,光藏被叫醒,并被带去见东云禅师。禅师以温和的口气对他说:

“也许你不知道我骂你的原因,我现在告诉你,佛像是被人膜拜的,所以对被参拜的佛像,雕刻的人要有虔诚的心,才能雕塑出庄严的佛像。白天我看你汲水时,水都溢到桶外,虽是少量的水,但那都是上天赐予的,而你却毫不在乎。像这样不知珍惜且轻易浪费的人,怎么能够雕刻佛像呢?”

光藏对此训示,颇为感动,钦敬不已,并在深加反省后,终于入门为弟子,佛像的雕刻技艺也独树一帜!

“虔诚的心”就是敬业精神,对待我们的每一份工作,都应抱以最诚实和敬业的态度。唯有这样,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就。

僧抱秀女

坦山和尚天赋聪明而且勤奋好学,他虽然年纪轻轻,但悟道颇深,常常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来,事后却又能让他人深受启发。

一天,坦山和尚准备拜访一位他仰慕已久的高僧,高僧是几百里外一座寺庙的住持。早上,天空阴沉沉的,远处还不时传来阵阵雷声。跟随坦山一同出门的小和尚犹豫了,轻声说:“快下大雨了,还是等雨停后再走吧。”坦山连头都不抬,拿着伞就跨出了门,边走边说:“出家人怕什么风雨。”

小和尚没有办法,只好紧随其后。两人才走了半里山路,瓢泼大雨便倾盆而下。雨越下越大,风越刮越猛,坦山和小和尚合撑着伞,顶风冒雨,相互搀扶着,深一脚浅一脚艰难地行进着,半天也没遇上一个人。

前面的道路越走越泥泞,几次小和尚都差点滑倒,幸亏坦山及时拉住他。走着走着,小和尚突然站住了,两眼愣愣地看着前方,好像被人施了定身法似的。坦山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见不远处的路边站着一位年轻的姑娘。在这样大雨滂沱的荒郊野外出现一位妙龄秀女,难怪小和尚吃惊发呆!

这真是位难得一见的美女,瓜子脸上两道弯弯的黛眉,长着一对晶莹闪亮的大眼睛,挺直的鼻梁下是一张鲜红欲滴的樱桃小口,一头秀发好似瀑布披在腰间。然而她此刻秀眉微蹙,面有难色。原来她穿着一身崭新的绸布衣裙,脚下却是一片泥潭,她生怕跨过去弄脏了衣服,正在那里犯愁呢。

坦山大步走上前去:“姑娘,我来帮你。”说完,他伸出双臂,将姑娘抱过了那片泥潭。

以后一路行来,小和尚一直闷闷不乐地跟在坦山身后走着,一句话也不说,也不要他搀扶了。

傍晚时分,雨终于停了,天边露出了一抹淡淡的晚霞,坦山和小和尚找到一个小客栈投宿。直到吃完饭,坦山洗脚准备上床休息时,小和尚终于忍不住开口说话了:“我们出家人应当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尤其是不能接近年轻貌美的女子,您怎么可以抱着她呢?”

“谁?哪个女子?”坦山愣了愣,然后微笑了,“噢,原来你是说我们路上遇到的女子。我可是早就把她放下了,难道你还一直抱着她吗?”

放下再放下,这就是排除烦恼、排除忧愁、立身处世的最有效办法。

自己射自己

唐朝时在江西有一位猎人,他非常喜欢打猎,但却厌恶出家人。

有一次,他追赶一只小鹿,小鹿为了逃命,慌不择路,竟然跑到了马祖道一禅师的禅院里。猎人直奔禅院而来。正好碰到马祖禅师在寺院门口,那人下马问马祖道一禅师:“师父,有没有看见一只小鹿从这里经过?”

马祖道一禅师反问:“你是什么人?为何追一只小鹿?”

那人回答:“我是猎人。”

马祖禅师一听来了兴趣,接着又问:“那你一定懂得箭术?”

猎人很自豪地回答:“当然懂得。”

“那你一箭能射中几只鹿?”马祖问。

那人回答说:“一箭就射一只。”

马祖禅师说:“那你不懂得射箭术!”

那人愣了,有些莫名其妙,不服气地问道:“难道大师也懂得射箭术?”

马祖道一禅师反问他:“你不相信吗?”

“不敢,不敢,”那人有些纳闷,“请问大师一箭射几只鹿?”

马祖道一禅师平静地回答:“我一箭能射一群。”

那人有些惊讶:“它们都有生命,大师何必非要一箭射一群呢?”

马祖道一禅师反问道:“射一只是射,射一群也是射,都有生命,有什么不同呢?”猎人无言以对。

马祖禅师接着说道:“你既然知道它们都是有生命的,为什么只知道射它,而不自己射自己呢?”

猎人听后不禁出了一身冷汗,诚惶诚恐地说:“大师叫我自己射自己,我怎么下得了手呢?”

马祖禅师说:“你已被困惑很久,今天是该觉悟的时候了。”猎人听后,立即丢弓折箭,拔刀削发,跪在马祖道一禅师面前,决心皈依佛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世间万物皆为生灵,何况一只逃命的小鹿?与“爱惜飞蛾纱罩灯”的佛家相比,我们多给小动物们一些关爱,其实也就是多给人间一些关爱。

一念心开

唐朝有一个叫法达的僧人,他很小就出家了。他自幼喜爱经书,曾读了30多部经书,尤其是《法华经》,几乎能倒背如流。

长大之后他来参见六祖慧能,因为以为读了很多佛经,很是自负,见了慧能也不施礼。慧能并不在意,而是很严肃地告诉他即使读了万部经书,能得其经意,这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接着慧能问他:“你念《法华经》,以什么为宗?”

法达回答说:“只是照经上的文字诵读,并不知道什么宗趣。”

慧能说:“我不识字,你可把经书中文字念一遍,我为你解说其意。”

法达随即高声诵经,当读到“譬喻品”时,慧能急忙打断法达的诵读,开示道:“这部经原来是以因缘出世为宗,不管它说多少譬喻,都没有超出于此。经上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世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高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法达听后言下大悟。法达只知执迷于文字,而不知求解其意,尽管阅读了那么多的佛教经典,却不能明白其宗旨,这就是禅家经常所说:纵然阅得一大藏教经意,而未能体悟涅盘的妙心,也是枉然。在慧能再三开示下,法达终于懂得了必须自醒自悟才能打开佛的知见。

读经书如此,读其他书也一样,只知读其文字,而不解其意,读得再多也是枉然。

归鸟迷途

在大雁山有一位佛光禅师,他在此修行禅定,研习禅道。佛光禅师很善于讲法,他经常把深奥的法理融入到生动的事例中,然后再用简单的诗偈表达出来。

有一次,一位信徒来向他讨教,说:“我曾听说,供养百千诸佛,不如供养一无心道人。不知百千诸佛有何过?无心道人又有何德?”

佛光禅师用诗偈作答:“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途。”

禅师又解释道:“只因多了一片白云,归巢的鸟雀连回家的路都找不到了。因为供养诸佛,心思全在佛上,反而迷失了自己;供养无心道人,却是以无心无念而超越一切。百千诸佛固然无错,可无心道人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

信徒又问道:“既然寺院为清净之地,为何还要打鼓敲木鱼?”

佛光禅师仍用诗偈回答他:“直须打出青霄外,免见龙门点头人。”清净的寺院所以敲打木鱼、撞击皮鼓,另有其深义。鱼在水中从不闭眼,所以敲木鱼表示勤奋修炼,永不懈怠;打鼓,是为警示世人,消业增福。

信徒又问:“在家既能学佛道,何必出家着僧装?”

佛光禅师还是用诗偈作答:“孔雀虽有七色身,不如鸿鹄能高飞。”在家修行固然很好,但不如出家更能专心致志;孔雀的颜色虽然好看,却比不上大雁能够高飞千里!

信徒听后顿悟了其中的道理。

我们周围充满了机遇和诱惑,所以我们一定要用心把握正确的方向,不要被一些假象所迷惑,从而迷失自己的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