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节约财政开支、减轻人民负担。由于官府机构冗员太多,不仅财政开支过大,而且人浮于事,空拿俸禄,办事效率明显低下。于是刘秀下诏裁并郡县,减少官吏职位,使地方官员编制只留原来的十分之一。这样,既节省了政府的财政开支,也减轻了人民的赋税负担。
财政开支大大减少后,刘秀的第二个举措便是减轻田租。农民的负担减轻,生产积极性也被大大调动起来了。
此外,刘秀还让官吏们鼓励农民开荒,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这样,土地增加的同时,人口也增加,政府的田租和税赋等财政收入也随之增多。
刘秀深知条件再好也不可任意挥霍。他对众人说:“当年汉文帝要建露台,一计算需要的经费相当于十万户人家的财产,就取消了这项建修计划。文帝是多么节俭啊!古人皆如此,何况我们呢!”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一个王朝处于兴旺发达之时,提倡节俭非常必要。否则,经济的发展就会被挥霍浪费所破坏。风气一变,王朝就会由盛转衰,走下坡路。
众妾设计杀冯女
东汉末年,司隶校尉冯方的女儿,姿色堪称国色天香,她因躲避董卓之乱,离开京师,来到扬州。大将军袁术有一次登上城楼远望,无意中发现了她,一见倾心,于是就娶她为妻,十分宠爱。
袁术家的众位姬妾很嫉妒,于是设计害她。告诉她说:“袁将军最看重的是一个人的志向和节操,您在见到他时应当经常对着他落泪,以表示自己对国事,家事的忧患和哀愁。如果您这样做,袁将军一定会越发敬重您。”
冯女听信了她们的话,以后每次见到袁术就掉眼泪,袁术果然认为她有思家国之心,越发宠爱她。不久,袁术的众妾就暗地里合谋把她勒死,把尸首吊在梁上,同时向袁术报告说,冯女因过于悲哀而自杀了。
袁术回想起她平日常向自己掉泪的情况,也就对众妾的话深信不疑,真以为她是由于内心感到郁郁不得志而死,于是厚厚地发送她,为她举行了隆重的殡葬仪式。
有些人的行为言语,一定要好好斟酌,不要太轻信于人了。
曹操不计私怨
三国时期,曹操曾经三征张绣,但也没有将张绣消灭,不仅如此,在南征张绣的战役中,曹操还损失了长子曹昂、爱将典韦,可算是结了不小的仇。
后来,曹操在谋士荀彧的建议下,东征吕布,南败袁术,至公元199年,曹操与北面的袁绍在官渡展开激战。
当时,袁绍势力远大于曹操,以防张绣背后偷袭,曹操认为应该将张绣拉过来,共同对付袁绍。至于以前的仇恨,只好抛在一边。
同时,袁绍为了对付曹操,也派了使者来游说张绣,相约一同出兵攻打曹操,还给张绣及其重要谋臣贾诩写了一封亲笔信,以示重视。
袁绍当时势大,张绣颇想依附袁绍,但贾诩却不赞同,他当众将袁绍的来使驳回:“袁绍与袁术兄弟之间曾经互相攻伐,连兄弟尚且不能相容,更何况天下国士呢!”
贾诩一席话说得张绣惶恐不安,他问贾诩:“我们今后该怎么办呢?”
贾诩答道:“不如投靠曹公。”
张绣觉得很为难:“袁绍强而曹操弱,况且我们同曹操有深仇,怎么能投靠他呢?”
贾诩忙解释道:“将军所说的恰好是我们应当投靠曹公的原因。第一,曹公奉天子以号令天下,名正言顺,从公道出发,我们应当归附于他。第二,袁绍确实强盛,但我们以不多的一点兵力去归附他,他肯定不会看重;而曹公比较弱小,得到我们这支兵力,他会感到很高兴。第三,凡有志于建立王霸之业的人,肯定不会斤斤计较个人的恩怨,目的是要以此向天下人表明他胸怀的博大,我看曹公就是这样一个人。这件事请将军不必再犹疑。”
经过贾诩一番劝说,张绣终于决定归顺曹操。曹操见张绣来投,果如贾诩所料,十分高兴,并立即任命张绣为扬武将军。此后,曹操还为自己的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使二人成了儿女亲家。
张绣看到曹操对他如此信任,心里也非常感激,每次作战时都十分勇敢。官渡一战,他力战有功,被升为破羌将军。在南皮击败袁谭后,他的封邑还被增加到二千户,大大超过了其他将领。
要取信于人,就要心存公心,不计私怨。古来成大事的人,总会将团队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决不会以私人恩怨作为决策依据,否则就会众叛亲离。
曹操虽胜责己
三国时期,北方的乌桓经常骚扰边境,曹操决定讨伐乌桓,当时许多将领都认为这一举动十分危险,唯独谋士郭嘉极力赞成。后来曹操力排众议,采用郭嘉之计,率军出击,一举将乌桓打败,基本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班师归来,曹操调查当时有哪些人不同意北伐计划。
那些人认为要遭到曹操严惩了,一个个都十分害怕。不料,曹操却给他们丰厚的赏赐。大家很奇怪:事实证明劝阻北伐是错误的,怎么反而得到赏赐呢?
曹操说:“此次北伐,的确是非常冒险,胜得非常侥幸,完全是靠天意帮忙,这不能当做正常现象来看待。大家的劝阻,是出于万全之计,因此要奖赏大家,我希望以后大家要更加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从此以后,大家更加尽心尽力地为曹操效劳了。
有功劳归自己,有错误怪下属,这是领导者最容易犯的毛病之一。合格的领导者,总是能够肯定下属的成绩,承担自己的错误。最难得的是曹操这种人,即使自己力排众议而大胜,也不骄傲,而是充分肯定那些有一定道理的下属,这才是“超级揽心术”。
刘备忠义服徐庶
三国时期,刘备委身于荆州刘表,曹操意欲夺取荆州,派大将曹仁率领三万大军向刘备的驻地新野浩浩荡荡杀来。
当时,曹军的兵力是刘备的十倍,但刘备在谋士徐庶的帮助下,多次率军将曹军打得丢盔弃甲。曹操认为刘备一定得到了高人的辅佐,经多方打探后才知道,原来是徐庶在为刘备出谋划策。
曹操便决定把徐庶揽到自己这边来,他知道徐庶为人忠孝,幼年丧父,现只有老母在堂无人侍奉,便差人将徐母骗至许昌,令徐母写信招降徐庶。
在遭到徐庶母亲的严词拒绝之后,曹操伪造徐母手笔,写了封信送到新野,叫徐庶赶来伺候。徐庶见信后,担心母亲安危,于是哭着向刘备辞行。
刘备深知,徐庶精通兵法,此番一别,可能再也无缘相见,这样一位出色谋士的离去不仅是自己事业上的损失,而且他很有可能成为曹操的左膀右臂。
但是,他也知道拉拢人才,首先要尊重人才,自己只能做以仁感人的君子,而不能做强夺的小人,于是刘备不仅没有强留,反而流泪劝慰徐庶:“你母亲是你的至亲,你尽管前去,不必挂念我刘备。”
孙乾等人对刘备说:“徐庶是天下奇才,又知我军虚实,今天如果放他走,日后肯定为曹操所用,不如现在留住他,如果曹操将其母杀害,他必定想为母报仇,尽全力辅佐你与曹操争雄。”
刘备急忙说道:“不行!使人杀其母,而我用其子,是不仁;将他留下不让他走,绝了他母子相见的机会,是不义。我不能做这种不仁不义的事。”
因此刘备备酒为徐庶饯行,二人相对而泣。
马至长亭,刘备又下马相送,刘备的这些行动,令徐庶深为感动。当即向刘备表示,此去曹营,纵使曹操相逼,也决不为其献谋划策。
刘备又叮嘱徐庶到曹操那里以后尽心侍奉老母,不要挂念自己。
徐庶挥泪上马,同时,告诉刘备,他有一好友,住在襄阳城外二十里的隆中,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正好为刘备所用。说罢疾驰而别。徐庶去后,刘备三顾茅庐,将徐庶举荐的诸葛亮成功请出山来。
而徐庶来到曹营后,其母才知道是曹操用计把徐庶骗来的,懊悔万分,对徐庶大加痛骂,并趁徐庶不注意时,自缢而死。徐庶丧母后,始终奉行自己的承诺,终生没有为曹操出过一谋一策。
能让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刘备凭的就是“仁义”两字。以钱奴人最直接,但不会有很好的效果,而以“仁义”奴人,则无人能脱其掌握。
不纳忠言,惹祸上身
三国时期,刘备驻扎在荆州,益州刘璋准备派人迎接刘备入蜀。主簿黄权听说后,愤怒地对刘璋说:“把柴草放在炭火上,就一定会燃烧起来。等到被水淹时再叫船来,后悔也晚了。刘备素来骁勇善战,如今迎接他来,如果他作为你的部下,他受到这样委屈的待遇,心中就一定会不满意。如果用国宾的礼仪对待他,一国又不能允许有两个国君。假如客人感到像泰山那样安稳,那么主人就会有破蛋的危机。因此应当将所有关口封闭,等待国内安定。”
从事王累也进言说:“两座高峻的山不能够重合,两条大河也不能相容,两个显贵的人也不能同时存在,两种势力不能兼并,假如硬将二者合在一起,则一定会争个胜负。”
刘璋对他们的话都不听。
后来,刘备派兵袭击刘璋,刘璋从事郑度是个有计谋的人,从容地对刘璋说:“刘备从远处率军袭击我们,他的兵力不满一万人,战士们不是全部都依附他,野蔬是粮食,军中没有车马及重型兵器。不如把川西的百姓全部赶跑,涪水西边的粮食全部烧光,再加上深沟壁垒,静待战机。他若挑战我们就不理睬,时间长了没有援资,不到一百天就会自己跑掉,等他撤走时再去袭击他,一定能将他打败。”
刘备听说后,十分担忧,对法正说:“如果郑度的计谋得到实施,我的事情就会完了。”
法正说:“刘璋不会采纳的,请大人放心。”
后来果然如法正所料,刘璋对部众说:“我听说过赶走敌人以安抚百姓,没有听说过赶走百姓为了躲避敌人。”
于是免去了郑度的官职,并且不采纳他的计策。这样,刘备得以率军长驱直入,刘璋无奈,只得出城投降。
刘备占领成都后,召见郑度,对他说:“刘璋那时若用了你的计策,我的头恐怕该悬挂在成都城门上了。”因此把郑度当做宾客对待,说:“你就是我的广武君啊。”
忠言逆耳利于行,对于忠贞正直的建议,我们应该虚心采纳。唐太宗能纳魏徵言,国家方能长治久安,刘璋不听忠言,以致最后土地百姓都失去了。
傅嘏不与小人为友
三国时期,何晏、邓玚、夏侯玄等人受到魏帝宠信。一次,三人一起来见傅嘏,希望能与傅嘏交朋友,被傅嘏拒绝了。
后来,三人央求荀粲来说服傅嘏,荀粲对傅嘏说:“夏侯玄是当世豪杰,向你虚心求教,而你却不同意,交朋友是好事,不交朋友就会产生隔阂。如果两个贤人不和睦,国家就会止步不前,这也就是蔺相如愿拜廉颇下风的原因啊。”
傅嘏回答道:“夏侯玄才疏学浅,空有大志,实在是那种摇唇鼓舌,颠覆国家的人。何晏、邓玚虽然有点作为,却急躁不安,知识虽多,却不得要领,外表追求名利,内心不设防备,喜欢观点相同的人,厌恶异己分子,话多并嫉妒比自己优秀的人。多话的人常挑事端,好嫉妒就不可能有亲近的朋友。在我看来,这三个所谓的贤者都是缺少德行的人,远远躲开他们还怕遭受灾祸,怎么还能够去亲近他们呢?”
后来,三人都受诛身死,正好印证了傅嘏的分析。
人一定要择友而交,对那些奸险谄佞的小人,是不应该与他们结交的,否则就可能将自己推进火坑。
王述性急而能容
东晋元帝大臣王述,性格极其暴躁;谢安的哥哥谢奕,也是一个性情粗暴蛮横的人。
一次,王述和谢奕一同参加一个大臣举办的筵席,席间大臣们因为一点小事而发生了争执,以王述为首的一派和以谢奕为首的一派意见相左,两派都坚持自己的观点,谁也不肯相让。最后还是在主人的劝说下,双方才善罢甘休,各自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继续喝酒。
事后,王述很快就把这件事忘了,可谢奕没忘。第二天,谢奕就带人过来拼命地撞王述家的大门。
王家的仆人赶紧去禀报了王述,王述匆忙穿好衣服,准备去迎接谢奕。可还没出门,谢奕就闯了进来。
谢奕对王述气冲冲地骂道:“昨晚你竟然敢和我顶撞,你不知道给我留点面子吗?你读了那么多圣贤书,都喂狗了吗……”
谢奕在王述面前大骂,王述始终不敢正面看谢奕,他知道昨晚酒喝多了,是不该和他发生争执,毕竟谢奕是丞相谢安的哥哥,得罪了他可不好。于是任凭他如何大骂,始终不还口。
谢奕骂够了,又叫仆人继续骂,仆人们也喊累了,谢奕这才罢休。
王述过了很长时间才转过身来问仆人:“他们都走了吗?”仆人说:“走了。”王述这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此后,人们都称赞王述虽然性情急躁,却能够有所容忍。
那些性情暴躁的人,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遇事不要轻易发火,否则就会得罪很多人,日后必将不利于自己的发展。
焚烧信件以拢人心
官渡之战以前,袁绍拥有中国北方最强大的势力。公元199年,袁绍统率十万大军,进逼许都,当时是曹操驻守许都。因为敌强我弱,众寡悬殊,曹操的部属惶恐不安,关中诸将皆中立观望。许多人唯恐自己生命有危险,暗中与袁绍勾结,以谋退路。
后来曹操用计策出奇兵,战胜了袁绍。袁绍兵败,仓促引领八百骑兵渡过黄河。曹操追赶不上,将袁绍丢下的辎重、地图、书信和珍宝全部缴获了。
曹操从收缴到的袁绍往来的书信中,翻到了许多官员和曹军的人员暗中写给袁绍的信。他并没有把这些信件曝光,更没有揪出与袁绍勾结的手下,而是把这些信全部烧毁,说:“袁绍强大的时候,我尚且担心性命难保,何况我手下的那些人呢?”
那些曾经想投奔袁绍的人都暗自羞愧不已,又赞叹曹操有如此胸襟。从此更是对曹操忠心耿耿。
能容人之错,对部属表示充分的理解和体谅,是很能得人心的。不计前嫌,注重于未来,才能谋得霸业。
拓跋祯智平反贼
北魏的拓跋祯任南豫州刺史时,城中有个豪强地主,名叫胡丘生,其人野心勃勃,总想从政。
拓跋祯刚刚上任时,就有人密告胡丘生想谋反。拓跋祯听后,就将胡丘生叫来规劝了一番,然后放他走了。
胡丘生认为拓跋祯软弱可欺,所作所为更加变本加厉。
一天,有个叫石道起的人又来向拓跋祯报告说胡丘生要谋反。
拓跋祯问石道起说:“我在南豫州上任以后,名声怎么样呢?”石道起说:“老百姓们都很爱戴您,只要您下令,全城人都会听从,可一举消灭乱党。”
拓跋祯道:“既是这样,我更不能出兵捉拿胡丘生他们了。”
石道起不解,问他:“为什么呢?”拓跋祯说:“胡丘生逆道而行,是不会有好下场的。很多人暂时受到胡丘生的蛊惑而没有醒悟过来,如果我派兵缉捕,那些人一定十分恐慌,认为胡丘生的言论是对的,那样才会酿成真正的事端。现在我们按兵不动,静观其变,待那些人明白了真相,自会悔悟改过的,况且胡丘生带领一群无头之马,成不了什么气候的。”
石道起听起来觉得有理,便告辞去了。
不久,城中被胡丘生收买的人果然来到府衙前负荆请罪,胡丘生没有了部众,也只好逃到南齐了。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仁德是最高的智慧,古往今来,小聪明能取一时之利,唯有“仁德”二字,才能经营长久的事业。
萧秀为官爱民如子
萧秀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弟弟,历任征虏将军、江州刺史、郢州刺史、荆州刺史、散骑常侍等职。多年的为官经验,使萧秀懂得人心乃为治之本,人心不在,万事难成。为此,他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