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除出现糖类代谢障碍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也会发生异常。其特性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还可伴有皮肤瘙痒,尤其是外阴瘙痒,以及视力模糊等表现。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
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并发症的有无或其严重程度,对其生命及其预后起着决定性作用。
糖尿病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公认糖尿病是复合病因的综合征,与遗传、免疫及环境因素有关。胰岛素分泌缺乏或作用缺陷,或两者同时存在,是引起高血糖的主要原因。
Ⅰ型糖尿病患者有胰岛B细胞破坏,引起胰岛素绝对缺乏,呈酮症酸中毒倾向,常在幼儿期发病,主要靠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Ⅱ型糖尿病是指那些有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的患者。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一定量的胰岛素的生物学反应低于预计的正常水平。
Ⅱ型糖尿病患者多为肥胖者,在疾病初期甚至终生,其生存不需要依赖胰岛素的治疗。本型患者很少自发性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在应激情况下,如感染等,可诱发酮症酸中毒。
确定妊娠后,出现的各种程度葡萄糖耐量减低或明显的糖尿病,不论是否需要用胰岛素或仅用饮食治疗,也不论分娩后这一情况是否持续,均可认为是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可能存在其他类型糖尿病病因,只是在妊娠期间显现出来。大部分妊娠期糖尿病妇女分娩后血糖恢复正常,但仍有一些妇女在产后5年~10年再次患上糖尿病。
糖尿病是终身疾病,但如果控制得好,可以推迟或减轻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的一系列治疗措施中,饮食治疗是始终要坚持的,包括总热量的控制和合理的饮食比例。
饮食的营养平衡,以及不过度摄入热量,是糖尿病患者首先应遵守的原则。过度的甜食、过量的饮食、高脂饮食等,都是诱发糖尿病和糖尿病控制不良的重要原因。
有资料报道,糖尿病患者将以往的高脂肪饮食改为高蛋白、低脂肪、高纤维的饮食方式后,其血糖可得到很大程度的控制,甚至I型糖尿病患者可减少胰岛素的用量。
相关营养成分
1.食物纤维。
食物纤维能减缓糖分和脂类物质的吸收,故可减缓餐后血糖的升高,从而减轻胰腺的负担。而且还能降低胆固醇,预防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等并发症的发生。
2.牛磺酸与EPA。
牛磺酸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从而降低血糖,它在海螺和扇贝等贝类、墨鱼及章鱼中含量较为丰富。EPA(二十碳五烯酸)能预防动脉硬化,其在沙丁鱼等鱼类中含量较为丰富。
3.矿物质。
铬能促进胰岛素的合成,增强胰岛素的作用,有助于维护正常的血糖浓度。糙米、玉米、香菇、马铃薯、海带等食物中含有铬。
镁在胰岛素上的作用和在血糖调节上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能促进糖的代谢。大蒜、海带、豆腐、玉米、马铃薯等食物中含有镁。
4.维生素。
维生素C能够降低胆固醇、预防动脉硬化,能改善糖尿病的血管病变;烟酸(即尼克酸)是葡萄糖耐量因子的组成成分,可以增强胰岛素的作用,增强调节血糖的能力。
草莓、青椒、西红柿、苦瓜等食物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胡萝卜、西红柿、马铃薯、燕麦、玉米、绿豆、洋葱、紫菜等食物中,烟酸的含量较高。
维生素B1参与维护神经系统的能量代谢,严重缺乏者会引起神经性疾病;维生素B12能影响脂肪酸的合成,进而影响神经髓鞘的转换,对神经功能的维护具有重要的作用。
糙米、燕麦、大豆、马铃薯、玉米、洋葱、绿豆、芹菜等食物中,维生素B1含量较高;豆腐、南瓜子、紫菜、香菇等食物中富含维生素B12。
维生素B6有利于血糖的控制,还能减轻糖尿病的神经病变。当饮食中缺乏维生素B6时,会引起血糖升高。胡萝卜、糙米、燕麦、香菇、马铃薯等食物中富含维生素B6。
维生素E是体内的抗氧化剂,能抑制脂肪的过氧化及形成自由基,并能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能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糙米、燕麦、大豆、花生油、玉米、南瓜、芝麻等食物中,维生素E的含量较高。
相关食物
1.奶、乳制品。
在婴儿满周岁以前,最好不让他食用牛奶或乳制品,特别是家族中有糖尿病史者更应注意。因为牛奶有可能会导致少年型糖尿病。
这是因为牛奶中某些蛋白质进入婴儿体内后,有可能会激活婴儿自身的免疫系统,导致胰腺的β细胞受到破坏,使之无法生产胰岛素。
研究证实,I型糖尿病患儿血液中出现抗自身抗体的机率是百分之百。无糖尿病儿童体则只有2.5%的人出现此抗体。另外,婴儿喝母奶的时间越长,患糖尿病的机会就越低。
2.鱼油。
有些糖尿病患者体内会出现胰岛素抗体。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发现长期吃鱼的人之中出现这种现象的只有25%,而那些不吃鱼的人之中则有45%的人会出现这个问题。
也许是鱼肉里某些成分能够影响机体吸收葡萄糖的能力,所以才使得吃鱼者患糖尿病的机率大大降低。值得注意的是,没有医生的指导,糖尿病患者不可以自行服用鱼油胶囊,因为它可能会对某些患者产生极坏的影响。
3.洋葱。
不论生或熟的洋葱都能降低血糖,这是因为洋葱含有一种抗糖尿病的化合物,其成分与一般常服的降血糖剂甲磺丁胺相类似,具有刺激胰岛素合成及释放的作用。
4.绿花菜。
绿花菜内含有一种叫做铬的矿物质,能对血糖进行调节。而且不论血糖是高是低,铬都有助于血糖恢复正常水平。Ⅱ型糖尿病的发病,在某种程度上与铬的摄取量不足有一定的关系。
坚果、牡蛎、蕈类、全谷、啤酒、大黄菜及绿花菜等食物中都含有铬,但绿花菜的含量最高。每杯绿花菜含有22毫克的铬,超出其他食物十倍之多。
5.肉桂。
肉桂可以增强胰岛素的活性,提高机体利用糖的效率,从而减少胰岛素的需要量。另外,丁香、姜黄和月桂叶也具有这种功效,但肉桂的作用最强。
6.豆类
能够降低胆固醇和预防心脏病的食物,对防治糖尿病也有益处,因为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脏病的危险也很高。
豆类可以大幅度降低血糖、三磷酸甘油酯及胆固醇,从而降低患者对胰岛素及其他抗糖尿病药物的依赖,有助于患者恢复健康。
7.苦瓜。
据药理研究表明,苦瓜粗提取物有类似胰岛素的作用,具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
8.其他食物。
糖尿病患者应少吃精米,多摄入富含水溶性纤维的食物,如豆类、燕麦、全谷、坚果、海藻、蘑菇、水果和蔬菜等。因为这类纤维能够延缓糖分的吸收,减缓餐后血糖的上升。
■ 高脂血症 ■
由于脂肪代谢或转运异常使血浆中一种或几种脂质高于正常时,则称为高脂血症,它可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或两者兼有(混合型高脂血症)。
脂质不溶或微溶于水,必须与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形式存在,才能在血液循环中运转,因此,高脂血症常为高脂蛋白血症的反映。
高密度脂蛋白可将肝外组织细胞内的胆固醇,通过血液循环转运到肝脏,在肝脏转化为胆汁酸后排出体外。所以,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也是一种血脂代谢紊乱。因此,为了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血脂代谢紊乱的状态,故又将其称之为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属遗传性脂代谢紊乱疾病;继发性常见于控制不良的糖尿病、饮酒、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病综合征、口服避孕药等。
血脂是人体必需的成分,其中胆固醇是合成某些重要激素的主要成分,甘油三酯则是能量的贮存仓库,如果过高则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高脂血症早期往往无任何不适,但随着胆固醇在血管壁上沉积,引起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主动脉瘤等疾患。
饮食治疗是高脂血症首要的基本治疗措施,应限制脂肪、糖分和酒精的摄入,多摄取食物纤维、植物性蛋白质。另外,在控制热量摄入的同时,还应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
相关营养成分
1.食物纤维。
胆盐与胆固醇形成混合微胶粒,有助于胆固醇的吸收。不能被利用的食物纤维能和胆盐结合形成复合物,妨碍微胶粒的形成,抑制胆固醇的吸收,从而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
另外,食物中的果胶、琼脂等,也具有和食物纤维相类似的功效。这类物质主要存在于牛蒡、秋葵、干萝卜丝、蘑菇类、魔芋和裙带菜等蔬菜,以及苹果和香蕉等水果之中。
2.DHA和EPA。
不饱和脂肪酸能降低胆固醇,特别是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和EPA(二十碳五烯酸)改善高脂血症的功效极为显著。沙丁鱼、秋刀鱼等鱼类中,含EPA和DHA较为丰富。
3.肌醇。
肌醇能促进脂肪和胆固醇的代谢,帮助清除肝脏的脂肪,以降低血脂,预防动脉硬化。水果、蔬菜、花生、牛奶、肉类等食物中,肌醇的含量较为丰富。
4.烟酸。
烟酸也称尼克酸,是维生素PP的一种,能够抑制脂肪组织的脂肪分解,从而抑制游离脂肪酸的动员,可使肝脏中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下降,而起到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胡萝卜、玉米、鱼、牛奶、马铃薯、西红柿、燕麦、绿豆、洋葱、芹菜、紫菜等食物中,含有丰富的烟酸。
5.抗氧化剂。
高脂血症,特别是经过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具有较强的氧化性,极易导致血管壁的损伤,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对抗这种氧化损伤作用。
胡萝卜、洋葱、南瓜等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A;草莓、西红柿、青椒、猕猴桃等食物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维生素E在南瓜、玉米、植物油、杏仁等食品中含量较为丰富。
相关食物
1.山楂。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山楂含脂肪酶、枸橼酸、山楂酸、苹果酸、维生素C和蛋白质等,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等作用。
2.海带。
海带含有大量粗纤维和微量元素,能减少脂肪在体内的蓄积,使血中胆固醇含量降低。
3.荷叶。
荷叶具有减肥消脂的作用,常用其泡茶服,可降低血脂。
4.冬瓜。
冬瓜含有丙醇二酸,可抑制糖类转化为脂肪。因此,常食冬瓜,可防止体内脂肪堆积,减轻体重,降低血脂。
5.绿茶。
绿茶除了富含抗衰老作用的维生素E及维生素A外,且含有茶多酚。
经研究发现,茶多酚可以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减少脂质在血管壁上的沉积,具有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血压和血脂、防治血栓等保健作用。
另外,茶多酚还具有防癌抗癌、增强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抗辐射损伤的作用。但是茶多酚不耐高温,饮用时应用温水冲泡。
需要注意的是,鱼子类、禽蛋类等食品,蛋糕和饼干等糖分多的食品,肥肉和奶油等含动物性脂肪多的食品,都应严格限制其摄入量。
■ 痛风 ■
痛风是由于遗传性和(或)获得性引起的尿酸排泄减少和(或)嘌呤代谢紊乱的一组异质性疾病,以高尿酸血症及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的特征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为主要临床特征。常伴有尿酸性尿路结石,严重者可出现间质性肾炎、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而嘌呤是细胞遗传基因核酸(DNA·RNA)的构成成分。血液中尿酸增多,主要是因为尿酸产生过多,或从尿液中排出的能力下降所致。
仅有高尿酸血症,即使合并尿酸性结石也不能称之为痛风。痛风意味着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的反应性关节炎或(和)痛风石疾病。其发生是尿酸在体液中处于过饱和状态。
本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基本属遗传性,不过越来越多的报告表明,原发性痛风与肥胖、原发性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关系密切。继发性主要因肾脏病、血液病等疾病或药物、高嘌呤食物等引起。
痛风多见于体型肥胖的中老年男性和绝经期后的妇女,发病前常有漫长的高尿酸血症史。
急性关节炎常是痛风的首发症状,典型发作起病急骤,多于午夜因剧痛而惊醒,最易受累部位是拇跖关节,依次为踝、跟、膝、腕、指和肘关节,局部有红肿热痛。
痛风性关节炎发作常呈自限性,数小时、数天或数周后自然缓解,缓解时局部可出现本病特有的脱屑和瘙痒表现。缓解期可数月、数年乃至终生,但多数反复发作,甚至到慢性关节炎阶段,最终引起关节肥大、畸形及僵硬。
相关食品
嘌呤除体内自身可以合成外,大部分是来源于食物。为避免诱发痛风,无论是急性期还是缓解期的痛风患者,一定要避免摄入含嘌呤过高的食物。
动物脑、心、肾、肝及鹅肉、鹧鸪、鲭鱼、沙丁鱼、鱼子、海参、干贝、蚝、蚧贝、酵母、干豆类、扁豆、龙须菜、菠菜、蘑菇等,含嘌呤较高,食用过多容易诱发痛风。
为促进尿酸的排出,一定要多饮水。还应多食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以碱化尿液,促进尿酸的排泄,并可减轻尿酸对肾脏的损害。
另外,痛风多在胖人身上出现,因此要控制热量的摄取。在日常的饮食生活中,对含蛋白质、糖分、脂肪较多的食品以及酒精类饮品的摄入加以控制。
■ 脚气病 ■
脚气病即维生素B1缺乏症,我国在隋唐时期已有“久食白米发生脚气病”的记载。维生素B1即硫胺,是糖代谢过程中的重要成分,对神经传导也有直接作用。维生素B1在人体内不能合成,需依赖外源供给,成人每日需要量约1﹒2毫克~1﹒5毫克。凡摄入不足、损失增多和(或)需要量增加均可引起维生素B1缺乏。
摄入不足见于长期吃精粮、烹饪时温度过高或加热时间过长。此外喝大量咖啡和发酵茶叶的茶可减少硫胺的吸收。损失增多见于慢性胃肠疾病、长期大量饮酒、长期用利尿剂等。需要量增多见于孕妇、乳母、长期发热、儿童生长发育期等。
维生素B1缺乏,糖代谢受阻,使丙酮酸和乳酸在血液和组织中堆积,毒害神经细胞和心肌细胞。慢性神经病变者,可使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发生变性和萎缩。
脚气病的临床表现因维生素B1缺乏程度、发展速度和患病年龄而有一定差异。其主要表现有食欲不振、感觉不适、手脚麻痹、心悸和呼吸困难等。若病情未得到及时的控制,可导致心脏肥大、跟腱反射和膝反射消失,并可出现心力衰竭、精神错乱等。
相关营养成分
防治脚气病,关键要摄取足够的维生素B1。由于维生素B族在体内不能大量储存,所以每天都需要摄取,多余的成分会随尿液排泄出去,因此不必担心摄取过量。
猪肉、蛋黄、猪肝、鳗鱼、坚果类、大豆、牛奶等食品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米饭最好使用糙米或胚芽米,如果将糙米加工成精米,糙米原有的维生素B1反而会丢失。
相关食物
食用绿豆和猪肝,可用于防治脚气病。
将芦荟叶与苹果一起榨汁饮用,可治疗脚气病。
草鱼与大蒜一起烹饪后食用,可用于治疗脚气病。
需要注意的是,常食冷饮、甜点心、快餐等食品,不但得不到足够的维生素B1,而且其含糖量高,易引起脚气病。另外,吸烟也会导致维生素B1的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