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姓氏
27088600000014

第14章 中国各大姓氏起源及主要人物(11)

上述四支邹姓人在得姓以后都有所发展。秦汉以后,邹姓还在范阳(今河北涿县)一带形成望族,史称邹姓范阳望。此外,在各支邹姓人得姓以后不久,邹姓就在今山东地区出了一位思想家邹衍,因其雄辩有口才,人送绰号“谈天衍”。大约与邹衍同时,当地又出了位邹姓政治家、齐国宰相邹忌。此后,邹姓名人便史不绝书。其中最为知名者,有西汉文学家邹阳、明代学者邹守益、名臣邹元标、清朝科学家邹伯奇、名臣邹一桂、革命家邹容、民国名人邹鲁以及当代出版家邹韬奋等人。

今天,以人口多寡计算,邹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67位。

熊姓

熊姓的来源与黄帝有关。相传,黄帝在世的时候,曾在有熊(今河南新郑一带)建立国家,史称他为有熊氏。他的后代中,便有人以这一地名为姓氏,姓熊。夏朝初年,着名武士后羿的手下,有位名人熊髠,其先就出自黄帝之后。

黄帝的后代中,另有一个名穴熊,其裔孙又有人名鬻熊,鬻熊的后代便以熊为姓。据《史记·楚世家》说,鬻熊是商周之际人,一度做过周文王的师傅,另外还着有《鬻子》一书。其曾孙熊绎,生活在周成王时代,因是名贤之后而被分封在荆楚地区(今湖北西部一带),建楚国,世袭子、男爵位。熊绎及其子孙在荆楚地区发展,至春秋战国时期还成为与秦、齐、赵、魏等国齐名的大国。直到公元前223年,楚国才被秦国灭掉,楚国贵族中又有更多的人姓熊。

熊姓在得姓以后,又在江陵(今湖北荆州)、南昌(今属江西)发展成为望族,史称熊姓江陵望或熊姓南昌望。北朝时,熊姓中出了位着名经学家熊安生。至元朝,又有文学家熊朋来名载史籍。元朝以后,明清以至近现代,是熊姓人发展的重要时期。熊姓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如明朝小说家熊大木、万历进士熊火灿、熊廷弼。清朝大学士熊赐履、思想家熊伯龙、政治家熊伯龄、近当代名将熊秉坤、学者熊十力、政治家熊贞武、戏曲家熊佛西、数学家熊庆来等人,都生活在这一时期。如今,熊姓还是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68位的大姓。

金姓

金姓是当代第69大姓,历史上的来源主要有四支。最早的一支相传出自黄帝的后代少昊金天氏。据某些金姓谱书记载,少昊是黄帝和螺祖所生的儿子,黄帝帝位的继承者,在位84年,建都于曲阜(今属山东)。又说,黄帝以金得王,少昊也崇尚金色,订立了黄金制度,称为金天氏。少昊的后代中,就有人以金为姓,自山东曲阜逐渐向南迁徙繁衍,最后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形成望族,史称金姓彭城望。这一郡望,后来还发展为金姓最着名的郡望之一。

西汉时,原生活在今大漠南北的匈奴族休屠王的太子日石单(音mìdī密滴)入朝汉武帝,被留在京师长安(今陕西西安)。汉武帝认为匈奴休屠部有铸造金人祭祀天地的风俗,便为他赐姓“金”氏。因此,他又被称为金日石单。他在汉武帝时极受信任,官至车骑将军。在武帝临去世时,又遗诏让他与大将军霍光、桑弘羊等人一起辅佐汉昭帝。他去世后,子孙累世相继,贵盛于西汉中后期。后人称颂他与当时的另一权臣张汤一家一样,“金张籍旧业,七世珥汉貂”(左思《咏史》)。由于他以姓金知名于世并垂名青史,他的后代也相沿姓金。

在金日石单被赐姓金以前,秦朝末年,项羽与刘邦同时起兵反秦。在项羽的近亲中,叔父项伯与他政见不一,后来投奔刘邦。至汉朝建立以后,汉高祖特别赐他姓刘。至唐末五代时期,他的后代已发展成为刘姓的一个庞大支派。其中一些居住闽越地区的人,为避吴越王钱鏐的名讳,由刘姓的繁体字“刘”中分衍出金字,从此便姓金。

清朝,皇族姓爱新觉罗氏,系出自满语,译成汉语便是“金”字。公元1911年清朝灭亡后,原姓爱新觉罗的人中便有一些按照汉族人的习惯,改姓汉姓金氏,金姓也因此有了第四个来源。直到今天,满族中仍有不少人以金为姓。

上述四支金姓构成了当今金姓人的主体。在发展中,金姓人除有彭城一望外,又有“京兆”

等着名郡望。其历代名人,主要有唐朝着名画家金忠仪、明清之际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明末清初名臣金之俊、明末抗清义军首领金声、清代学者金榜、画家金农、诗人金和、当代政治家金仲华,艺术家金山等人。

陆姓

在山东平原县境内,古时候有个地方叫陆乡。相传,黄帝的后代颛顼有个孙子名吴回,在帝尧时担任火正之官,称祝融。他有个儿子名终,被分封在陆乡,因此把地名当作名字中的一部分,称陆终。陆终的后代中,便有人以陆为姓。战国时,齐宣王封少子田通(字季达)于陆乡,田通的子孙后来也姓陆。

春秋时,在今河南嵩县东北部一带有个陆浑国,陆浑国王的子孙,在亡国手后也姓陆。

北朝时期,原来生活在我国东北部的鲜卑人中,有一支以步陆孤为姓的人,随同族的拓跋部人来到中原,并为拓跋部人的建立北魏朝立下过汗马功劳。后来,步陆孤氏被尊为“勋臣八姓”之一,并在汉化运动中被改姓为陆。这样,陆姓便有了第四个来源。

明朝初年,明成祖朱棣在未登基的时候,曾在一次政治斗争中被击败,丢弃妻出逃,夫人陆氏只得带着子女回苏州老家避难。为了逃避官兵的追捕,她把子女改姓为陆。

陆姓最早以今山东为中心向四周传播。其中陆通的后代中有位名为陆烈的人,在汉代出任吴(今江苏吴县)令,在任时极受百姓拥戴,后来病逝于豫章(今江西南昌)。吴县百姓迎丧入吴,陆烈子孙也相随而来。陆烈的后代留居吴县,发展成为当地的强宗大族,史称陆姓吴郡望。后来,吴郡陆姓又进一步分衍出颍川支、荆州支、彤徒支、东安支、鱼圻支等。留居在平原一带的陆姓称陆姓平原望,出自鲜卑步陆孤氏的陆姓人称陆姓河南(今河南洛阳)望或河内(今河南温县)望。上述“平原”、“河南”、“河内”、“吴郡”,一向被认为是陆姓的四大郡望。

陆姓中自古名贤辈出,如三国时的陆逊是着名宰相,晋代的陆机、陆云是着名文学家,唐代陆羽是茶神,宋代陆游是着名词人。此外,陆姓中还有汉代政论家陆贾、三国名将陆抗、南朝画家陆梁、隋朝音韵学家陆法言、唐代政治家陆贽、经学家陆德明、文学家陆龟蒙、宋代哲学家陆九渊、学者陆九龄、名臣陆秀夫、元朝画家陆广、文学家陆友、名士陆仁、明代戏曲家陆采、画家陆治、清朝医学家陆懋修、藏书家陆心源、实业家陆润庠、画家陆恭,着作家陆次云、诗人陆圻、学者陆世仪,以及近当代艺术家陆镜若、画家陆恢、名人陆荣廷、陆征祥等人。

今天,以人口多寡计算,陆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70位。

郝姓

郝姓是当代百家大姓中排在第71位的大姓,其主要是3000多年前商王朝的建立者商汤的后代。据史书记载,商汤建立商朝以后,数传至帝乙,封儿子期于郝乡(今山西太原一带),后来,期的子孙便以地名为姓氏,姓郝。

除上述一支外,历史上的郝姓又有一些出自少数民族之后。据《姓氏考略》记载,汉魏时期活动在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乌桓族中,就有一些以郝为姓的人。唐代,南方某地的蛮族人有郝、杨、刘三姓,其中郝姓的人口又远远超过其他两姓。无疑,这些郝姓人也与华夏族中商汤的后代无关。另外据某些郝姓家谱记载,在古代的南方还生活着一些由其他姓氏改姓而来的郝姓人,他们的血统既然不与南蛮郝姓有关,显然是属于郝姓的另外支派。

由上述可见,郝姓的来源至少有四支,其得姓最早的一支也就是被郝姓人认为是最正宗的一支。在发展中,这支郝姓人还形成了“太原”、“京兆”两大郡望,历史上的大多数郝姓名人也都与这支人有关。

郝姓的历代名人,在西晋有出身匈奴族的英雄人物郝散,隋末有农民军领袖郝孝德,金末有农民军将领郝定,元初有名臣郝经,明代有进士郝锦、农民军将领郝摇旗,清代有经学家郝懿行,当代有中共烈士郝清玉、战斗英雄郝树才、纺织能手郝建秀等人。

孔姓

提到孔姓,人们很容易想到被誉为“至圣先师”的孔子。从出身上看,孔子是春秋时期宋国贵族的后代,其远祖与黄帝和高朝的建立者有关,姓氏的来源则与六世祖孔父嘉有关。相传,早在中华民族的原始时代,人文始祖黄帝有曾孙帝喾,帝喾夫人名简狄。一次,简狄出外巡游,见一只燕子(玄鸟)生下一窝蛋,就拿来一枚吞下,不久身感生孕,后来便生下了商朝始祖契。契是简狄吞食燕子(卵)所生,此后便以:“子”为姓。从契14传至商汤,名履字太乙,加姓为子太乙。他有子孙多人,除其中的一人继承了他的王位外,其余的人也都成为贵族。在这些人中,有人为了纪念他,便将他的姓氏和名字加在一起,略加变更,成为孔姓。

此外,继承他王位的人则世袭为帝王。至商朝灭亡后,商朝末帝纣王的庶兄微子又被周成王分封于宋(今河南商丘南),继续奉祀商汤香火。微子在建宋数年后去世,职位由胞弟仲衍继承。仲衍曾孙宋闵公有子二人:弗父何、方祀,方祀在宋闵公去世后继位为宋厉公。弗父何有曾孙名正考父,仕历宋戴、武、宣公三朝,有子名嘉,字孔父史称孔父嘉,任大司马,后因故被权臣华督所杀。这时他的儿子木金父年纪尚小,由家人抱着逃亡鲁国。等他年长以后,为纪念生父,便以父亲字中的“孔”为姓。后来,木金父的子孙在鲁国又传了4代,便生下了孔子。

由上述可知,孔子的远祖可以追溯到黄帝,但黄帝裔孙商汤的后代中就至少有两支姓孔,孔子所在的家族不过是其中之一。其实,构成当今天下孔姓的远不止上述两支。据某些史书记载,早在黄帝时就有一位史臣名孔甲,孔甲的后代中就有人姓孔。另外在春秋时期,卫国有孔悝,出自女吉姓;陈国有孔宁,相传是帝舜的后代,姓妫;郑国有孔叔,姓姬,齐国有孔虺,姓姜。上述四支也不与孔子同源。由此可见,天下孔姓至少有七个来源,孔子所在的支派只是其中的一支。

在发展中,孔子所在的孔姓支系因为出了孔子这样一位着名人物,他的思想被当作历代统治者的正统思想。孔子不仅被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他的家族也被当作荣耀无比的贵族世家,他所在的孔姓支系也成了孔姓最重要的支系,一些其他支系的孔姓人甚至也甘愿归附于这一支系之下,甚至还出现了“天下无二孔”的说法。其实,由上述可知,这种说法并不符合实际。

以孔子为代表的孔姓和孔姓人最为天下人注目,他所居住的鲁国和后代中的一部分人南迁后居住的会稽(今浙江绍兴)被当作孔姓的两大着名郡望,他及后代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也被当作中华文化的缩影。此外,历史上一些孔姓的着名人物,如秦末儒生孔鲋、汉代名臣孔光、文学家孔融、经学家孔安国、唐代史学家孔颖达、宋代曲艺家孔三传、明朝将领孔有德、清代剧作家孔尚任、当代名人孔祥熙、孔德成等人,几乎都能十分准确地与他联系起来。

如今,就人口多寡论,孔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72位。

白姓

白姓的来源较为复杂,出自许多互不统属的支派。相传在炎帝时,有位叫做白阜的水利专家,精通水脉,曾为治水作过贡献,他的后代,便以白为姓。此外,西周太王古公父的五世孙虞仲,被封于虞(今山西平陆东),他的子孙世袭虞国国君。后来,虞国被晋国灭掉,虞国贵族井伯奚被俘,不久又作为晋国伯姬的陪嫁奴隶来到秦国。但他是一位具有非凡才能的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获得了秦穆公的赏识,被提拔为大夫,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后来还与蹇叔、由余等人一起辅佐秦穆公完成了霸业,他也因功被赏赐了百里之地作为食邑,从此被称为百里奚。他生子名视,字孟明,史称孟明视。孟明视又生西乞术、白乙丙。白乙丙的子孙,便以白为姓。

春秋时期,楚平王太子建计划除掉权奸费无极,事泄被杀。太子建之子熊胜逃亡吴国,并在吴国获得了较高的职位和名声。至楚平王之孙楚惠王继位后,他被召归国,封于白邑(今河南息县东南),为公爵,史称白公胜。白公胜的后代,也姓白。

隋唐五代时,又有许多其他姓氏的人改姓白。如唐代曾封突厥人白元光为南阳郡王,白元光的后代姓白;唐代又在今广西博白设置白州,白州的百姓也有人以地名为姓氏,姓白;唐末五代时,北方少数民族中有位名为陈永贵的人,他的姓氏原本是“白”;在吐谷浑人中,其酋长名为白承福,姓白;另外,宁朔两府留后(官名)白可久,也姓白。只是白可久在归顺唐朝后被赐姓李,历史上才以李姓传名。

另外,在回族中,也有许多白姓人。

上述各支白姓人在得姓以后的发展中,以百里奚和百公胜、白阜三支影响较大,有些白姓家谱还把三支白姓按时代先后联起来作为一支。关于其郡望堂号,由于其最早在今河南南阳一带发展,便以“南阳”为郡望。至唐代,白姓中出了一位最有名的人物白居易,他长期活动在香山(今河南洛阳),去世后又葬于此,他的子孙便以“香山”为堂号。

白姓名人除白居易外,又有战国名将白起、大商人白圭、水利专家白丹、唐代文学家白行简、元朝剧作家白朴、明朝将领白广思、清代书法家白云上、名臣白准泰、近代革命家白逾桓、地理学家白毓昆、豪杰白朗、民国将领白崇禧等人。

以人口多寡论,白姓是当代第73大姓。

崔姓

崔姓是当代第74大姓,历史上源于姜姓,相传是炎帝的后代。西周初年,炎帝裔孙姜尚因辅佐文王、武王建周有功,被分封于齐,建齐国,为公爵。数传至齐丁公时,有嫡长子姜季子应袭公爵,但辞而不受,让位于胞弟叔乙。叔乙继位后,把崔邑(今山东章丘西北)一带的地方赏赐给他作为食邑。从此,季子的子孙便在崔邑居住下来,后来又分邦建姓,把食邑的名称“崔”当作姓氏。

崔姓得姓以后,世代在齐国担任重要官职,是当时的公卿世家之一。如季子八世孙崔杼是齐国的权臣,独揽朝政大权多年。后来由于他在政争中失败,崔姓才在齐国失去权势,南迁鲁国(今山东曲阜一带)。秦朝时,崔杼裔孙崔意如被封为东莱侯。入汉以后,崔意如长子崔业袭封了这一爵位,并在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东北)定居下来,崔业弟崔仲牟,另居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二人的后代在汉魏南北朝及隋唐时各发展成为强宗大族,名贤辈出,史称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由于两支崔姓人繁衍众多,加上仁宦迁徙等原因,崔姓又进一步分衍出郑州崔氏、鄢陵崔氏、齐州崔氏、青州崔氏以及清河大房崔氏、清河小房崔氏、博陵大房崔氏、博陵第二房崔氏、博陵第三房崔氏、南祖房崔氏等。仅在有唐一代,崔姓就由清河、博陵二望分出10房崔氏,累计出了23位宰相。当时天下有“言贵姓者莫如崔卢李郑王”的俗谚,崔姓被当作了天下最着名的姓氏之一。

唐代以后,尽管崔姓的地位有所衰落,但由于其早已奠定了庞大的发展基础,其分布更为广泛,人口更为众多。明清时期,崔姓人又与其他姓氏的人一样走出国门,迁徙到世界各地,大大拓展了自己的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