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的创始人是谁
索伦·克尔凯郭尔,19世纪到20世纪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诗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现代人本心理学的先驱,也是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他出生在丹麦首府哥本哈根一个笃信基督教的富裕牧师家庭。克尔凯郭尔早年在哥本哈根大学学习神学,因对理性哲学特别是黑格尔主义的批评而闻名。其哲学主旨在于以个人生活的体验论证个性原则和对上帝的信仰。他认为存在就是由烦恼、痛苦、孤独、****、绝望、热情等情绪构成的个人的存在,个人不断地超越自身趋向上帝,并在对上帝这个“绝对的对方”的关系中规定自身。他的哲学思想大多是通过文学作品表现的,而且往往采取日记、格言的形式。他的思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法等国具有很大影响,对存在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先导作用。着有《非此即彼:生活中的一个片断》等。
克尔凯郭尔将人的存在描述成三种不同层次:感性、理性和宗教性。感性的人或是享乐主义者,或是热衷于生活体验的人,他们主观而具创造力,对世界没有承担,没责任,觉得人世间充满可能。理性的人则是现实的,对世界充满承担和责任,清楚明白人世间的道德、伦理条规。因此,有别于感性的人,理性的人知道这世界处处设限,充满着不可能。面对不可能,理性的人就只有放弃,并永远为失去的东西而悲伤。这个时候,人只有靠着“信心的一跃”进入宗教性,相信在无限的神中凡事俱可能;尽管理性非常明白事情之不可能,但只有看似荒谬的信仰,才能使人重获希望。
谁创立了现象学
胡塞尔,德国著名哲学家,20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同时也被誉为近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胡塞尔出生于普罗斯尼兹的莫拉维亚省,是犹太血统的德国人。先后就读于莱比锡大学、柏林大学和维也纳大学,主攻物理学、天文学和数学。1882年,他在维也纳大学获得了数学博士学位,后又在哲学家布伦坦诺的影响下,决心投身于哲学事业。胡塞尔一生奋斗的目标就是让哲学成为一门非常严格的科学。这种哲学必须有一种彻底的精神,即找到一切知识的“根源”和“起源”。这种根源就是在“事物”之中,就是在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现象之中。以现象为根据是这种严格科学的哲学的全部概念。因此,胡塞尔寻求一种可以回到事情本身和揭示现象的本质结构用以建立严格科学的哲学的可靠方法,即现象学方法。
胡塞尔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梅洛·庞蒂、伽达默尔和德里达都是在通过胡塞尔哲学的反思后受到启发。胡塞尔和康德一样都是书本里的哲学家,他们的一生都在纯思想领域做艰辛的探索。他生前共发表了7部着作,但遗留的手稿却远比这些着作的内容多得多。胡塞尔是犹太人,晚年遭受了纳粹的迫害,死后他的妻子将他的手稿全部转移至比利时的卢汶大学保存,并在战后成立“胡塞尔档案馆”,对胡塞尔手稿加以整理编辑,准备出版《胡塞尔文集》,但这项工作至今都没有完成。
谁是存在主义的集大成者
马丁·海德格尔是德国著名哲学家,他从胡塞尔那里借鉴“面向事实本身”的现象学方法,以此揭示人的生存状态,把哲学引向与传统西方形而上学不同的领域,在存在主义、现象学、诠释学、解构主义、政治理论、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及神学等领域均有重要影响。
海德格尔生于德国的梅斯基尔希小镇,中学时读到布伦坦诺的《亚里士多德学说的领域均存在的多重意义》一书,引发了最初的哲学冲动,对存在意义的问题萌发了兴趣。1909年,他入弗莱堡大学攻读神学,后转向哲学。海德格尔对当时兴起的国家社会主义表示附和,并参加了纳粹党。1933年4月,他担任弗莱堡大学校长,带领全体教职人员向希特勒宣誓效忠。晚年的海德格尔对东方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尽管他与纳粹运动的联系在西方理论界成为热门话题,但是他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行为并没有必然联系。
海德格尔最著名的存在主义理论,就是论证存在与时间的关系。他从“存在意义”开始发问,认为“存在”本身是超越一切种属关系的,是最普遍的概念。海德格尔提出“此在”的基本问题,认为“此在总是我的存在”,接着又提出“此在”总是“在世界之中存在”,世界并不是物的单纯聚集,并不是可以供直接观察的对象。“此在”的展开样式则分为:情绪、言谈、领会。“此在”被抛之于世界,总是非本真的沉沦,在沉沦中与他人“共在”。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的问题上,批判了传统流俗的计数时间,结合时间性讨论“此在”的生存状态,得出“人即时间”的基本概念。
海德格尔在科学和哲学方面都有着很高的修养,后期对科学技术提出自己的批判,也宣称了哲学的终结。海德格尔一生着述甚丰,主要有《存在与时间》《什么是形而上学》《论真理的本质》《论人道主义》《林中路》《形而上学导论》《通向语言之途》《诗、语言、思》等。这些无疑是思想界的瑰宝,海德格尔用他的思想证明了他一生的价值。
女权运动的创始人是谁
西蒙娜·德·波伏娃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存在主义作家,也是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更是哲学家让·保罗·萨特的终身伴侣。她出生于巴黎,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萨特同时获得哲学教师资格,并从此成为萨特的终身爱人。
波伏娃出身于思想守旧的富裕家庭,但她从小具有很强的思想独立性,拒绝父母对她的事业和婚姻进行安排。她和萨特相识后,两人有共同对哲学的爱好和志向,并成为共同生活的伴侣,但两人终生没有履行结婚手续,并表示互相尊重对方与其他人情感关系。两人的爱情建立在互相尊重,有共同信仰基础上,这种的爱情超越了世俗,而且非常强烈。在萨特去世后,波伏娃写了《永别的仪式》,这本书是对她和萨特共同生活的回忆,书中流露出强烈的爱恋和思念之情。
波伏娃被称为女权主义的创始人,她最重要的作品是《第二性》。这部作品被认为是女权运动的“圣经”。她认为,除了天生的生理性别,女性的所有“女性”特征都是男性社会造成的,女人因为体力较差,当社会生活需要体力时,女人会自觉是弱者,男性用法律形式把女人的低等地位固定下来,造成女性对自由感觉到恐惧。因此,在这种不平等的社会结构中,女人必须甘心服从男人。
波伏娃还有一个重要观点是,反对恩格斯所说的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是男人重新获取权力。她认为在历史上女人从没有得到过权力,即使是在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在很多方面仍然是弱者。女人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角色,是男人强加给女人的,并不是女人自愿获得的。她认为妇女真正的解放,必须获得自由选择生育的权力,并在社会角色上向中性化过渡。
谁被誉为思想系统的历史学家
米歇尔·福柯是法国哲学家,也被称为“思想系统的历史学家”。他对文学评论、教育学、哲学、批评理论、科学史、历史学、社会学等有很大的影响。后人认为福柯是后现代主义者,也是后结构主义者。
福柯是20世纪法国具有传奇色彩的思想家,他的一生与旅行结下不解之缘,曾把自己的事业想象为从一处到另一处无休止地旅行和漂泊,而他永远身在异乡。福柯的主要成就在于研究权力与知识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不同历史环境中的表现。他将历史分解成一系列“认识”,将这个认识定义为一个文化内,一定形式的权力分布。
福柯认为,权力不只是物质上或军事上的威力,也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可以掌握的,而是贯穿整个社会的“能量流”。能够表现出有知识,这是权力的一种来源,因为可以有权威地说出别人是什么样,以及他们为什么是这样的。权力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使用社会机构来表现的一种真理,将自己的目的施加于社会的方式。
福柯从历史发展的维度,关注知识与权力的关系,以及权力怎样通过话语权表现出来,并配合各种规训的手段,将权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细节中去。他的思想对当代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谁创立了逻辑语言哲学
罗素是英国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他早期接受家庭教育,1890年,他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数学和哲学。罗素的巨着《数学原理》对数理逻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使罗素本人获得崇高的声誉,被誉为是逻辑语言哲学的创始人。在写这部着作的过程中,罗素提出了著名的“罗素悖论”,对20世纪初关于数学基础的论战产生影响,并出现了所谓的“第三次数学危机”。
对于罗素悖论,有一个著名的逻辑故事,在某个城市中有一位理发师,他说:“本人的理发技艺十分高超,我将为本城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我也只给这些人刮脸。”来找他刮脸的人络绎不绝,都是那些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可是有一天,理发师从镜子里看见自己的胡子长了,他本能地抓起了剃刀,但是他能不能给自己刮脸呢?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脸,他就属于“不给自己刮脸的人”,他就必须给自己刮脸,如果他给自己刮脸,他又属于“给自己刮脸的人”,他就不该给自己刮脸。
这就是著名的罗素悖论:如果把每个人看成一个集合,这个集合的元素被定义成刮脸的对象。那么,理发师的元素,都是城里不属于自身的那些集合,并且城里所有不属于自身的集合都是理发师的对象。那么他是否属于他自己的对象?
作为逻辑主义的代表人物,罗素长期以来坚持把全部数学归结为逻辑主张。但事实上,罗素并没有实现他的主张,因为他在从逻辑推导数学的过程中使用了两条非逻辑公理——选择公理和无穷公理,用非逻辑公理无法实现逻辑主张。直到他的晚年,他也承认逻辑主义是不可行的。
罗素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学术活动除数学外,还涉及物理学、文学、历史、政治、宗教、教育等多方面。他曾经盛赞中国的传统文明,希望中国能创造一种新文化,弥补西洋文化的不足。
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是谁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也是实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出生于美国佛蒙特州柏林顿城一个杂货店商人家庭,曾就读于佛蒙特大学。1882年4月,他发表第一篇哲学论文《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假设》,并决定毕生从事哲学研究。1884年,杜威获哲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几所著名大学担任哲学教授。
杜威曾经深受赫胥黎和黑格尔思想的影响,后来完全转向实用主义,并建立了以他为首的芝加哥学派,也是美国实用主义运动中的“工具主义学派”。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特点是,试图将实用主义、自然科学、科学方法论统一起来,保持一致性。他进一步发挥了实用主义思想,为实用主义的广泛传播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实用主义的主要特点是,认为认识来源于经验,人们所能认识的只限于经验。经验的背后的东西都是不可知的,也不必深入考虑,因为这些问题都是没有意义的。人们不能走出经验范围之外而有什么认识,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靠经验。所谓真理就是对于经验的一种解释,如果解释得通,它就是真理,就是对于我们有用的,而所谓的客观真理是不存在的。
实用主义是要在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之间找出一条中间道路,实用主义者忠于事实,但不反对神学观点,将哲学从抽象的辩论降格到个性主义,但仍然保留宗教信仰。因此,实用主义既承认达尔文,又承认宗教,即既唯物又唯心,任何理论主要有用处,就可以成为实用主义的真理。
杜威常年宣传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学思想,成为美国实用主义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也是实用主义神圣家族的家长。实用主义派生出许多分支,如“人本主义”“逻辑经验主义”“工具主义”“神奇学派”“逻辑学派”等。20世纪初,实用主义在美国发展成一种运动,很快蔓延到欧洲大陆,直至影响到全世界。
解构主义思潮的创始人是谁
雅克·德里达,20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符号学家、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也是解构主义思潮的创始人,又是后结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1930年,德里达出生在阿尔及利亚,拥有犹太人的血统。青年时代,德里达在拥有“思想家的摇篮”之称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求学,很快成为西方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
德里达的思想在20世纪中后期曾经掀起一股巨大的波澜,不仅让他成为欧美哲学界里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也让他的思想成为后现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论源泉。他思想中的核心概念“解构”,广泛渗透到艺术、语言学、社会科学、政治学、人类学甚至是建筑等领域。他的学术着作超过40本,是极为多产的思想家。
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思想发端于柏拉图对于上帝之音问题的解释,在柏拉图看来,真理源于逻各斯,即上帝之言。这种逻各斯主义认为,世上万事万物的存在都与逻各斯在场有关。因此,最理想的方式是直接思考“思想”,尽量避免语言媒介的干扰。由于失去语言无法记录思想,因此逻各斯主义要求语言应该尽量透明,自然而然地成为真理的代言人。而语言天然优于文字,因为讲话人的“在场”,可以准确解释“意图”,避免发生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