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一点哲学常识
27100900000020

第20章 名家风范(6)

列子的道家思想与老庄有所不同,老庄讲求出世修道,而列子则主张入世修道,只有身居闹市和庙堂官位,才更利于性情的修养,正所谓大隐隐于市,让性情顺应各种复杂纷乱的环境,而身心不为所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才是道家修养的至高境界。

列子追求的终极目标是“虚”与“灭”,将身体、灵魂以及世间万物表象都在修道过程中化为虚无,灵魂只有在肉体亡寂之后才可保持纯全。列子所说的虚与亡不是灵魂死亡消灭,而是类似道教所说的尸解飞升,脱去一切束缚自由的外在东西,追求一种超脱世俗的虚无境界。

何谓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是我国先秦至汉初各个学派的统称,诸子即指各家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百家则指各个学派。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士”的阶层,他们着书立说,用自己创立的政治和哲学思想游说各诸侯国,试图寻找强国统一之路,这些人被称为先秦诸子,在当时都是影响深远的思想家,包括老子、孔子、管仲、墨子、孟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荀子、庄子、列子、韩非、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惠子、田骈、慎子、尹文、邹衍、晏子、吕不韦、鬼谷子等人物。“子”是当时对“士”的尊称,这些思想家宣扬独创的思想,并将思想写入着作当中,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即所谓的“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是一个概数的称呼,并不确指诸子共有一百家。到了汉代时期,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列出著名的诸子流派,主要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共十家。而后人又添加了兵家和医家,凑成了诸子十二家。

三教九流指的是什么

三教九流泛指古代中国的宗教与各种学术思想流派,其中包罗万象,并产生了各种职业,因此三教九流成为古代对地位、身份、职业划分的等级标准。

汉朝时期,汉儒最早将“夏尚武,殷尚敬,周尚文”称为三教,后来佛教传入中国,道教在民间兴起,儒学日益宗教化而成为儒教,三教便是指儒教、道教、佛教。后世的三教意思基本固定,专指儒释道三教。

九流最早指先秦诸子百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列出主要的诸子流派: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其中小说家被认为是不重要的稗官,除去小说家就剩下九个流派,因此产生了“九流”的说法。

由于三教九流在后世中演变出各种职业和身份,如和尚、道士、塾师、方士、术士、幕僚、文人、侠客、农夫、手工业者、商贾等,因此三教九流逐渐成为古代职业的象征和统称。

董仲舒是一位哲学家吗

董仲舒是西汉的哲学家,是经文大师。在汉武帝时期推崇儒学,形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

汉武帝下诏征集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兴读六经”的主张。董仲舒认为,自然和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大大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董仲舒的哲学思想在表现在“天人感应”之中。天人感应是董仲舒神学目的论体系的核心。天人感应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灾异谴告说”,董仲舒认为自然灾害和统治者的错误有因果联系。“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天子违背了天意,行不仁不义之事,天就出现灾异,进行谴责。若“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第二则是“天人同类”说,认为“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这种说法,以气为中介,认为气具有刑德的作用,“阳为德,阴为刑”。同时,人的道德行为也可以引起气的变化而相互感应,说“世治而民和,志平而气正,则天地之化精而万物之美起。”相反社会大背景一片混乱,风气就会逆向发展,天地万物就会被伤化。董仲舒把“天”塑造成至上神,以“天人感应”说来限制无限的君权,同时也给君父的尊位及其统治找到了理论根据。

董仲舒的另一个哲学思想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所谓“天”就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董仲舒在新兴的历史条件下,复兴了被封杀达百余年之久的儒家文化,而且融汇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各家各派的思想,把它们整合为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是一位代表儒家思想的哲学家。

扬雄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吗

扬雄是西汉著名学者,也是辞赋家和语言学家。扬雄自幼好学,虽然不善言谈,但博览多识。他40岁之后游历京城,被大司马王音召为门下吏,并推荐为待诏,被喜爱辞赋的汉成帝召入宫廷,成为御用文人。虽然从文学贡献来看,扬雄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但他的思想却不同于普通文人,是西汉末年的一代大儒。

扬雄身兼文学家和思想家两种身份,一生历官四代皇帝,学问渊博,精通儒道学问。他虽然没有董仲舒在汉代儒学中的地位,但实际上他的思想比董仲舒的经学谶纬之道更接近儒学本身。汉代思想家王充说他有“鸿茂参圣之才”,唐代韩愈赞他是“大纯而小疵”的“圣人之徒”,宋代司马光更推尊他是孔子之后,超越孟子荀子的一代大儒。

“竹林七贤”指哪七位

“竹林七贤”是指魏晋时期七位名士,包括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和阮咸。由于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谈玄,大有名士圣贤之风,故被称为“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玄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崇尚老庄哲学,摒弃儒家思想和礼法,追求肆意放达的人生境界。在哲学思想上,七人的主张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一生始终追奉老庄之学,他们饮酒炼丹,清静无为,以隐居的方式追求道法仙意,不愿意出仕为官,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和王戎则是学老庄同时追求儒术,向秀主张儒道合一,礼法名教与自然相统一。

在政治态度上,竹林七贤的分歧更为明显。嵇康﹑阮籍﹑刘伶等在曹魏为官,因此时常抨击司马氏,西晋建立之后也始终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而赴难,阮籍和刘伶都以醉酒佯狂作为消极抵抗的方式。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妥协为官,阮咸在西晋朝中任散骑侍郎,但抑郁不得志。山涛中年之后出仕辅佐司马氏,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西晋政权的高官。而王戎在七贤中年纪最轻,功名心也最盛,入西晋后长期担任侍中﹑吏部尚书﹑大司徒等,历仕晋武帝和晋惠帝两朝,一生功名利禄获取,不失其显赫高位。

竹林七贤在生活上不拘礼法,他们一度志同道合,饮酒纵歌,谈论文学哲学,成为中国古代气节名士的象征。

葛洪是道教领袖吗

葛洪是东晋道教领袖、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自号抱朴子,三国方士葛玄的侄孙,世称小仙翁。葛洪曾经受封为关内侯,后来隐居罗浮山炼丹修道,一生着有《神仙传》《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其中丹书《抱朴子·内篇》具体地描写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介绍了许多物料性质和变化,对化学知识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

葛洪虽然没有创立道派,但他却是道教著名领袖之一。他针对当时不相信神仙的说法,用哲学和学术的方法论证人的认识的局限性,强调神仙的实有,并为世人指出一条求仙之道,使得修道求仙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