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编中华文化知识全知道
27104300000067

第67章 琴棋·书画(4)

人物画在唐代发展到高峰。阎立本、吴道子是唐代人物画的杰出画家。阎立本的许多人物画作品都是奉唐太宗之命创作,其中有不少是肖像画。传世的《步辇图》是阎立本的代表作。吴道子被人们誉为“古今独步”的“画圣”,主要从事壁画创作,题材以释道人物为主。传世作品有《天王送子图》。

唐代值得一提的还有以张萱和周祗为代表的宫廷仕女画。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和周祗的《簪花仕女图》,着意描绘的是民间社会的女性,体态丰腴,体现了唐人的审美观点。

五代、两宋以后,人物画转而以社会实践为内容,在人民生活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趣味链接:古代花鸟画

花鸟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其渊源可上溯到7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的彩陶上有植物形纹饰以及鸟、鱼、花、草类的图案。商周铜器、战国秦汉的漆器上,更离不开花鸟。花鸟在那时因负有与上帝神只交通的使命而更具神秘的性质。

魏晋六朝时期,在顾恺之等着名画家笔下,花鸟画已经从人物山水画中独立而出,到唐代,花鸟终于成为文献记载的名正言顺的画种。当时的代表人物有边鸾、滕昌佑、刁光胤等。

五代的花鸟画分成两种画法体系:即黄筌的重彩写生(设色)和徐熙的重墨写意。徐熙所画多为江湖汀花、野竹、水禽之类,而黄筌表现的则为奇花异草、珍禽稀兽。两人所画内容和表现手法迥异,但他二人都对后世、特别是宋代的花鸟画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北宋后期花鸟画步入全盛,这与宋徽宗“嗜玩”书画有着直接的关系。他不仅自己兼长书画,重视写生,以精工逼真着称,而且还扩充并亲自掌管翰林图画院,对绘画的发展,颇有功绩。

明代后期,水墨写意花鸟十分兴盛,花鸟画有了很大的突破性进展,其中以陈淳、徐渭为杰出代表,将水墨写意风格推向成熟的高峰。他们笔下淋漓奔放的大写意花鸟画对后世影响颇大,其后如石涛、朱耷以至近、现代的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无不深受影响。

016年画最初是叫门神吗

年画是中国的一种绘画体裁,多在欢庆大年(春节)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吉祥、喜庆之意,故称“年画”。年画最早起源于先秦时期,《战国策·齐三》载:“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刻削子以为人。”战国时的《山海经》中也有类似贴门神的记载。到了两汉,门神已逐渐成为人们避凶纳福的偶像。《荆楚岁时记》载:“正月初一,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这里古人所说的门神就是我们春节所张贴的年画。

唐代时,发明了雕版印刷的技术,这时年画大兴。年画内容大多是神仙鬼怪。唐以后,年画上出现了秦叔宝、尉迟敬德二将军。后来门神又发展为一文一武。此外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素材,如农作、集市、仕女、游春等民间活动逐渐成为了年画的主题。宋熙宁五年后,有了专门的雕版年画机构。

到了明代,年画多以宗教为题材,木刻年画渐渐地发展起来。清代年画进一步繁盛,成就最高的是江南苏州的桃花坞和北方天津的杨柳青,形成了南北两个年画中心。此外山东潍坊、广东佛山等地的年画也比较出名。

鸦片战争后,桃花坞年画逐渐衰落,杨柳青年画一直流传至今。如今,我们所张贴的年画大多为木版水印年画,画面以简练的线条、鲜明的色彩,表现了喜庆欢快的场面。

趣味链接:“镇宅神虎”年画的由来

中国民间,崇虎由来已久,在人们心目中,虎是“百兽之王”(《说文》),“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风俗通义》),“于是黄帝作礼欧之,立桃人于门户,画荼兴、郁垒与虎以象之。今俗法,每以腊终除夕,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左右置二灯,像虎眼,以祛不祥”(《搜神记》引《黄帝书》)。正因为虎威猛,虎能吃鬼,虎成了民间百姓心中的保护神。

年画中的“镇宅神虎”便是这种保护神的最好印证。在民间习俗中一般贴于后门上,又名“守门虎”。画中的老虎呈下山势,两幅相对,有印章“镇宅神虎”、“除邪保吉”两方,道出了张贴神虎的目的。

关于贴“镇宅神虎”的来历,民间有个很有趣的传说。相传,从前山东某地有个强盗,要强娶一良家姑娘,这家人痛不欲生,不知如何是好。后来从南来了个老者,非僧非道,面貌神异,送给这家一对小老虎的画。让他们贴在家中后门上即可免灾去难。

果然,当夜强盗领着暴徒来抢亲,只听到画上的小老虎呜呜地叫了起来,顿时,这些家伙便被弄得不知去向了。从此,人们总要买对小老虎贴在后门上以保佑自家的安全。

017《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的景色吗

宋代长卷名画《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古代风俗画的杰出代表,也是驰名中外的艺术珍品。自它问世以来,从金代至20世纪80年代,人们普遍认为画中所描绘的是清明时节的景色,所表现的是人们清明节上坟的情景。

后来,这种认识被推翻了。因为这幅名画所描绘的是秋色,而不是春光。其证据如下。

在画中,河岸小贩的桌子上摆着切开的西瓜,虹桥的两岸有几处摊子上也放着瓜块,而这在清明时节的北方是不可能的;画中拿扇子的人物多达10余人,所以此时应是带有几分“秋老虎”余热的时节;而且画中有几个孩子光着下身在街头嬉戏,倘若真是清明时节,那么孩子们光着身子会被冻坏的;另外,在打谷场上设有碾谷用具,应是秋收在望之时。所有这些都显示了:画中所描绘的分明是秋色!哪是北国春寒的清明?

现在,这种看法已经得到公认。既然这幅名画所描绘的的确不是清明时节的景物,那么“清明”、“上河”又作何解释呢?

实际上,以前的人们将这幅画命题中的“清明”二字误解了,以为“清明”就是指“清明节”。其实,此中的“清明”二字另有别意,并非指“清明节”。《后汉书》中就有“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的话,这句话中的“清明”即为“太平”的意思。作者张择端以“清明”为画题名,是为了称颂“太平盛世”的。

至于“上河”二字,如果说该画所表现的是人们清明节上坟的情景,恰如前文所述,这显然是错误的。所以,“上河”应该是赶集的意思,图中画有一条河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趣味链接:《清明上河图》流落何方?

《清明上河图》虽是稀世珍宝,却遭遇坎坷。

最早收藏这幅名画的是北宋徽宗皇帝赵佶。金人攻陷汴京之后,赵佶被金人掳往北国,此画也就流落到民间,辗转流传。

蒙古族人建立政权之后,这幅名画再次被收进皇宫。后来,又被赵氏宗室的后人、我国着名书法家赵孟頫暗中用一幅假画顶替真品,并将真品抽出,藏到湖北老家,后又流传到苏州。

明代嘉靖年间,这幅名画被宰相严嵩得到,而在严嵩失势以后,因为他的财产被查封,它便又被收入皇宫。隆庆年间,皇宫失火,成国公朱希忠乘乱得到这幅名画。后来,它又辗转易主,被一内臣窃得,藏于一石缝之中,欲乘无人之时带走,不料恰遇天降暴雨,它被泡得面目全非,一代名画就这样“香消玉殒”了。

但是,《清明上河图》还有一真品。张择端在北宋灭亡后,因思念故园重新又绘制了一幅,这幅画同样也是辗转流传,但还是有幸被保存了下来,现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018篆刻始于何时

篆刻是镌刻印章的通称,由于印章多用篆书,先书后刻,形成一门书法和雕刻相结合的独特的工艺美术,因此又被称为篆刻艺术。

我国镌刻文字有悠久历史。远古时,我们的祖先就已用利器在龟甲兽骨上刻画文字,在陶器、青铜器上刻铸铭文。这可以说是刻印技艺的开端。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印章,篆刻印章也就随之而兴。印章的印文有阳文和阴文,字体依时代变化。先秦时代是六国古文,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是篆字,隋唐以后多隶书、楷书。

趣味链接:不同印章的称呼

秦代以前,无论官印还是私印,都叫“玺”,也叫做“钤”。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体现皇帝的至高无上,规定只有皇帝的印章才能叫“玺”,而官吏及一般人的印章则称“印”。汉代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的印章称为“玺”的,平民的还是叫“印”。

唐代,武则天觉得“玺”和“死”同音,就改“玺”为“宝”。但武则天一死,就又改回了“玺”。从唐代一直到清代,皇帝的印章就一直叫“玺”了。

印则有官印和私印,作为官府书信往来和私人交往的凭证。汉代印又称“章”和“印信”。唐以后又将印称“记”或“朱记”,明清又称“关防”。古印有钮,可以系绶。印钮形式有覆斗钮、鼻钮、龟钮、蛇钮、虎豹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