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编中华文化知识全知道
27104300000073

第73章 文词·解析(2)

“六根清净”是个佛学名词,在佛语里“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眼有视神经,耳有听神经,鼻有嗅神经,舌有味神经,身有感触神经,意有脑神经,这些都是心与物间的媒介的根本,所以称为六根。

佛教认为,人之所以流转于生死轮回的苦海之中,就是由于六根不曾清净,比如眼根贪色,耳根贪声,鼻根贪香,舌根贪味,身根贪细滑,意根贪乐境。要想脱离苦海,必须得六根清净,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境不染着。

《法华经·法师功德品》载:“第一先总明闻经得六根清净果报;第二广别出六根清净之相。”《水浒全传》第四回相关记载有:“寸草不留,六根清净;与汝剃除,免得争竞。”

008“天打五雷轰”中五雷指什么

“天打五雷轰”一词常被用做赌咒起誓语,意思是说如果我破坏了我们的约定,就要遭到五雷轰顶。

有些人为洗清自己,常起誓说:“如果是我,就天打五雷轰。”有些泼妇骂街也常用这个词。为什么说五雷轰?难道天上还打五个雷吗?

原来,古代人们把金、木、水、火、土五种死法谓之五雷。刀砍死谓之金雷,木棍打死谓之木雷,水淹死谓之水雷,火烧死谓之火雷,土墙压死谓之土雷。真正被雷击死,那就属罪大恶极了。

如果某人遭遇这五雷而死,就会被认为是天意,神仙也不会救你。故而“天打五雷轰”就会死得很惨,每个人都不希望发生在自己身上,因此常被用做赌咒起誓语。

趣味链接:击掌的动作为何表示盟誓?

在很多古装剧和戏剧中,都能看到击掌盟誓的动作,表示自己说话算数,绝不反悔。这和勾手指的动作异曲同工,目的相似。

其实击掌最初并不是约誓的动作,而是一种舞蹈形式。随乐起舞时,舞者得意忘形,不由地手舞足蹈,不住地随着音乐节奏来回击掌活跃气氛,增强效果。

另外,古人情绪激昂之时也常常不停击掌,借此宣泄某种情绪。由于手掌在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后来便以击掌表示交换掌印,郑重地代表盟誓。明清时期,击掌成为盟誓时经常使用的动作。

009“倒霉”是怎么来的

“倒霉”最初是写做“倒楣”,这跟古代的科举考试有关,这个词大约出现在明朝后期。

据考证,古人参加科举,为求吉利,在科考前,家人会在门前竖起旗杆,以此为考生打气壮行,当时人称这旗杆为“楣”。揭榜后,如果高中,榜上有名,旗杆就照样竖着;如不幸失利,该考生家人就会把旗杆放倒,叫“倒楣”。

后来,“倒楣”一词运用得更为广泛了,凡人们遇到不顺心的事,都被称做“倒楣”。又经过长期的流传,“楣”字被更能代表沮丧心情的“霉”字替掉,“倒霉”一词的形式从此固定下来。

趣味链接:“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的意思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的意思是说,幸运的事不可能接连到来,倒霉的事却往往接二连三来临。这句话反应了一定的生活现象。此句又常偏于后句,指灾祸或倒霉事一件接一件地来。

早在汉代时,这句话就已经出现了,汉代刘向《说苑·权谋》中有:“福不双至,祸必重来也。”据证实,这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的最初写法。后来,这句话在《水浒传》、《西游记》、《万花楼》等古典小说中被多次引用。

而这句话能流传起来,一说是源自郑板桥,另一说是源自纪晓岚。说他们两人都很有才学,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受人喜爱,买的人多,此后这句俗语便因此而口口相传。

010“三教”与“九流”

“三教九流”,今天通常是作为贬义词,泛指社会上各种行业或江湖上各种各样的人。但在以前,这个词的意义却是颇为高雅的。

“三教”这一说法最早出现于三国时代,指的是儒教、佛教、道教三种教派。儒教,本孔子所创,并非宗教,而汉儒为了抬高孔子的地位,把儒家学说渲染得像宗教一样,并在祭孔的典礼中掺入了宗教的仪式,这样就被人看做宗教了。佛教,是东汉时由西域传入中国的,以其为印度释迦牟尼所创而简称为释。道教,是东汉时创立的一种宗教,讲究炼丹修道,寻长生不老之法。三国时,三种教派影响很大,因此,人们就把三家相提并论,称为“三教”。

《北史·周高祖纪》记载:“周武帝建德二年十二月癸巳,集群官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

“九流”的说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指的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诸流派。后世也有人将“九流”分成上、中、下三类的。

上九流: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

中九流:举子、医生、相命、丹青(卖画人)、书生、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师爷、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时妖(拐骗及巫婆)、盗、窃、娼。

但这不是主流的说法,比较流行的还是《汉书》中的九种分法。这些流派及学说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和文学的发展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后来,人们把宗教、学术中的各种流派统而称之为“三教九流”。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便每况愈下,直至今天,“三教九流”已含有一种轻蔑的意味了。

趣味链接:“三令五申”的具体内容

在古代,“三令五申”都是有确指的。宋代曾公亮撰写的《武经总要》就记载了“三令”与“五申”的具体内容。

所谓“三令”即是:一令观敌之谋,视道路之便,知生死之地;二令听金鼓,视旌旗,以齐其耳目;三令举斧钺,以宣其刑赏。所谓“五申”即是指:一申赏罚,以一其心;二申视分合,以一其途;三申画战阵旌旗;四申夜战听火鼓;五申听令不恭,视之以斧钺。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所谓“三令五申”实际上就是将士在作战中应遵守的原则,将士要在旗、鼓的号令下,全神贯注,依令而行,违令者必受到严厉的惩罚。

011“三纲”与“五常”

“三纲五常”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伦理学说,它由汉朝思想家董仲舒建立,在封建社会,对道德规范和人伦关系进行严格约束。

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这三种关系是最重要的。并且其中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即所谓“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说,臣子要无条件服从君主,子女要无条件服从父亲,妻子要无条件服从丈夫,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五常,也叫“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关系,即“仁、义、礼、智、信”五个字。《孟子·滕文公上》载:“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常之道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和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在现实生活中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董仲舒“三纲五常”之道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是他自认为的所谓“天道”理论。两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国民性,也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

趣味链接:三从四德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史中,制定了许多限制妇女自由的封建礼法、制度,“三从四德”便是其中一种。所谓“三从四德”,其实就是儒家为妇女规定的三种道德关系和四种品德。

“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相关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儒家经典《仪礼·丧服·子复传》;“四德”是封建时代女子应具备的四种德行,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见于《周礼·天官·九嫔》:“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东汉郑玄注:“妇德谓贞顺(品德),妇言谓辞合(言语),妇容谓婉婉(仪态),妇功谓丝怠(手艺)。”

“三从四德”作为封建社会对妇女道德、行为、能力和修养的综合要求,规定了妇女要无条件屈从男权,谨守所谓的道德仪礼,它已经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广大妇女的沉重精神枷锁。

012“女大十八变”中的“十八”指年龄吗

人们一般认为“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的意思就是:芳龄十八的少女,容貌会变得愈来愈美。事实上并非如此,这里的“十八”不是指年龄,而是指变化之数,也即女孩子长到十八岁时面貌就会发生很多变化。

那么,为何会用“十八”来称多变呢?其实,这与《易经》有关,《易经》载有:“十有八变而成卦。”

传说,周文王被囚牢里时发奋钻研,将八卦中的两卦相叠,进行组合排列,演变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并依此推测社会和自然的变化,说明产生万物的根源是阴阳的相互作用。

由于爻卦间相互组合、变化多端,六十四卦中,每卦都有十八次变化,故胡朴安在《俗语典》中云:“凡事物之多变者,俗并以十八言之。”于是,十八便成为一种套数。

明清之际的话本小说中常常提到“女大十八变”,如《清平山堂话本·花灯轿莲女成佛记》中写道:“这莲女渐渐长得堪描堪画,从来道,女大十八变。”意思是说少女在发育期间,性情、容颜变化多端。

后来,“女大十八变”就常指女孩子长大到十八岁时,其体貌、心神等方面就会发生很多的变化。

趣味链接:办事不顺遭拒为什么叫“碰钉子”?

办事遭到拒绝或受到斥责,普通话说是“碰壁”,俗语则说是“碰钉子”,也有说是“碰了一鼻子灰”的。这是为什么呢?

这钉子从何而来,到底有没有钉子呢?这得从古代封建时代的衙门、官宦人家宅邸的大门说起。在当时,凡是这类处所门上都有“门钉”、所谓“门钉”就是钉在门上拳头大小、起伏不平的凸起,在现在北京的那些古建筑上还清晰可见。

自古“衙门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老百姓要求人办事常在这些地方受制于人,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被却之门外,自然就有了“碰钉子”之说。

元杂剧《西厢记·寺警》一折中有:“我撞钉子,将贼兵探知。”这里的“撞钉子”就是碰到了很多困难,相当于历尽辛苦,终于得到了敌人的情报。

还有一种说法,说“碰钉子”是青洪帮中洪门的隐语行话,意思是说遇见了对头。但这种说法似乎极为勉强,可信度不高。如果是隐语行话,又怎么能在民间流传开来呢?

013无事不登的“三宝殿”是什么殿

人们常说的“无事不登三宝殿”,比喻没有事不会登门造访,只要登门,必是有事相求。这里的“三宝殿”跟佛教概念有关。

佛教将佛、法、僧三者称为三宝,清代学者王有光解释说:“三宝殿”是指“佛(佛教徒登场办事的地方)、法(佛家珍藏经书的楼阁)、僧(和尚睡觉的禅房)”三大活动场所。这三个地方,都是闲人莫入的地方。

“无事不登三宝殿”的说法跟先民的迷信思想和佛教在民众中的影响力有关。早期科学技术很不发达,天文历法也很不健全。每遇到什么事,老百姓都要求神拜佛,当时的统治者也是如此。比如天干、雨涝,人的婚嫁和生老病死,富贵、功名等都要去“三宝殿”探求吉凶,以期全知全能、普度众生的佛赐福给我们。

可见,无事的话是不会有人去“三宝殿”叨扰的。所以“三宝殿”也用来比喻有所求之地。

趣味链接:佛教寺庙的布局

寺庙的第一道门叫三门,一般都是三门并立,中间一大门,两旁各一小门,以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天相门、天作门,也有写做“山门”的。

庙门内左右有钟鼓楼,早晨敲钟,傍晚击鼓,这就是“晨钟暮鼓”,目的是为了警醒尘世间的痴愚之人。山门后是天王殿,内供弥勒佛,殿的两厢是四大天王,民间称“四大金刚”。弥勒佛背面,是护法神韦驮。他面对如来佛,手拿金刚宝杵。过天王殿,中道有铜鼎,再后就是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的“大雄”是称赞释迦牟尼威德至上的意思。殿内供迦叶佛、如来佛和弥勒佛,代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又叫“三世佛”。有的殿中供阿弥陀佛、如来佛和药师佛,也称“三世佛”。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药师佛为东方“琉璃世界”教主,如来佛前立着两个弟子——阿难和迦叶,左右两边是十八罗汉。

大雄宝殿后有七佛殿,“七佛”是如来佛以前的六代先佛加起来的合称。佛教供七佛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历史源远流长。

此外,还有菩萨殿,内供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四位菩萨。有的寺庙中还有五百罗汉堂。

寺庙最后是存放经书的藏经阁。有的藏经阁中,还有“转轮藏”。转轮藏上设有存放经书的格子,可以转动。殿中有“法轮”,轮上刻有佛教的六字真言,转一圈代表念一次经。僧人和信徒为了表示自己虔诚,经念得多,就去转“法轮”,法轮转动象征着“法轮常转,自动不息”的意思。

014“三宫”与“六院”

三宫六院一词与故宫有关,这种说法是在明清时期形成的。如果你看过紫禁城的布局,三宫六院就一目了然了。

故宫内以乾清门为界,南为外朝,北为内廷。内廷即是皇帝和他的后妃们起居生活的地方。民间俗称的“三宫六院”是“三宫”和“六院”的总称。三宫是指中路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又称“后三宫”;六院分别指东路六宫:斋宫、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景阳宫及永和宫;西路六宫:储秀宫、翊坤宫、永寿宫、长春宫、咸福宫及重华宫。因各宫均为庭院格局建筑,故总称“六院”。

三宫的命名体现了阴阳乾坤之说,隐含有天地祥和,万物通泰之意。各宫的功能划分是各有不同的。乾清宫是皇帝睡觉的地方。它的布局是,东西有暖阁,共有九间寝室,每间有三张床,在这三九二十七张床之间皇帝每晚可任选一张安寝,毫无规律。据说这样做是为了保障安全。同时,乾清宫还兼有处理部分政务的功能,比如举行内廷典礼和家宴。

乾清宫里的“正大光明”匾是顺治帝亲笔书写的,自这时起,匾后就设置“建储匣”,匣内存放接班人的名单。另外在清代,乾清宫还是皇帝驾崩之后的停灵之所。

交泰殿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是皇后于冬至、元旦和千秋(生日)时,接受贺礼的地方。交泰殿内有宝座,东次间有铜壶滴漏计时;在乾隆时期西次间设大自鸣钟计时,宫中时间以此为准。除此之外,殿内的《无为》牌匾为康熙帝手书;殿内的《交泰殿铭》屏风为乾隆帝所书。

坤宁宫在明代时为皇后居所,清代顺治帝将其改造为宫中萨满教祭祀的场所。坤宁宫东端是皇帝的洞房,婚后按规矩最少要在这里居住两天才能搬走。

东西六宫多为嫔妃居所,不同时代,个别院落也为皇帝、皇太后、皇后和太子居住。六宫之内的嫔妃也多有等级划分。她们睡觉时也有严格规定,大多不准仰卧,否则就会冲了龙气。

趣味链接:三姑六婆的由来

“三姑六婆”是指从事九种职业的女人,关于它的来历,最早可追溯到明代,明代有个叫陶宗仪的学者,他着的《辍耕录》第十卷中有这样的记述:“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牙婆(贩卖人口的妇女)、媒婆、师婆(女巫)、虔婆(鸨母)、药婆、稳婆(接生婆)也。”

清代小说家李汝珍在他的小说《镜花缘》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吴之祥道:吾闻贵地有三姑六婆,一经招引入门,妇女无知,往往为其所害,或哄骗银钱,或拐带衣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的“三姑六婆”已经引申指家庭关系复杂,姑娘在这一家不好处。

015古今“小康”释义

一般来说,古代所说的“小康”是指知识分子所描述的比“大同”低一层次的理想社会模式,它并不仅仅含有老百姓生活富裕的意思,更是对老百姓追求生活富裕的理想的进一步发展。在战国末年或秦汉时候成书的《礼记·礼运》中就比较系统地描述了作为一种理想社会模式的“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