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王招见他这样,马上换了一副面孔,满脸堆笑地对他说:“哈,你不必多心,别瞎猜疑,来来,请入席饮酒……”元胄仍站立不动。赵王招又生一计,对杨坚说:“我看杨丞相的侍从是个能人,可否赏脸借他为我上一杯茶水啊?”杨坚表示同意。
元胄乘机对杨坚耳语:“赶快离开这里,赵王招要行刺!”杨坚一听脸色大变,借故身体不适,起身离席,夺门而逃。赵王招从屋内追出,元胄用身子挡住门户,杨坚顺利地逃回相府。
回府后,杨坚问元胄:“他没有兵马,何至于会反叛呢?”元胄说:“他是先下手为强啊!”后来杨坚诛杀了赵王招,做了皇帝,称为隋文帝,元胄升为右卫大将军。
后人就根据这个故事,概括出了“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这句俗语,并流传至今。
030一字千金
“一字千金”这个成语源于《史记·吕不韦列传》。该词常用来形容文章完美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或是文章用词十分精辟,价值高到一字可值一千两黄金。
《史记》中记载,两千多年前,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组织他的门客集体编纂了一部叫做《吕氏春秋》的书。书成之后,不知价值如何,便把“稿本”挂在首都咸阳的辕门上,吸引天下文人墨客前来斧正,声称有能增删一字者赏给千金。
书在辕门上挂了很久,也招来了很多贤士,但不知是因为这书实在是编得好还是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竟没有人能增删书中一字。由此,便引出了“一字千金”的成语。
还有一些人持另外一种看法,认为“一字千金”出自西安碑林内《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刻碑的故事。
据传这块碑刻的内容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玄奘和尚从印度带回的佛经;另一部分是太子李治写给玄奘的谢表。唐高宗下令,碑的字体要用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
因为当时是唐朝,王羲之已去世好多个朝代了,怎么办?长安洪福寺高僧怀仁知道此事后,就四处搜集王羲之的的作品,遇到用得上的字就剪下来,集在一起。可是有几个字,怎么也找不到,怀仁不得已便奏请朝廷。朝廷贴出告示,谁献出碑文中急需的一个字,赏金一千,这就是一字千金。后人把此碑的拓本称做《千金帖》。
趣味链接:一诺千金
“一诺千金”和“一字千金”一样,都是出自《史记》。“一诺千金”的意思是说,不轻易对别人许下承诺,承诺了就要履行。
楚汉相争时有个叫季布的谋士,虽不拿项羽薪俸,但他多次为项羽出谋划策,帮他渡过难关。后来楚霸王项羽败北,刘邦夺取了天下,便想杀死季布。
当时季布在民间口碑很好,民间一直流传着“得到黄金千两,不如得到季布一诺”的说法。在夏侯婴的极力劝说之下,再加上自己的考虑,刘邦便想用季布的声名来为国家所用,于是封官留用。
后来,“一诺千金”便由此流传开来。
031一窍不通
“一窍不通”这个成语出自商朝的时候,跟比干的七窍玲珑心有关。
商朝的时候,纣王残暴无道,经常与他的妃子妲己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不思治国。相传妲己为狐狸精所变,专门来凡间残害百姓,祸害忠良。
纣王的叔父比干对此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很生气地劝纣王说:“国事日衰,百姓苦不堪言,外族入侵严重,若再不加治理,恐毁国于一旦。”纣王对比干所说的话,完全当成耳旁风。
妲己知道了比干规劝纣王的事后,很不高兴,一直怀恨在心,想要惩治他。妲己灵机一动,想了个主意,对纣王说:“大王!如果比干真的是一个忠臣的话,你为什么不叫他把胸膛剖开,把心拿出来给我们看,如果是红心,他就是忠心的;如果是黑心,那大王可要警惕了。”由于纣王被妲己这个狐狸精迷惑得不轻,所以当即就下令比干剖胸。
比干知道将要亡国了,于是就毫不犹豫地剖开了胸膛,把心肝拿出来献给了纣王。《吕氏春秋》记载此事时,写道:“纣心不通,安以为恶,若其一窍通,则比干不杀矣!”意思是说,如果纣王的心通了一窍,于是就不会做出糊涂事把比干杀了!
后来,人们就用“一窍不通”这句成语来说一个人非常愚蠢或是很糊涂!
趣味链接:孤注一掷
“孤注一掷”这个成语出自宋朝真宗年间。当时(宋真宗在位的第七年,即1004年),边境遭辽圣宗严重侵犯,甚至直接打到了今河南省的濮阳。宋真宗眼看江山是保不住了,便想弃都而逃。主逃的一派是王钦若,他积极参与想办法,制订方案,不料弃城而逃的计划遭到寇准反对,真宗是急得两头冒汗。
真宗便问寇准有何妙策破敌,寇准答:“请求御驾亲征,以鼓舞士气。”真宗无法,只好冒着满头大汗,直奔前线。结果一举打败辽圣宗。事后真宗非常感谢寇准,更加器重他了。但是主逃派并不甘心,为了出心中的一口恶气,就想了一个办法来对付寇准。
一次,真宗在御花园赏景,王钦若向真宗献媚道:“陛下闻博乎?博者输钱欲尽,乃罄所有出之,谓之孤注,陛为寇准之孤注也,斯亦危矣!”真宗皇帝想了一想,寇准要我亲征前线,不正是“罄所有出之”吗?简直是拿我“孤注一掷”,于是就不再信任寇准了。
032三长两短
“三长两短”这个词在生活中应用较多,意思是说出差错,或是有什么担当。比如人们常说:“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我该怎么交待啊?”殊不知这个词的由来与棺材有关系。
《礼记·檀弓上》记载:“棺束,缩二,衡三,衽,每束一。”孔颖达为此作疏,大意是说,古时棺木用皮条捆合,纵的方向捆两道,横的方向捆三道,衽的地方捆一道。
衽原本指衣服缝合处,此指连接棺盖与棺底的木楔,两头宽中间窄,插入棺口两旁的坎中,衽用皮条连接就是为了紧固棺盖。在后世,皮条逐渐被钉子取代了。
那为何会有“三长两短”之说呢?原来,棺材是横的方向有三块长木板,纵的方向有两块短木板,“缩二,衡三”就是根据这个来的。
趣味链接:欧冶子铸“三长两短”神剑的故事
春秋时代越国铸剑大师欧冶子铸三长两短五把神器:纯钧、胜邪、湛卢、巨阙和鱼肠。其中纯钧、胜邪和湛卢为长剑,巨阙和鱼肠为短剑。
据《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第十三载》记载,这五把宝剑均为越王勾践所有,勾践请善于相剑之士为其看剑,当看“纯钧”时,越王说:“有人想用‘有市之乡二,骏马千疋,千户之都二’做交易,可否?”
相剑之士答曰:“不可。当造此剑之时,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耶之溪,涸而出铜;雨师扫洒,雷公击橐;蛟龙捧炉,天帝装炭……今赤堇之山已合,若耶之溪深而不测。群神不下,欧冶子即死。虽复倾城量金,珠玉竭河,犹不能得此一物,有市之乡二、骏马千疋、千户之都二,何足言哉。”
上述记载,虽然带有传说的成分,但也足见欧氏所铸之剑之绝妙。1965年出土的越王勾践剑,有人认为当为巨阙、鱼肠两短剑之一,此剑千年不锈,锋利无比,被誉为“天下第一剑”。
033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产生于古代战争中,源于一个报恩的故事。这句成语的意思是说退让、忍让和回避,以求避免冲突。“舍”是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一舍约相当于今天的三十里。退避三舍就是退到九十里之外。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为什么晋楚两军相遇,晋军不战而退避三舍,难道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吗?
原来,春秋时候,晋国君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骊姬想借机让晋献公封她为夫人,封他儿子为太子。可是晋献公的夫人生有申生和重耳二子,申生早被封为太子了。晋献公左右为难,后来骊姬就想法害死了申生。重耳在楚国国君的帮助下,顺利逃出了追杀,在外避难十二年。
楚王问重耳:“假若日后你当了晋国国君,会如何报答我呢?”重耳想了想说:“楚王各种物品一应俱全,奴隶、美女都有了,还稀罕什么呢?”重耳又摇了摇头说:“我现在还在难中,如何能当上晋国国君呢?万一当上了,日后在战场相见,我军就以退避三舍作为回报吧。”
后来,晋国的朝纲被理顺了,重耳顺利当上了晋国国君。一次,与楚军在战场上相遇了,重耳果然没食言,以退避三舍来作为报答。
趣味链接:约法三章
“约法三章”一词,最早出现于《史记·高祖本纪》。原意是指刘邦简化秦朝苛法,与百姓约定三条规定。后来“约法三章”一词,泛指根本性的法律、规定。
据记载,公元前206年,秦王朝暴君当道,农民起义爆发,各路诸侯纷纷响应,一时间,秦王朝就土崩瓦解了。
刘邦首先打进秦国都城咸阳,他悉数召集诸县父老、豪杰说:“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民皆案堵如故。’”
大意是,刘邦召集各县有声望的父老们说:“父老乡亲们久受秦国苛刑之苦啊!我和各路诸侯约定,谁先入关谁就可以称王。现在,我当上了大王,与父老们约定三条刑法:‘杀人者处死刑,伤人和盗窃按情节轻重治罪,秦国的其他苛法一律废除,官民均可安居乐业了。’”
百姓们听完这些,顿感浑身一阵轻松。后来在中国史书中“约法三章”还用于表示政府轻刑缓赋的措施,“三”已成泛称。
034三生有幸
三生有幸,就是三生都很幸运的意思,后常用来形容运气机遇极好。“三生”是佛家术语,指前生、今生、来生;也指投胎转世的意思。
据《传灯录》中记载的一个传奇说,唐朝时,富家子弟李源善,把家产捐出来建惠林寺,并住在寺里修行,和住持圆泽禅师成了要好的朋友。圆泽对佛学有高深的造诣,二人经常一起出游拜佛求经。
一天,他们二人相约共游四川的青城山和峨眉山,李源善想走水路从湖北沿江而上,圆泽却主张由陆路取道长安斜谷入川。李源善不同意,圆泽只好依他。于是他们一起走水路,船到南浦,刚一停下,就看见一个孕妇,那孕妇拖着大肚子,正在汲水。
圆泽就流着泪对李源善说:“那妇人怀孕已经三年了,等待我去投胎,我不愿意走水路就是怕见到她呀!”圆泽转念又抱着轻松的态度说:“早投胎,早转世。现在遇到她了就没办法再避了。三天之后这女人就会生产,到那个时候请你到她家去看看,如果婴孩对你笑一笑,那就是我了。再等十三年,在中秋的月夜,我会在杭州天竺寺等你,那时我们再相会罢。”
回去之后,圆泽当天晚上就圆寂了,同时那个孕妇也生了一个男孩。第三天,李源善照着圆泽的话,到那位妇人家里去探看,婴儿果然对他笑了一笑。
十三年后的中秋月夜,李源善到天竺寺赴会,刚到寺门口,就听到了一个牧童的歌声:“三生石上旧情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李源善一听,知道是旧人,忍不往问道:“泽公,你还好吗?”牧童说:“李公真守信约,可惜我的俗缘未了,不能和你再亲近。我们只有努力修行不堕落,将来还会有见面的日子。”随即又唱了一首歌。唱罢掉头而去,不知所往。
圆泽禅师和李源善的故事流传很广,今天杭州西湖天竺寺外留下的一块大石头,据说就是当年他们隔世相会的地方,称为“三生石”。
趣味链接:三生石
三生石在杭州西湖,在与飞来峰相连接的莲花峰东麓,石头峭拔玲珑,高约10米。石上刻有“三生石”三个大字,是篆体,有碗口大小。除此之外,还有唐代圆泽和尚《三生石迹》的碑文,记述了“三生石”的由来。
传说人死后要走黄泉路,到奈何桥就会看到三生石。它能照出人前世的模样。前世的因,今生的果,宿命轮回,缘起缘灭,都重重地刻在了三生石上。
035不三不四
据史料记载,古人认为天为一,地为二,天地相加成三。“三”不仅是作为一个数,而且还作为事物整体的象征。
汉字中有三木成“森”、三金成“鑫”、三水成“淼”、三口成“品”等情形。此外宇宙中有三材(天、地、人),天上有三宝(日、月、星),帝王中有伏羲、神农、黄帝,文人中有很多“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三袁(袁宗道、袁中道、袁宏道)等。古歌曲反复咏唱为“三叠”。像“三十而立”、“三思而后行”、“三人行,必有我师”、“三省吾身”、“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词句也都与“三”有关。取“三”为名的事物,含义深远,其味无穷。
至于“四”,古意则多含有周全、称心,取事事(四四)如意之义。西天如来佛身边有“四大金刚”;《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四人为伍,西天取经;文房四宝为笔墨纸砚;琴棋书画是文人所操四事;真草隶篆为汉字书写四体;四库全书含经、史、子、集;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是古代“四大美女”。有关“四”的事物诸如“四季”、“四方”、“四海”之类真是不胜枚举,魅力无穷。人们把“四”视为吉祥,取“四”名而呼之,成为习俗。
“三”与“四”的用法寄托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或赞誉,而反过来就是“不三不四”,如《儒林外史》中胡屠夫骂范进:“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趣味链接:旁门左道
“旁门左道”多用来指不正当的方法和途径,也泛指非正统的学术流派或宗教流派。旁门是指小门、侧门;“左”具有邪、偏的意思,左道就是偏邪之道。
《汉书·郊祀志》载:“诸背仁义之正道,不遵之法言,而盛称奇怪鬼神,广崇祭祀之方,求报无福之祠……皆奸人惑众,挟左道。”古人之所以有如此说法,是因为古人尚右,以右为正。由以上记载可知,在古人眼里,凡是正统思想不能容忍的东西,皆被视做旁门左道。
据考证,古代的旁门左道有巫蛊、方术、俗禁等。汉武帝时,就曾因巫蛊屡兴大狱。后来,某些统治者为了打压威胁其统治的新思想、新方法,也将其冠以“旁门左道”之名。
036学富五车
“学富五车”常与“才高八斗”连用,表示某个人才学很高。“学富五车”是说一个人读了很多书,引申义就是说某人学识渊博。
战国时代还没有发明纸张,有学问的人都把字写在一种叫竹简的东西上。故而,那时所谓的书就是指这些竹简。竹简是用竹子削成的,长的达“三尺”,短的只有“四五寸”。如果给人写信,就用“一尺”长的竹简,叫做尺牍。每根简上写的字少的只有一两个字,多的也不过三四十字。
战国时有个思想家叫惠施,很是勤奋好学,是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人称他博学多才。每次旅行时,他都带着很多书,其实这些书是一捆一捆的竹简和木牍,用马车拉着,一共装了五辆车。“学富五车”一词也就由此而来。
趣味链接:才高八斗
“斗”是古代的容量单位,大约等于现在的十升。古人常用“斗”来盛粮载物。说起“斗”怎么用来形容才学,又怎么偏偏是“八斗”而不是“十斗”、“百斗”,这还有一段小故事呢。
宋代《释常谈·八斗之才》解释说:东晋诗人谢灵运才华出众,自命不凡。他曾经说:“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的才学可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此语一出,遂不胫而走。自此之后,人们便用“才高八斗”比喻才学出众之人。
037六亲不认
“六亲不认”本指秉公做事,公正办案,不因亲属而偏帮袒护,所以要“六亲不认”。现在常用于指某人升官发财后,所有亲戚朋友都不认识了,唯恐人家沾了他的光,得到他的好处。这种六亲不认之人是大逆不道、遭人唾弃的。
“六亲”泛指所有亲属,其具体所指,历来说法不一,比较常见的说法有如下四种:
一、据《老子》一书记载,“六亲”是指父、母、兄、弟、夫、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