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三千年来激荡人心的发家史
2710500000014

第14章 发家秘诀之“闯”:好运不会自己找上门(6)

朱棣占领南京之后改元永乐,登基称帝,终于圆了自己的皇帝梦,史称“明成祖”。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明王朝真正进入了稳定发展的盛世阶段。朱棣在位年间,派遣郑和七下西洋,扬我国威;设置奴儿干都司,把整个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纳入了中国的版图;编纂《永乐大典》系统地总结了14世纪以前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五征漠北,打得少数民族几十年不敢南侵,这些都是明成祖朱棣历史功绩中的注脚。如果朱棣当初未果断地发动靖难之役,推翻建文帝朱允炆的统治,为自己闯出一片天空,中国的历史长卷之中将缺少精彩的一页。因此可以说,明成祖朱棣的发家史和明王朝的发展史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发家感悟

朱棣在后人的评价上,之所以出现两种不同的论调,关键在于他的发家之路充满了血腥与暴力。他的江山社稷,不是通过正常途径获得的,虽然没有改朝换代,但却是从其亲侄子的手中硬抢过来的。朱棣发动的这场夺位战争,便是历史上的“靖难之役”。

其实,朱棣和侄子之争,都是朱元璋的分封制留下的政治隐患。当初朱元璋在确立太子人选的同时,也将其他皇子加封为王,旨在平衡诸子对皇位期盼的心理,也可以消除对皇太子的嫉恨。后来,由于太子朱标未能等到继位便离开人世,他的儿子朱允炆便以皇太孙的身份继位。但继位后的朱允炆为了巩固自己的实力,就对各自为王的叔叔们下了黑手,采取了武装削藩的军事行动,这对已经逐渐形成气候的叔叔们来讲,虽然不愿意接受,但由于侄子动用的是国家的军力,所以,大部分还是屈辱地接受了。可是等到对燕王朱棣下手的时候,颇具规模的燕王就采取了武装对垒的措施,结果朱棣就推翻了朱允炆自己做了皇帝。

尽管朱棣武装对抗是为了自保,在他登上帝位后也创造了远超“汉唐盛世”的不朽业绩——“永乐盛世”,也让天下人都分享到了盛世的成果,但有些人却不愿意原谅他的夺权篡位,因此,历史上对朱棣的评价毁誉参半。

6.李自成——“闯”出来的大顺天子

一提起李自成,人们往往会立即想到,那个高举着“闯”字大旗的陕北汉子,高喊着“随闯王、不纳粮”的口号,攻城拔寨、摧枯拉朽的壮观场面。他带着一帮天不怕地不怕的农民,不但闯到了京城,建立了大顺国,还让一个存在了270多年的大明王朝迅速崩塌,逼得崇祯皇帝走投无路、上吊自杀。因此,他毫无疑问地成为了改写历史的人物。但让人困惑不解的是,一个普通农民,怎么会有如此大的爆发力?他的发家之路是怎样铸就的呢?若想拨云见日,了解事实的真相,就不妨走进那段尘封的历史。

背景身世

李自成字鸿基,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八月出生在米脂河西200里的李继迁寨,距他长大的长峁村有不远不近六十多里路程。李自成的祖籍是米脂县李家站,在米脂县殿市镇有个村落,名叫李继迁村,当地人也叫做李家站,村里的人代代口口相传,李自成是西夏王朝的创始人李继迁的后人。

李自成出生后不久,其祖父李海因为生计所迫,带着全家迁至米脂地长峁村。当地人口口相传的“李自成生在李继迁寨,长在长峁村”的故事便是由此而来。

发家秘史

怒杀恶霸淫妇,李自成背井离乡

少年时代的李自成好习枪棒,而且很早就学会了骑马。李自成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便去世了。父亲死后,年纪不大的李自成被迫担负起了维持一家人生计的责任,于是,他应征到了明朝负责传递朝廷公文的驿站当驿卒。但是,这份工作李自成并没能做多久。

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明思宗崇祯朱由检是一位相当勤政的皇帝。崇祯皇帝在登基之前就意识到明朝的驿站制度中存在很多弊端,因此在他登基之后,马上便开始着手对驿站制度进行改革,精简驿站人员。恰好这段时间,李自成在工作的时候不小心遗失了公文,再加上他这个穷人子弟也没什么靠山,这样一来,被精简掉的人选也就非他莫属了。李自成不旦失业回了家,还欠了一屁股债,李家的生活更加拮据了。

这年冬天,失去了收入的李自成因为无力偿还自己欠举人艾诏的高利贷,被艾举人告到了米脂县衙。艾举人是当地极有势力的一名为富不仁的恶霸,当他来到县衙状告李自成欠债不还的时候,向来与艾举人沆瀣一气的县令晏子宾不由分说便将李自成抓了起来,戴上枷去游街,之后又把他关在牢里百般折磨。李家的亲朋自然不会看着李自成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在牢里,他们东挪西借,终于打点关系,把李自成从牢里救了出来。李自成虽然出狱了,但是李家却也因此而彻底倾家荡产。李自成伤愈后,亲手杀死了陷害他入狱的恶霸艾举人。

艾举人死了,自然不会再有人整天来向李自成逼债。但是,李自成的霉运却还没有到头。第二年,李自成发现自己的妻子韩金儿和村上一个名叫盖虎的人通奸,已经杀过了人的李自成一怒之下把韩金儿一刀杀了。这次杀了韩金儿,李自成知道自己闯了大祸,而且很难再像上次杀艾举人那样侥幸逃脱了,如果自己留下,那就一定会被官府抓住问罪,两条人命在身,杀人偿命,天经地义,自己就只有死路一条。于是,李自成毅然决然地决定背井离乡、隐姓埋名到甘肃甘州去投军。

官逼民反,李自成南征北战当闯王

李自成生在明朝末年,当时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天灾人祸不断发生,土地兼并已经严重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官僚和地主阶级的联手剥削之下,无数的普通农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但仍然要给自己已经低价卖给了地主的土地缴税。这样一来,千百万农民身上无衣,口中无食,就算给地主家当佃户长工也养不活家里人,起义也就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反了被杀死,不反被饿死,与其在家等死,还不如轰轰烈烈地闹他一场!”这是当时那些已经实在活不下去的农民们的一致想法。

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张献忠在陕西米脂十八寨起义,自称“八大王”,从这一刻起,明末农民起义大幕拉开。这时,李自成正在甘州当兵,由于英勇善战而升任把总(把总手下有一百多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连长级别)。虽然得到了升迁,但是李自成对于军队当中军官贪污克扣士兵粮饷的行为深恶痛绝。一听说自己家乡那边有人杀官起义,李自成干脆杀死了自己的上司甘州参将王国,然后投奔高迎祥领导的起义军,在义军中当了一名“闯将”。

高迎祥是明末农民起义军中一位杰出领袖,祖籍陕西安塞。率众起事之后,高迎祥自称闯王,转战于关中一带,他曾以贩马为业,善骑射,膂力过人,上阵时白袍白巾,身先士卒,所以很受麾下士兵们的爱戴。

张献忠、高迎祥、李自成等人领导的起义军多半是农夫出身,根本没受过什么正规的军事训练,也没有打仗的经验,只是一群乌合之众而已。因此,在明末农民起义的初期,明朝派来剿灭起义军的正规军在作战的时候是颇占上风的,这些明朝正规军虽然打不过关外那些英勇善战的清兵,但是对付这些手中连正经兵器都没有,只能拿着农具作战的乌合之众却是绰绰有余的。几年的斗争实践教育了包括李自成在内的起义军将领们,他们只有联合作战才有力量,只有利用人数上的绝对优势,相互呼应,相互配合,才有可能用自己手下的乌合之众战胜正规军。于是,在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13路起义军共72营会师于河南荥阳,聚集在一起共商对敌之策,并且公推高迎祥做义军的总首领。与此同时,在荥阳之会上,李自成提出的联合作战、分兵出击的方案,得到了起义军首领们的赞同和支持。在荥阳大会之后,李自成联合高迎祥和张献忠,三家联手攻破了凤阳城。凤阳城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龙兴之地,义军攻破凤阳给围追堵截他们的明军带来了极大的心理打击。

荥阳大会之后的第二年,闯王高迎祥率军出汉中,紧接着又折回陕西,准备进攻西安。结果,他的作战计划被明军大将孙传庭猜到了,孙传庭在高迎祥的进兵线路上埋伏了重兵,高迎祥战败被俘,很快便被朝廷杀害了。

高迎祥英勇就义之后,起义军把“闯王”这个英雄的称号推让给屡建战功、声望很高的李自成,让他做了第二任“闯王”。从此,李自成领导着起义军继续和明朝作战,“闯王”的名头在李自成手中发扬光大,逐渐传遍了全国,成了全国贫苦百姓的精神寄托。

李自成带着他的起义军,打着他的“闯”字大旗南征北讨,声威大震。他们每到一处,都杀死当地为富不仁的地主,把土地分给农民;他们每攻破一座城池,都要砸官府,开粮仓,让当地的穷人有饭吃;他常向群众宣传:“我们杀掉欺压穷人的贵族地主,就是要解穷人的心头之恨,让穷人真正当家作主不挨欺负,过上衣食富足的好日子!”因此,李自成的队伍无论走到哪里,那里的人民都会竭尽全力地欢迎他们,款待他们,配合他们作战,甚至把自己年轻力壮的儿子送到李自成的军中,让他跟着闯王打天下。当时,在民间广泛流传这样的歌谣:“盼闯王,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迎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由此可见闯王李自成在南北转战的过程中积聚了怎样的人望,正是这些群众基础让他在战斗中历尽磨难,却始终可以东山再起。

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李自成的起义军中了明军的埋伏,队伍被打散了。李自成和他手下的头号悍将刘宗敏等十几个人被迫隐伏在商洛山中。但他并不灰心,同将士们白天耕田练武,晚上读书思考,吸取历史上农民起义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静待时机,准备再次起兵。

两年之后,也就是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李自成率众出山,却再遭挫败,因为寡不敌众而困于巴西鱼腹山中,当李自成突围成功之后,身边又只剩下几十骑人马了。李自成带着这几十个骨干去了河南。当时,河南大旱,全省境内颗粒无收,向来没有存粮的贫苦农民们争相参加起义军,李自成的队伍一下子从几十人发展到了数万人。越是在贫苦的地方,起义军的规模发展得越快,越是在贫苦的地方,李自成获得的支持越多,越是在贫苦的地方,当地人越死心塌地地帮着闯王打官军。因此,李自成的起义军迅速发展壮大,仅仅两年时间,人数就已经达到了50多万。

攻破北京,卑微草根推翻大明王朝

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转战全国,历尽艰辛的李自成总结自己多年的经验之后喊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这同时也是李自成在作战过程中同时进行的土地革命的最高纲领。均田就是把土地分给农民;免粮就是取消封建的赋税剥削,把农民从封建压迫下解放出来。这样的革命纲领又怎么可能不受到那些饱受官僚和地主的欺压的贫苦百姓的支持呢?

不仅如此,李自成的队伍军纪极其严格,所过之处对百姓秋毫无犯。他规定:战士不准收藏金银,战斗当中缴获的财物一律归公;行军不住民房,自带帐篷宿营;损坏庄稼,严厉处罚;公平交易,平买平卖;不滥杀人,不奸淫妇女,甚至提出了“杀一人如杀我父,淫一妇如淫我母”的口号,李自成的部下对他奉若神明,自然丝毫不敢触犯他的军令。

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一月,李自成攻占湖北重镇襄阳,在襄阳自立为新顺王,初步建立了政权机构。称王之后,李自成率部北上,连克承天府、孝感、黄州等地,基本上摧毁了明朝在河南的主力部队,到了此时,李自成已经具备了彻底推翻腐朽的明王朝的条件。

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五月,崇祯皇帝重新起用当年曾经活捉高迎祥,并且数次击败过李自成,但后来因罪下狱的名将孙传庭为兵部尚书,让他总督河南、四川、山西、湖广、贵州及江南、江北七省军务,命令他率领明军消灭李自成的起义军。但是,此时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已经形成了燎原之势,李自成的部队这些年来相继歼灭了明军数支主力,久经战阵,兵强马壮,而孙传庭的部队则大多数是新征募来的,比之当年,双方的强弱之势早已经逆转。孙传庭虽然是一代名将,但面对这样的时局,他深知与如此强大的对手交战必是凶多吉少,自己也只能尽人事听天命而已。

孙传庭到任之后,率领明军守住潼关,死死卡住李自成向北京城进军的咽喉要道,李自成一时间也拿孙传庭没什么办法。但是,崇祯皇帝不懂军事却爱瞎指挥的老毛病又犯了,他强行命令孙传庭出关与李自成决战。孙传庭接到这样的命令不由得顿足叹息:“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死则死矣,报效国家而已!”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八月初十,孙传庭师出潼关,最初在汝州、灵宝、唐县、郏县连胜了数阵,但襄城一战,李自成调集重兵围攻孙传庭,孙传庭遭到惨败,狼狈逃回潼关。起义军缴获了孙传庭的帅旗,士气大振,一鼓作气,乘胜攻破潼关。孙传庭与监军副使乔迁高策马大呼,力战而死。孙传庭一死,对李自成的起义军来说,明朝再也没有可以同李自成相抗衡的悍将劲旅了。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一月,李自成攻陷西安,在西安登基称帝建立了大顺政权,年号永昌。这时,李自成的起义军已经有雄兵百万,开始对明王朝发动最后也是最致命的攻击。

李自成率领起义军由陕西进入山西境内,一路上,起义军屡战屡胜,明朝官军节节败退,很快,起义军就势如破竹地攻下了太原、大同、宣化、居庸关、昌平等军事重镇。李自成登基称帝两个月后,起义军包围了明王朝的都城——北京。

当起义军兵临北京城下的时候,北京城内已经乱作了一团。崇祯皇帝急得捶胸顿足,大呼:“内外诸臣误我!”他仓皇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可是,事已至此,谁还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来挽救已经是危在旦夕的大明王朝呢?面对气急败坏的崇祯皇帝,群臣个个默然不语,心里盘算的都是怎么才能在起义军进城之后保住自己和家里人的性命。

起义军开始攻城之后,驻守城外的明军,不战而降,临阵倒戈。负责守城的明军这时已经连饭都吃不上了,哪里还有心思抵抗?仅仅用了不到一天时间,起义军就占领了北京外城,兵临紫禁城下。崇祯帝领着几个太监乱窜,妄想冲出城去,但是外面的起义军把紫禁城围得铁桶一般,怎么可能突围?走投无路的崇祯皇帝在逼迫皇后、妃子自杀之后,自缢于煤山(煤山就是现在北京景山公园中的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