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有靠山的发家者,他们都有一个共性:不但精通商战,而且有着得天独厚的政治优势;既能在竞争激烈的商海博弈中,利用自身的产品优势和商业规律来赢得市场份额,还能运用政治力量为自己的生意扫清障碍。他们或弃商从政,或弃政从商,或借政促商,总之,他们有着一般商人所没有的官方支持背景。虽然难逃当时官商勾结的潜规则,但他们的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小到针头线脑,大到军火大炮,都能成为他们赚钱的生意,他们以垄断性的优势轻松游走于政商两界,只赚得盆满钵满,成为富可敌国的商贾巨子,而他们发家,凭借的就是一个“谐”字。
1.范蠡——功成身退闯商海
范蠡在我国是以多种成就和较高智慧而扬名天下的古代先贤,虽出身贫寒,却胸藏韬略。他不但能帮助落魄的、沦为俘虏的越王勾践完成复国的历史重任,而且还在别人庆贺越王复位的赞美声中悄然隐退,显示出淡泊名利、看穿红尘的超然心境。这不但让他成功地躲过“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政治清算,还创造了富可敌国的商业神话。并且在拥有大量金钱之后,他热衷公益事业,不但赢得较高的口碑,还享受了和大美女西施泛舟湖上的闲情逸致,可谓功德圆满、颐养天年。难怪世人皆以“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的美誉颂扬他。
背景身世
范蠡,字少伯,公元前517年出生于春秋末期楚国宛邑三户(今河南省南阳市)。
范蠡出身贫寒,少年时代就失去了父亲,同兄嫂一起过着贫苦的生活。但他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轻时,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然纵有圣人之资,在当时贵胄专权、政治紊乱的楚国,范蠡却不为世人所识。
范蠡曾经拜计然为师,研习治国安军的方策,博学多才,“有圣贤之明”,但是怀才不遇、龙困浅水。因而“倜傥负俗”,行为怪异,被视为狂人。其举止荒诞,根本无法为常人所理解。因此,他经常被别人当做神经病来对待。直到遇见具有识才之明的文种,范蠡的生活才突然发生了转变。
发家秘史
慧眼识才,被困之龙待升腾
春秋时代,是一个群雄逐鹿、人才辈出的时代。而在这高手云集、群英荟萃的人才大军之中,范蠡无疑是最耀眼的明星之一。
可范蠡这位出身楚国的才子,虽有经天纬地之才,但由于没有家庭背景,只能蛰伏在家。没有舞台展示才华的范蠡,看破了红尘,因而放荡不羁、举止怪异,根本无法为常人所理解,竟被当成神经病,但却受到了当时另一位著名的名士文种的强烈追捧。
文种当时是楚国宛陵的地方官,早就听说当地有位贤者,但从未谋面。范蠡的怪异行为引起了文种的关注,文种便派手下的人去见范蠡。手下不久就返回说,范蠡患有癫痫病,是一个狂人。可文种却不以为然地说道:“大智若愚,具有独特才能的人,往往被人讥笑,诋毁为狂妄无知,常人很难识清他们的真实面目。”
于是文种决定亲自去拜访范蠡,可这个范蠡却不按常理出牌,或是拒人于千里之外,或是装狗叫。而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文种非但没有受到丝毫的影响,没有一点尴尬的神色,反而决定再次拜访。
聪明的范蠡断定文种还会再来,便对兄嫂说:今天有客人来,请借给衣帽一用。过了一会,文种果然来了。而这次,范蠡的表现又一次出乎人的意料,可与上次截然不同的是,他以“君子之容”的学识风度彻底征服了文种。
这次,二人相谈甚欢,终日促膝而语,疾陈霸王之道,志同道合。自那以后,两人交往日益加深。
当时,已出逃吴国的伍子胥派人邀文种去吴国,文种便跑来与范蠡商量何去何从。范蠡分析楚、吴、越三国形势,认为当时正处于吴越争雄之时,吴越之间矛盾日益激化,楚越之间存在着联兵伐吴的关系。“霸业创立,非吴即越”。他还认为,“君子逢时,不入雠邦”,犯不着为伍子胥报杀父之仇而“失故国之亲”。因此,他建议去越国,并表示愿意和文种一起去。于是,这两人先后离楚入越,且都受到了越王允常的重用,被任命为大夫。范蠡从此登上政治、军事舞台。
范蠡和文种,一个是狂放不羁而满腹经纶,一个是胸怀壮志而才华横溢,春秋时代最耀眼的政坛双星,就这样走到了一起。
运筹帷幄,辅佐越王复国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病故,他的儿子勾践继位。范蠡和文种继续得到重用,主持越国军政。当年,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因一件小事而爆发了一场战争。战争在今浙江嘉兴的冲积平原上进行。吴国的军队是孙子所训练出来的精锐之师,而越军不仅人数少,且缺少实战经验。越王勾践以范蠡为军师,使吴军大败,年老的吴王也因伤重而亡。在吴国首辅大臣伍子胥的扶助下,年轻的夫差登上了王位,他发誓消灭越国。
公元前494年,勾践获悉吴国正加紧练兵,准备复仇计划,于是便决定先发制人,出兵攻吴。可范蠡则坚持认为:越国实力不充足,现在作战时机不成熟。可勾践一意孤行,不听劝阻,仍要坚持出兵。结果两国在夫椒(今太湖夫山、椒山)再次发生激战。越军大败。勾践率残余越军退守会稽山,被吴军团团包围。这时,勾践方才悔悟,对范蠡说:当初不听你的劝阻,才导致如此悲惨。这如何是好?”范蠡便对勾践说:“为了避免亡军亡国的结局,唯一的办法是求和图存,等待时机,另谋兴复。”
无奈之下,勾践采纳了范蠡的建议,并派文种到吴国求和。文种通过离间手段,让吴国国王夫差动了怀仁之心,越国才得以保存。但勾践率王后与范蠡等入吴为奴。
范蠡为了确保勾践的性命,运用各种计谋,牺牲了勾践这位昔日国君的威望和男人的尊严,从而博得了夫差的怜悯和同情,避开了伍子胥要杀勾践的各种锋芒。
为奴三年后,夫差生病。范蠡再次献计,让勾践为夫差尝粪便而寻找病源,此举果然凑效,彻底感化了夫差,从而释放了勾践。
勾践回到越国后,精神已受到重创,他已甘愿做吴国的附庸,当一个安逸的臣服之王。但范蠡岂肯罢休?他和文种一起,以各种计谋激励勾践重新站立起来,以人格的力量唤回了勾践的尊严和伐吴的欲望。
范蠡与文种拟定兴越灭吴七术,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为了实施灭吴战略,自公元前482年开始,范蠡便以上将军之职,辅佐勾践组织和指挥灭吴之战。经过长达6年的奋战,最终消灭吴国。越国乘胜北进,与中原诸侯会盟,完全取代了吴国的霸主地位,称霸中原,国势达到鼎盛阶段。
弃官从商,创造商业奇迹
范蠡辅佐越王勾践重新座上霸主席位,可谓功高至伟,但范蠡却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断——辞职。因为,范蠡根据自己的长期观察,他认为勾践是一位可以共患难,但却不能共荣华的小人。如果继续留在越国,随时都会面临灭顶之灾。于是决定辞官退隐。
当越军凯旋到达五湖(今太湖)时,范蠡就委婉地向勾践提出了辞职的要求。心胸狭隘的勾践自然满心欢喜,因为此时,天下大势已定,他不想让范蠡这样的人再在身边待着,范蠡的离去无疑是为自己排除了一颗政治地雷。但勾践仍虚情假意地挽留。可范蠡在给好友文种留下一信后,悄然离去。在信中范蠡规劝文种,现在已是离开的最佳良机,免得出现秋后算账的悲惨结局。但文种自以为功劳盖世,又贪图荣华,就对范蠡的信一笑了之。
范蠡归隐后,再次写信给文种,劝他早日离开越国。信中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啄,可与其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子何不去?”文种见信,称病不朝。这时便有人趁机诬告文种将要“作乱”。勾践乘机赐剑文种,说:“子教寡人伐吴之术,寡人用其中几招败吴,还有几招没用,你不如替王试之!”文种被迫无奈,持剑自刎。就这样,这两位让越国赖以兴复的功臣,这一对政治双星,落得了完全不同的结局。
而离开勾践的范蠡,则与西施隐姓埋名、泛舟五湖,过了一段世外桃源的悠闲日子。
后来,范蠡辗转来到齐国,改名换姓为鸱夷子皮,并带领他的儿子和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短短几年时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
范蠡的贤明和能干很快就得到了齐国人的赏识,齐王便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推辞不掉,范蠡被拜为相国,主持政务。结果政绩斐然,民众拥戴。恰在此时,他再次激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
范蠡再次成为布衣,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因为这个地方是居于“天下之中”的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范蠡再次投身商海,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当地民众皆尊陶朱公为财神,被称为我国以道德经商的始祖。而且长期的商海运作,不断大胆采用他的老师计然的商业运作理论,付诸实践,并在其基础上,他自己提炼出了宝贵的六个经商思想。
一、预测行情,掌握先机。在春秋末期,自由经营的私商兴起,他们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在变幻莫测的市场形势下,要获利赚钱,就必须重视市场行情的瞬息万变,揣度商品供求平衡和价格波动。
二、贵贱复反,贱买贵卖。范蠡认为,货物的价格起伏是有一定规律的,五谷贱贵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方向转化,物以稀为贵。他巧妙运用计然“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的观点经商,并根据市场货物的供求矛盾,来决定采购和抛售的时间段。因此,他认为具体从事经商的人,应该在某种货物价格昂贵时,就要像对待粪土那样,赶快卖出去,从贱买贵卖的经营中获利。
三、完物上种,质高货真。商品是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重性的。商品质量的好坏,决定价值的高低。效用好,使用价值高的,质量就佳,反之就是劣。而商品的质量则关系到生产者、商人本身的信誉,以及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范蠡就引用计然之策,提出“务完物”的口号,要求质高货真,他强调贮藏货物要完好,并提出“腐败而食之货勿留”,以免浪费或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四、薄利多销,不敢居贵。“薄利”是手段,“多销”是目的,以“薄利”促“多销”是商人的目的。范蠡主张“不敢居贵”,仅“逐什一之利”。他与其他投机奸商不同之处就在于买出不抬价,进货不压价,不在扩大商品的加价率上费心思,而是当买即买,当卖即卖。他提出的“无息币”、“财币欲其行如流水”,就是力求加速商品的周转次数,使得同量的资本在一定时间内能做更多的生意,从而在扩大购销中去增加利润的总额。
五、旱则资舟,水则资车。范蠡利用计然“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之策,大获其利。即天旱预先进船只,天涝预先进车辆。大水年预做车子的生意,因为这时用船,车子没人买,价贱,水灾过后,车子将成为市场上特别需要的抢手货而涨价,可以赚钱。在天旱时预做舟船的生意,其理相同。
六、加速周转,行如流水。范蠡在增加储备的同时,强调加速周转,要求“无息币”。他信奉计然“财币欲其行如流水”的观点,认为商品、货币在市场经营中应该像流水似的畅顺,快速周转。所以,他主张薄利多销、快销,加速商品、货币在流通领域的周转。做到快销、快购,加速商品流通中货币、商品、货币的进程,切勿保守惜售,观望吝。
由此可见,这位政治家出身的范蠡,不但治国有术,而且经商上也更为专业,堪称商业运作大师。
发家感悟
范蠡之所以两次弃政从商,固然有其政治考量,但也源于他对商业运作的热衷。从政的经历,也对他的商业运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他再次投身商海时,不但有政治家的气魄,还有经济家的精明。同时,还积累了大量的人脉关系,因而,也为他的从商扫除了各种人为的掣肘和障碍,从而创造了人类发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范蠡并非厌恶官场,而是他太洞悉官场背后的游戏过则,在建树了仕途的辉煌之后,为了避免政治清洗,最好的方法就是悄然隐退,这既是自保之道,也是在其他领域再创辉煌的一种选择。因此,从各方衡量,范蠡都是一位值得称道的人物,他入仕能安邦定国,出仕能经商致富,可谓文才武略、通达明识,深谋远虑。他既善谋国,又善谋身,更善谋财。他认为,为人臣者讲究忠勇诚信。范蠡在越王勾践败军亡国最困窘的时期,始终不离不弃,帮助勾践雪耻、复国。在功成名就时,能功成身退,走出自己营造的功名利禄圈,避免杀身之祸。
隐居之后,从事农业劳动能发家致富,从事商业经营又能发财。在他从商的19年中,他曾经“三掷千金”——三次散尽家财,又三次重新发家。就是在今天这个时代,这也算得上是一个奇迹!掌握市场的趋势,顺应市场需求,正是范蠡发家的重要原因。
2.白圭——弃政从商成富翁
白圭在我国古代史上,是一个罕见的政治和经商奇才。他放弃万众仰慕的相国一职,而走进让人有些歧视的商业队伍。可以说,他是中国最早辞职下海的人。由于其从政时累积的政治智慧和人脉关系得到了延续,从而爆发出巨大的能量,而获得了巨大成功,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经济奇迹,他也因此被誉为古代经营贸易产业的理论鼻祖。
背景身世
白圭,东周洛阳人,生于春秋末年。白圭出身楚国王族,他的祖先是因为被伍子胥鞭尸而出名的楚国国君楚平王,曾祖是发动了“白宫之乱”的楚平王的嫡孙白公胜,父亲则是白公胜的嫡孙白澍。可以说,白圭是最最嫡系的楚国王族。
楚惠王八年,白圭的曾祖白公胜发动了一场政变,推翻了楚惠王政权。但由于白公胜未采纳部属“焚库、弑王”的建议,只是把楚惠王监禁了起来,结果导致楚惠王被人救走。楚惠王脱困之后,马上便调集叶子高部击败了白公胜。
白公胜的儿子白乙、白丙、白巳、白降都逃到了秦国,白公胜的妻子姬氏带着他最年长的孙子白澍避居吴国頯黄(今安徽宣城)。吴王听说姬氏美貌无比,便准备把她收进后宫,姬氏对于白公胜非常忠诚,虽然白公胜当时已经死了,但她还是拒绝了吴王。
为摆脱吴王的纠缠,姬氏带着白澍打算去秦国的都城咸阳投奔自己的儿子们。但是,当时正赶上秦、韩两国之间爆发战争,道路不通,姬氏便在洛阳安了家。因为姬氏与周天子同为周文王之后,在周天子的关照下,姬氏在洛阳购置了宅院,并开办了白家商号。直到公元前370年,白澍的儿子白圭出生了。
少年时期,白圭拜孔子的弟子子夏为师。后来,子夏任魏文侯的老师。白圭经常外出游学,并在学习间隙奔江南购茶,16岁的白圭便初显经商才华。
发家秘史
步入仕途,白圭政绩不俗
由于白圭是孔子的弟子子夏的弟子,因此,他对于孔子的另一位弟子,被称为“儒商鼻祖”的子贡的经商事迹知之甚详。他发现子贡之所以能够成为富翁,就是利用各国商品之间的差价进行贩卖的结果。由此,白圭觉得求富原来并不是太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