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膳食锌的参考摄入量:孕早期妇女每日为11.5毫克,孕中晚期妇女每日为16.5毫克,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每日为35毫克。锌的来源广泛,但动植物性食物的锌含量与吸收率有很大差异。牡蛎含锌量最高,每千克牡蛎中的含锌量在1克以上,牛肉、猪肉、羊肉及肝脏、蛋类每千克在20~50毫克,鱼类和其他海产品每千克在15毫克左右,牛乳及乳制品每千克在3~15毫克;豆类及谷类每千克在15~20毫克,而蔬菜和水果含锌较低,一般每千克在10毫克以下。过细的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可导致锌大量丢失,例如将小麦加工成精面粉约去掉80%的锌;罐装食品也会导致锌的大量损失。
碘
碘是甲状腺激素的必需成分,甲状腺激素对身体发育是必需的,正常的体格、认知行为和神经、运动系统的发育均依赖于甲状腺激素。外环境缺碘可导致人体脑发育落后和以甲状腺肿为主要特征的碘缺乏病。
碘的生理功能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碘的独立作用,碘的生理功能是参与甲状腺激素的形成,因此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也就是碘的生理作用。成人体内含碘量为20~25毫克,其中20%存在于甲状腺中。甲状腺素是调节人体物质代谢的重要激素,主要调节热能代谢,对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也有重要促进作用,还参与调节水、电解质的代谢,能够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与骨钙化,对身体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参与发育期儿童的身高、体重、骨骼、肌肉的增长和性发育。在脑发育的临界时期(从妊娠开始至出生后2岁),神经系统的发育必需依赖于甲状腺激素的存在。
碘缺乏病和碘过量
碘缺乏会得“粗脖子病”,即颈前方的甲状腺肿大。怀孕期间,孕妇对碘的需要增加,如不及时增加含碘多的食物,就可能发生甲状腺肿大。在甲状腺肿大流行地区(特别在山区),由于孕妇缺碘,使胎儿的甲状腺激素不足,严重影响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结果可能会使儿童发生智能低下、听力障碍、体格矮小(又称为克汀病)。长期摄入含碘量高的饮水和食物,或在治疗甲状腺肿等疾病中使用过量的碘剂,常会发生碘过量,造成高碘甲状腺肿,对人体也有害。
碘适宜摄入量和食物来源
我国居民膳食碘的参考摄入量,孕妇每日为200微克,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每日为1000微克。海产食物中含有丰富的碘,例如海带、紫菜、发菜、鱼肝、虾等,海盐中的原盐也含有一定量的碘。孕期要常吃海产品,在不能经常吃到海产食物的内陆山区,应购买和正确使用加碘食盐,也可达到纠正碘缺乏的目的。动物性食物的碘含量大于植物性食物。通常食盐中含碘量甚微,越是精制盐含碘越少,近年来我国普及加碘盐,可长期稳定供给人体生理需要的碘量,不再需要额外补充碘。
硒
虽然在动物中难于产生单纯的硒缺乏,但硒还是被认为是人体的一种必需微量元素,硒在人体内总量为14~20毫克,广泛分布于所有的组织和器官中,以肝、胰、肾、心、脾中含量较高,脂肪组织最低。
硒的生理功能
硒是人红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必需组成成分;硒作为多种抗氧化酶的必需组分,消除脂质氢过氧化物,阻断活性氧和自由基的致病作用;硒存在于所有免疫细胞中,补充硒可明显提高肌体免疫力而达到防病的效果;由于硒化物与重金属有很强的亲和力,故能拮抗重金属的毒性。硒还有促进生长、保护视觉器官以及抗肿瘤的作用。
硒缺乏病和硒过量
目前还没有关于人或动物单纯硒缺乏病报道,但是有许多与硒缺乏相关的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的报告,并且多项研究证明补硒能有效预防克山病的发生。在肠外营养液中未补充硒的病人中,发现血硒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均降低,出现类似克山病的心肌病变,有的出现骨骼肌疼痛和萎缩。
硒的适宜摄入量和食物来源
我国居民膳食硒的参考摄入量,孕妇每日为50微克。食物(鲜品)中硒含量的变化范围很大:内脏和海产品0.4~1.5微克/克;肉类0.1~0.4微克/克;谷物<0.1~0.8微克/克;奶制品<0.1~0.3微克/克;水果和蔬菜<0.1微克/克。影响植物性食物中硒含量的主要因素是其栽培土壤中的硒含量和可被吸收利用硒的量。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摄入过多的硒会发生急性或慢性硒中毒。我国湖北恩施地区和陕西紫阳县是高硒地区,20世纪30年代,曾发生过人吃高硒玉米而急性中毒的病例,摄入硒量每日高达38毫克,3~4天内头发全部脱落。慢性中毒患者平均每日硒摄入量为4.99毫克,中毒体征主要是头发脱落和指甲变形、牙齿腐蚀和神经系统异常。
锰
锰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之一,近年来人们逐渐开始认识到锰缺乏可能是促使某些人类疾病发生或发展的因素之一。
锰的生理功能
锰是金属酶的组成部分,含锰的酶包括精氨酸酶、丙酮酸羧化酶和含锰的超氧化物歧化酶。锰还是酶的激活剂,由锰激活的酶有很多,包括水解酶、激酶、脱羧酶和转移酶。
锰缺乏病
锰缺乏可能是人类的一个潜在的营养问题,在人体的研究中观察到锰与异常的神经活动有关,患惊厥性紊乱的儿童中有约三分之一血中锰含量低,癫痫儿童的母亲血中锰含量也低,糖尿病、苯丙酮尿症等疾病可能也与锰代谢紊乱有关。近年来,锰缺乏也被认为是关节炎、骨质疏松、先天畸形等疾患的潜在致病因素;曾有报道长期接受胃肠外营养的儿童因缺乏锰导致弥漫性骨骼脱矿化和生长不良,补充锰后可使这些异常得到纠正。
锰的适宜摄入量和食物来源
孕妇膳食锰的适宜摄入量与成年人一样,每日为3.5毫克;锰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每日为10毫克。含锰较多的食物有坚果、干果、谷类(糙粮)、叶菜类和鲜豆类,肉、蛋、奶和鱼等食品中锰的含量较低,茶叶和咖啡中锰的含量很高。
铜
铜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是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过渡金属。据估计人体内含铜总量为50~120毫克,由于肌肉和骨骼的重量和容积较大,其铜含量分别约占总体铜的25%和42%;肝脏和脑次之(约9%);血占5%(其中60%在血浆中),正常人红细胞中含铜约0.9~1.0毫克/升,血浆中铜约93%牢固地与铜蓝蛋白结合,其余7%与蛋白质和氨基酸结合。
铜的生理功能
铜在体内作为许多蛋白质的组成部分,在人体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维持正常的造血机能、促进结缔组织形成、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健康、促进正常黑色素形成和维护毛发的正常结构,以及保护肌体细胞免受超氧化阴离子的损伤。铜对胆固醇代谢、葡萄糖代谢、心脏功能、免疫功能和激素分泌等也有影响。
铜缺乏病和铜过量
胚胎的正常发育需要微量的铜。由于铜普遍存在于各种天然食物中,通常人体不易缺乏。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完全肠外营养、消化系统功能失调(腹泻、小儿吸收不良等)、早产儿(特别是人工喂养)可能易发生铜缺乏。主要表现为皮肤毛发脱落、精神运动障碍、血管张力减退、红细胞形成受抑制和骨质疏松等。过量摄入铜,如于误服大量铜盐、饮用与铜器长时间接触的饮料和食物(尤其是饮料),常可导致急性中毒,症状有恶心、呕吐、上腹疼痛、腹泻和头痛、眩晕等,严重者可能昏迷。
铜的适宜摄入量和食物来源
我国居民膳食铜的适宜摄入量,孕妇与正常成年人一样每日为2毫克,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每日为8毫克。一般食物中均含有铜,牡蛎和贝类食物中铜含量特别高,动物肝脏、肾组织、鱼、坚果与干豆类中铜含量也较丰富,而绿叶蔬菜中含铜量较低,牛奶含铜也少,但人奶含量较高。
氟
氟是一种既对人体有益,过量又可引起中毒的元素。已证明氟是唯一能降低儿童和成人龋齿患病率和减轻龋齿病情的微量元素。每天吸收的氟约有50%于24小时内沉积在钙化组织,肌体内的氟约99%存在于钙化组织。
氟的生理功能和氟缺乏病
氟在骨骼和牙齿的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适量的氟有利于钙和磷的利用及其在骨骼中的沉积,可加速骨骼的成长,促进生长,并维护骨骼的健康。老年人缺氟时,使钙、磷的利用受到影响,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升高。
高等动物和人类中尚没有发现有确切或特异的氟缺乏症。尽管还未能证明氟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但是在低氟饮水的地区龋齿发病率增高,同时也有研究指出氟缺乏可导致老年人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增加。
氟对健康的作用取决于所用的剂量。急性氟中毒的症状和体征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唾液和眼泪过多、肺部不适、心功能不全及虚弱、惊厥、感觉异常、麻痹以及晕厥。人体中对过量摄入氟而受到毒害最灵敏的部位是牙齿,即氟斑牙;长期摄入高剂量的氟可引起氟骨症。
氟的适宜摄入量和食物来源
我国居民膳食氟的适宜摄入量,孕妇与正常成年人一样每日为1.5毫克,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每日为3.0毫克。氟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在水和食品中含量很低。饮水中的氟含量对人体氟摄入量的影响很大;通常动物性食品中氟含量高于植物性食品,海洋动物含氟量高于淡水及陆地动物食品,鱼和茶叶中氟含量很高。
(6)维生素的需求
维生素是胎儿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存在于食物中,人体几乎不能合成,需要量甚微,各有其特殊的生理功能,既不参加肌体组成,也不提供能量。孕期缺少维生素会引起肌体代谢紊乱,维生素对胎儿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某些维生素不足或过多均可导致出生缺陷。近年来的研究证明维生素不仅是防止多种疾病的必需营养素,而且具有预防多种慢性退化性疾病的保健功能。营养学上将维生素分成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两大类。
①脂溶性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其共同特点是化学组成仅含碳、氢、氧,溶于脂肪与脂溶剂,不溶于水,在食物中与脂类共同存在,在肠道随脂肪一起被吸收,进入体内后大部分储存在脂肪组织中,缺乏症状出现缓慢,其营养状况无法通过尿检进行评价,大剂量摄入时易引起中毒。
维生素A
维生素A也被称为视黄醇。就营养意义而言,维生素A家族应该包括所有具有视黄醇生物学活性的天然化合物,例如具有维生素A原作用的类胡萝卜素。
维生素A的生理功能与缺乏病
维生素A最明显的功能在于视觉方面,维生素A可预防夜盲症和干眼病,在暗的光线中有助于维持正常视力。人体维生素A缺乏的具体表现为暗适宜能力降低及夜盲症。维生素A为肌体正常生长所必需,并有助于人体细胞的增殖和生长,缺乏维生素A可使肌体的细胞免疫功能降低,补充维生素A能改善铁的营养状况、增强肌体的抵抗力。长期以来人们就知道维生素A是胎儿正常发育的要素。骨骼发育也离不开维生素A。孕期如缺乏维生素A,可引起流产、胚胎发育不全或胎儿生长迟缓;严重维生素A缺乏时,还可引起多器官畸形。但是不可大剂量摄取维生素A,长期摄入过量的维生素A可引起维生素A过多症或中毒,并且对胎儿也有致畸的作用。
维生素A推荐摄入量和膳食来源
孕妇的维生素A每日推荐摄入量,孕初期为800微克视黄醇当量,孕中期和孕晚期为900微克视黄醇当量,孕期可耐受最高维生素A摄入量每日为2400微克视黄醇当量。维生素A最好的食物来源是各种动物肝脏、鱼肝油、鱼卵、全奶、奶油、禽蛋等。植物性食物中存在的胡萝卜素在体内也能转化成为维生素A。胡萝卜素的良好来源是黄绿色蔬菜,如:胡萝卜、菠菜、苜蓿、豌豆苗、红心甜薯、辣椒、冬苋菜,以及水果中的杏子、芒果和柿子等。
维生素D
维生素D是维持高等动物生命所必需的营养素,它是钙磷代谢的重要调节因子之一。维生素D包括维生素D3(胆钙化醇)和维生素D2(麦角骨化醇)两种形式,维生素D3是存在皮肤组织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过阳光或紫外线照射转变而成的一种活性维生素D,而维生素D2是一种完全合成的形式,由植物固醇麦角固醇通过光照产生。在体内维生素D主要储存在脂肪组织与骨骼肌中,肝脏、大脑、肺、脾、骨骼和皮肤中也存在少量的维生素D。
维生素D的生理功能与缺乏病
维生素D可促进肠道钙、磷的吸收和骨骼中钙的沉积,并且与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等共同调节肌体内的钙磷代谢。孕期缺乏维生素D,可出现与缺钙相同的表现,导致孕妇骨质软化,胎儿及新生儿的骨骼钙化障碍以及牙齿发育缺陷;孕妇严重缺乏维生素D,使婴儿发生先天性佝偻病、低钙血症以及牙釉质发育差,易患龋齿。但是,过量服用维生素D,可引起婴儿高钙血症和维生素D中毒,甚至造成死亡。
维生素D推荐摄入量和来源
孕妇的维生素D推荐摄入量,孕初期为每日5微克(相当于200国际单位),孕中期和孕晚期为10微克(相当于400国际单位),孕期维生素D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每日为20微克。因为照射阳光可增加维生素D,孕妇最好每日有1~2小时的户外活动。所有鱼肝油都是维生素D的丰富来源。通常天然食物中维生素D含量均较低,含脂肪高的海鱼、动物肝脏、蛋黄、奶油等相对较多,瘦肉和奶中含量较少。
维生素E
维生素E,又名生育酚,是所有具有α-生育酚活性化合物和三烯生育酚及其衍生物的总称,自然界共有8种化合物,其中以α-生育酚的生物活性最大。
维生素E的生理功能与缺乏病
维生素E是一种很强的抗氧化剂,在体内保护细胞免受自由基损害,保护红细胞的完整性,调节体内某些物质的合成。维生素E缺乏时,可使肌体的抗氧化机制发生障碍,引起细胞损伤,这一功能与维持肌体的免疫、神经、心血管、生殖等许多系统的正常运行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维生素E与某些疾病的预防问题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包括维生素E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维生素E抗肿瘤以及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维生素E的适宜摄入量和来源
孕妇的维生素E适宜摄入量为每日α-生育酚14毫克当量,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每日每千克体重约为α-生育酚10毫克当量。维生素E主要存在于各种油料种子和植物油中(大豆、玉米、棉籽和红花油)。谷类、坚果和绿叶蔬菜中也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E。肉蛋奶和鱼肝油中也含有维生素E。维生素E不稳定,在贮存和烹调过程中都会有相当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