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实条件讲,中国的广电系统虽然存在一个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体系,但这个体系仅仅存在一个行政命令的管理方式,地方台都不是它投资建的,而是分属于各级政府,经营上都是各自为政的。在这种情况下,广电总局如果要加强行业内的联系,做市场统一的工作,也只有行政命令这一个手段。我们讲市场统合有很多手段,行政命令自然是一种,它的权威性很强,但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利益的问题。还有别的手段,比如资本的手段、技术的手段以及节目的手段。在中国的电视市场上,节目的手段是最被认同的。也就是说好的节目大家都喜欢,都持一种开放和欢迎的态度。但节目不可能真正从根本上把市场统一起来。正是因为广电总局手中只有行政的统合能力,所以它在推行电视行业重组的过程中,也只有以体制改革为起点。
过去两年的重组,从内容上讲,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内容是“网台分离”,就是把有线网络跟电视台分开来,网络不再制作节目。原来中国的有线台事实上就扮演了第二个电视台的角色。因为传输方式都是通过网络,中国的有线网络实际上也具有节目制作的功能。有线台和无线台产生了一定的良性竞争,这种竞争对事业发展是非常有用的。这也是中国广电政策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理论上讲不可以有第二台,但实际上第二台是以有线台的名义出现了。现在最大的争议是网台分离的实际效果。网台分离是一个重组的标志。第二个内容,网台分离以后,有线台的节目部分跟无线台合并,称之为“有线无线合并”。第三个内容是成立广电传媒集团。这个工作应该在去年就完成了。
重组的效果怎么样呢?从初期的两年看,效果是不理想的。网台分离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只是网络暂时失去了发展的方向。因为网络本来跟台合在一起的时候,是一盘棋,可以分享广告收入,有统一的投入。网络跟台分离以后,靠用户每个月十块钱左右的网络维护费,它的发展空间收到了很大限制。有线无线合并的最大弊端是什么?因为有线台原来是非常具有活力的,在十年之间成长潜力很大。而无线台已经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状况,发展动力也不是很大。但无线台在传统上级别比有线台高,因此在合并的过程中,基本上是无线台把有线台给吞并了。这对有线台的士气影响非常非常大。成立广电的传媒集团,全国也成立了一些,但在现有体制不作重大调整的情况下,在行业的布局、产业化的具体内容没有落实的情况下,它又变成大一统的概念。就是把无线台、有线台、电台和其它一些实体放在一起,简单的一个合并。核算单位越变越大,效率各方面都出现了问题。
对于中国电视行业过去两年的重组,广电总局也在作一种回顾和检讨。现在至少成立集团的步伐是减缓下来了。下一步怎么走?大家都在观望。包括中央级的中国传媒集团,也没有一个定论,下一步怎么样去发展业务。行政命令推动的这种重组,虽然有权威性,但没有太大的说服力,根本不能解决一个利益再分配的问题。所以我觉得这个重组现在处在一个阵痛期。这个阵痛期有多长,不是太清楚。比较有意思的是,它跟中国电视发展进入衰退的周期恰恰吻合,可能互相都会有作用。所以会导致整体效益上进一步的下滑。我个人认为,重组确实有它积极的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了行业的布局,把很多台用硬性的行政手段削减下来,成立几个大的广电集团。它主要缺乏的是一个配套的重组和产业化的措施。暂时出现的问题,不能说明重组是失败的,只能说明要改变中国电视行业,使它真正走向产业化的道路是任重而道远的。四、中国电视行业产业化的条件中国电视产业化这个命题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大家实际上都或朦胧或清晰地看到,中国电视一定要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不然的话,无论从国家广电总局的角度,还是从各电视台的角度,这个阵地都将会丢掉。产业化是一条已经开始并且必须要走下去的道路。那么,中国电视行业产业化的必要条件是什么呢?也就是说,解决原来这种重组措施不配套、思路不完备的问题的条件是什么。我作出几个归纳来跟大家商谈。
1.定位
最基本的问题,中国电视传媒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产业,它的特殊性主要有两个方面:既是意识形态范畴里面的事情,同时也是所谓的一个产业。对电视传媒的定位问题一直没有解决。现在这个问题不解决,就跟我们所有的改革问题一样,思想不到位不开放,就没有出路。平面媒体的定位问题比电视媒体解决得要好得多。事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的概念之间没有很明确的界限,经常会出现用一个来否定另一个的情况。电视当然是一个舆论的喉舌,但必须也认定,它是一个现代的产业。在全世界市场上,娱乐媒体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都可以达到差不多4%~5%的比例,实际上它是一个非常有增长潜质的产业。那中国电视行业现在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是中国电信的十五分之一。从去年的数字看,只占国民经济总量的千分之二,所以潜力是非常大的,不把它变成一个产业,就失去了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很有力的手段。这是中国电视产业化的第一个条件,也就是行业定位问题一定要解决。其实把它定位为现代产业,并不妨碍它发挥喉舌的作用,只是监管的方式要发生一些变化。不必以牺牲产业化的利益来维护所谓喉舌的作用,两者其实并不冲突。
2.规则
第二个条件是中国的广电系统必须要摒弃保护主义的管理思维。自上而下的保护主义绝对是阻碍电视市场统一、阻碍行业发展的最大问题。从广电总局和各级广电管理部门制定的规章政策看,很多是不符合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法则的,更多的是跟利益输送、权益保护有关的,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一些规则。一个行业要发展,如果制定的规则是不公平的,这个行业就不会有正常合理发展的条件,所以公平的规则是很重要的。
3.规模化经营第三点是通过合并重组达到规模化经营,这是产业化的基本形态。实际上产业化最重要的一个形态就是规模经营。中国电视行业就目前情况而言,可以类比到十四五世纪中国的景德镇。全世界第一个具有产业形态的城市是中国的景德镇。十四世纪的景德镇出现了很多瓷器制造的作坊,形成了一种所谓早期形态的产业。我觉得中国电视目前差不多也是那样一个水准。要向现代产业的方向努力。规模化经营非常重要,不是大家棋盘状各自为阵,必须形成若干个比较有发展潜质的集团,这样才有向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中国的集团规模是很有限的,广电总局的中国广电集团,整个资产也就是200亿左右人民币,跟美国在线、时代华纳或者Viacom(维亚康母公司)、Newsgroup(新闻集团)这些动辄几千亿美元的规模相比,是非常不对称的。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规模化的程度是必要的。
4.资本化运作
中国电视的底子很薄,资本实力、营运收入的总额都很有限,身体很孱弱。要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疏通输血管道。什么事情都要干,统一网络、节目制作等等方面,少的都是资金。这就提出了产业化的另外一个必要条件,中国电视行业要在短期内做大做强,必须采用资本运作的手法。首先为行业发展注入大量急需的资金,然后才能把这个行业的产业化运作迅速提高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而不必走一个很漫长的逐渐积累的过程。这一点也是管理部门非常难以下决心的问题,因为这里牵涉到一个宣传权的理解问题。资本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尤其是加入WTO以后,很难区分国营资本、民营资本和外来资本。电视要做很多事情,必须要开放资本,要让行业外的资本、社会资本甚至于国外资本进入电视行业,发挥好的作用。资本其实只是一个符号,并不带有任何意识形态的色彩。中国电视如果拿起了资本运营的手段,实际的控制力会非常快地增长。所以,资本运作的手段不用,是很可惜的事情,思想上的禁锢,也是很可笑的事情。这跟当初中国很多国有大中型企业姓资姓社问题的讨论一样,这种讨论过来了,有什么意义呢?大中型企业通过开放投资,慢慢找到了新的生存发展的空间。中国的电视也应该走这样的路,这并不是宣传权的丧失,而恰恰是控制力的增长。资金问题是一个大问题。中国有线电视网络联网,需要几千亿人民币,网络的兼容改造,差不多也需要这么多钱,这个市场总额已经远远超过广电集团能够承受的范围。而每个省市的有线网络对上一级管理部门都提出有条件入网,必须是有增量的合并,缺少的就是钱,所以一直合并不了,什么事情都干不了。
5.专业化分工
中国电视实现产业化的另外一个条件,必须打破现有的一方面“大而总”一方面“小而全”的格局。大而总是什么呢?广电总局总是认为所有的事情中央电视台就可以做了,所有的节目都可以做。这是广电总局的思路。而小到每一个台,节目经营、节目制作和节目播出,每一样都具备,这就是小而全。这两方面实际上都没有达到很专业化的水准。要产业化,就必须追求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种质量,必须要靠专业化的分工协作来达到,而不能是小而全,或者是指定某一家来包圆儿。专业化分工是逐渐形成的过程,是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的基础。现在对专业化的概念有一些不成系统的思路。比如说网台分离,算是一种专业化分工的雏形,制播分离也是这方面的思路。逐渐走下去,可以想像中国电视行业会出现很多的专业节目制作公司,或者是包装、音乐等特定的专业公司,它们的专业程度应该明显高于普通的电视台的机制。
6.社会化参与
必须为中国电视的发展提供一个社会化参与程度比较高的行业布局和周边环境。这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电视行业本身要变革,一定要有一个吐故纳新的机制,吸收社会精英力量的参与。另一方面还必须有一个社会环境能把体制内并不适用的部分资源放到社会环境里发挥作用,尤其是重组。重组意味着要削减、合并很多部门,会削减一大批冗员,缩减开支,提高效率,这是重组的经济意义。削减下来的人怎么办呢?这些人并不是没有用的,只是不适应于某一个特定的体制,这些人应该放到社会上去发挥他们的作用。有一种思潮就是社会力量制作,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吸收体制内专业人员的机制。电视台里面一些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或是不想干下去的人,可以到制作公司去发挥作用。社会化参与程度非常重要。中国电视台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节目的制作和播出上,忽视了节目的贸易性,节目制作的机制也不是很灵活。很多制片公司就可以提供资源做出比较好的节目在市场上推出,甚至于上百个台都可以联播它们的节目。体制内开始逐渐有这个思路,广电集团搞了一个公司,主要目标是利用中央级电视制作机构的技术实力和艺术实力来为地方台制作节目。社会化参与是产业化的一个很重要条件,因为它可以跟电视行业中的人员、资源进行交流合作互补。
五、中国电视市场的新发展
电视行业的发展规划布局和运营必须符合市场的规律,必须受到供求关系等市场基本准则的制约,而不是说谁都可以办电视。中国电视行业长期发展的状况就是谁都可以办电视,哪怕是没有经验没有钱。实际上产业化道路开始之后,中国任何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办台的门槛会大大提高。大家都意识到中国电视必须走产业化道路,也意识到产业化可能给中国电视带来的商业利益的前景。从中央到地方,市场统合的努力是非常积极的,资源垄断的努力也是非常积极的。这里有两个主要的表现:一个有意思的表现是“频道扩张”。各个台整合之后,虽然行政体制上少了一个台长,但频道实际上是增长了,主力频道在过去两年里扩张得非常厉害,这种扩张的背后是一个“圈地”的概念。从中央台角度讲,面临着各个部委都要办频道的问题,比如贸易部要办一个经济频道,科教部要办一个科教频道,频道扩张非常厉害。另外是网络的扩张,中央统省,省统市,市要统各个区县,也是非常强的圈地运动。这就表明大家对中国电视行业产业化经济的前景已经有很强烈的意识。虽然政策上面的开放仍然很滞后,但资本对这个行业的渗透愈演愈烈。外来资本通过各种手段非常广泛地进入了中国有线网络的建设和节目制作经营领域。比如通过成立特定的节目制作公司、广告经营公司等方式进行资本渗透是一直都存在的。
另外,最后关头的政策资源的垄断也非常突出。通过制定各级政策,无论是总局的还是地方各级的政策制定,都是鉴于保护本行业利益或者本地利益的观点,是一种新形式的保护主义。就在这样的一个状况下,在政策制定方面都有很强烈的意识要垄断政策资源。这种政策制定往往伴随着很明显的利益分配。
还有一种资源垄断是信源的资源垄断。从中央的频道传输平台到每一个省,甚至于很多公司都在打这方面的主意,想要营造某种形式的节目平台,来统一供应信源。信源方面的垄断和竞争现在非常厉害。这些情况是目前中国电视市场方面的新的现象。从行政管理到行业自身等方面,大家都已经很清楚地看到电视行业产业化的必由之路,一定会走下去。大家都想在这个过程中占据一个最有利的地位,能够在将来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六、运营实务——个人经历
现在跟大家讲一些运营方面的问题,从我自己的经历讲可能比较有意思。我在时代华纳有12年的工作经历,时代华纳真正在中国的成功就是我做的几项业务。
案例一:饭店的销售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