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思棠心语:履职与创新(上)
27169500000010

第10章 教育篇(10)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办高水平大学的保证。医学院要坚持“数量保证、结构合理、素质过硬、整体优化”的方针,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年青的教师队伍。要加强师德建设,充分认识道德建设在治校治教中的作用,引导教师教书育人、严谨治学。要运用人事和分配制度的改革,激励广大教师把兴奋点放在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上。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以博士、硕士生导师为代表的学科带头人队伍,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三、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水平

我们培养的医学人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除了让他们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外,更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要深化课程教材改革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大人文社科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甘肃、热爱卫生事业的良好思想品德,使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民群众欢迎的好医生。

四、集中精力,做好迎评工作

2003年兰州医学院被列为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学校,半年来学校做了大量的工作,学校硬件和软件建设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现在是最后冲刺阶段了。各级干部和教师,一定要集中精力,做好最后阶段的迎评准备工作,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推动学院教学、科研、管理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在庆贺兰州医学院增列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为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人才基础

(2003年10月12日)

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是涉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战略任务。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教育事业中涉及人员最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村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农民和各行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且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近年来,在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的原则和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两基”工作投入的大好形势下,经过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甘肃省的“两基”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全省基本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实现“两基”目标的县达到59个,人口覆盖率达到72.46%。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甘肃省“两基”工作当前仍然面临着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目前,全省还有3个县尚未普及初等义务教育,28个县尚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两基”人口覆盖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已实现“普九”目标的地区,不少地方基础薄弱,质量水平低,初中辍学率居高不下,保持巩固提高“两基”质量水平难度很大;未“普初”、“普九”的地区,全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其中17个是少数民族县,这些地方自然条件严酷,经济落后,群众生活困难,特别是占全省总面积40%的牧业县,牧民居住分散,寄宿制学校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难度相当大,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一、完成“两基”攻坚,巩固“两基”成果。

甘肃省制定了《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07年,基本完成“两基”攻坚任务,全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省政府确定的工作目标和攻坚任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而又光荣的使命,全省各级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要将“两基”攻坚作为农村教育工作的首要目标。根据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条件特点,把建设寄宿制学校作为实施“两基”攻坚的重要措施常抓不懈;建立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制度;培养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积极探索开展“双语教学”,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宣传《义务教育法》,帮助农村群众转变观念,克服困难,履行送子女上学的义务。只有抓住这些关键环节,才能将甘肃省“两基”攻坚任务落到实处。已实现“两基”目标的县要把工作的重点切实转移到巩固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上来。各地政府要高度重视和支持“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克服种种不良的情绪,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的做好初中控辍工作,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为2008年甘肃省实现总体小康培养合格人才。

二、贯彻落实《实施意见》和甘肃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2001年国务院明确提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两年来,甘肃省坚持“先试点,后普及”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工作思路,及时调整部署,截至2003年10月份,全省教师工资管理上收到县的县数累计达到84个,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97%;教师人事管理上收到县的县数累计达到81个,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93%,基本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管理由以乡镇为主向以县为主的根本性转变。

在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中,兰州市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学习其他市(州、地)的先进经验和方法,巩固提高全省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成果。在兰州市的所有县、区中,目前只有5个县(区)的教师工资管理权上收到县,4个县(区)教师人事管理权上收到县。另外,嘉峪关市和定西市的1个县教师人事管理权至今还未上收到县。

在甘肃省虽然绝大多数县实行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但有些县政府的责任没有得到完全落实,个别地区仍存在拖欠中小学教师工资的问题,部分学校基本办学经费、危房改造经费严重不足,特别是近几年不少乡镇主要依靠贷款来巩固和提高“普九”成果,有的乡镇适度负债启动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靠借、贷解决拖欠教师工资等问题十分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不是一改了之,重点应放在落实和完善上。当前的关键是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投入,采取有力措施,共同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基本需求,重视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矛盾和问题,进一步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三、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积极促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为农村社会经济进步服务。

(一)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加速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没有农村全面‘普九’,就没有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就很难实现全面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因此,必须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而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就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对进城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和综合素质。只有农民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为城镇化建设服务,才能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社会和城乡协调发展服务,才能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积攒后劲。

(二)加大中小学课程改革力度,探索适合农村教育发展的课程体系

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念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牵一发动全身,关系到教育的全面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艰巨的任务。通过课程改革,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加强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一是要改革课程功能,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二是要改革课程结构,适应时代要求及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是要改革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四是要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是要改革课程评价标准,要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素质提高、改进教学实践、推进素质教育上的功能。总之,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农村教育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不利于学生学习的教育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能够在小康社会建设中担负重任、具有创造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三)突出重点,深化改革,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农村是今后一个时期甘肃省职业教育发展的工作重点。近年来,甘肃省农村职业教育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发展,全省已建成县级职教中心25个,社会各方面联合举办职业教育有了较大进展,各种形式的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可喜的势头。职业教育已成为甘肃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纽带和桥梁,为甘肃省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甘肃省农村职业教育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今后一个时期,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工作:继续加强综合改革实验县,“燎原计划”试点县、示范乡建设。各县(市、区)要重点办好1~2所具有骨干示范作用的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乡镇要抓好农技校、综合初中、农科教中心的校舍、教学设施、师资队伍、实验示范基地以及教学培训管理制度建设,开展与当地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或培训。

坚持“三教统筹”,实施“农科教结合”。围绕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在“综合”上下工夫,在“统筹”、“结合”上做文章,加强农村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建设。通过强化政府统筹、加强联合办学,形成“政府统筹、部门联办、教育主管、一校多制”的办学体制,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切实为“三农”服务,培训各类适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初中级人才,引导、帮助广大农民科教兴家,进一步增强科技教育主动对接经济、回报社会的能力。

充分发挥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的培训作用。进一步扩大各类骨干职业学校在农村的招生规模,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民培训网络,进一步发挥县级职教中心和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的多功能和综合性作用,对140万进城务工农民进行职业培训。今后5年,力争每年培训农民200万人次以上,使农村劳动力普遍掌握1~2项实用生产技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实施转移培训,每年培训20万人次以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

加强实践教学。加强农村教育实践场所建设,为农村中小学教育和职业教育提供必要的实践基地,注重实践教学手段和教学课程内容改革,从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个方面对农村中小学生和农民进行教育、培训。

四、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在教师。没有教师的质量,就没有教育的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而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目前甘肃省县、镇农村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50.3%、31.23%,未“普九”县中,54%的县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在80%以下。另外,教师配备不平衡,多数城镇学校超编,边远地方农村学校教师数量远远不足。要提高甘肃省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必须着手抓好以下两项工作:

(一)改革中小学用人制度,积极推行教师聘任制

改进和完善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积极推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要扩大民主,引入竞争机制,逐步采取在本系统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平等竞争、严格考核、择优聘任的办法选拔任用中小学校长。严格掌握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资格。《实施意见》对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中小学校长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较高的业务水平,校长应具有中级以上教师职称,一般有5年以上教育教学工作经历,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坚决不予任用。

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聘任制,促进教师资源合理流动。中小学教师要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逐步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教师任用新机制。要采取特殊措施,鼓励教职工从城镇和超编学校向农村和缺编学校流动;实行优惠政策,鼓励掌握先进教学方法和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到边远地区任教,合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学校教学质量。

要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教师进口关。中小学任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当的教师资格,凡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一律不得补充到中小学教师队伍。对经考核、考试未取得教师资格的在岗教师,要依照有关规定予以辞退或调离教师队伍。要精简压缩非教学人员,清理各类“在编不在岗”人员。今后任何部门和单位一律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教师考核制度。学校应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制定符合实施素质教育和教师工作特点的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对教师的政治思想、师德、履行岗位职责情况进行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收入分配、奖惩和聘任的重要依据。

(二)加强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

按照《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规定,已实现“两基”的农村地区,新补充的小学教师具有专科以上学历者、新补充的初中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均力争达到50%左右。

据统计,甘肃省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学历者仅为23.72%,这一比例距规定标准相差很远。因此,必须加强对甘肃省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建立新型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体系,除对农村中小学学历层次达不到规定要求的教师进行学历补偿教育和知识技能培训外,还应承担教师教育理论学习、价值观引导、师德培养、情感和心理健康教育等重要工作,构建农村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大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和教学水平,努力形成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坚持校长培训制度,提高农村中小学校长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为农村中小学的管理服好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