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要发挥政府在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宏观指导。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促进市场的发育发展,吸引更多的科技人员通过市场来转化自己的科技成果,促进更多的农户、企业通过市场来吸收新的科技成果。加强宏观引导,做好产业导向和科技推广导向工作,加大对科技推广的投入,对农业科技推广的各种组织项目给予资助和奖励,对于推广风险给予一定补偿。同时,通过财政、信贷和税收政策,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业科技推广和发展科技型农业企业。积极促进合作与交流,认真学习兄弟省市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先进经验,推动试点地区间的信息交流与技术合作,加强各地特派员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不断提高科技特派员的技术水平和创业能力。要把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与星火计划、西部开发、地方科技工作、扶贫工作、科普工作、双培双带活动以及农村整体发展工作、体制改革工作相衔接,实现各类资源的整合集成,充分发挥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要在实效上下工夫,通过效果和成绩显现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的作用,坚决防止搞形式和花架子。
二是要加强调查研究,进一步探索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方法、途径和相关政策。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一项创新性探索性很强的工作,要认真研究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总结试点工作中的有效经验和做法,及时了解科技特派员和农民的实际需要,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注意培养发现典型,加大舆论宣传力度,不断扩大科技特派员工作的社会影响。抓好示范引导,按照“科技先导、利益驱动、市场机制、项目切入、企业化运行、产业化目标”的思路,积极探索建立利益共同体的不同形式,对别人的经验不能盲目地简单照搬,一定要结合本地的情况和实践,摸索适合自己的模式和做法,有些问题不要急于去下结论,要勇于实践,大胆探索,通过实践的探索和理论的研究,注重它的实际效果。在实践中去丰富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内涵,努力开创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的新局面。
三是要把科技特派员工作与建立新型农村科技推广体系结合起来。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一个机制和制度的探索和建立过程,要引入竞争机制,遵循市场原则,逐步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和推广服务模式,将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不断引向深入。要充分发挥现有农技推广队伍的作用,加强培训,提高科技人员的素质、能力、水平,促进科技人员绩效的提高。鼓励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利用自身产业化发展的有利条件,创办相应的农业科技服务部门,为产前、产后提供技术推广服务。通过各种途径,推进科技服务组织成为农业科技推广市场的主体,通过科技特派员组织,拓展科技推广的机构和网络,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科技推广服务需要。要改革并继续发挥政府机构的主导作用,促进政府机构效率的提高;要大力推进非政府机构及其网络的发展,形成多元互补的推广组织机构和网络体系。要通过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促进科技特派员和农民共同组织科技合作组织。鼓励支持发展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民间推广合作组织和创办推广服务企业。通过科技特派员组织体系,进一步打破原有推广系统的行业界线和条块分割状态,加强横向联合与协作,上挂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形成多层次、多功能、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的农技推广系统和网络。
四是大力加强信息网络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现代科技为手段的多元化中介系统建设,关键在于信息网络建设。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特别是互联网,建立农产品供给需求、市场价格变动的预测预报系统;建立农业科学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技术市场的信息网络;建立与科技特派员、高校科研部门的技术和推广专家互动网络系统,促进农户、企业、科技特派员及时掌握各方面信息和开展交流。
(在甘肃省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在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投资贸易洽谈会上的致辞
(2004年5月21日)
甘肃位于祖国西部,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汇处,具有承东启西、南拓北展的区位优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丝绸之路横穿甘肃全境,使甘肃成为历史上中西文化和贸易往来以及联结亚太地区和亚欧地区的重要通道。甘肃是中国西部地区极具开发潜力的地区之一,独特的地质构造和悠久的历史赋予了甘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灿烂的文化瑰宝。全省总人口2600万人,土地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省境已发现矿产156种,已探明储量的有94种,其中29种探明储量居全国前5位,6种居全国第1位。石油探明可采储量8062万吨。甘肃盛产肉、皮、毛、奶、羊绒等畜产品,是中国中药材的主要产区之一,仅野生植物就有1270多种,其中当归、党参、大黄等产量大、品质好、闻名中外。
甘肃省的旅游资源也极具特色,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在全国占有一定地位。被誉为“世界艺术宝库”的敦煌莫高窟、有“东方雕塑馆”之称的天水麦积山石窟、万里长城西端点嘉峪关城楼等历史人文景观以及大漠风光、草原冰川和民族风情等以其独特的魅力享誉海内外,为甘肃旅游业的发展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甘肃现已形成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子、建筑建材、食品医药、轻工纺织为主体的工业体系,一大批地方中小型企业与之配套的国民经济体系,成为中国重要的化工、能源、原材料和石油化工机械制造基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已初步建立起学科和专业化比较配套,布局趋于合理,研究、开发、应用一体化,产学研结合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部分优势学科和高新技术成果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
科技使甘肃省的经济发展模式及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甘肃省在石油、化工、机械、毛纺、有色金属、核科学技术、超高压容器制造等工业科技领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其中,重离子物理、辐射技术、选择氧化催化技术、冰川冻土、沙漠化治理、高原气象等代表了国家水平,农业科技在旱作农业、草原生态、畜牧兽医和沙漠治理等领域具有较高的水平。
近年来,甘肃省高度重视依靠区域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开发名牌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北京“科博会”为甘肃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和新的广阔的舞台。我们诚挚地欢迎各方朋友到甘肃投资、合作、创业、发展。甘肃省人民政府将把优质的服务、优惠的政策、良好的发展环境奉献给每一位投资者。
(在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投资贸易洽谈会上的讲话)
实施星火计划,推动河西走廊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2004年8月31日)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后,全省上下都在思考: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用什么策略才能加快发展尽早实现小康?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用什么策略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内陆交通信息相对闭塞的地区用什么策略才能融入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共同发展?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明确要求“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河西走廊要当好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排头兵”,决定启动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建设,依靠科技把河西走廊建设成农业产业化基地和区域创新经济带。这一决策得到了全国人大许嘉璐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张怀西副主席和科技部的充分肯定。
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有着悠久辉煌的灿烂历史。经过多年来的开发建设和星火项目的实施,河西走廊已经成为甘肃的经济重心和西陇海兰新线甘肃经济段生产要素最聚集的地带,以不到全省五分之一的人口和可耕地,提供了全省三分之二以上的商品粮、四分之一强的肉类和一半强的瓜果蔬菜,集中了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42%。该地区具有集中开发和超前发展的优势与潜力,对全省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带动作用。一年多的工作证明,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建设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的决策是正确的,受到了基层政府和广大群众的普遍关注与欢迎。
一、设计与部署
1.明确思路。科学规划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建设伊始,我们按照星火计划的宗旨,按照“以点促面、以面建带、点面带结合”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式,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优势优先原则;坚持统筹规划、综合集成、协调共振的原则;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广泛征求多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多次论证,制定了《甘肃省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建设规划》,规划确定了重点建设的6市22县区域布局和“六个工程”、“八个技术领域”、“十七个产业”、“一个体系”、“两个平台”的建设内容。各级政府分别审议并通过了本级政府的星火产业带建设规划,基本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规划体系。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将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
2.加强领导,统筹指挥。为切实加强对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的领导,省、市、县、乡四级分别组建了以政府正职为组长,党委和政府主管科技和农业的副职为副组长的星火产业带领导小组,确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并成立了办事机构。2003年,省委书记为落实星火产业带建设带领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赴河西地区考察调研,就星火产业带建设进行工作部署。省长召集政府常务会、星火产业带领导小组工作会专题审议建设规划,协调建设资金,落实办事机构,听取工作汇报,部署重点任务。省委、省政府组成督察组对星火产业带建设和院地合作工作进行督办检查,及时向6市党委和政府反馈督察意见。
3.内引外联,加强合作。省长专程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与两院主要领导就院省合作进行座谈,并就星火产业带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需求进行合作对接。主管副省长赴京向科技部和民进中央汇报建设工作并听取指导,带队赴江苏省苏北星火产业带学习考察,借鉴发达地区政府营造建设环境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提高对星火产业带建设的认识。产业带6市市长主动走访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寻求人才、技术和项目,建立了多种形式的科技经济合作关系。
4.营造环境,强化支撑。省、市、县(区)、乡逐级签订《星火产业带建设目标责任书》,就建设进度、配套资金、工作机构等建立考核评价机制。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联合行文,印发了《关于加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地方和企业科技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见》。建立“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市长联席会议”和“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建设论坛”制度,构建区域政府合作机制,为政府、企业、金融、科技等方面搭建交流与合作的平台。省政府常务会决定,恢复省星火计划办公室,加强对全省星火计划工作和星火产业带建设的管理和服务。省级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并要求各市和县(区)配套专项资金。一年来,在政府资金引导下,投入建设经费已达到6.8亿元。
5.以点带面,逐次推进。重点抓一批星火科技示范龙头企业、一批星火示范项目、一批星火西进示范县、一批院地科技合作典型、一批科技特派员创新服务示范活动,逐次推进星火产业带建设。
二、进展与成效
一年来,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的变化。
一是按照开放、有效配置资源的思路,积极开展科技与经济联姻协作,形成了星火产业带建设的良性发展。河西各市县与省内外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普遍建立了多种形式的联合协作关系,围绕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引进一批新品种、新工艺、新设备,解决了许多生产经营活动中遇到的难题。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也积极投身到产业带建设中来,寻求自身的发展空间,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兰州大学等在甘的院所院校积极发挥挂职干部的桥梁纽带作用,把选派科技副职到地方工作作为知识创新项目与地方经济需求有机结合的重要措施。酒泉市实施对接名校、名院、名人的“三名”科技创新联姻战略,促进了全市的对外开放,全市106家企业以各种形式与省内外112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关系,引进技术人才273人,引进科技成果87项,实施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项目42个。
二是以项目引导为切入点,培育了一批星火科技示范企业,初步形成了具有创新能力的星火龙头企业群。目前,各地已培育各类农业龙头企业320个,占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三分之二,建成各类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基地近800万亩,带动农户55万户。大多数企业以“企业+基地+科技支撑+农民协会+农户”的方式,与农户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利益连接,呈现出“兴一个企业,富一方百姓”的局面。2003年以来,张掖市开工新建和改扩建重点农业龙头企业35个,建成真空冻干和脱水蔬菜、番茄酱、种子加工、葡萄酒和啤酒麦芽、苜蓿草粉、马铃薯全粉等一批农产品加工生产线。
三是河西走廊区域农村支柱产业重点更加清晰,科技支撑日益加强。一批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基础、科技为依托、服务体系配套的农村区域支柱产业健康发展,推动了全省的农业产业化进程。以专用小麦及玉米为主的粮食产业、以无公害蔬菜为主的高原夏菜产业、以工厂化制种为主的种子产业、以乳业为主的养殖业、以优质饲草为主的草产业、以啤酒大麦为主的啤酒原料产业、以酿酒葡萄为主的优质林果产业、以绿色食品为主的食品产业、以金鳟鱼为主的高原水产业、以金盏花深加工为主的天然色素产业,这些产业具有较高技术含量、较强市场竞争力和规模效益,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主力军。百合是兰州市的农业重点产业,通过开展百合优良品种选育与快繁,百合独头率达90%以上。兰州市七里河区种植百合4万亩,产值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以上,促进了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