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思棠心语:履职与创新(下)
27170400000042

第42章 卫生篇(20)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目前,甘肃省已有14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覆盖农业人口近300万人,实际参合农民近255万人,参合率达到85.3%。截至2005年9月底,共筹集合作医疗基金1.0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939万元,省、市、县三级财政补助资金3792万元,全部按时足额到位,农民个人筹资4069万元。有近100.5万参合农民得到了4350万元合作医疗基金补偿,参合农民在县、乡两级医疗机构的住院人数占到住院总人数的87.6%,补偿金额占到合作医疗基金补偿总额的68.5%。总体上看,试点工作运行比较平稳,进展比较顺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006年,甘肃省将继续稳步扩大试点范围,新增试点县(区)24个,试点县达到全省总数的40%以上,覆盖农业人口达1000万人。

2.医疗救助制度顺利实施。截至2005年8月底,甘肃省共筹集农村医疗救助资金5307万元,包括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4343万元,省级财政列支600万元,市县两级筹集资金364万元。另外从省扶贫资金筹集约1000万元。2004年开展农村医疗救助试点工作,对20个试点单位下拨了救助补助资金1000万元。已救助102万人,发放救助金558.71万元。其中:资助农村贫困人口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9.03万人,实施大病医疗救助6219人,发放救助金434万元,有效地缓解了部分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五)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

一是甘肃省国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项目。共建成疾病预防控制机构90个,总建筑面积14.2万平方米,总投资1.78亿元。其中县级项目78个,总建筑面积9.87万平方米,投资1.12亿元,占总投资的63%。二是甘肃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项目。共建成项目97个,总投资2.70亿元,建设面积11.47万平方米。其中县级项目69个县,总投资1.02亿元,建设面积4.86万平方米,占总投资的37.7%。三是甘肃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系统项目建设。目前实现网络直报的卫生机构已达517个,其中:县以上医疗机构395个,疾控机构104个,乡镇卫生院18所。利用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系统,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时间由以前的20天提高到了现在的1.5天。目前乡镇卫生院网络直报系统建设工作正在进行,网络操作人员正在培训之中。全省乡村负责传染病报告和监测的人员均由乡级防保专干和各级政府指定的村医承担,人员总数达2万人左右。

(六)农村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情况

一是基本完成了农村卫生监督体制改革。86个县(市、区)已有83完成,其余3个县(市、区)改革方案已得到当地政府批准,全省省、市、县三级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已基本完成,卫生执法监督框架已形成。二是加强了农村卫生执法监督队伍建设。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注重卫生监督队伍建设,强化宣传培训工作,有计划地举办各类培训班,逐步提高卫生执法监督人员的素质和综合行政执法能力。实行卫生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制度,分别于2003年和2005年,对全省卫生执法监督人员进行了资格考试,不合格的一律不得上岗。三是批转了省卫生厅关于甘肃省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意见,从机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队伍建设、执法设备建设、执法经费投入等提出了统一要求,指导各地进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同时,利用国家补助资金和省补资金,完成了29个县级卫生监督所的装备配置。四是统一对外窗口,推行一站式服务,实行卫生行政许可限时办结制和行政许可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开展卫生行政综合执法。五是加大了农村卫生执法监督工作力度。除继续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和健康相关产品抽检外,还加强医疗行业管理和职业病防治工作,使农村地区的食品卫生、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以及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的职业病防治工作等均较以前有较大好转,取得了一定成效,农村食物中毒发生率逐年减少,2005年上半年食物中毒发生率与去年同期相比,发生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了27%和80%。

(七)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情况

甘肃省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始终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多方筹资、因地制宜、科学管理的原则,以农村妇幼卫生、改水改厕、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等项工作为重点,整体推进农村初保各项工作。截至2004年底,全省农村改水累计受益人口达到1763.90万人,改水受益率达到85.25%,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41.70%;新(改)建卫生厕所233.31万座,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47.01%,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0.74%。全省有6个县(市)被评为“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工作先进单位”,3个县(市)被评为“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工作先进单位”。通过评估验收,命名了25个省级卫生县城、3个省级卫生镇。全省紧紧围绕“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先后创建了5个全省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区,开展了大量培训和宣教活动,群众健康知识知晓率和中小学健康教育开课率逐年提高。各种地方病、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达到80%以上。妇幼保健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新法接生率达94.91%,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63.01%,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比2001年下降6.95/10万、1.38/1000、2.25/1000。

(八)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情况

根据卫生部的统一安排,从今年起甘肃省实施了“千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县乡联动项目”,甘肃省也是全国唯一城市医院支援乡镇卫生院的试点省。甘肃省从全省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抽调1265名卫生技术人员,到43个国扶县县医院(中医院)及350个乡镇卫生院,开展为期一年的对口帮扶工作,旨在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提高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大疾病的诊疗水平,方便农民就医,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努力做到派出一支队伍、带好一所医院、培训一批人才、服务一方群众。据统计,全省43个受援县(区)乡镇卫生院的门诊量6—10月比1—5月平均增加了19.9%,住院量平均增加了12.89%,业务收入增长了19.67%,儿童“四苗”接种率和儿童乙肝接种率6—10月比1—5月分别上升了8个和7个百分点,住院分娩率提高了3个百分点。支援工作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普遍欢迎,试点工作得到了卫生部项目办的肯定。

三、存在问题和今后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措施

甘肃省在贯彻落实《决定》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甘肃属西部不发达省份,各级财力匮乏,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处在全国较低水平,因此农村卫生发展中存在着不少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是农村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在全国和西北五省区均处于落后状态。从总体上看,甘肃省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在全国处于落后状态,贫困地区缺医少药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人均床位数、人均医护人员比例均低于全国和西北五省区平均水平。最新调查统计,甘肃省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只有0.63张,乡镇卫生院人员0.79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农村卫生投入不足,历史欠账较多。甘肃省各级财政普遍困难,卫生投入十分有限。

2001到2004年,全省财政对卫生事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除2003年“非典”期间外一直低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2004年全省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2.41%,全省卫生事业费中农村卫生事业费占40%。用于农村卫生的投入仅占财政对卫生投入的13%。全省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比较严重。

三是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目前全省有25所贫困县医院需要重新建设,26所县医院需要改造。全省85所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中,有32所不能开展产科业务。全省乡镇卫生院现有危房面积33.9万平方米,设备陈旧简陋,50%的乡镇卫生院没有X光机、B超和生化检验等常规检查设备。有70%的村卫生室房屋破旧,不符合诊疗条件,还有3611个行政村没有村卫生室。

四是农村卫生人才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全省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中本科、大专学历者仅占卫生人员总数的14.5%,无正规学历者占27.7%,高级职称仅占到1.9%,而初级职称及其以下者占67.7%,无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的人员占29%。乡村医生中无正规学历者占75.1%,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不足2%。按照温饱型标准每千人1.2个医务人员计算,全省乡镇卫生院缺编8500多人。

五是乡村卫生人员报酬较低,影响公共卫生各项任务的很好完成。特别是《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实施后,各接种点不能收取任何费用(包括一次性注射器成本),而本级财政又无力解决这笔经费,农村计划免疫工作面临滑坡趋势。

六是农村卫生执法监督工作亟待加强。食物中毒、职业危害等公共卫生事件有向农村集中的趋势,而县以下卫生执法监督力量目前还存在卫生监督员总体数量明显不足,卫生监督人员素质不高,缺乏基本的设施条件和监督检测设备,执法经费严重短缺,乡镇一级无卫生监督机构,农村卫生监督工作无法到位等问题,好在我们出台了甘肃省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意见,将逐步得到解决。

上述问题已引起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中,省委、省政府把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作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纳入“十一五”总体规划之中。近期,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基层调研农村卫生工作,省委书记苏荣在调研中就如何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提出了八个方面的具体意见,这对指导甘肃省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将于近期专程向卫生部领导汇报甘肃省加强农村卫生的工作思路,听取卫生部领导的指示,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拟将筹备召开农村卫生工作会议,出台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专题研究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有关措施,重点是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纳入“十一五”总体规划。重点对县乡村三级医疗设施建设和卫生人员配备进行全面规划,逐年实施,以求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二是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积极探索适合省情,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农合制度运行模式,经过三四年的努力,争取基本建立起符合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民健康需求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三是大力组织实施好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的试点工作。从今年甘肃省“千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试点情况看,基本做到了派出一支队伍、带好一所医院、服务一方群众的要求。这项工作应长期坚持下去,形成长效机制。

四是将乡镇卫生院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年度计划。积极利用国家对农村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建设力度,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完成乡镇卫生院的改造建设任务。逐步解决乡镇医务人员工资发放问题。

五是通过多种方式解决好村卫生室建设问题。多渠道筹措资金,同村委会、计划生育室、党员活动室、文化室等村级设施统筹规划,统一建设。主要通过四种途径解决,利用“整村推进”项目建设一批,国家支持一批,省自筹安排一批,鼓励民办自建一批。做到资源整合,综合利用,加强管理。

六是加强乡村两级医疗卫生人才培养。采取定向招生和进修提高相结合的办法,加强乡镇卫生院骨干医生的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缺乏的地方,通过政府资助、定向招生、委托培养、合同服务的办法解决。培训费由各级财政承担。村级医疗卫生人员可配备具有大中专学历的专业人员,也可在自学成才的人员中公开选拔聘用。

七是继续深化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乡镇卫生院人员实行全员聘用,人员工资逐步由财政全额负担。对多余非专业人员通过有偿的办法解除劳动关系。对每个行政村固定一名乡村医生,承担公共卫生职能,分级负担,解决乡村医生工作报酬和补贴问题。

八是积极鼓励民办医疗机构发展。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鼓励规范民营个体诊所发展,利用卫生资源,提高服务覆盖率。在鼓励民营和个体医疗机构发展的同时,也要严格标准,加强监管,规范其诊疗行为,促其健康发展。

四、几点建议

“十一五”期间,建议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对西部贫困地区给予重点倾斜。全面加强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必要设备,使县、乡、村卫生机构达到国家基本建设标准,农村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素质明显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1.继续支持甘肃省“城市卫生支援乡镇卫生院”的试点工作。将此项目延续至“十一五”期间,并在总结经验、完善制度的同时,适当扩大试点范围,形成长效机制。

2.建议国家在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中,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县列为县级医疗机构建设的范围,不能仅局限于国扶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更需要加强县级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在乡镇卫生院建设中,要将生活用房适当纳入建设标准,否则只有业务用房,没有生活用房,造成业务人员居无定所,挤占业务用房;同时应将村卫生室的建设列入国债项目,力争“十一五”期间建成一批标准化村卫生室。

3.解决村级卫生人员报酬问题。在每个行政村确定1~2名具有乡村医生资格的人员,承担计划免疫、妇幼保健以及基本医疗任务,由国家和省上共同给予补助。

4.加大对贫困地区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制定专门的农村卫生专业人员职称晋升标准。在乡村人才培养资金中对甘肃省继续给予倾斜和支持。

(甘肃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的情况汇报)

抓住机遇,加快进度,全力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扩大试点工作

(2005年11月24日)

一、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