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思棠心语:履职与创新(下)
27170400000063

第63章 其他篇(11)

二是将“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着力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开辟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十五”期间,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把工作重点转向增加农民收入,推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1478元提高到2004年的1852元。近年来,我们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同时,着眼于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趟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子。一个是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减少农民、富裕农民、提高农民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使自发分散的劳务输出和有组织培训的大规模劳务输出同时推进。另一个是按照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对57个县的“四税”上缴省财政的增量部分实行全额返还,进一步调动了县一级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个是解决了历史遗留的乡镇招聘干部问题和乡镇公用事业经费不足的问题,既保证了乡镇政权的正常运转,又调动了基层干部抓发展的积极性。

三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技术进步,促进了特色产业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命在特色,出路也在特色。在整个“十五”期间,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一直把结构调整作为一个重大问题来抓,在大力调整所有制结构的同时,以科技进步为支撑,重点抓了产品结构调整。这几年,我们对工业的技术改造力度不断加大,用于更新改造的资金不断增加,对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下决心推进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核心是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调整所有制结构,形成多元的投资主体。为此,2003年下半年,我们从下放省属国有工业企业管理权入手,掀起了新一轮国有工业企业改革的高潮。近两年我们筹措了数十亿元用于国有企业改革,最近又筹措了近3亿元用于剥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使改革的力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一大批国有工业企业通过改制和重组焕发了新的生机。我们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快了农村税费改革步伐,全面取消农业税和牧业税,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文化体制、投资体制和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着力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我们把推进产权多元化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结合起来,从强化领导、落实政策、优化环境入手,通过国有企业改制、抓项目引进、启动民间投资等多种途径,使非公有制经济有了较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由“九五”末的24%提高到现在的36%。我们加强同各大银行的联系,搭建了不同层次的信用平台,对解决融资难的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证明,大刀阔斧地改革不适宜的体制和机制,积极培育和引进新的投资主体,大幅度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这是增强全省发展内在活力的必由之路。

五是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近年来,我们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重点推进经济工作的同时,对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广电、新闻、环保、体育和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同样认真研究,精心部署,促进了社会事业的较快发展。全省有64个县区整体实现“两基”目标,高中阶段教育继续加强,高等教育规模显著扩大。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本有了雏形。

六是以改善人民生活为目的,认真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只有做到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十五”期间,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近年来,我们将新增财力向“三农”、基层、困难群体和公共领域倾斜,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增加退休职工退休金,提高城市低保人员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在农村加快了扶贫开发进程,筹措更多的资金用于“整村推进”扶贫项目。我们把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的关键,建立了以领导干部为责任主体的信访工作长效机制,对重大信访案件实行省级领导包案制,对一些沉积多年的信访案件由省委常委会直接研究处理,建立了信访形势通报制度和对工作后进市县领导谈话制度,扭转了甘肃省信访工作被动的局面。我们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着力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有力地维护了全省治安大局的持续稳定。

总之,甘肃省“十五”期间的工作在许多方面都富有开创性,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我们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五”计划的主要预期目标,全省生产总值先后突破了1000亿元和1500亿元两个大关,到2004年达到1559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突破了200亿元大关,达到21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了100亿元大关,达到104亿元。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的结果,是全省各族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的结果,更得益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总结“十五”期间的工作,我们清醒地看到,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和矛盾,农业基础脆弱,产业化程度低,农民增收难度大;投资主体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小,经济持续增长乏力;工业化水平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城镇化进展缓慢;创新能力弱,自主知识产权少,产品科技含量低;所有制结构单一,体制机制的约束明显,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资源、环境的约束越来越强,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难度很大。这些矛盾和问题,有的只要我们在工作中加以改进就可以解决,有的需要具备一定条件才可以解决,有的还需经过一段很长时期的努力才能逐步解决。

二、未来五年发展的总体思路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制定符合省情实际、适应发展要求、凝聚全省人民意志、科学可行的“十一五”规划,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判断,甘肃省仍处在夯实基础、创造条件、突出重点、改善环境、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制定“十一五”规划,要准确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指导思想、规划体系、发展目标、保障措施上,都要充分体现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两大战略思想。

对“十一五”发展的总体思路,苏荣同志提出要把握好三个坚持的指导思想,明确一个奋斗目标,突出六项重点任务。“三个坚持”就是在指导思想上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省委确定的“两个高举、一个加强”和“两抓两放”的总体工作思路不动摇;坚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不动摇。“一个目标”就是要力争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六项重点任务”既是未来五年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也是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基本要求。一是继续夯实发展基础;二是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是着力构筑特色产业发展的新优势;四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是下决心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六是不断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谋划未来五年发展,必须以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转变发展观念,明确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切实把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实现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任务十分繁重和艰巨,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下决心解决历史延续下来的棘手问题。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始终做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加注重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

三、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发展社会事业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社会事业不能覆盖社会发展的全部。

“十一五”期间,甘肃省社会事业发展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以构建和谐社会、提高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围绕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坚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作为社会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努力促进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重点要发展科技事业、教育事业和卫生事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突出解决好群众最关心的科技、教育、医疗、文化等问题,努力把甘肃省社会事业发展推向新阶段。

(一)加快地方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无论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是发展特色产业,都要以技术进步为支撑。当今世界,科技进步与创新已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主要驱动力。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每一次产业的跃升和结构的调整,无不是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客观结果。没有创新就难有大的发展。要着眼于自主创新,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突出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破部门分割,强化组织协调,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形成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强大合力。要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进步和创新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导和督促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大中型企业,不断增加研发投入,努力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使之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要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加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搭建科技平台,形成技术创新高地。要围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技术,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攻关,力争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断提高甘肃省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要重视加强县市科技工作,为全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打好基础。县市科技工作主要承担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的艰巨任务,反映着国家科技工作的总体成效,是我国科技工作的主战场之一,也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层次。加强县市科技工作,是把科教兴国战略落实到基层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把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到基层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要把加强县市科技工作提高到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性、全局性高度来认识,深入研究和分析地方科技工作薄弱的主导因素和症结所在,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县市科技工作的主要职责和任务。要围绕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建立新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增强县市获取、扩散科技成果的能力,拓宽先进技术向基层转移的渠道,加速先进适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为全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奠定基础。

(二)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当前,我们正在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教育工作来讲,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和造就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由于历史的原因,甘肃省的教育事业发展起点还比较低,在教育理念、办学思想、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培养模式、教育内容与方法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与甘肃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教育的发展在地区、民族等方面还很不平衡,实现教育公平还要走较长的路。因此,要把教育放在实现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地位,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健康发展。未来5年,我们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省教育改革发展全局,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教育事业的全过程,切实把教育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轨道,不断完善教育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奋力推进全省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要重点加强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要坚持教育公平原则和教育和谐发展原则,切实关注、解决弱势群体和贫困学生受教育问题,确保同一片蓝天下的孩子们都能平等地接受同等教育,都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要努力做到大、中、小、幼各层次教育和基、职、高各类别教育的和谐发展,努力做到各级各类教育都能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数以千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要在“十一五”期间实现“两基”;要积极争取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50%以上,努力实现普通高中阶段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要稳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高质量、高水平地加强高校建设,初步构建一个充满活力、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较为适应、布局结构较为合理、规模发展适度、具有甘肃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要切实提高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水平;要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农村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农村教育量大面广,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只有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才能使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实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目标。因此,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性,抓住农村教育这个重点,坚持农村教育是全省教育的重点不动摇,坚持农村“两基”攻坚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着力解决农村地区“两基”攻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贫困家庭子女救助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使全省农村教育在“十一五”期间有较大的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加快卫生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