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华趣味语文(青少年版)
27176600000002

第2章 雅致诗文(1)

中华古诗文艺术力量充沛,描写细致,语言精炼,抒情写物生动活泼,吟诵熟透以后,高尚情操,美妙表现,不知不觉就能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和能量,随时由自己运用,不必临渴掘井,搜索枯肠。

本书根据诗文的不同风格分类,搜集整理了较多适合青少年读者学习和朗诵的优秀诗篇。具体版块为“神童佳作篇”、“四时节日篇”、“诗海叹奇篇” 和“古人劝勉篇”。

每篇诗文的思想内容均积极向上且充满情趣,让读者朋友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尽享中华古诗艺术所带来的独有文化魅力。

·神童佳作篇

咏 鹅

骆宾王是唐朝著名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他小的时候就很喜欢学习,7岁时就能写诗作文。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家中的一些客人来了之后,都爱试试他的诗才。

有一次,家中远道而来一位客人,对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儿能作诗,不太相信,就问他:“听说你会作诗,是真的吗?”小宾王一听,有些生气:“这还有假,你要问就问吧。”客人心想:这娃娃口气不小,大概是真有些学识,何不出题考一考他呢?于是就说:“那我就出个题目,看你能不能做出来?”

小宾王毫不胆怯地回答说:“可以,什么题目?”客人四下一看,见池中几只白鹅在戏水玩耍,说:“就以这鹅为题吧!”小宾王对客人挑剔的口气,有些不满,也想露一手,于是点点头,思索片刻,便高声吟诵出了《咏鹅》一诗。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客人听了,连连赞扬道:“名不虚传,名不虚传!”

《咏鹅》一诗,通俗晓畅,色彩明丽。开篇“鹅,鹅,鹅”,的呼叫,表达了小诗人对“鹅”的喜爱。

第二句“曲项向天歌”,写出了鹅昂着曲颈,引吭高歌的美姿,也仿佛使人听到了鹅那清脆优美的歌声。

接下来,白毛、绿水、红掌、清波,色调极为鲜明,白毛“浮”在绿水上,红掌“拨”着清波,形象又是十分生动。这幅“白鹅戏水图”,真是绝美至极。

送兄诗

唐朝时期,女皇武则天听说一个叫“南海女子”的小姑娘很有才华,很想见见她,于是就下令召她入京。但是南海女子年纪刚刚7岁,又没有出过门,便由她哥哥陪着到了长安。

到长安后,武则天看到这个小姑娘小小年纪却聪慧异常,很是喜欢,就打算留下她多住些日子,让她哥哥先回家。在她哥哥走的那天,武则天就让她以送兄为题作首诗,这位眼泪汪汪的小姑娘就写下了这首《送兄诗》。

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飞。

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

“别路云初起”是说兄妹分手时,天边刚刚出现了云;“离亭叶正飞”,是说在饯别处的亭子那里,又起了风,树叶纷纷落下。这两句,秋云、黄叶,写出了凄凉的季节,悲伤的景色,衬托出了这位小姑娘与哥哥分别时的那种难舍难分的悲痛情感。

这时,从头顶上传来一阵雁群的鸣叫声,一群大雁都排成个“一”字,从天空飞过,这情景更增加了小姑娘的伤感,她想如果人能像大雁一样,就可以与兄长一同回家了。但是,人不同于大雁,不能一同归去,兄妹只得分手了。

此诗从眼前的景色写起,表现了自己的离愁别恨,字字扣人心弦,句句饱含泪水。据说武则天听罢此诗,深受感动,就让小姑娘和她哥哥一道回家了。

咏 柳

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小时候读书非常用功,所以诗和文章都写得很好,很有名气。贺知章10岁那一年的春天,他和小伙伴们一起上街游戏,看到株株丝柳,便诗兴大发,出口咏出《咏柳》一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枝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此诗全篇都用比喻手法。

第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用了一个比喻来形容柳树的亭亭玉立。一树绿柳,高高地站在那儿,好像是用碧玉装饰而成的。

第二句“万枝垂下绿丝绦”,“丝绦”,就是丝带。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枝,使人仿佛看到了柳枝的随风飘拂。

第三句与第四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细细的柳丝叶儿是谁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的春风吹绿的。

这最后两句,用剪刀比喻春风,把肉眼无法看到的春风用“剪刀”形象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般的春风,裁出细叶、剪成丝绦、妆成碧树,剪破寒冬笼罩,裁出万紫千红,想像很美,很奇,新鲜别致。

正是因为这首咏柳诗,人们称赞他是千百年年来写柳写得最好的一位诗人。

除 夜

史青是唐朝湖南零陵人,他小时候非常聪明,博闻强记,吟诗作文,十分敏捷。他十几岁时向唐玄宗上表自荐说,我听说曹子建7岁之时可以7步成诗,我觉得7步太多,如果陛下考试,5步之内就可以做出来。

于是,玄宗就召见他并出了诗题《除夜》,果然,史青未用五步,这首诗便应口而出。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来。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回。

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摧。

风光人不觉,已入后园梅。

“除夜”,就是除夕之夜,新年前夕。小诗人把握住了除夕的这些特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一句比一句写得精彩,引人入胜。

他首先写新旧岁月的交替,冬春的代谢。“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这两句,不但内容准确恰切,而且对偶也非常工整。

接着从天色的改变写到人的容颜的变化,春天来了,气象天色已在空中改变,容貌颜色也在暗地回转,表现了春暖大地万户欢的思想。

最后写春光已悄悄来临,人却没有觉察,只有后园里的梅花首先知道,它向人们报告春天来临。这结尾两句,既含蓄又富有深意。

这首诗,语言朴实而技巧高明。它不但写了景物而且还写了人物,不但写了冬去而且还写了春来,展望了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气象。确实是一首难得的好诗。

玄宗听完史青的吟诵,大为赞赏,惊喜之情溢于言表。

咏戴竿诗

现代杂技里有个“顶竿”的节目,表演者顶着竿翻腾跳跃,做出许多优美的动作,令人惊奇叫绝。其实,这种“顶竿”的技艺早在唐代就有了,不过那时不叫“顶竿”,而叫“戴竿”。这首《咏戴竿诗》就是歌咏这种技艺的。

楼前百戏竞争新,惟有长竿妙如神。

休谓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着人。

该诗的作者小刘晏,是唐朝曹州人,他3岁就开始读书,极其用功;5岁以后,就能写诗作文;7岁时被举为“神童”,唐玄宗封他为秘书省正字(官名,负责校正书籍)。

在刘晏10岁那年,有一次在勤政楼前举行娱乐大会,唐玄宗和杨贵妃一起观看演出。当时教坊(古代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有个叫王大娘的杂技演员,善于顶竿,竿上还站有一个小孩拿着竹棍做动作,而王大娘仍然歌舞不停。此刻,因为杨贵妃对小刘晏万分喜爱,刘晏正被杨贵妃抱在膝盖上坐着看表演。

杨贵妃看到高兴之余,让一向聪明机灵的刘晏咏一首王大娘戴竿的诗,刘晏脱口而出吟成此诗,唐玄宗听了十分高兴,赏给他黄袍马褂一件。

这首诗的前两句说,在楼前献演的各种歌舞杂技节目争奇斗异,唯独王大娘表演的戴竿特别精彩,奇妙如神。

王大娘的戴竿到底“妙”在哪里呢?后两句就具体写这个“妙”字。你看,这位身着绮罗的女子,顶着竹竿,翻转腾挪是多么有力,可是她还嫌负重太轻,还要让竿上再站一人舞动不停呢。

10岁的刘晏,能触景生情,吟出这样的好诗,形象地描绘了王大娘戴竿表演的高超技艺,真是不可小觑。

赋得古原草送别

一提起白居易,谁都不会陌生,他是山西太原人,是唐代中期一位伟大的诗人。白居易自幼跟母亲学习,5、6岁便学作诗,8、9岁已懂得声韵。由于他刻苦勤奋,所以,16岁时写的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就已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萧萧满别情。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首先描写了送别时的景物。春满大地,绿满郊园,茂盛的春草,四处蔓延。清香的气味笼罩了古道,闪光的绿色连接着荒城。“古道”,“荒城”这些荒凉而遥远的景物描写,虽未明写离愁,但情在其中。结尾两句,借景抒情,表现了送别的主题。缕缕芳草也满含离情,更何况人呢?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景抒情,深蕴哲理,是千古名句。这两句诗写出了野草强大的生命力,虽然强盛的野火,将枯草烧掉,但来年春风送暖,万物复苏,野草又重新萌芽破土而出,更加繁茂。

这两句诗不仅高度概括了一种自然现象,而且通过这种自然现象,颂扬了一种虽受挫折而不屈服的乐观豪迈精神。

高轩过

唐朝著名诗人李贺,早在6、7岁时就因所作诗歌极具才气,而名气轰动一时。当时唐都长安的大文豪韩愈和他的学生皇甫浞(zhuó),听说李贺年纪这么小竟然能写出好诗,有点不大相信,于是两个人一起骑马到李贺家去拜访,想看看这个小孩是不是如传说的那么有才学。

他们来到李贺家,敲门而进,从室内出来一个头上两边扎着小短髻,身上穿着结带衣,大约6、7岁的小孩,问,你二位找谁呀?韩愈和皇甫浞说,找一个小孩叫李贺。这个小孩眨了眨眼睛说,我就是李贺。

韩愈一看,这个小孩眉清目秀,聪明灵动,便问,听说你的诗写得好,能不能给我们当场作一首呢?李贺问:“以什么为题呢?”韩愈指了指自己和皇甫浞说:“就以我们来访为题吧。”

李贺听了,毫不犹豫,即刻挥笔写下了《高轩过》这首诗。也正是因为此诗,韩愈、皇甫浞与李贺成了二老一少的忘年交,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佩握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鉅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元精耿耿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高轩过”,这个题目出语不凡。“高轩”是指大官,因为韩愈和皇甫浞当时都是官职很高的大人物。“过”就是来访的意思。

接下来,全诗分三个层次来描绘韩愈,皇甫浞的来访。开头四句说的是韩愈和皇甫浞的穿戴和骑马入门时的神态。他们穿着是那么的华贵高雅:青葱翠绿的长袍,玲珑秀美的玉佩。他们的举止是那么威武气派:隆隆的马蹄声隐隐入耳,入门下马豪气如虹。

接下来的六句是对韩愈、皇甫浞学识文章的高度赞扬:你们二人是长安都城无与伦比的才子和文豪,天文地理装在胸,元气精华贯通其中,金殿作诗声震长空,笔力遒劲苍天也自愧不如。

最后四句写了诗人对这两位大人物来访的感受和愿望,他希望韩愈和皇甫浞对自己多加提携,以实现自己的宏图大愿。小诗人以将死的小草又得到春风,翅膀低垂的小鸟依附高空翱翔的鸿鸟来比喻两位客人来访对自己的帮助和提携,结尾一句,抒发了小诗人的远大理想和雄才大略。

咏架上鹰

崔铉(xuàn),在唐代中期曾两次担任宰相,很有名气。他在儿童时代,不仅聪明好学,而且志向远大,决心长大了要做出一番大事业来。

他8、9岁时,跟随他的父亲崔元略去拜访画家韩混,韩混知道他会作诗,就指着鹰架上的鹰,叫他以此为题,作诗一首。崔铉没有多加思索,就咏了这首诗。

天边心性架头身,欲拟飞腾未有因。

万里碧霄终一去,不知谁是解绦人。

诗的意思是说,雄鹰生来就是要飞向天边的,但现在却被紧紧地挂在架子上,要想展翅高飞却没有机会。不过它终究要飞上万里长空的,只是不知道谁是那解开挂在鹰身上的绳索的人呀。

这首诗作者以雄鹰自比,寄托了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写得很有气魄。最后一句“不知谁是解绦人”,既有希望韩混提携的用意,更充满了自信将来定会出人头地的豪情。

芭蕉诗

你会相信吗,有一首诗,在写好后的第二天就得到全城人士的交口称赞,而且这首诗的作者还是一个7岁的孩童写就的?

《芭蕉诗》就是这样一首诗。

一种灵异苗,天然体性虚。

叶如斜界纸,心似倒抽书。

该诗的作者是路德延,唐朝人。这首诗正是诗人7岁时写的。

这首诗具体、形象,写出了芭蕉的特点。第一句,诗人就指出芭蕉是一种与别的植物不同的灵异的植物。

接下来,诗人围绕芭蕉的“灵异”二字来描绘。芭蕉的叶柄互相合抱如茎,它的假茎质地松软,因此说它“天然体性虚”。芭蕉的叶子长大,像纸一样,叶脉如纸上的格子,所以诗人称它为“叶如斜界纸(界纸:画有方格的纸,现在称为格纸。)”。芭蕉的假茎是一层一层的,很像卷起来的书,当它的新叶从假茎顶端中间抽出,就好像卷着的书从中间抽出一页一样,因此说它是“心似倒抽书。”

这首小诗,用准确新奇的比喻,写出了芭蕉的神韵。以“斜界纸”比喻芭蕉叶,以“倒抽书”比喻芭蕉心,实在非常别致,令人耳目一新。

小 松

发地才盈尺,蟠根已有灵。

严霜百草黄,深院一株青。

后夜萧骚动,空阶蟋蟀听。

谁于千岁外,吟倚老龙形?

《小松》的作者叫齐己,唐朝末年人,本姓胡,名得生。齐己,是他当和尚后改的名字。他聪明强记,读书过目不忘,5岁时就能吟诗作赋。因为体弱多病,父母亲便把他送到一个庙里当和尚,为的是让佛祖保佑,健康成长。

到了庙里,老和尚听说来了个神童,便想考考他,就问:“听说你会作诗,是真的吗?”他点了点头。老和尚指了指庭前的一棵小松树说:“就以它为题,写一首诗吧。”齐己随即吟诵了这首诗。

诗的大意是:这棵小树虽然才一尺多高,但是像龙蟠一样,已经扎下了深深的树根。严酷的秋霜过后,百草都枯黄了,只有它在深深的庭院中傲然挺立,青翠可爱。后半夜山风吹来,小松枝叶摇动,发出萧瑟的声音,只有空旷的台阶下的蟋蟀在叫着。这情景是多么的孤寂、凄凉,但小松却毫不在乎,依然顽强地生存下去。几年之后,小松树长高长大,枝干盘屈成老龙的形状,威武苍郁,而哪个人能活到千年,倚着这株老树吟诗呢?

这首诗,歌颂了小松坚贞的性格和顽强的生命力,从小松身上寄托了小诗人投身佛门,甘愿寂寞而又胸怀高远的理想和抱负。从小松身上又显示了新的生命力的顽强,前途的远大,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牧童诗

黄庭坚是北宋著名诗人,他幼年时聪明警悟,学习非常勤奋,对所读的书,读上几遍就能背诵。每次,他的舅舅到他家做客,取出他书架上的书考他,他都能对答如流。他舅舅非常惊奇,夸奖他“一日千里。”下面这首《牧童诗》是黄庭坚7岁时写的。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此诗赞美了牧童生活的自由恬静,嘲笑了那些追求名利的读书人的愚昧。

诗的前两句,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生活的优美画面: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从前村经过;他信口吹着牧笛,笛声随风飘扬,隔着田埂都可以听到,多么自由,多么自在,充满了自然的情趣。

后两句诗是对那些“长安名利客”即追逐名利的人的讽刺。他们为了求官,长年累月,风尘仆仆地在长安道上奔波,用尽了心机却反不如牧童的自在逍遥。

在这里,诗人通过对“长安名利客”的讽刺,来赞美牧童,通过“长安名利客”追名逐利的可卑与可怜更衬托出了牧童生活的快乐。

鄞(yín)县孔庙

汪洙,北宋文学家。他9岁能写诗作文,被人们称为神童。汪洙小的时候,家里生活贫困,他经常帮助父母放鹅。有一次他赶着鹅来到了县城里的孔庙(祭祀孔子和他的弟子的庙),看见庙内的殿宇倒塌,破败不堪,感慨万分,于是就在庙墙上写了这首诗。

颜回夜夜观星象,夫子朝朝雨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