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宋代和尚释惠洪编的《冷斋夜话》记载,白居易作诗时,经常把酝酿好的诗句读给不识字的老妇人听,问她们懂不懂。老妇人说听得懂,他才采纳。否则,他便进一步修改,直到她们能听懂为止。白居易的诗歌“老妪能解”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
后人用“老妪能解”来形容诗文的通俗易懂。
画石飞高丽
王维是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他自己常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曾给岐王画过一幅“巨石”的画幅,笔墨酣畅,非常生动,岐王十分珍爱。岐王在余暇的时候经常注视研究这块石头,看着看着,就好似被引入到深山幽谷的幻境,怡然自乐。一天,忽然风雨齐来,雷电大作,只见一块大石,腾空而去,房子里也被撞坏了。歧王见状赶紧到房子查看,只见壁上挂的“巨石”画幅只剩下空轴,才明白那画石经受日月风雨的灵气后,已飞走了。
许多年后,高丽(朝鲜)遣使臣来中国,说在他们国度里的神崇山上。一天忽然飞来一块奇石,上面有“王维”的字印,知道是中国的东西,自不敢留,故遣使臣前来奉还。皇帝命群臣将王维的手迹拿来比较一下,果然分毫不差。这时皇帝才觉得王维的画神妙,开始重视起来,并在各地搜寻王维的画,藏入宫中。
惜墨如金
典出明·陶宗仪《辍耕录》卷八:作画用墨最难,但先用淡墨,积至可观处,然后用焦墨、浓墨分了畦径远近,故在生纸上有许多滋润处,李成惜墨如金是也。
李成是五代宋初的著名画家。他很喜爱读书,读了许多经史.他又喜爱写诗,擅长弹琴、下棋。他最擅长的是画山水。
李成特别善于描写北方山野的寒林景色和风雨、明晦、烟云、雪雾等景色。他的山水画特别讲究画面的构图和笔墨的运用。他的笔势锋利,墨法精微,好用淡墨,落笔简练。所以,后人赞扬他说:“李成作画不轻易落笔,先用淡墨,后用浓墨,爱惜笔墨就像吝惜金子一样。”
成语“惜墨如金”即由此而来。原指作画时用墨先淡后浓,后指写字、作画、作文不轻易下笔,力求精练。
游刃有余
典出战国·庄周《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庄子·养生主》说:文惠君有一个厨子叫庖丁,他替文惠君杀牛的时候,只用手一触,用肩一倚,用足一踏,用膝一靠,就听到皮和骨头脱离的声音,他用起刀来,都是恰到好处。文惠君道:“咦,真妙呀!你的技术怎么高明到这种地步呢?”庖丁把刀放下来,对文惠君说道:“我所以技术好的原因,是因为知道了用刀的道理,运用到技术方面去。我刚学杀牛的时候,眼中所见的全是牛,三年之后,就没有看见过全牛。现在,只要凭我精神的感觉,依着这精神的运用,就能够知道牛身骨骼的组织,自自然然地支解开来,不必再用眼去看牛,这是因为熟能生巧,运用起来,都能砍到紧要的地方。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是用刀去硬割;差一点的厨师,一月换一把刀,因为他用刀去硬砍。我现在所用的刀,已经十几年了,所杀的牛也有数千只,然而我这把刀,看起来好像还是新的,和刚刚新磨出来的一样。牛的骨骼之间是有节的,节当中有空隙的地方,而刀刃并不厚,用不厚的刀刃,剖向有空隙的地方,自然觉得这个空隙很大,刀刃在里面转动,还有空隙呢!”
后人用“游刃有余”比喻技巧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人情伦理篇
孤犊触乳,骄子骂母
典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仇览传》:谚曰:“孤犊触乳,骄子骂母。”
有一个人,因为是独子,所以受到母亲的娇惯,他由撒娇而顶嘴,由顶嘴而骂母亲,最后竟打起母亲来。众邻居看到她被打得鼻青脸肿,还依然关注儿子的脉脉眼神,都感到气愤。有一天,这儿子看见一群人围在一起议论纷纷,他挤进去一看,只见一只母牛的奶子鲜血淋淋的,原来是被小牛用角触伤了。有人大声说:“把这没良心的小牛杀了算了,它竟这样对待妈妈。”有人说:“谚语讲:‘孤犊触乳,骄子骂母。’牛是畜生嘛,可是有的人比畜生还不如。”儿子觉得大家好像全看着他,眼中充满了鄙夷,因此又羞又怕,良心发现,从此改过,成为受人尊敬的孝子。
后人用“孤犊触乳,骄子骂母”这个谚语比喻对孩子娇惯不得,孩子的不孝往往是父母娇生惯养的结果。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典出鲁迅先生《自嘲》诗。全诗共八句:“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其中“孺子牛”一语见于《左传·哀公六年》:“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晋朝杜予解:“孺子荼也,景公尝衔绳为牛,使荼牵之,荼顿地,故折其齿。”
春秋时,齐国国君齐景公有个儿子名荼,号安,他幼年时为景公所钟爱。只要儿子喜欢,景公什么事都依着他。有一次,景公竟趴在地上当牛,除了让儿子骑在背上驮着走之外,还在嘴里咬着一根绳子,叫孺子荼牵着跑。不料用力过猛,竞把景公的门牙给拉断了,弄得满嘴是血。虽然如此,景公毫不责怪儿子,他心甘情愿这样做。
这个故事本身非常陈腐,但鲁迅先生化腐朽为神奇,赋予它极深刻的含义。
后人用这两句诗形容革命者憎恨敌人,热爱人民的鲜明立场。
九子不葬父,一女打荆棺
典出《全唐诗》卷(877—32):荆棺山夹谚:峡壁有棺,以荆为之。相传九子,不能葬,女编荆为棺,仅之此。土人谚云:九子不葬父,一女打荆棺。”
在长江三峡险峻的峡壁上,可以看见有一具用荆梗编成的棺材。过往的船上人看见了,船夫便会告诉你一个传说故事:从前有个人生了九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他偏爱儿子,总觉得女儿没有用。后来他死了,如何埋葬父亲呢?九个儿子互相推诿,谁也不肯拿钱出来买棺材,也不愿费力操办后事。小女儿哀哀地哭着,她很穷,买不起棺木。于是她去割荆条,削去刺,一根一根编起来,打成一具荆条棺,装殓了父亲,她的手指被刺破,血染红了荆条。又怕泥土腐蚀荆条,便背呀、推呀,把荆棺送上峡壁,搁在岸石凹处,终于耗尽体力,坠江而死。因此人云:“九子不葬父,一女打荆棺。”
后人用“九子不葬父,一女打荆棺”这个谚语比喻子不如女;也用来比喻办事人多,互相推诿,反而不如一个人负责容易成事。
陆绩怀桔
典出晋·陈寿《三国志·吴书·陆绩传》: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而怀桔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
陆绩是三国时东吴的一位学者,他幼年做客怀桔的故事,广为后人流传。
陆绩六岁那年,在九江见到袁术(东汉末年的大军阀)。袁术见他聪明伶俐,就叫人拿出桔子来招待他。他见袁术与别人说话时没注意,就拿了三只桔子揣在怀中。
临走时,陆绩向袁术弯腰行礼,想不到怀中的三只桔子骨碌骨碌地滚了下来。但他却不慌不忙地又把三只桔子拾起来放进怀里。袁术感到奇怪,问他说:“小孩儿,你做客还偷带主人的桔子吗?”
陆绩跪下说:“我很想带回去给母亲尝尝。”
袁术很感动,赞叹道:“这孩子不寻常啊!”
后人常用“怀桔”二字表示对父母的孝顺。
生男无喜,生女无悲
典出清·李春荣《水石缘》一:叹道:“生男勿喜,生女勿悲。”怎么连这话也就忘了?”
汉武帝刘彻即位后,好几年没有生儿子。他的姐姐平阳公主很关心这事,就挑选了十几个美女藏在家里。有一天汉武帝到她家来,平阳公主让美女们侍侯他,谁知汉武帝一个也看不上。后来,宴会时,歌女卫子夫出来表演,只见她星目流盼,姿态灵动,艳媚入骨。汉武帝被她迷住了,就把她接进宫去,尊宠日隆,后来立为皇后。生三女一男。卫家亲戚竟有多人封侯,其中包括抗击匈奴有大功劳的卫青(卫子夫的弟弟)、霍去病(卫子夫姐姐的儿子)。卫青的几个儿子也封了侯,贵显天下,因此,民间流传谚语说:“生男无喜,生女无悲。”
后人用“生男无喜,生女无悲”这个谚语比喻生女如卫子夫,也可使全家光荣。“生男无喜,生女无悲”,“无”字作“不要”解,是针对重男轻女观念而言的。
龙生九子
典出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龙生九子》引李东阳《怀麓堂集》: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
老大赑屃,就是我们常说的“王八驮石碑”。
老二鸱吻,能吞万物,负责看护房屋建筑横脊,就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吞脊兽(屋顶两边的大兽)。
老三椒图,面目狰狞,负责看守门户,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门上口衔铁环的神兽。
老四麒麟,不畏火焰,被用做避火神兽,放在重要建筑门前。
老五睚眦,能吞兵器,负责看护天下兵器,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刀剑的吞口兽。
老六螭首,能吞江吐雨,负责排去雨水,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排水兽。
老七嘲凤,飞檐走壁,负责警卫工作,就是现在所见到的屋顶翘角上的小兽。
老八蒲牢,声音洪亮能传千里,负责报时,就是现在我们所见到的钟上兽钮。
老九囚牛,能通万物之言,辨别声音,因此被放在了乐器的头部,就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乐器兽头。
鲁有恶者
典出《吕氏春秋·去尤》:鲁有恶者,其父出而见商咄,反而告其邻曰:“商咄不若吾子矣!”且其子至恶也,商咄至美也。彼以至美不如至恶,尤乎爱也。
鲁国有个丑八怪,他父亲外出,看见了美人商咄,回到家里告诉邻居说:“商咄的容貌比不上我的儿子啊!”这个人的儿子是个最丑的人,商咄是个最美的人,而他竟然以为最美的人比不上最丑的,这是由于他被对儿子的偏爱迷住了心窍。
后人用“鲁有恶者”这个典故比喻爱是伟大的、神圣的,但偏爱却是出于自私,这样的“爱”犹如害。
一夜十往
典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第五伦传》:“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竞夕不眠。”
东汉时,有一个叫第五伦的人(姓第五,名伦,字伯鱼),为人正直,办事廉明。在他当会稽太守的时候,据说曾亲自铡草喂马,他的妻子也亲自下伙房做饭,操持家务。因此,当时人们对第五伦很敬重。
有一次,有人问第五伦:“像你这样,是不是可以说毫无私心杂念了?”第五伦回答说:“不。有个朋友,因为想做官来求我,送来了一匹骏马。我虽然没有接受,也没有推荐他当什么官,可是每当我推荐人的时候,却常常想起这位朋友。这是没有私心吗?还有,我的侄子病了,我虽然能一夜起来十次去看他,但看过之后,照样能呼呼入睡;可我的亲生儿子生病的时候,就算我没有起来看过他一次,却整夜不能入睡。这不是说明我有私心吗?”
后人用“一夜十往”这个典故来形容体贴周到地服侍病人。
·智谋锋芒篇
乘虚直入
典出《资治通鉴·唐纪》:守州城者皆赢老卒,可乘虚直抵其城。
唐代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的统治大大削弱,各地藩镇兴起,它们各自为政。当时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盘踞蔡州,为非作歹,烧杀抢掠,无所不为,闹得民众困苦不堪。唐王朝虽曾派兵征讨,但却无法平息。宪宗元和十年(公元八一六年)十二月又派李愬前往讨伐。
李愬到蔡州后,故意放出风声说:“我是来安抚蔡州军民的,不是来打仗的。”以此麻痹乱军,使其放松警惕,同时,李愬积极前往慰问降兵降将,了解吴元济军中情况。有一天李愬和降将李祐一起聊天。谈到吴元济军中情况时,李祐对李愬说:“蔡州精兵全在洄曲及四境拒守,‘守州城者皆赢老卒,可乘虚直抵其城’(意思是:守蔡州城的都是些老弱残兵;可乘其不备,径直攻打蔡州)。”李恕听了,觉得此计可行,十分高兴。之后,李愬作好了进攻的准备,选了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带领人马,飞奔蔡州,给吴元济一个突然袭击。李愬之军进入城内,竟没有人觉察。凌晨时分,李愬潜入吴元济宅外,吴元济还在熟睡之中。李愬命令下属攻打牙城,夺取武库,烧其南门,百姓争先恐后负薪相助。全面进攻一开始,城头上飞箭如雨,杀声震天,到了申牌时分(下午3时至下午5时),吴元济自知无力抵抗,便上城请降。
“可乘虚直抵其城”后被简化成“乘虚直入”或“乘虚而入”。
后人用“乘虚而入”表示趁着某些虚弱的地方侵入或进攻。
出奇制胜
典出汉·司马迁《史记·田单列传》:兵以正合,以奇胜。善之者,出奇无穷。奇正还相生,如环之无端。
战国时,齐湣王田地骄傲自大,享受腐化,不问国事。临近的燕国乘着这个机会,派大将乐毅带领了50万精兵,又联合了秦、赵、魏、韩四国兵马,共同进攻齐国,把齐兵打得落花流水,占领了齐国70座城,只剩下莒城和即墨两个小城没被攻破。田地也在逃亡中被人杀死了。
齐国百姓当初恨透了田地,大家无心抗敌,但后来他们看到燕兵奸淫掳掠,都感到国破家亡的痛苦,于是纷纷逃往莒城和即墨,誓死守城抗敌。不久,即墨大夫死了,大家推行田单为守城领袖。
田单是齐王的远族,很有智谋,又懂得兵法,他带领全城军民奋力守城,乐毅围城三年,都没法攻下这座小城。一天,田单知道燕昭王死了,燕惠王继位,他便派人到燕京去散布流言,造成燕王和乐毅之间的猜疑,燕王便派骑劫去代替乐毅。
骑劫是个残暴而又愚蠢的人,他到了齐国,虐待士兵,弄得全军士气低落,人无斗志。田单便乘这一时机,突然发动反攻,乘黑夜用火牛车大破燕兵,不到几个月光景,便完全收复了失地。因而齐人称田单为“齐国之父”。司马迁在《史记·田单列传》中赞扬他说:“兵以正合,以奇胜.善之者,出奇无穷。奇正还相生。”
后来人们引申为“出奇制胜”这句成语,意思是使出神奇的策略取得胜利。
管庄子刺虎
典出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二》: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
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有两只老虎,争吃人肉,正在拼死拼活地厮打着。管庄子遇见后,想上前去刺杀它们。
管与连忙阻止他,说:“老虎,是凶猛的野兽;人肉,是老虎最美好的食物。现在,那两只老虎为了抢夺人肉,正在疯狂搏斗,弱小的定会被咬死。强大的也定会被咬伤。等到死的死了,伤的伤了,你再去刺杀,那就能一举刺死两虎。你没有刺杀一只老虎的劳苦,却能得到杀死两只老虎的美名,这该多好啊!”
这个故事说明:办事要把握时机,才能事半功倍,一举两得。
上楼去梯
典出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
东汉末年,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有一个皇族姓刘名表,字景升。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刘表任荆州刺史,取得豪族蒯良、蒯越等人的支持,据有今湖南、湖北地方,后为荆州牧。官渡之战后,曾一度依附袁绍的刘备,在曹操的逼迫下,投靠了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