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句写人们嗑瓜子时的瓜子皮。妇女们嗑瓜子时,用纤纤玉手将瓜子皮抛在地上,发出了不引人注意的声音。在这两句里,诗人赋予了瓜子皮为了种子生长,为了他人享受而甘愿默默无闻的品质。
第三四两句,诗人引用了秦东陵侯召平种瓜的典故,写了瓜子颜色特点。
召平,秦朝时被封为东陵侯,秦朝灭亡后,他成为平民,在长安城的东门外种瓜。他种的瓜有五色,味道又好,人称“东陵瓜”。
这两句是说,不要说召平种瓜没有寄托,他之所以种瓜,就是喜欢瓜子的黑白分明。在这两句中,诗人借对召平喜欢瓜子黑白分明的情操赞美,以小见大,借物喻人,寄托了自己黑白分明,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思想。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言有尽而意无穷。
观竞渡
杨一清,明代人,从小聪明而又有才学,人们称为“神童”。他8岁那年,从故乡云南来到了巴陵。有人向太守推荐了他。太守接见他时,见他长得个子矮,身体瘦,好像有病的样子,便有点瞧不起他。
一天,洞庭湖上举行龙舟竞渡,很是热闹,杨一清也去了。太守不礼貌地抚弄着他的前额说:“苦哉,苦哉。”意思是苦啊,苦啊,你怎么长得这么矮小啊!杨一清听了很愤慨,正好这时太守要他作诗一首,他便高声地吟出这首诗来。
苦哉苦哉苦哉天,先皇晏驾未逾年。
江山草木犹含泪,太守江边看渡船。
这首诗的意思是:苦啊,苦啊,好苦的老天呀!老皇帝晏驾(死去)还没到一年,山河草木仍然含着眼泪,悲痛不已,而巴陵太守却毫不悲戚,竟然高兴地在观看龙舟竞渡呢!
诗中以龙舟竞渡时太守高高兴兴地观看,与先皇死去一年未到,江山草木依然含悲形成鲜明的对比,强烈地表现了太守对先皇的不忠。这若是被新皇帝知道了,这位太守的脑袋也就保不住了。所以太守听完这首诗,吓得面如土色,浑身哆嗦,赶忙向这位小诗人赔礼道歉,嘱咐他这首诗可千万不要向外传扬。
诗人通过一首小诗,报复了巴陵太守对自己的侮辱,保护了自己的人格尊严,让人敬佩。
失足坠水诗
施盘,明代人。8岁那年,施盘跟随父亲到扬州一带游玩,回来的时候,把船停泊在河边。这一天,父亲的客人上船来与父亲话别,父亲把客人送出船舱,小施盘也跟出来。谁知他脚下一滑,船身一动,“扑通”一声掉进了水中。这可吓坏了他的父亲和船上的人。大家七手八脚,把他拉上船来,见他像个落汤鸡似的,忍不住哄笑起来。听到笑声,施盘缓过神来,不高兴地说:“有什么可笑呢?”于是整了整湿淋淋衣裳,吟出了这首诗来。
脚踏船头船便开,天公为我洗尘埃。
诸君莫笑衣裳湿,才向龙门跳出来。
这首谐趣横生的小诗,既写出了诗人好胜的性格,又表现了诗人不凡的胸襟和抱负。
第一句,交代了落水的原因:脚刚踏上船头船便离开了江岸,这可不是我的过错。
第二句,是诗人的自我解嘲。这是天公看我太辛苦,有意地让我到水中洗一洗满身尘埃。
三四句,从衣裳湿联想到从龙门跳出来。表达了诗人的抱负。龙门,在山西省河津县西北。据说,从江海里来的鱼,聚集在龙门之下,能跃上龙门的就化为龙,跃不上的就点额暴腮,依旧为鱼。后来就把考上举人进士称为登龙门。从字面上看,诗人是在说,你们各位不要笑我衣裳湿淋淋的,这是因为我刚才从龙门那个地方跳出来的啊。而实际的含义却是,你们不要取笑我,我将来一定要跃上龙门,一举成名的。
一个7、8岁的小孩,敢于说“才向龙门跳出来”,表明了他要登龙门,成功业,志向是十分远大的。
龙泉庵内小书生
龙泉庵内小书生,偶窃三巴第一名。
世上许多难了事,乡人何用大相惊。
邹智,明代人。邹智的家庭非常贫穷,但他学习非常刻苦,到了12岁就能够写诗作文。为了能有个好点的学习环境,他就到家乡的龙泉庵里借个房子住下,日夜刻苦攻读。因为买不起油,点不起灯,他就扫来树叶晒干,燃烧起来照明夜读。这样苦读了三年,终于自学成才。
16岁这年,他参加了在省城举行的乡试,考了个第一名,中了举人。消息传到他的家乡,人们听了都十分惊奇,想不到考中第一的,竟是那个在龙泉庵内连灯油都买不起的小书生。
这首诗就是诗人在考中之后写的。诗中抒发了自己刻苦学习,终于成才的喜悦心情。
“龙泉庵内小书生”是诗人的自称。这一句,突出了龙泉庵,是要表明当年学习环境的艰苦和学习的艰难。“偶窃三巴第一名”,是他的自谦,意思是说,我考中全省的第一名是很偶然的。“三巴”,指巴郡、巴东、巴西,为四川省的古称。
最后两句是说,世上有多少难以明白的事,乡人们何必为我的考中而大惊小怪呢?言外之意是,你们只知道我考中第一名,而不知我是如何考中的,不了解,就会大惊小怪,这是不必的。
这首诗,语言浅显明白,但寓意深远,是一首激人奋进的好诗。
咏 鸡
瞿宗吉,明代文学家。他小时候就很有才学,写诗作文都很好,远远超过了和他年纪相仿的同学。但他很谦逊,从来不向别人夸耀,所以连他父亲也不知道。
在瞿宗吉14岁那年,有个在福建做大官的邻居章彦复回家探亲,到他家做客,他父亲杀鸡摆酒招待客人。正在这时,瞿宗吉放学回去。章彦复便问他:“小孩能作诗吗?”他回答说:“能,但写得不好”。章彦复指了指院中的鸡,说:“就以鸡为题吧。”瞿宗吉应声而成。
处宗窗下对谈高,五德声名五彩毛。
自是范张情义重,烹割何必用牛刀?
章彦复听了,连声称赞,当即画了一枝桂花,并在画上题了一首诗:“瞿君有子早能诗,风采英英兰玉姿。天上麒麟无有种,定应高折广寒枝。”对瞿宗吉的诗给予高度的赞扬,并希望他早日成名。
这首诗四句用了与鸡相关的四个典故,准确恰当地表现了他对鸡的赞美,抒写了自己的胸怀和抱负。
第一个典故是宋处宗和鸡谈论终日的故事。晋朝人宋处宗养了一只长鸣鸡,把鸡笼放在窗口,那只鸡会和宋处宗说话,常常谈论终日,从此以后,宋处宗的学问大有长进。诗人通过这个典故,赞美了鸡的灵异,同时也表明了自己是宋处宗一样的人,而不是碌碌无为之辈。
第二个典故是“鸡有五德”的传说。古人认为鸡有五德:头戴红冠,是文的表现;足上有爪,是武的表现,放在前敢于搏斗,是勇敢的表现;报晓不失时,是守信的表现。这句诗赞美了鸡美好的品德和美好的形象。
第三个典故是“范张义重”的故事。东汉时金乡的范式和汝南的张劭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们同在一个学校读书,分别时范式对张劭说,明年某月某日,我到你家拜访。到了这一天,张劭就在家里忙起来,杀鸡,宰鹅,等待范式。他的母亲说:“金乡至此,千里迢迢,又风雨不定,他未必今天能来!”正说着,范式就来了。诗人引用了这个故事,是把他的父亲和章彦复比作范张二人,即景写情,赞扬了他们深厚的友情。
第四个典故是“宰鸡何用牛刀”的话,这是孔子和他的学生子游开玩笑时说的一句话,意思是杀鸡用不着宰牛的刀。诗人这句诗,也是以眼前的景象引发出来的,俏皮而又风趣,但同时也可以看出他的自命不凡。
从四个典故的运用,可以看出诗人丰富渊博的学识,而从全诗对鸡的赞美又可以看出诗人自己的品格和志向。
顶砚诗
周延儒,明代末年人。他幼年聪明强记,读书一遍就能背诵。4、5岁时能吟诗,被人称为“神童”。
周延儒聪明过人,但也非常顽皮。在他7岁的时候,老师让他在教室里习字读书,他却偷偷地跑到后院去拉起弹弓打鸟玩。老师发现后,就罚他在院子当中跪下,头上顶着一块盛满了水的砚台,若是人一动溅出水来,就要加倍处罚。
这时正值盛夏季节,天空万里无云,烈日高照,周延儒被晒得汗流浃背。正在这时,老师的朋友一个叫雷一声的人来了。雷一声说:“小孩,你怎么跪在那里?”周延儒说:“不要问了,你快给我求个情吧!”雷一声说:“你能作一首诗,我就让老师饶了你。”他问什么题目。雷一声指了指他的头说:“就以‘顶砚’为题吧!”周延儒说:“好,说话算话。”接着就高声吟了这首诗。
一方端砚一勺水,压住乌龙难摇尾。
今朝幸遇一声雷,扶摇直上九万里。
这首诗写得很好。一是他从眼前情景写起,“一方砚台一勺水”,虽很浅显,但很切题;二是比喻用得好。他把自己比喻作一条乌龙,既写出了眼前罚跪,不得随便动弹的处境,更表现了他不平凡的志向;三是以人名入诗,巧妙地将老师的朋友雷一声的名字用到诗中。既和上句“乌龙”相接,又与下旬“扶摇直上”相连,巧妙地写出了龙逢雷而飞腾的壮观景象。尤其值得称赞的是结尾一句,表现了小诗人乘风扶雷,直上九天的雄心壮志。
雷一声听完这首诗,大为惊奇,连说:“了不得,了不得。”赶快请老师将周延儒扶了起来。
咏蚊诗
左懋第,山东莱阳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又肯用功学习,6岁时就能吟诗,人们称他为“小才子”。
左懋第有个姑夫,人很好,经常帮助别人,但也有个毛病,就是喜欢听些奉承话。于是,经常有些人跑到他跟前,说些好听的话,混顿酒饭。左懋第对这些人很讨厌,老想着如何嘲弄嘲弄他们。
这一年夏天的一天,9岁的左懋第又来到了姑姑家。那几个人正围着他姑夫闲聊,看见左懋第进来,立刻就对他姑夫说起左懋第的好话来。有人说:“你这个内侄儿长得真漂亮!”有的说:“你这个内侄儿穿得真好看!”更有的说:“你这个内侄儿年纪这么小,就这么有才气,真是当代的司马相如啊!”
左懋第姑夫听了,高兴得不得了,马上吩咐酒宴侍候,请这些人喝酒。为了显示自己内侄儿的才学,还拉过左懋第的手,让他当场写首诗。这时天色正晚,不少蚊子飞来飞去,很惹人讨厌。左懋第心中忽然一亮,这些家伙不就像蚊子一样吗?正好借写诗来讽刺他一下,于是就说:“我就以蚊为题,写一首诗吧!”当场挥笔立就,写下了这首诗。
入耳皆雅奏,触面尽深机。
吸饱飞飚去,主人知不知?
这首诗把蚊子比作了那些巴结奉承的家伙。“入耳皆雅奏”,是说他们说的话像美好动听的音乐伴奏,是主人爱听的,但都是阿谀谄媚的。“触面尽深机”,是说他们用尽心机为主人出谋划策,讨主人的欢心,巧取主人的财物。而一旦吃饱喝足,财物骗到手,便远走高飞了。而主人还蒙在鼓里,把他们当好人呢!
这首诗通过表面的意思,对那些喜欢巴结奉承人的家伙进行了入木三分的讽刺。那些正在喝酒吃肉的家伙看完了小诗人的这首诗后,一个个羞得面红耳赤,不再作声。
送 灶
忽闻爆竹乱书声,香黍盛盘酒正盈。
莫向玉皇言善恶,劝君多食胶牙饧(áng)。
谢学墉,清代人。这首诗是他12岁写的。
阴历腊月二十四,是灶神上天的日子。这首诗反映的就是古代民间送灶的风俗。
第一句,写的是爆竹喧闹。这一天,小诗人正在学校里琅琅读书,忽然一阵噼噼啪啪的爆竹声,打乱了读书的声音。
第二句写酒宴喜庆,盘子里盛满了糕饼,酒杯里的酒也盛得满满的。
三四句是对灶王爷的奉劝和警告。民间传说,每年阴历腊月二十四,灶神要上天,他上天后要向玉皇大帝告人的罪状,于是人们便摆酒设宴祭祀他,是为了收买他;还要给他饴糖吃,是为了用饴糖粘住他的牙齿,使他难于开口,少说人的坏话,所以这种糖又叫胶牙饧。这两句里,诗人奉劝灶神爷,多吃些胶牙饧,上天后,不要向玉皇爷谈论人间的善恶,不要告人的状。
这首诗里,诗人描绘了一幅极好的风俗画,爆竹声声,酒宴供献,饴糖粘牙,无不表现了送灶时的风俗。而用酒宴祭祀灶神,并非敬他,而是让贪吃的灶神吃人嘴短;用饴糖祭他,是为了用饴糖粘住他的牙,叫他开不了口,告不了状。在充满趣味的风俗中,表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敢于同神权进行斗争的精神。
咏纸爆
黄子云,清代文学家。这首诗,据诗人回忆说,是他童年时作的。大概是诗人7、8岁那年的除夕,街巷不时地传来纸爆的声响,处处洋溢着新年的喜庆气氛。小诗人缠着他的父亲也要放纸爆,他的父亲就拿了几个纸爆,一个一个分别点燃,只听得几声巨响,震动半空,好似把天和地划开一般。那些包裹爆仗的彩纸也纸屑纷飞,如同花雨。
小子云听着看着,高兴地拍手叫好。这时候,他的父亲走过来对他说:“能不能写一首咏纸爆的诗啊?”小诗人说:“这有何难!”很快就吟了这首诗。
万迭鸾笺束此生,划开天地半空声。
粉身碎骨非儿戏,要向人间报太平。
他父亲听了后高兴地说:“写得好,写得好!”
这首诗第一句写出了纸爆的外形特征。它是用很多层彩纸裹扎而成。“万”是形容多,“迭”是一层一层的意思。“鸾笺”,彩色的纸。
第二句是写纸爆爆炸时的情景和威力:火光像电闪,划破天地;声音像雷霆,响彻云霄。
第三、四句是说,纸爆的粉身碎骨可不是单单为了儿童的戏闹,而是为了向人们报告天下太平。
这首诗前两句用了夸张的手法。
比如第一句的“万迭”,纸爆用彩纸层层紧裹,但并非要万层,“万迭”就是夸张的说法。
第二句的“划开天地”也是夸张。纸爆在半空中一响,声音固然很大,但也并非能“划开天地”。后两句用了比拟手法,表面上写的是纸爆,实际上是在写自己的抱负,表现了诗人“粉身碎骨”“向人间报太平”的理想和信念。
饮驴图
白头一老子,骑驴去饮水。
岸上蹄踏蹄,水边嘴对嘴。
吴小仙,清代江苏人。这首诗是他6岁时写的。
诗题为“饮驴图”,说明这是一首题画诗。题画诗就是在一幅画上题的诗。这种题诗,可以是描绘画面景物的,也可以是根据景物来抒发自己的看法和感情的。不管写什么和怎么写,都不离开画面。
从这首诗来看,小诗人是在描绘画面上景物,诗也像一幅优美的画。一个白发老头子,骑在驴背上,驴在河边上饮水。因为河边高,河水底,所以驴低头喝水时,后蹄紧靠在前蹄的后边,形成了前蹄踏后蹄的样子。驴饮水,要把嘴伸入水中,而水清如镜,也同时映出了水中驴嘴的影子,真像是嘴对嘴一样。
这首诗写得细致逼真,生动有趣,没有对农村生活的熟悉,没有认真的观察,大概是写不出这样的诗来的。
·四时节日篇
春 歌①
杜鹃竹里鸣,梅花落满道②。
燕女游春月,罗裳曳芳草③。
【注释】
①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的《子夜四时歌》。《子夜四时歌》属南朝乐府民歌,是一种歌唱四时的曲调,包括春歌、夏歌各20首、秋歌18首、冬歌17首,共75首。这里选的是春歌中的一首。
②杜鹃:鸟名,也叫子规、杜宇。本名鹃,相传为古蜀帝杜宇之魂所化,因此叫杜鹃。
③燕女:指燕地的女子。罗裳:丝织的裙子。曳:拖,牵引。芳草:香草。
【简评】
这是一首描写少女游春的诗。前两句写春日景色:杜鹃从竹林中传出阵阵啼声,梅花随风飘荡落满了林间小道。写得有声有色,渲染了春游的环境、气氛。后两句写春游情状,“罗裳曳芳草”一句,把女子春游的情态写活了,她们的轻捷步履、笑语歌声,读者可于想像中得之。
城东早春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①。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②。
【注释】
①清景:春天清丽明朗的景色。这两句是说,诗人要欣赏、描绘清丽的景色,最好在最富诗情画意的早春季节,这时绿柳才吐出黄色嫩芽,颜色还有一半不匀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