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传统语典
27177000000036

第36章 语典故事篇(6)

明代弘治年间,有一位叫知通的和尚,他饱读诗书,云游四海。一天,他来到苏州,看看日将西落,但身上银两已用尽,腹中饥肠辘辘,正愁没有吃饭的地方,忽见一酒馆门开着,里面坐着一书生模样打扮的人正在喝酒。

知通走上前去,在书生面前落座,然后吩咐店小二:“再来一副碗筷。”

一会儿,碗筷上来了,知通和尚向书生友好地点点头,然后又像老朋友一样举起酒杯:“来,喝!”

书生似乎并不介意,便和知通和尚对饮起来。酒过三杯,书生说:“我并不认识你,你为什么要跟我喝酒?”

知通和尚笑笑,吟出一上联:

四大皆空,喝几杯何分你我?

书生吟道:

两头是路,过片刻各自东西。

两人喝得高兴,便各自道出姓名,知通和尚这才晓得对坐的书生是名扬四海的大才子唐伯虎。

二人直喝到月上中天,然后找了一家旅店住下,当沐浴完毕,知通和尚钻进被窝时,唐伯虎来了雅兴,顺口吟出上联:

僧眠锦被,万花丛中一葫芦;

这“万花丛中”指的是指绣在锦被上的花,“葫芦”是指知通和尚的光头。知通和尚也不示弱,随即吟出下联:

女对青铜,半亩塘中双菡萏。

联中“青铜”、“半亩塘”均指“镜子”。可见知通和尚才思相当敏捷。

次日,二人又结伴游山。路上,见一老翁担柴而过,知通和尚便出上联:

此木为柴山山出;

唐伯虎顺口说道:

因火为烟夕夕多。

联语为拆字对,“此”与“木”和为“柴”,“山”与“山”合为“出”,“因”与“火”合为“烟”,“夕”与“夕”合为“多”。“山山”与“夕夕”又为叠词。

二人相视而笑,走进山里,见一泉清澈见底,有泉水汩汩流出,知通和尚便吟出上联:

白水作泉日日昌;

这亦是拆字联“白”与“水”合为“泉”,“日”与“日”合为“昌”,“日日”为叠词。

唐伯虎对道:

女家即嫁可可哥。

“女”、“家”合为“嫁”,“可”、“可”合为“哥”,“可可”亦为叠词,堪称妙对。

傍晚时分,二人又回旅店,少不了下棋饮酒,唐伯虎又吟出上联:

围棋饮酒,一着一酌;

知通和尚对道:

听漏观书,五更五经。

这时,院中有鸡在叫,并有鸡从鸡罩中跑出,唐伯虎吟道:

鸡罩罩鸡,鸡罩破,罩破鸡飞;

知通和尚稍一沉思,便对出下联:

马笼笼马,马笼松,笼松马走。

此后,二人便结为朋友,一时传为佳话。

茶酒联趣

民国时期,福建泉州有一位富商,在市北角建了一座茶楼,因地方较偏僻,来喝茶的人不多。

后有人给富商出个主意,让富商请人为茶楼题了一条向顾客征求下联的上联,悬挂在茶楼门口,并夸下海口,有能对出下联者,到茶楼白喝茶一年,还赠特等好茶十斤。悬挂的上联是: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

这副上联挂出后,果然有不少文人墨客前来茶楼品茶对句,但始终没有妙句对出,不过,茶楼生意确实红火起来。

一天,一位学者装束的人走进茶楼,问:“哪位是老板?”

此时恰巧富商在座,忙迎上前来,问:“先生有何吩咐?”

学者装束的人说:“老板挂联求对,赏赐可是当真?”

富商说:“绝无戏言。”

学者装束的人说:“好!”然后要来纸笔,一挥而就: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

对句一气呵成,与上联相映成趣,富商连连称妙,忙吩咐手下人去准备茶酒。

孙行者与祖冲之

1932年,国学大师、现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教授主持清华大学入学考试,在国文试卷上加了一道对联题,出联是:

孙行者。

此题大出众考生意料之外,许多考生只好胡对一通,有对“猪八戒”的,有对“唐三藏”的,甚至有人一气之下对了个“王八蛋”。

一位名山刘子钦的考生对了个“胡适之”,得了满分。胡适之即胡适,当时大名鼎鼎的文化名人。此对中,“胡”对“孙”为谐音借对,暗指猢狲。

还有一个对“王引之”的,也得了高分。王引之,清代乾嘉年间的著名学者,高邮人,与其父王念孙世称“高邮王氏父子”。

但陈寅恪的标准答案据说是“祖冲之”。这副对联是:

孙行者;

祖冲之。

好一个千古绝对!“祖”对“孙”,姓氏对姓氏,又是辈份上的名字对;“冲”对“行”,动词对动词;“之”对“者”,文言虚词相对。真乃天造地设,无懈可击。有好事者为此捏了两句诗,曰:

天生一个孙行者,

地生一个祖冲之。

陈寅恪先生主考出对一事,未料竟引发了一场风波。当时很多人议论纷纷,指责陈先生要学生做对子是复古,开历史的倒车。陈寅恪只得出来答辩,指出做对子最易测试学生对中文的理解程度。一副对联虽寥寥数字,但已包含有关词性的知识,以及平仄虚实的运用。

天下太贫

清末民初,进步文人刘师亮与写《厚黑学》的李宗吾,可算是“四川双杰”。刘师亮当过塾师、讼师,经过商,是一个怀才不遇又嫉恶如仇的怪才。刘的拿手好戏是对联与竹枝词,他以此为武器,讽时骂世,嘲官斥吏,作品传颂一时。

刘师亮一副四字短联,堪称千古绝对:

民国万税;

天下太贫。

民国时期,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老百姓生活却一贫如洗,官方却又常喊“民国万岁”,宣言“天下太平”。

刘师亮这副对联,就地取材顺手接过两句官方口号,运用谐音手法,将“岁”字改成“税”字,将“平”字改成“贫”,顿时化褒为贬,一语道破了“民国万岁”背后的实质,撕破了“天下太平”的画皮。

宫花寂寞红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古代帝王的三宫六院,既不知造就了多少怨妇,也恐怕埋没了不少有才华的女子。不过,偶尔从皇宫深处,也传出一些幽怨的诗联故事,如“红叶题诗”之类,让后人不胜感慨。

金国第四代皇帝金章宗,有一名妃子叫李妃,是个才女。一天,章宗和李妃在一个小公园内游玩,两人露坐在一个小土坡上。章宗灵感来潮,忽得一上联:

二人土上坐;

这是个拆字对句。“二人”置“土”字上即为一“坐”字。又符合当时的情景。李妃稍一思索,对出下联:

一月日边明。

李妃运用的也是拆字法。一“月”置于“日”边即成“明”字。同时,她这个对句寓意双关。“月”喻自己,“日”比喻章宗。爱妃伴君王,自然是明月伴日,可不是一般的小鸟依人哦!

三梳万发齐

明代永乐年间,靖安县知县俞益招觅书吏,一位叫况钟的青年书生前来应试。县令扇着胡子出了一个上联:

一扇千须动;

这个出句表面上讲扇扇,实际上一语双关,包含着“号令百姓”的意思。看起来容易,也不易对好。但况钟沉着应对:

三梳万发齐。

对句以“梳发”为题,与“扇扇”比较般配。同时,这“梳发”也是个比喻,隐含着“治理天下”的意思,表现了远大的抱负。

后来,况钟出任苏州知府,他大力改革弊政,削减重赋,设仓济农,兴修水利。尤致力于整顿纲纪,秉公执法,平反冤狱,除暴安良,深得人心,被称为“况青天”。

任期满时,民众两万余人乞求留下,感动朝廷,皇上下诏留任。况公在任13年,积劳成疾,病故于任所。况钟为官,真正做到了“三梳万发齐”。

嫉妒出诗人

古人有“愤怒出诗人”、“哀怨起骚人”的说法,其实,嫉妒也能出诗人。

明弘治进士、南京户部尚书边贡讨了好几个小老婆,他的夫人胡氏十分嫉妒恼火。一天,有一位客人拜访边贡,正好碰着胡氏因吃醋在家里发无名火,便开玩笑地出了一个上联:

讨小老嫂恼;

这个出句有个特点:五个字连续同韵,读起来像绕口令。胡氏闻声应对道:

想娘狂郎忙。

胡氏的对句也是五字连续同韵。“娘”作少女、姑娘讲。上联生动刻画了胡氏不满丈夫讨小的恼怒之态;下联针锋相对,把边贡好色思淫的丑态也和盘托出,读后确实让人解颐。

哥哥你错矣

相传,清代某年科举考试,作文的题目叫:“昧昧我思之。”这句话的大意是让我认真思考。有个不学无术的考生,将“昧昧”误作为“妹妹”,便以“妹妹我思之”大做文章。

主考官批阅时肚子都笑痛了,他在标题下又批了一句话:“哥哥你错矣!”

这恰好成了一副妙联:

妹妹我思之;

哥哥你错矣!

骂出来的对联

黄照临,号碧川,清中叶湖南澧县人,主持过澧阳书院,是个很有才学的人。碧川少时,一次看见几个小孩子用锄头在一堆乱瓦中挖青蛙,忽得一句:

娃挖蛙出瓦;

久思无对,只好作罢。20年后,他担任陕西某县知县,一天骑马不小心踏进了路边的麻田。麻田主人是一个老妈子,狠狠骂了他一顿。这一骂,倒把他20年没有对出的下联“骂”出来了:

妈骂马吃麻。

这是一副很有生活气息的对联。它的特别之处是上下联各有四字声韵完全相同,仅仅是声调有所不同。而且,上联四字与下联四字也是同韵!

养鸭将军

清代咸丰年间,一位武将叫陈海鹏,字程初,以提督练兵居长沙。其地邻近湘江,引水辟为内河,称为新河,他在河里养了许多鸭子。

一次,旧友来访,他便杀鸭招待。有人以此事为题,写了这么一副对联:

欲吃新河鸭;

须交陈海鹏。

联语纯粹是开玩笑式的大白话,但细细看去,对仗却非常工整。“新河鸭”对“陈海鹏”简直对绝了。

后来,陈海鹏去世了,他的孙子继承爷爷的事业,继续放鸭。又有人在上联的基础上续了一字:

欲吃新河鸭子;

须交陈海鹏孙。

空门不用关

佛教和佛门对联,往往理过乎辞,非常乏味。不过,佛联中也有清新可诵的,如题于福建福州著名佛教圣地涌泉寺山门的一副对联:

净地何须扫;

空门不用关。

这副山门对联平白如话,意蕴深刻,在华夏众多名刹古寺对联中堪称佼佼。“净地”、“空门”,都是佛教用语。“净地”指佛教“净土”,本来就干净无垢,何须打扫?“空门”即佛门,四大皆空,如去如来,无遮无碍,关它干啥?

同时,这“净地”、“空门”又一语双关,也是写实。寺内一般是干干净净,当然是“净地”。进出寺庙有一个山门,但这山门并无门,只是一个通道,因此是“空门”。“净地”与“空门”,虚虚实实,融常理、禅理、哲理于一体,通俗易懂,对仗工妙。

穷人的另类春联

春联,一般是充满喜庆和吉祥的,不过也并非全是这样。对联史上,有正版春联,也有另类春联。一副清代佚名题于云南某地村口社庙春联,其“另类”就更加让人玩味:

咦,哪里放炮?

哦,他们过年!

这副对联形式比较特别,上、下联像两个人在说话,一问一答,讲过年的事儿。过年本来是全民的节日,是不分高低贵贱的。可是从这副对联里,隐约感到下层的贫苦大众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他们被剥夺了真正过年的权力,只能听一听别人过年的炮声而已。

还有一位古时穷书生的春联,似乎就更加凄惨戚戚了:

人穷双月少;

衣破半风多。

既然是书生,再穷困潦倒,也不忘要咬文嚼字一番。双月,“朋”也,“双月少”,就是朋友少;“半风”,繁体写作“半餿”,即“虱”字。“半风多”就是虱子多。衣服太破烂了,以至虱子繁生!

三星白兰地

相传民国初年,重庆有一酒家,在门口放一瓶“三星牌”白兰地酒,并出一上联征对:

三星白兰地;

对者非常多,最后中奖的是一位青年的一比下联:

五月黄梅天。

这是一副绝妙无情对。上联与下联毫不相干,但字面上字字绝对。“黄梅天”,五六月间为梅雨季节,叫“黄梅天”。

有好事者将这副对联上下颠倒,联尾停顿,各加一字,成为如下一联:

五月黄梅天,湿;

三星白兰地,干!

以“干”对“湿”,反义词相对。同时,“干”字双关,又是“干杯”的意思。

数字联新绝唱

1953年,中国科学院组织出国考察团,由著名科学家钱三强任团长。成员有华罗庚、张钰哲、赵九章、朱冼等人。途中闲暇无事,华老出上联一则:

三强韩魏赵;

大家想了许久,都不知对什么好。还是华老不慌不忙自己对出下联:

九章勾股弦。

这里的“三强”明说是战国时期韩、赵、魏三个强国,却又隐语着代表团团长钱三强同志的名字,这就不仅要解决数字联的传统困难,而且要求在下联中嵌入另一位科学家的名字。

下联“九章”既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又恰好是代表团另一位成员、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华老的妙对使满座为之倾倒。

刘凤诰妙联祝寿

刘凤诰,江西萍乡人,乾隆年间进士。从小就才名远播,被誉为“江西大器”。他擅长对联,有“对联探花”之称。

刘凤诰有一次给一位乡里老翁写寿联,先问老人的生辰,回答说:十一月十一日。刘凤诰便随手将这生辰日子写到了纸上:

十一月十一日。

旁人都大吃一惊:这是什么寿联?看你下联怎么写下去!

刘凤诰对大家的惊谔表情没有理会,他又问老人高寿几何?回答说:八十大寿。他于是马上续出下联:

八千春八千秋。

这个下联简直是太好了,扭转了乾坤。“八千春八千秋”,典出《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老人实际上是八十岁,写“八千春八千秋”,是不是太夸张了?当然不是,祝寿是不怕夸张的,通常如“寿比南山”也是夸张的说法。

寡人在此

一日,乾隆在京郊微服私访,看见一户人家门上贴有这样一副对联:

家有万金不富;

膝下五子无儿。

横批:寡人在此。

这副对联从表面上看,完全是自相矛盾。乾隆看了如坠云雾,便派人去问个清楚。

一问,才知这屋里仅住着一位老妇人,老妇人生了10个女儿,女儿叫“千金”,十个就有“万金”。这个“万金”不是钱财,当然不富。

民间称“郎为半子”,老妇人十个女婿合起来就是“五子”。但女婿毕竟不是亲子,所以还是“无儿”。女儿都嫁出去了,老伴也死了,这位老妇人孤身一人住在这里,这就是所谓的“寡人在此”!

顶上功夫

理发店趣联很多,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太平天国首领石达开那副: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有几;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又有太平天国首领樊云山题理发店联:

挥舞双拳,打遍天下英雄,莫敢回手;

运动寸铁,削平宇内豪杰,谁不低头!

两联都堪称豪气干云,不过如要说短小精悍、脍炙人口,则是如下一副:

虽为毫发技艺;

确是顶上功夫。

这副对联看似简单,却极具艺术性和哲理性。“顶上功夫”既是实话实说,又一语双关。理发本来是极平凡的丑小鸭,一下变成了高贵的天鹅。作者生花妙笔,也可算是“顶上功夫”!

对不起中华民国

袁世凯死后,其中有佚名的一副讽挽联:

袁世凯千古;

中华民国万岁。

这副对联,从结构上看,应该是“袁世凯”对“中华民国”,“千古”对“万岁”。但“袁世凯”与“中华民国”字数不等,根本不对。

这是为什么呢?是作者不懂对联吗?当然不是。原来作者的意思是:袁世凯是窃国大盗,他“对不起”中华民国!

重庆成都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元旦,在南京夫子庙六朝居贴出了这样一副对联:

中国捷克日本;

南京重庆成都。

上联列举三个国家。“捷克”,即原捷克斯洛伐克,既是国名,又一语双关,释意为“战胜、打败”。下联为国内三个城市名,“重庆成都”,一语双关,意思是“重新庆祝成为首都”。

抗战开始后,首府南京一度被日本攻克,国民党被迫迁都重庆,把重庆叫“陪都”。现在中国“捷克”(打败了)日本,南京失而复得,当然是“重庆成都”了。

当时,据说《重庆日报》还征过这样一副上联:

四川成都,重庆新中国;

很快征得下联:

三岛归化,永宁太平洋。

“三岛”指日本。“归化”“永宁”都是地名,又一语双关。

这两副对联都巧妙地概括了史实,表达中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之后的扬眉吐气,是历史的最好见证。

农妇索联

宋代书生贾仁赴京赶考,正是炎热夏天,途中向一村妇讨茶喝。村妇出了一个上联向他索对:

饥鸡盗稻童筒打。

这个出句用四个名词--鸡、稻、童、筒,一个形容词--饥,两个动词--盗、打,极简略又生动地描述了一个生活场面:饿慌了的鸡偷食谷子,一个小孩用竹筒追打。

而且,这七个字有三对谐音:“饥”与“鸡”,盗”与“稻”,“童”与“筒”。看来,这个出句很有难度,不易对上。

但贾仁怎甘示弱?就坐在茶亭里冥思苦想。忽然,他看见茶亭的梁上趴着一只老鼠,有人咳嗽一声,老鼠便吓跑了。贾仁从中得到灵感,对句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