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国学句典全读本
27178700000054

第54章 语典故事(2)

元代江南有个大才子叫赵孟■,是继苏东坡之后诗文书画无所不能的全才,他的楷书被称为“赵体”,对明清书法的影响很大。他的妻子叫管道升,是个才女,善画竹,著有《墨竹谱》传世,对后人学画竹大有裨益。

赵孟■官运亨通,一朝得志,年近五十了却慕恋年轻漂亮的女孩子。当时名士纳妾成风,赵孟■也不甘寂寞想纳妾。他不好向妻子明说,便作了首小词给妻子示意:我为学士,你做夫人,岂不闻王学士有桃叶、桃根,苏学士有朝云、暮云。我便多娶几个吴姬、越女无过分,你年纪已四旬,只管占住玉堂春。

他妻子看后便写了一首《我侬词》: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赵孟■得词,便停止了纳妾的念头。

■缅伯高千里送鹅毛

相传,唐朝贞观年间,云南土司缅氏为了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特派部属缅伯高带了一批礼物和一只长得十分可爱的白天鹅去京城朝见唐太宗。

一路上缅伯高对白天鹅精心照料,谁知路经沔阳时,他给天鹅洗浴,偶一失慎,竟让天鹅飞跑了,只落下一根小小的鹅毛。

这可把他急坏了。后来,他只好硬着头皮把这根鹅毛用锦缎包好,并写了一首诗再去见唐太宗。诗云:

天鹅贡唐朝,山高路远遥。沔阳湖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唐天子,请饶缅伯高。礼轻情义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看了这首诗,觉得情真意切,说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果然未加责罚,还赏赐了他。后来,缅伯高的打油诗一流传,便形成了一句成语: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

■蒲松龄补诗

相传,蒲松龄早年流落苏北宝应,身无分文,只好挂牌行医糊口。一次,他为县太爷治好了病,县太爷送了块“圣手时医”的匾给他表示感谢。谁知此事,一传十,十传百,后竟误为“圣手诗医”。

此种传闻,触怒了当地一班儒生:这副寒酸相,竟然能医“诗病”,他有多大学问?儒生们便蜂拥而来发难,宣称蒲松龄如稍有差错,就要摘掉他的头衔,赶出宝应。

有一天,几个秀才相邀前去拜访蒲松龄。刚一见面,其中一个嬉皮笑脸地拱拱手道:“听说先生号称诗医,学生觅得小诗四句,请圣手不吝赐教!”说完,递上一纸。

蒲松龄接过一看,原来是一首人生四件喜事的五言绝句:“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蒲松龄眉头一皱,计从心起,当即在接过的纸上写下八个大字:“此诗宜补,方有起色!”

众秀才一看,哄笑起来:“诗文哪有吃补药的?”

蒲松龄哈哈一笑,道:“首句补‘十年’,二句补‘千里’,三句补‘和尚’,末句补‘老童’,诸位意下如何?”

众秀才一想,吃了“补药”的诗就成了“十年久旱逢甘雨,千里他乡遇故知;和尚洞房花浊夜,老童金榜题名时”。又反复仔细一想,头两句加以“十年”“千里”数量短语作状语,强化了旱灾的持久性和他乡的遥远,后两句加上主语“和尚”“老童”,格外增添了洞房之夜与金榜题名的喜悦之情。众秀才仔细琢磨,不得不佩服“医”得高明。

■两板夹西瓜

唐德宗贞元年间,新科进士、散文家、哲学家李翱执法严明,不徇私情,刚正不阿。有一次,一人控告一个和尚大放高利贷,逼得欠债者家破人亡。李翱看过状子,便传和尚问询。刚上堂时,和尚极力为自己辩护,但在传唤人证、物证后,和尚还是千方百计为自己开脱。李翱认为和尚的行为,有违一个出家人的初衷,便气愤地写下了判词:上岁童子,二十受戒。君王不朝,父母不拜。口称贫僧,有钱放债。量决十下,牒出东界。

和尚受责十大板后,又被戴枷示众,驱逐出城。此事一时轰动全城,招来许多人围观。有位老人听说后,对和尚的行为感到非常气愤,便拿起手中的拐杖,一边敲和尚光秃秃的脑袋,一边吟道:知法却犯法,出家又带枷。两块无情板,夹个大西瓜。

木匠顺口成章,通俗诙谐,博得众人赞赏。

■拣粪老农戏官员

从前,有一个官员和一个拣粪老农同船过渡。官员自恃文墨横溢,便想在拣粪老农面前炫耀一下,于是对拣粪老农说:“同舟共济,对子来戏。我们相逢难得,不妨各作一首诗,解解闷倦。诗的要求是七言四句,其中有三字同头,三字同旁,首尾融贯连锁,且要符合各自的身份。谁吟咏不当,谁付渡钱;若都能对上,本人除支付渡钱外,还备办酒席一桌,与诸位共饮。”

官员首先摇头晃脑地开腔:

三字同头官宦家,三字同旁绫绸纱。

若非当朝官宦家,岂可穿上绫绸纱?

轮到拣粪老农了,他看了看官员,又瞧瞧自己的粪桶,泰然自若地吟起来:

三字同头屎尿屁,三字同旁谋诡计。

若非当船屎尿屁,谁人愿意谋诡计?

官员明知被嘲讽,也只能懊恼无语。吟诗完毕,船已靠岸,官员因许诺在先,只得付了船钱,又办了一桌酒席。

■纪晓岚巧改《凉州词》

纪晓岚非常喜欢王之涣的名诗《凉州词》。一次乾隆命他在折扇上题字,他就题了《凉州词》,由于太激动,竟把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字漏写了。

乾隆借故佯装大怒,说他有“欺君之罪”,要把他处死。纪晓岚急中生智,赶紧解释说:“万岁息怒,臣是用王之涣的原诗改填的一阕新词。”于是念道: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

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

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乾隆见他机智,虽属狡辩,却也辩得有理,就免了他的死罪。

■回文诗

回文是汉语特有的一种使用词序回环往复的修辞方法,文体上称之为“回文体”。而回文诗是一种按一定法则将字词排列成文,回环往复都能诵读的诗。这种诗的形式变化无穷,非常活泼。能上下颠倒读,能顺读倒读,能斜读,能交互读。只要循着规律读,都能读成优美的诗篇。

苏轼有《题金山寺》回文七律一首,历来传诵。诗曰: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晚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相传,有一位出门在外的丈夫,忆念家里妻子,特写了一封家书,其中有一首回文诗。诗曰:

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

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

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

妻子收到信后,将此信颠倒过来抄了一遍,又托人捎给外出的丈夫,成了妻子思念丈夫、儿子思念父亲的诗了,读作:

儿忆父兮妻忆夫,寂寥长守夜灯孤。

迟回寄雁无音讯,久别离人阻路途。

诗韵和成难下笔,酒杯一酌怕空壶。

知心几见曾来往,水隔山遥望眼枯。

此回文诗,读之流畅,切情切景,非常难得。

■赶考相公不识孔子庙

相传,古时候有两位相公进京赶考,途中遇雨,便躲进一座庙门下暂避。庙门上挂着两个字的题额,一人念道是“文朝”,另一人说是“丈庙”(“庙”繁体写作“廟”),二人争论不休。

此时方丈走了出来,问明为何争执,便作了一首打油诗:

文朝丈庙两相异,吾到东庄去化齐。

你们不是孔天子,我也不是苏东皮。

两位进京赶考的相公,竟不识“文庙”(孔子庙)二字,真是滑稽。方丈故意把“化斋”说成“化齐”“夫子”说成“天子”“东坡”说成“东皮”,借以嘲笑两位读错字的相公。

■颠倒诗讽翰林

相传,秦朝有个高一丈三尺的巨人叫阮翁仲,始皇曾命他出征过匈奴,威风了得。他死后为他铸成了铜像,立于咸阳宫外守大门。后称铜像、石像为“翁仲”。

有趣的是,乾隆时,有位翰林,奉旨撰写墓志铭,竟把“翁仲”错写成“仲翁”,乾隆皇帝不高兴了,就把这位翰林贬到山西作“通判”。临行前,乾隆还送他一首诗:

翁仲如何说仲翁,十年窗下欠夫工。

从今不许归林翰,贬尔山西作判通。

那位翰林误记写成“仲翁”,因此遭贬。皇帝赋诗,故意把“工夫”、“翰林”、“通判”都颠倒着说,讽刺那位翰林不学无术,虽不免过甚,却也风趣警人。

■换序诗

换序诗,指的是调换现成诗词作品的句子顺序,使之具有新的意义而形成一首新诗。换序诗的功夫,就在于别出心裁,翻出新意。

据说,南宋才子莫子山,一日登山,见景致宜人,庙宇清静,不禁脱口吟出唐人李涉七绝一首: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见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诗吟罢,果逢僧,主持邀他一叙。然而言谈间,口口声声向他索钱,俗不可耐,莫子山便夺笔在墙上挥写一绝:

又得浮生半日闲,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见竹院逢僧话,终日昏昏醉梦间。

首尾互换,诗意突变。原诗说本来心绪不好,“昏昏醉梦间”“逢僧话”之后,心情阴转晴,清闲起来。新的换序诗说,本来心情闲适,因“逢僧话”,心情反而“昏昏醉梦间”。

■下里巴人的打油诗

打油诗是旧体诗的一种,即俳谐体诗。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不拘于平仄韵律。相传为唐代郡人张打油所创。明杨慎《升庵外集》载,唐代张打油《雪》诗中有“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笼。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之句。所用都是俚语,且颇为诙谐。后人将这类诗歌称为“打油诗”。

打油诗属于下里巴人之类的作品,多由触景而作,不注重修饰,形式活泼动人,通俗而朴实,易于读者接受喜爱。比如张打油的另一首打油诗:

六出飘飘降九霄,街前街后尽琼瑶。

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

头两句颇有诗味,“六出”即雪花呈六角形。后面几句虽然俗气,但快口说出,一气呵成,也还不错。

■神智体诗

神智体是近乎谜语的诗体,亦称“形意诗”“谜象诗”,是“以意境作画写字,悟人悟己的一种修养学问”。以意写图使人自悟,因其设想新奇,能神智,故称神智体。其特征是字形的变化,靠字形大小、粗细、长短、排列疏密、笔画增损、缺笔、位置高低、正反、颠倒、欹侧、反书、拆借,偏旁的粗细文字变形等方法形成异常外观,还可借颜色的变化来显示诗的奇巧设计,是“以形见义”表意功能异化与延伸。

有一首神智体诗,写作:

凤凤

泉泉泉

山山山

水水水水

仙仙仙仙仙仙仙仙

湖湖湖湖湖

海海海海

为朋友

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

江河

川(四个倒着的川字)

该诗读作:

一龙二凤镇三泉,

三山四水会八仙。

五湖四海为朋友,

久走江河到四川。

其中以“正”(三个“泉”字正写)谐“镇”,“九”(九个“走”字)谐“久”,“倒”(四个“川”字倒写)谐“到”。

■王刚中作诗成全二人

探花王刚中为御史,出巡福建,有书生张松茂与邻女金媚兰私通,被送到官府。王刚中一看二人外貌,都是眉清目秀、举止儒雅,不像是放荡奸邪的小人,便有心成全二人,便问道:“你俩会作诗吗?”张、金二人听了这句有些莫名其妙的问话,都赶紧点了点头。

王刚中指着堂前檐下蜘蛛网上悬着的一只蝴蝶,对张松茂说:“如能以此为诗,本官便可免尔等之罪。”话刚说完,就听张松茂吟道:

只因禀性太癫狂,游遍花丛觅芳香。

今日投入罗网里,脱身迅藉探花郎。

王刚中又指着门口的珠帘子对金媚兰说:“你也以此为题赋诗一首吧。”金媚兰略加思索,随即念道:

绿筠劈成条条直,红线相连眼眼齐。

只为如花成片断,遂令失节致参差。

王刚中听罢,不觉击节赞叹。见他二人郎才女貌,年龄相当,便提笔写判词道:

佳人才子两相宜,致富端由祸所基。

判作夫妻永偕老,不劳钻穴窥于隙。

■不知肥瘦今如何

旧时一人客居京城做官数年,多年未回家。秋去冬将来时,其妻寄来寒衣,并附诗一首如下:

情同牛女隔天河,又喜秋冬得一过。

岁岁寄郎身上衣,丝丝是妾手中活。

剪声自觉和肠断,针脚那能抵泪多。

长短只依当年体,不知肥瘦今如何?

这老官看了此诗,放声大哭半个时辰,之后就辞官回家了。

■朱元璋续诗

相传,朱元璋有一次微服出巡,在金陵(今南京市)郊外,遇到参加进士考试的众举人正在候船。

有一个举人看到远处的燕子矶诗,便即兴作了一句诗:燕子矶兮一秤砣。

众举人听后大加赞赏,但这位举人想了好久,也没有续上下句。朱元璋见状,不觉暗笑,略加思索对众人说:“待我试续几句。”当即接吟道:

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杆又如何。

天边弯月是挂钩,称我江山有几多。

朱元璋视江山为己物,此时已经显露出帝王的霸气。

■欧阳修妙讽酸秀才

宋朝有一富家子弟,平日以“诗才”自居,大家都叫他“酸秀才”。酸秀才自命不凡。他不远千里,风尘仆仆,想找文学家欧阳修比试比试。

行至途中,酸秀才见路旁有棵大树,便吟道:路旁一古树,两朵大丫杈。只吟了这两句,就没有下文了。

此时,恰好欧阳修路过听到了,顺口替他续了两句:未结黄金果,先开白玉花。

酸秀才听后,连连称好。两人结伴沿湖而行,见湖面有群鹅在戏水,酸秀才想挽回点面子,于是又吟道:远看一群鹅,一棒打下河。纯属打油诗,可笑的是,吟到这里,他又接不下去了,酸秀才急得抓耳挠腮。欧阳修微微一笑,替他续道:白翼分清水,红掌踏绿波。

酸秀才一听暗暗敬佩,连连拱手道:“老兄也会吟诗,那就同去访访欧阳修吧!”

于是二人来到渡口,上了船,酸秀才诗兴又发,吟道:二人同登舟,去访欧阳修。欧阳修忍俊不禁,哈哈大笑着说:“修已知道你,你却不知修(羞)。”

欧阳修的一句“你却不知修”,巧妙之极:既说酸秀才你还不知道我就是欧阳修,又戏讽酸秀才不知道羞耻。“修”谐“羞”音。

■书生作词祭鸡

有一个书生,平时喜欢养鸡取乐。一天早晨起来喂鸡,发现鸡已经死在了鸡棚里。他提起鸡端详多时,搞摸不清是怎么死的。转念一想,既然鸡已死,就该饱食一顿,何苦为鸡的死而发愣呢?他随即唤来妻子,让她把鸡烹来下酒。

待鸡炖好后,书生正准备举箸时,骤地想起鸡死得不明不白,理当祭奠一番,于是思考片刻,喃喃有声,其词曰:

声也其鸣喈喈,死也岂无葬埋?

以我肚腹,作你棺材。

呜呼哀哉,酱油拿来!

■月舟和尚以诗洗冤

明朝正德年间,苏州有个月舟和尚,涉嫌奸污行为。审案的知县听说他会诗,就以《鹤》为题要他咏诗。月舟和尚提笔写道:

素身洁白顶圆珠,曾伴山人入太虚。

昨夜藕花池畔过,鹭鸶冤却我偷鱼。

诗中,月舟和尚用类比为自己开脱。我早已当和尚(仙鹤)了,昨晚只是从女子卧房边上(藕花池畔)经过,怎么说我偷人(偷鱼)了。鱼和花,在古代常作女体的象征,而且“藕”“偶”谐音双关。意思是说,我对“花”和“鱼”只限于爱慕,没有偷窃,“论迹不论心,论心天下无完人”。知县看了,当然释放了他。

■对御歌

唐末五代时有位睡仙——陈抟老祖,在中国道教史上占有极重要地位。陈氏笃好养生,他把高道何昌一的锁鼻术和自家气功配合修炼,终于炼成了高深“蛰龙法”——睡功。陈氏睡功奇异,他数日不动、不饮、不食,脉搏无息,但面部潮红,“至人本无梦,其梦则游仙,真人亦无睡,睡则涉云烟。炉中常存药,壶中别有天,欲知睡梦里,人间第一玄”。

传说周世宗怀疑他有异志,把他关在房中考察,一个月后陈抟仍在熟睡中,他为解除周世宗的怀疑,进《对御歌》一首,歌曰:

臣爱睡,臣爱睡,不卧毡,不盖被。片石枕头,蓑衣铺地。震雷掣电鬼神惊,臣当其时正酣睡。闲思张良,闷想范蠡,说甚孟德,休言刘备。三四君子,只是争些闲气,怎如臣:向青山顶上,白云堆里,展开眉头,解放肚皮,且一觉睡,管甚玉兔东升,红轮西坠。

■徐文长巧对“招婿诗”

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县城一户大人家为小姐招亲,主人书香门第,为求才子,于是挂诗招婿。其诗曰:

我有一女名二乔,三从四德体窈窕。

五村六镇七乡里,可谓八九十分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