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国学句典全读本
27178700000064

第64章 语典故事(12)

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他的这副上联用的是对联中的“拆字格”的形式,将冻字拆成“东”字加两点,将“洒”字拆成西字加三点,非常巧妙。他的上联刚刚说出来,正在一旁的蒋焘接着说道:

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满座宾客见此下联拆“切分”二字,妙语双关,理趣天然,无不叹服。

■穷教师祝寿,气昏县长

湖北某县有一县长为庆寿印发请柬一万多张,散发全县,号召百姓“自愿送礼”,弄得全县怨声载道。

有位穷教师接到请柬后,虽然身无分文,却欣然如期前往。在酒宴上,来宾送的都是贵重贺礼,唯有穷教师端坐椅上,面带冷笑,纹丝不动。待县长管家来催礼时,穷老师才从才从衣袋里掏出一卷红纸,高声说:“县长大人做寿,敝人无所奉献,这里有对联一副,权当贺礼。”

说罢,便当众念道:

大老爷做生,金也要,银也要,红白一起抓,不分南北

小弟子该死,谷未熟,麦未熟,青黄两不接,哪有东西

穷教师念完对联扬长而去,县长当场气昏。

■朱先生三个牛头

相传,在某年春节将要到来之际,祝枝山到杭州游玩,见许多人家的门上贴两个红纸条儿,而不写文字(这是取全年无事之意),祝枝山一时高兴,就挥笔在这些纸条上写上了吉祥如意的对联。

不料,这一举动得罪了本城显贵徐某。徐某觉得这是祝枝山在卖弄才华,不把杭州的文人学士放在眼里,于是徐某邀集杭州文人学士,从中选出三人,要和祝枝山对句,一试高下。祝枝山本无此意,觉得冤枉,便答应了。

第一人首先出句:

屋北鹿独宿

五字同韵。祝枝山对:

溪西鸡齐啼

第二人见没难住祝,踌蹒满志地又出个上联: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祝枝山又是脱口而出:

麻姑吃蘑菇,蘑菇鲜,麻姑仙

第三人接着出句:

大太夫半节人体

前三字的下半截都含“人”字,包含对祝枝山的轻蔑之意。祝枝山听说三人中有二人姓朱,便反唇相讥:

朱先生三个牛头

徐某见祝枝山每一对,都对得工整、贴切,不得不佩服他的才学。

■婆媳皆失夫

相传,有一个没学识的财主,花钱买为自己和儿子各买了个进士功名,妻因夫贵,婆媳二人也加封为夫人。

大年三十,为炫耀门庭,财主家的大门上贴了这样一副对联: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同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皆夫人

邻里看了不顺眼,于是夜里偷偷地在财主家的门联上加了几笔,变成了一副意思完全相反的凶联: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同进土

婆失夫,媳失夫,婆媳皆失夫

第二天,财主出门一看,气得发昏。

■老财主受辱,却无可奈何

祝枝山是明朝的四大才子之一,尤其是书法堪称一绝,很多人都上门求他的字。一年春节,一家姓钱的老财主特登门拜访,请祝枝山为自己写春贴。祝枝山对这位老财主平时的做法很是不满,于是便想借此羞辱他一番,于是答应老财主,写两副春贴。

第一副春贴是:

此地安能居住

其人好不悲伤

第二副春贴是: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老财主看后大为恼火,责问祝枝山为何如此咒骂他。祝枝山笑着解释说:“这哪里是咒骂您呢?第一帖应该这样读: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伤。第二帖则为: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老财主明知受辱,却也无可奈何。

■林则徐骑父赶考

清代爱国英雄林则徐,幼年时去应童子试,因人群拥挤,他的父亲就扛着送他进考场。考官见他父子这副样子,开玩笑道:“以父作马”,引起哄堂大笑,弄得林则徐父亲面红耳赤,觉得受了莫大侮辱。谁知,林则徐脱口而出“望子成龙”,满场为之惊叹不已。林则徐的下联既解了父亲的窘迫,又道出了父亲盼儿成材的心情,一时传为佳话。

■愿师匠仆

清代才子李调元能诗善文,才华横溢。一次,他同夫人一起对对子,对好以后,丫鬟说:“夫人出得好,老爷对得妙,何不用羊毫笔写在红绫纸上。”不料丫鬟的这句平常话,却触发了夫人的文思,不觉吟出一句:“羊毫笔写红绫纸……妙!就以这句为联,再请一对。”

李调元说:“这样的随口话,何用对它。”夫人说:“你不要轻看随口话,且试试嘛。”李调元不忍扫了夫人的兴致,寻句来对,不料竟没有一句话合宜。他停下酒杯,思索一会越觉难对,一直到深夜,还是没有对上,只好搁下酒杯不饮了。

第二天,李调元听见丫鬟、匠仆们在一起谈论这件事,他们个个都对出了下联。

丫鬟说:“老爷是天下奇才,没想到被我一句随口语‘羊毫笔写红绫纸’给难倒了,这有什么难的,对‘鹿角杈凉紫罗裙’不就得啦!”

厨子说:“对‘牛鼻索捆青杠柴’也可以嘛。”

轿夫说:“‘虎头靴套麻草鞋’也成。”

书童说:“对‘木扁担挑黑书箱’更好。”

李调元听在耳里,愧在心里。他猛然悟出一个道理:诗发于情,文出于理,对子生于感触。匠仆们之所以都能对得上,是由于他们熟悉生活。想到这里,这位颇负盛名的才子便放下架子,拜匠仆们为师。

■忆当年,谁肯雪中送炭

从前,有个穷秀才,经常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为此,他经常需要向一些亲朋好友借钱。可是,这些人见他如此穷困潦倒,而且考了几次都没有高中,便不愿意借给他,甚至有时还会出言嘲讽。

后来皇天不负有心人,秀才终于高中了。当他的亲朋好友听说他要回家探望,便都备了厚礼,约定某日去攀附巴结。

秀才对此痛恨至极。到了那天,他不但不备酒礼迎,而且还在关着的大门贴上一副对联,拒见这些势利客。对联曰:

忆当年,一贫如洗,缺柴缺米,谁肯雪中送炭

到今朝,独占鳌头,有酒有肉,都来锦上添花

这类对联民间流传甚多,如下面这一副: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远戚近亲,谁肯雪中送炭

所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寇谦续联

寇谦是一位非常有名的道士,在中岳庙修道时,很多人慕名前来拜访,以致常有东西丢失,还影响寇谦修道。于是,道童们就在寇谦修道室门上写了一副对联:

闲人免进

盗者莫来

寇谦看后,觉得这样好是好,但有些不妥,因为进出他修道室的并非都是闲人和盗者,还有不少是贤人志士以及前来找他研究学问的教友。于是,寇谦在这幅对联上又加了几个字,成为:

闲人免进贤人进

盗者莫来道者来

道童们一见续字后的对联都拍手称妙,敬佩寇谦的高明。

■王安石巧对赢婚姻

王安石赴京赶考,在途中看见一家门楼上挂着一只走马灯,上面写着一条上联:

走马灯,灯马走,灯熄马停步

王安石不由脱口而出:“好对,好对。”

这家门楼的主人是马员外,他的一位管家听王安石说要对对联,忙过来打招呼说:“请稍候,待我去禀报员外大人。”

王安石赶考心切,不等员外出来便急急忙忙地走了。

考试结束后,王安石返回故乡,途经马员外大门口时,等候已久的管家笑脸相迎,连声亲切地说:“恭候多时,请进室内,有事求教。”

原来这马员外有一女,才貌出众,但年过二十八,尚未婚配。为此,马员外很是着急,但由于对女儿疼爱有加,不想随随便便就嫁了,于是拟出上联,公开求对,为女儿选一才学富有之士为夫。

王安石了解这一情况后,联想到应试时所见彩旗情景,神态自若地对出了下联:

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

马员外见对得如此工整、贴切,深为满意,授意管家招他为婿。

■清官员对对捍卫祖国尊严

十九世纪末,美、英、法、俄、德、意、奥、日八国联军相互勾结,先后占领了天津和北京,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屈膝求和。议和会上,有个外使阴阳怪气地调唆:“听说中国有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称作对联,现在我出一上联,看你们是否能对出下联?”霎时间,得到了几个联军代表的捧场。那家伙所出上联为:

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作战(戦)

八国联军本以为无人能对此联,想借此羞辱一下清廷。但当时清朝的一位官员昂然对出下联:

伪为人,袭龙衣,魅魑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合手即拿

这副对联是典型的拆字联。上联“骑”字拆开为“奇”和“马”字,“张”拆“长”和“弓”,“琵琶琴瑟”四字上半部分分开即位八个王字,隐喻八国联军;“王王在上”是妄自提高他们的地位,目中无人!而清朝官员巧用“魑魅魍魉”四字皆为鬼字旁,通常泛指妖魔鬼怪之类,借以反击,痛斥八国联军的侵略行径,捍卫祖国的尊严!形式臻于完美,内容针锋相对,联军挑衅者听后,一个个像泄了气的皮球,垂头耷耳,相顾无言。

■朱元璋出对求贤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未登基前就酷爱对联,故有“对联天子”的雅称。

元末,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朱元璋当时刚想举事。在一个大雪纷飞的途中,他遇到了一个名叫葛恩的人,迈开大步,走得很快,朱元璋便问他有何急,葛恩答道:“天寒地冻,不知百姓如何御寒,特出来四处看看。”

顿时,朱元璋觉得此人与自己很是志同道合,于是口出一联,以试其才学,联曰:

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

葛恩一听,知是拼字对,“水”加一点是个“氷”字(冰的古时写法),遂据此结构,即刻对道:

国难民愁,王不出头谁是主

王字上面加一点是个主字,好似“王”出头,一语双关。朱元璋听后,暗自高兴,于是相邀共图大事。

■武则天出对求吹捧

武则天登上皇位后,特别想听大臣们的吹捧之词,可身为九五之尊又不能直接说出来。她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一个以对对来满足自己私心的方法。

有一天,武则天在金銮殿召集翰林院诸学士,出题令其对答,她的上题是:

玉女河边敲叽棒,叽棒叽棒叽叽棒

学士们虽搜索枯肠,一时也没有想出什么好的下联。一阵沉默过去,有个惯于献媚的学士,似乎猜透了武则天的心思,忽地吟道:

金銮殿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

武则天一听,龙颜大悦,大加赞扬。从此,“万万岁”一词便传播开来。

■马童妙对应乾隆

乾隆三下江南时,见一农家大院内正在操办喜事,于是他逢场作戏,送上三个铜钱,在礼账桌前出了一副上联:

三个铜钱贺喜,嫌少勿收,收则爱财

满以为农家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正在此时一个马童脱口而出:

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者好吃

众人拍手口叫好,连声称妙,反而让乾隆感到左右为难。

■最早的春联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就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写着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镇邪。

据历史记载,在公元964年春节的前夕,后蜀的国君孟昶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当大臣们把自己写的对句给孟昶看时,孟昶都不满意。于是,他亲笔在桃符上写道: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就成了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一副春联。从此,人们每到春节就把联语题写在桃木板上,用来代替降鬼大神的名字。宋朝以后,民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最早的寿联

据现在所能知道的文献史料,祝寿联应该起源于宋代。孙奕的《学儿篇》记有吴叔经为庆贺黄耕庾夫人写的寿联:

天边将满一轮月,世上还钟百岁人

黄夫人是三月十四生,故云“将满”之月,而且预祝其能寿登百岁,这是一副地地道道的寿联。

■金圣叹刑场吟对

清代康熙年间,著名文人金圣叹批点、校注了《西厢记》《水浒传》等古典文学作品,又善创作传奇剧。后因冒犯皇帝受哭庙案牵连被朝廷处以极刑。

临刑前,心爱的儿子风风火火,呼天抢地地赶到了刑场,置酒菜进行生祭,与慈父诀别。金心情酸苦,先吟出一则上联:

莲子心中苦

暗寓“怜”子苦心。当其子悲痛欲绝、泣不成声时,继吟下联:

梨儿腹中酸

暗寓“离”儿心酸,一副对联写尽胸中怨愤,正是大文学家的手笔。

■自古未闻粪有税

郭沫若少年聪慧,他在县城读书时,看见农民挑大粪出城,被守门役吏敲诈勒索,一担要收两个铜板的出城钱,气愤地写下了一副讽刺对联:

自古未闻粪有税

而今只剩屁无捐

这个对联虽然是讥讽讽刺的税太多了,但是也基本上反映了当时的现实。

■郭沫若讽刺日本当局

郭沫若在看清了蒋介石的庐山真面目后,奋笔疾书写了著名的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公开宣布了与蒋介石的决裂。在蒋介石发动“四·—二”政变之前十多天,郭沫若的这篇讨蒋檄文犹如一颗巨型政治炸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恼羞成怒的蒋介石下令缉拿郭沫若,郭沫若无奈只得流亡日本。一天,旅日华侨请郭沫若演讲,郭沫若欣然前往。

在演讲会上,几个被日本当局收买的探子弄来了几筐梨子,将梨一只只地抛向讲台,进行干扰。演讲结束后,日本友人问郭沫若对此有何感想,郭沫若便作了一副对联:

妄把梨儿充炸弹

误将沫若当潘安

潘安是西晋的一位才子,传说他年轻英俊,又有才学,每当他外出,姑娘都向他抛梨子等水果,以示爱慕。郭沫若把“梨儿”“炸弹”“潘安”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讽刺了日本当局,又回答了友人提问,诙谐有趣。

■教书先生巧作新婚联

从前有一家旅店,为了提醒路人,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就在门旁挂了一副对联:

日之夕矣君何往

鸡即鸣兮我不留

一天傍晚,有一教书先生来店投宿,还没有进门就看到这副对联,连声称妙。这时,有一村夫拿着一张空白红纸进来了,告诉店主,朋友今晚结婚,请他去喝喜酒,想在店中找一位识文墨的先生写副婚联,以示庆贺。

店主看了看这位教书先生,对村夫说:“就请他写吧!”先生也不推辞,一边研墨铺纸,一边思考。突然,他想起了门上的那副对联,灵机一动,留头去尾,大笔一挥,一副新婚联,就浑然天成了。联曰:

日之夕矣君何

鸡即鸣兮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