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以寿春。
“译文”
廉颇在大梁住久了,魏国对他不能信任重用。赵国由于屡次被秦兵围困,赵王就想重新用廉颇为将,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赵王派了使臣去探望廉颇,看看他还能不能任用。廉颇的仇人郭开用重金贿赂使者,让他回来后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臣见到廉颇之后,廉颇当他的面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上铁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以被任用。赵国使者回去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已老,饭量还很不错,可是陪我坐着时,一会儿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不再把他召回了。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暗中派人去迎接他。廉颇虽做了楚国的将军,并没有战功,他说:“我想指挥赵国的士兵啊。”廉颇最终死在寿春。
“点评”
廉颇是战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其征战数十年,攻城无数,歼敌数十万,而未尝败绩。为人亦襟怀坦白,敢于知错就改,人们都为廉颇与蔺相如的精诚团结而感动。但这位名将后来的一些经历就不大为人所知了,将相和了以后,廉颇又怎样了呢?
一、遭谗不遇,奔魏避祸
长平之战时,秦国使用离间计,使廉颇失去兵权,赋闲在家。继任的赵括纸上谈兵,自己死了不算,还被秦军坑杀了赵军四十六万人。赵国国势顿时大减。
这时,赵王让廉颇重新执掌兵权。
此后,赵国不仅受到秦国军队的屡次进犯,而且其他诸侯国亦想乘机侵赵获利。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燕国丞相栗腹以给赵王祝寿为名,出使赵国,侦探赵国虚实。回国后向燕王建议,赵国青壮年在长平均被秦将白起坑杀,国内尽是孤儿寡妇,无力再战,乘此良机攻赵必胜。就这样,燕军打来了,分兵两处,代城、镐城告急。
赵孝成王令廉颇、乐乘统兵二十五万前往抗击。廉颇分析燕军的来势后认为,燕军虽然人多势众,但骄傲轻敌,加之长途跋涉,人马困乏,遂决定采用各个击破的方略。令乐乘率军五万坚守代城,吸引攻代燕军不能南下援救,自率军二十万迎击燕军主力于鄗。赵军同仇敌忾,决心保卫国土,个个奋勇冲杀,大败燕军,斩杀其主将栗腹。攻代燕军闻听攻鄗军大败,主帅被杀,军心动摇。乐乘率赵军趁机发起攻击,迅速取胜,俘庆秦。两路燕军败退。廉颇率军追击五百里,直入燕境,进围燕都蓟(今北京城西南)。燕王只好割让五座城邑求和,赵军始解围退还。战后,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假相国。所谓“假相国”,不是虚假的相国,而是一种荣誉称号,是挂名相国的意思。
廉颇任相国前后约六七年,多次击退入侵敌军,并伺机出击。公元前245年,带兵攻取了魏地繁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说明赵国国力又有恢复。
秦始皇二年(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卒,其子赵悼襄王继位。悼襄王即位后听信了奸臣郭开的谗言,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廉颇。
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都经历了不同的转折,此时的廉颇也已度过了人生的壮年,理应思想更加成熟,处事更加老到,但在此时,却发生了一件令人大跌眼镜的事情。
廉颇听到乐乘将要接替自己的职务,勃然大怒,开始发飙。这次廉颇更加夸张,你们不是任命乐乘来接替我吗?那好,我就在乐乘没有到来之前对他发动突然袭击。乐乘没想到廉颇还有这么一手,只好仓皇逃走,最后不知所终。
把自己的接替者赶跑,这玩笑开得也太大了,廉颇自己也觉得无法收场,在赶跑乐乘之后,自己也仓皇出逃,落户在魏国的大梁城,也就是今天的开封,置多灾多难的故国于脑后。
二、壮志难酬,客死他乡
廉颇去大梁住了很久,魏王虽然收留了他,却并不信任和重用他。
闲居大梁的廉颇这时才发现,离开了赵国,自己什么也不算。魏国对于自视甚高的廉颇没有流露出任何兴趣,他不过是魏国大梁城无数盲流中的一个而已,没有人看到他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此时,赵国已是倾覆的前夜,国内已无可用之人,赵王没有办法,又想起出逃的廉颇来。“国难思良将”,赵王想再任用廉颇,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
于是赵王派人到魏国考查廉颇健康状况,看他是否能复出为帅。
但是使者这一去,又生出一段波澜。
看到自己国家的人来了,失落中的廉颇自然十分高兴,想必回赵报国时机已到,于是,他兴高采烈,面对赵使,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饭后,身着铠甲,纵身上马,演武献艺,威风不减当年,表明自己仍能率兵征战。廉颇此举足以表明他奔魏决非背君叛国,而是守边待命。
他对使者说:“你看我,虽然老了,可是能吃饭能打仗,只要大王肯用我,我万死不辞,马上回去领兵参战!”
使者走了以后,廉颇日夜盼望赵王的调令,可一直没等到。
原来,郭开唯恐廉颇再得势,暗中给了使者很多金钱,让他说廉颇的坏话。使者回来故意在赵王面前说了瞎话:“廉颇饭量虽好,可一会儿工夫拉了三次屎。”赵王听信谗言,认为廉颇老而无用,没有召他回国,廉颇报效祖国的道路被佞臣活活堵死。
在廉颇报国无望之际,楚王派人将他迎至楚,任其为大将。廉颇以为报国时机来了,想率领楚军抗击强秦,以侧应赵军,减轻秦对赵国的压力。可是,楚军腐败,丧失了战斗力,廉颇调遣不动,为将无功,廉颇再次由希望变为失望。
廉颇为赵国的安宁奋斗了一生,晚年仍希望为国出力,对人说:“我真想有一天,还能率领赵国的兵士冲锋陷阵啊!”
廉颇身在异国他乡,忧国忧民,只要一息尚存,就想全身心地报效祖国,这就是爱国英雄们的本色啊。
但这位老将,至死也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在报国无望的抑郁中,他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光,于公元前241年死于楚国寿春(今安徽寿春),但其爱国之心至死未灭。
正如司马光所言:“廉颇一身用与不用,实为赵国存亡所系。此真可以为后代用人殷鉴矣。”这一结论,既概括了廉颇一生荣辱经历的史实,又揭示了人才与国家盛衰兴亡的重要关系,确实值得后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