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大酺。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
“译文”
丞相王绾等进言说:“诸侯刚刚被打败,燕国、齐国、楚国地处偏远,不给它们设王,就无法镇抚那里。请封立各位皇子为王,希望皇上恩准。”始皇把这个建议下交给群臣商议,群臣都认为这样做有利。廷尉李斯发表意见说:“周文王、周武王分封子弟和同姓亲属很多,可是他们的后代逐渐疏远了,互相攻击,就像仇人一样,诸侯之间彼此征战,周天子也无法阻止。现在天下依靠您的神灵之威获得统一,都划分成了郡县,对于皇子功臣,用公家的赋税重重赏赐,这样就很容易控制了。要让天下人没有邪异之心,这才是使天下安宁的好办法啊。设置诸侯没有好处。”始皇说:“以前,天下人都苦于连年战争无止无休,就是因为有那些诸侯王。现在我依仗祖宗的神灵,天下刚刚安定如果又设立诸侯国,这等于是又挑起战争,想要求得安宁太平,岂不困难吗?廷尉说得对。”
于是把天下分为三十六郡。每郡都设置守、尉、监。改称人民所作“黔首”。下令全国特许聚饮以表示欢庆。收集天下的兵器,聚集到咸阳,熔化之后铸成大钟,十二个铜人,每个重达十二万斤,放置在宫廷里。统一法令和度量衡标准。统一车辆两轮间的宽度。书写使用统一的隶书。领土东到大海和朝鲜,西到临洮、羌中,南到北向户,往北据守黄河作为要塞。沿着阴山往东一直到达辽东郡。迁徙天下富豪人家十二万户到咸阳居住。诸如祖庙及章台宫、上林苑都在渭水南岸。秦国每灭掉一个诸侯,都按照该国宫室的样子,在咸阳北面的山坡上进行仿造,南边濒临渭水,从雍门往东直到泾、渭二水交汇处,殿屋之间有天桥和环行长廊互相连接起来。从诸侯那里虏得的美人和钟鼓乐器之类,都放到那里面。
“点评”
秦灭了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使中华版图第一次归一,中国从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国家统一,百废待兴。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嬴政开始着手进行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是前无古人的,意义更是深远的,他所制定的王纲朝例一直被后来的历朝历代所效仿和沿用。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统一和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一、更改尊号,首称皇帝
据说秦朝的“秦”字,就是秦始皇造出来的。
“秦”这个字,在古代是写作“琹”的。早在春秋战国之前,一直都是这么写的。秦始皇为什么要造出这个“秦”字来呢?嘿,这里还有一个传说呢。
他灭掉六国以后,成天想的就是怎么让老百姓们听话,永世当他的臣民。他想着想着,忽然想以国号“琹”字上去了。不好!一把木椅子上面坐着两个王字,这还不是平分天下吗?必须要再创一个同音的字来代替“琹”字才好!
他思来想去,却怎么也想不出个眉目来,于是便问史官:“从开天辟地到如今,谁的业绩和功劳最大,史书上记载着没有?”
史官答:“三皇五帝,开天辟地,唐尧虞舜夏商周,功过是非见《春秋》。”
秦始皇又问:“从开天辟地,就只有《春秋》这一部史书吗?”
史官答:“是的。”
秦始皇忽然灵机一动:“这么说,《春秋》就写到现在没有再往下续写吗?”
“对!”
秦始皇对史官们笑了一笑又说:“寡人乃千古一帝,要占他一半《春秋》!决定用一半春秋定国号!”
秦始皇提笔在手,刷刷几笔,写出了一个“秦”字,他递给史官,说:“寡人取春秋二字各半,合而为‘秦’,以代‘琹’字为国号,怎样?”
关于自己的尊号,秦始皇也颇动了一番脑筋。春秋战国,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或“皇”。战国后期,秦国与齐国曾一度称“帝”。一统天下的秦王政,认为过去的这些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尊崇。经过一番商议,大臣们说“古有天皇、帝皇、泰皇,而泰皇最贵”,建议秦王政采用“泰皇”头衔。然而,秦始皇对此并不满意。他只采用一个“皇”字,因有“三皇五帝”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创造出“皇帝”这个新头衔授予自己,并且说:“我就叫作始皇帝,后代就从我这儿开始,称二世、三世直到万世,永远相传,没有穷尽。”
千古一帝秦始皇虽然造出了梦想要自占一半《春秋》的“秦”字,自称“始皇帝”,梦想大秦天下,永远属于他嬴氏一家,可是梦想终究是梦想。历史的车轮是无情的,自秦始皇到秦二世只传了两代,就被人民起义军灭掉了。
二、废除分封,设立郡县
俗话说,打天下难,守天下更难。建立一个怎样制度的国家,让秦帝国永远兴旺发达下去,是摆在秦始皇面前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秦王朝以前,中国古代属于封建制。当一个王朝诞生时,跟随帝王打天下的这些人或是他的三亲六戚就全都升官发财了,要么封王,要么封侯。周王朝所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
当嬴政统一天下之后,在对未来国家行政架构进行安排时,没有直接采纳丞相王绾等的进言,大封诸侯,而是下交给群臣商议,于是,就有了秦国统一后那场分封与郡县大PK的辩论。
群臣都认为分封有利,唯廷尉李斯反对。
李斯认为,周文王、周武王分封子弟和同姓亲属很多,可是他们的后代逐渐疏远了,互相攻击,就像仇人一样,诸侯之间彼此征战,周天子也无法阻止。现在天下获得统一,都划分成了郡县,对于皇子功臣,用公家的赋税重重赏赐,这样就很容易控制了。要让天下人没有邪异之心,这才是使天下安宁的好办法,设置诸侯没有好处。
秦始皇也赞同这一观点,他认为就是因为有那些诸侯王,所以才会争战不断,现在天下刚刚安定,如果又设立诸侯国,这等于是又挑起战争,想要求得安宁太平,这样是不对的。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没有设置诸侯国,而是下令将全国设为三十六郡,郡设守(小郡设尉)、尉、监(监郡御史,直属中央的御史大夫,起监督守、尉的作用),分管行政、军事、监守;郡下有县,县设令(小县设长)、尉、丞,分管行政、军事、司法;县下有乡(设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赋税和诉讼、游徼掌治安)、亭(设亭长)、里(设里正)等基层行政机构。
随着政权体制的确定,秦也设置了相应的官吏管理体制,对于朝政要职,秦朝的中央行政机关实行了三公九卿制。从上到下,实行金字塔式管理,最后的权力会集到皇帝手中。从朝廷到地方,从郡县至乡里,一张庞大的统治网已渐趋完善。这种由分散的地方政权一步步向上集中到皇帝手中的行政制度,可以说,秦王朝已将封建社会的权力行政模式初步成型。秦朝的这套政治制度,在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是空前专制的。所以,秦朝吏治清明,官吏不敢贪污腐败,也不敢玩忽职守,办事效率极高。
在现代人看来,在当时这是一个非常先进的制度,从此以后,这个世上,不会再有封国封爵。而秦始皇的儿子,也没有土地。从此,除皇帝外,不会再有世袭,都要凭自己的本事混饭吃。
在两千多年的那个时代,这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谁能想象,皇帝的儿子也要凭自己的本事混饭吃?在中国历史上,皇帝虽多,但能有此气魄的,嬴政是唯一的一个。
三、采取措施,巩固统一
天下已定,但是各种弊端也展现出来了,原本世上有七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有自己的文字、度量衡、货币甚至法令。如果还是以前七国,各个国家只要在自己的国家里使用这些标准,自然没有问题,但现在已经天下统一,原赵国的人可能会与秦国的人划分到一个郡,而楚国的人可能会与燕国的人划分到一个郡,假如还是依各国的那一套,自然是行不通的。
同时,嬴政也有自己的考虑,六国虽然已经被灭亡,但其子民还在,这些人怎么办?咸阳虽大,可也没法让所有六国的人来居住,要想六国的子民老实本分,光靠秦律是不够的,重点还是要从思想上进行控制,进而让这些子民在潜移默化中渐渐认可秦国,明白六国已经成为历史。因此,统一法令、标准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开始着手统一法令、标准。嬴政以原来秦国的制度为标准,整齐划一全国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一些制度,进行了下列改革:
书同文:战国时期,各国文字的基本结构虽然相同,但字体繁简和偏旁位置却有差异。李斯受命统一文字,他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制定小篆,并写成范本,在全国推行。当时还流行一种书法,叫作隶书,比小篆更简便。
度同制:废止战国时各国形制和轻重大小各不相同的货币,改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二十两)为单位;以秦国旧行的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文曰半两,重如其文。并沿用商鞅时制定的度量衡标准器,来统一全国的度量衡。
车同轨:在秦始皇统一之前,列国向来是没有统一的制度的,就拿交通来说,各地的车辆大小就不一样,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国家统一了,车辆要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多不方便。从那时候起,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轨道相同。这样,全国各地车辆往来就方便了。这叫作“车同轨”。
从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起,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条驰道:一条向东直通过去的燕、齐地区;一条向南直达吴、楚地区;还有一条是为了加强对匈奴的防御修筑的,从咸阳直达九原的直道,全长一千八百余里。驰道宽五十步,车轨宽六尺。道旁每隔三丈栽树一株。中间为皇帝御道,用明显标志标出,一般人不得行走。此外,还在今云南、贵州地区修五尺道,在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修筑攀越五岭的新道,通过拆除壁垒、修建驰道,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使我国今日长城以南、以西的地区,除青海、新疆之外,都包括在这庞大的交通网络内,便利了交通往来,有利于促进经济的交流发展。
焚兵器:中国有句成语叫做“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对于嬴政来讲,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在嬴政看来,要确保天下太平,除了有重点镇压之外,还得将天下人的进攻型武器全部收缴。于是乎,嬴政又下令收集天下的兵器,聚集到咸阳,熔化之后铸成大钟,十二个铜人,每个重达十二万斤,放置在宫廷里,在嬴政看来,这样一来,想要造反闹事的人,没了武器,就闹不出什么太大的事来。
迁咸阳:为了防止割据的再现,秦始皇把六国富豪和强宗十二万户迁到咸阳,另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使他们脱离乡土,以便监视。又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尽可能消灭封建贵族依以割据的手段。
在维护国家稳定上,嬴政殚精竭虑,比任何一个帝王做得都要多得多。
四、大建宫殿,穷奢极侈
咱们回过头来,看秦始皇走过的路,亲政掌权,是秦始皇的第一个人生目标;第二个目标,则是灭六国,统一天下;统一天下以后,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消除六国旧部的谋反之心。三个目标都已完成后,嬴政已经开始迷失了。
秦始皇很喜欢六国华丽的宫殿,所以,每当灭掉一个国家,他都要让人将宫殿的图画下来,然后在咸阳照样仿造。等全国统一了,他还曾经想造一个最大的苑囿,西起雍、陈仓(现在陕西凤翔和宝鸡地区),东面延伸到函谷关(现在河南灵宝),长达千里。最后被秦始皇的侍从、侏儒优旃劝止。优旃对秦始皇说:“这样可太好了,有了这么辽阔的皇苑,我们可以多放养些猛兽,如果六国的后裔有人敢从东方进攻,就把这些猛兽赶出去将他们吓跑。”秦始皇一听,不禁大笑,于是就打消了建这个巨大苑囿的打算。
最大的苑囿没有建成,但秦始皇却建了其他很多的宫殿,单单咸阳的周围就建有宫殿二百七十多座,行宫在关外有四百多座,关内三百多座。
在这些宫殿中,最大最有名的还是阿房宫。因为在秦末已经被项羽烧毁,所以其规模究竟有多大,现在无法估计,但根据历史记载,光阿房宫的前殿的东西就宽达五百步,大约相当于七百米;南北有五十丈,相当于一百一十五米。殿的门用磁石砌成,主要是用来防止人带兵器行刺。在殿门前排列着十二个铜人,即用没收民间兵器熔铸而成的那十二个铜人。后世杜牧在他的《阿房宫赋》里以“蜀山兀,阿房出”来表示阿房宫的修建的工程量之浩大,更以“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来形容阿房宫的建地面积之广。
秦始皇帝不但对宫殿情有独钟,而且对女人的要求也令人咂舌。同历代荒淫的帝皇一样,精力过人的始皇帝自然也贪恋酒色,以妇女为玩偶。在灭六国时,他就将“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当时始皇帝后宫美女万余人,光呼出的气,就弥漫于天际,可见秦后宫之盛。
骊山陵,是始皇帝的又一面穷奢极侈的例证,他不但想到了生着时的享受,就是死,他也预先安排好了。现在举世闻名的秦兵马俑,只是骊山陵的一部分,仅此一部分,就被喻为世界奇迹,真不知打开骊山陵的全部,我们还会有什么惊世骇俗的发现。
除了这些,始皇帝从统一以后的第三年起,就开始了四次全国性的大巡游,跋涉名山大川,足迹几近踏遍了帝国的所有领土。始皇帝的每一次出巡,不是给天下子民以恩泽,反而劳民伤财。
凡此因种种私欲而置天下子民于不顾的事儿,始皇帝可以说是做得数不胜数,视天下为无物、灭六国为拂尘的一代圣主,当涉及个人的私欲时,也就迷失了方向,不知这是始皇帝的糊涂还是本身人格的悲哀。虽说不上这是千古之谜,但就他的一些行为与他所行的治国方略如此不对称,实在找不出合理的解释。
大兴土木,穷奢极欲,民力与财力二相合计,始皇帝一人就占用秦国国力的三分之一!这个庞大数字说明,始皇时期,国力已空,国基衰微,秦之败相已现,至二世烽烟四起也就不足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