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纪连海点评《史记》
27198500000048

第48章 反秦复韩,圯上受书

“原文”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榖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译文”

留侯张良,他的先人是韩国人。祖父开地,做过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相。父亲平,做过釐王、悼惠王的相。悼惠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50年),父亲平去世。张良的父亲死后二十年,秦国灭亡了韩国。张良当时年纪轻,没有在韩国做官。韩国灭亡后,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弟弟死了不厚葬,用全部财产寻求勇士谋刺秦王,为韩国报仇,这是因为他的祖父、父亲任过五代韩王之相的缘故。

张良曾经在淮阳学习礼法,到东方见到了仓海君。他找得一个大力士,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铁槌。秦始皇到东方巡游,张良与大力士在博浪沙这个地方袭击秦始皇,误中了副车。秦始皇大怒,在全国大肆搜捕,寻拿刺客非常急迫,这是为了张良的缘故。张良于是改名换姓,逃到下邳躲藏起来。

张良闲暇时徜徉于下邳桥上,有一个老人,穿着粗布衣裳,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他的鞋甩到桥下,看着张良对他说:“小子,下去把鞋捡上来!”张良有些惊讶,想打他,因为见他年老,勉强地忍了下来,下去捡来了鞋。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既然已经替他把鞋捡了上来,就跪着替他穿上。老人把脚伸出来穿上鞋,笑着离去了。张良十分惊讶,随着老人的身影注视着他。老人离开了约有一里路,又返回来,说:“你这个孩子可以教导教导。五天以后天刚亮时,跟我在这里相会。”张良觉得这件事很奇怪,跪下来说:“嗯。”五天后的拂晓,张良去到那里。老人已先在那里,生气地说:“跟老年人约会,反而后到,为什么呢?”老人离去,并说:“五天以后早早来会面。”五天后鸡一叫,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里,又生气地说:“又来晚了,这是为什么?”老人离开说:“五天后再早点儿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像这样才好。”老人拿出一部书,说:“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以后就会发迹。十三年后,小伙子你到济北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便走了,没有别的话留下,从此也没有见到这位老人。天明时一看老人送的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因而觉得这部书非同寻常,经常学习、诵读它。

“点评”

张良虽系文弱之士,不曾挥戈迎战,却以军谋家著称。他一生反秦扶汉,功不可灭;筹划大事,事毕竟成。历来史家,无不倾墨书载他那深邃的才智,极口称赞他那神妙的权谋。辅佐刘邦最终一统天下,建立起绵延四百余年的大汉王朝。刘邦感激之余,评价张良:“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后世也因此称张良为“帝王之师”。

一、博浪沙刺杀秦始皇

张良出身于贵族世家,祖父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的宰相。父亲平,亦继任韩国二朝的宰相。有学者推测,张良家族属于韩国的公族,而韩国的国君与公族均为帝喾后人,与周天子同姓姬,因此,张良家族理应姓姬。

在他父亲去世之时,张良仍然只是一个幼童,年龄不足五岁。因为直到二十年后韩国为秦所灭之时,张良仍然只是一个年轻人,还没有成为韩国文能经邦、武能定国的重臣。

韩国灭亡后,作为韩国的公族,而且是五朝国相之后,血气方刚的张良背负起一个沉重的使命:灭秦复韩。他变卖家产,寻求武士刺杀秦王,连弟弟死了都不愿破费厚葬。

张良为寻找刺杀秦始皇的机会苦等了十二年,幸运的是,他不但找到了一位武士,还找到了一个机会。他找到的武士力大无比,使用重一百二十斤的大铁槌作为武器。他找到的机会是秦始皇东巡,此时的秦始皇行走路线固定,而且护卫力量相对较弱。

按照君臣车辇规定,天子六驾,即秦始皇所乘车辇由六匹马拉车,其他大臣四匹马拉车,刺杀目标是六驾马车。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东巡,张良很快得知,秦始皇的巡游车队即将到达阳武县(现在原阳县的东半部),于是张良指挥大力士埋伏在到阳武县的必经之地——古博浪沙。不多时,远远看到三十六辆车队由西边向博浪沙处行走过来,前面鸣锣开道,紧跟着是马队清场,黑色旌旗仪仗队走在最前面,车队两边,大小官员前呼后拥。见此情景,张良与大力士确定是秦始皇的车队到达。但所有车辇全为四驾,分不清哪一辆是秦始皇的座驾,只看到车队最中间的那辆车最豪华。于是张良指挥大力士向该车击去。一百二十斤的大铁槌一下将乘车者击毙倒地。张良趁乱钻入芦苇丛中,逃离现场。

然而,被大力士击毙命者为副车,秦始皇因多次遇刺,早有预防准备,所有车辇全部四驾,时常换乘座驾,张良自然很难判断哪辆车中是秦始皇。

秦始皇幸免于难,他下令在全国大肆搜捕凶手十天不得,后来不了了之。古博浪沙从此一举成名。

有民间人士推测,张良之所以能够从容逃脱,得益于他的相貌。秦始皇和他的卫兵们怎么也没有想到,一个胆敢前来行刺他的勇士,居然“状貌如妇人好女”。

二、圯桥下取履得兵书

博浪沙遇刺,对秦始皇震动很大,刺客逃脱,更令他怒火中烧,他下令在全国搜捕张良。不得已之下,张良隐姓埋名,在下邳(位于今江苏省睢宁县)躲藏了起来。据专家推测,也许是在这一段时期,为了躲避追捕,张良改姓为张。

一天,张良闲步沂水圯桥头,遇一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这个老翁走到张良的身边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道:“小子,下去给我捡鞋!”

张良有些惊讶,想打他,因为见他年老,勉强地忍了下来,下去捡来了鞋。老人又说:“给我把鞋穿上!”

张良既然已经替他把鞋捡了上来,就跪着替他穿上。老人把脚伸出来穿上鞋,笑着离去了。

张良十分惊讶,随着老人的身影注视着他。老人离开了约有一里路,又返回来,说:“你这个孩子可以教导教导。五天以后天刚亮时,跟我在这里相会。”

张良觉得这件事很奇怪,跪下来说:“嗯。”

五天后的拂晓,张良去到那里。老人已先在那里,生气地说:“跟老年人约会,反而后到,为什么呢?”老人离去,并说:“五天以后早早来会面。”

五天后鸡一叫,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里,又生气地说:“又来晚了,这是为什么?”老人离开说:“五天后再早点儿来。”

又一个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像这样才好。”

老人拿出一部书,说:“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以后就会发迹。十三年后,小伙子你到济北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便走了,没有别的话留下,从此也没有再见到那位老人。

张良惊喜异常,天亮时分,捧书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因而觉得这部书非同寻常,经常学习、诵读它。

三、身怀谋略,终得知音

这段相遇让张良惊异不已,自此便潜心研究这本“秘籍”,等着老人所说的十年之后。

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由于史料的缺乏,没有谁知道,张良如何度过了这十年。可以确信的一点是,在这十年里,张良对《太公兵法》的掌握已炉火纯青,他现在需要一个实战演练的机会。

公元前209年,就在张良刺杀秦始皇之后的第十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已经年过四十的张良召集起百十号年轻人,顺势而起。

当时,前楚国贵族景驹自立为楚王,张良想前去投奔。半路上,张良遇见了刘邦。此时的刘邦,手下兵马数千,张良一看,便暂时和刘邦一起行动。

这是一场推翻秦王朝的战争,张良看得很清楚。但是,是否能够成功,却谁也不敢肯定。张良在寻找着合适的志同道合之士的同时,也在寻找着一位“明君”,以期增加成功的概率。无意中遇见的刘邦,成为张良第一个看中的人。张良看人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和他谈论兵法。

张良曾以《太公兵法》同各路英雄谈军事,但反应大不一样。司马迁巧妙地说是“为他人言,皆不省”,唯有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这话的意思是,同那些人谈军事,没有人能领会的,可见没有合作的基础。只有刘邦能看到张良所谈兵法的精妙之处,并且多有采用,而刘邦,他从未学过兵法。张良不由感叹,刘邦真是奇才啊,“沛公殆天授”。

有了这么一位知己,张良便打消了投奔景驹的念头。

但是,此时在张良心中,复国仍然是他割舍不掉的一个念头。在义军首领项梁立楚怀王之后,他便游说项梁,立韩王的后裔横阳君为韩王,以增强反秦势力。

韩王得立之后,便任命张良为司徒,为他出谋划策。于是,张良便与韩王一起,以千余人的兵力,四处杀伐。这支队伍实在太过弱小,虽然他们曾经抢得几处城池,但是旋即又为秦军夺回。

这种小打小闹式的征战显然满足不了张良,他又想起那个听得懂他的兵法,并且颇有些势力的刘邦。在韩军和刘邦军相遇之后,张良便领兵再次追随刘邦。

更令人惊奇的是,张良当初在下邳圯桥上遇见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在别后十三年,他随高帝经过济北,果然见到谷城山下的黄石,便把它取回,奉若至宝地祭祀它。留侯去世,一起安葬了黄石。以后每逢扫墓以及冬夏节日祭祀张良的时候,也同时祭祀黄石。

赠书的这个老人,被世人称为“圯上老人”,也叫“黄石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