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舜入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尧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巡狩。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摄政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让丹朱,天下归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自尧时而皆举用,未有分职。于是舜乃至于文祖,谋于四岳,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德,远佞人,则蛮夷率服。舜谓四岳曰:“有能奋庸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相事?”皆曰:“伯夷为司空,可美帝功。”舜曰:“嗟,然!禹,汝平水土,维是勉哉。”禹拜稽首,让于稷、契与皋陶。舜曰:“然,往矣。”舜曰:“弃,黎民始饥,汝后稷博时百谷。”舜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舜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轨,汝作土,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度,五度三居:维明能信。”舜曰:“谁能驯予工?”皆曰垂可。于是以垂为共工。舜曰:“谁能驯予上下草木鸟兽?”皆曰益可。于是以益为朕虞。益拜稽首,让于诸臣朱虎、熊罴。舜曰:“往矣,汝谐。”遂以朱虎、熊罴为佐。舜曰:“嗟!四岳,有能典朕三礼?”皆曰伯夷可。舜曰:“嗟!伯夷,以汝为秩宗,夙夜维敬,直哉维静絜。”伯夷让夔、龙。舜曰:“然。以夔为典乐,教稚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舜曰:“龙,朕畏忌谗说殄伪,振惊朕众,命汝为纳言,夙夜出入朕命,惟信。”舜曰:“嗟!女二十有二人,敬哉,惟时相天事。”三岁一考功,三考绌陟,远近众功咸兴。分北三苗。
“译文”
舜进入山林的时候,遇到暴风雷雨也不迷路误事,尧于是才知道了凭着舜的才能是可以把天下传授给他的。尧年纪大了,让舜代行天子之政,到四方去巡视。舜被举用掌管政事二十年,尧让他代行天子的政务。代行政务八年,尧逝世了。服丧三年完毕,舜让位给丹朱,可是天下人都来归服舜。禹、皋陶(yáo)、后稷、伯夷、夔(kuí)、龙、倕、益、彭祖,从尧的时候就都得到举用,却一直没有职务。于是舜就到文祖庙,与四岳商计,开放四门,了解沟通四方的情况,他让十二州牧讨论称帝应具备的功德,他们都说要办有大德的事,疏远巧言谄媚的小人,这样,远方的外族就都会归服。舜对四岳说:“有谁能奋发努力,建立功业,光大帝尧的事业,授给他官职辅佐我办事呢?”四岳都说:“伯禹为司空,可以光大帝尧的事业。”舜说:“嗯,好!禹,你去负责平治水土,一定要努力办好啊!”禹跪地叩头拜谢,谦让给稷、契和皋陶。舜说:“好了,去吧!”舜说:“弃,黎民正在挨饿受饥,你负责农业,去教他们播种百谷吧。”舜说:“契,百官不相亲爱,五伦不顺,你担任司徒,去谨慎地施行五伦教育,做好五伦教育,在于要宽厚。”舜又说:“皋陶,蛮夷侵扰中原,抢劫杀人,在我们的境内外作乱,你担任司法官,五刑要使用得当,根据罪行轻重,大罪在原野上执行,次罪在市、朝内执行,同族人犯罪送交甸师氏处理;五刑宽减为流放的,流放的远近要有个规定,按罪行轻重分别流放到四境之外、九州之外和国都之外。只有公正严明,才能使人信服。”舜问:“那么谁能管理我的各种工匠?”大家都说倕可以,于是任命倕为共工,统领各种工匠。舜又问:“谁能管理我山上泽中的草木鸟兽?”大家都说益行,于是任命益为朕虞,主管山泽。益下拜叩头,推让给朱虎、熊罴。舜说:“去吧,你行。”就让朱虎、熊罴做他的助手。舜说:“喂,四岳,有谁能替我主持天事、地事、人事三种祭祀?”大家都说伯夷可以。舜说:“喂,伯夷,我任命你担秩宗,主管祭祀,要早晚虔敬,要正直,要肃穆清洁。”伯夷推让给夔、龙,舜说:“那好,就任命夔为典乐,掌管音乐,教育贵族子弟,要正直而温和,宽厚而严厉,刚正却不暴虐,简捷却不傲慢;诗是表达内心情感的,歌是用延长音节来咏唱诗的,乐声的高低要与歌的内容相配合,还要用标准的音律来使乐声和谐。八种乐器的声音谐调一致,不要互相错乱侵扰,这样,就能通过音乐达到人与神相和的境界啦。”夔说:“呣,我轻重有节地敲起石磬,各种禽兽都会跟着跳起舞来的。”舜说:“龙,我非常憎恶那种诬陷他人的坏话和灭绝道义的行为,惊扰我的臣民,我任命你为纲言官,早晚传达我的旨命,报告下情,一定要诚实。”舜说:“喂,你们二十二个人,要谨守职责,时时辅佐我做好上天交付的治国大事。”此后,每三年考核一次功绩,经过三次考核,按照成绩升迁或贬黜,所以,不论远处近处,各种事情都振兴起来了。他又根据是否归顺,分解了三苗部族。
“点评”
按照司马迁的记载,舜帝名叫重华,属有虞氏,是黄帝后裔。
他在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也做了诸多开创性的工作,成为后世帝王治国的楷模。
一、宅心仁厚,天下归服
上面已经讲了尧对舜进行了种种考验,而“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是最严峻的考验,是考验舜的意志、胆识、智慧。舜的“烈风雷雨弗迷”,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也让尧对他完全放心,认为虞舜足以授予天下大任,尧帝终于下决心将帝位移交给舜。
由于舜的推让与尧的坚持,舜与尧之间采取了一种折中方案。这种折中方案,就是尧帝仍然是名义上的天子,舜则代替尧帝处理国家事务,成为大权在握的事实上的帝王。这种折中方案,达到了尧帝将权力移交舜的目的,使舜真正走上了唐的政治中心,可以利用舜的聪明才智振兴唐国。
在这种权力机制下,犹如天有二日,这时候国有二君。尧是名义上的天子,舜是实际上的帝王。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家,将尧舜时期的这种特殊执政形式,取了一个非常好听的词语,即我们经常听到的所谓“尧天舜日”。司马迁将这种执政形式,称之为“摄行天子之政”,也可以叫“摄政”。
《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按照这一记载,尧发现选拔舜的时候,舜的年龄为三十岁。经过三年考察,舜的年龄为三十三岁。当时,尧并没有随即让舜“摄行天子之政”。又过了十七年,直到舜五十岁的时候,尧帝才退下来,让舜“摄行天子之政”。在舜“摄行天子之政”以后的第八年,尧帝去世。舜为尧守孝三年后,即舜六十一岁时,最终登上天子之位。这样,舜在唐国的摄政时间为十一年。如果减去为尧守孝的三年,舜的摄政时间只有八年。
无论舜帝是在什么时候当上摄政帝,实际的情况是,他在33岁就已经事实上掌握了唐国的行政大权,而且利用他所掌握的行政大权,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把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唐国重现昔日的辉煌,国力大增,对此,尧帝感到非常满意。
尧帝在走过了114岁的人生之路以后,离开了人世。《史记·五帝本纪》载:“尧避位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对于尧的去世,舜当然感到极度悲痛。自己从一个氏族部落酋长,被尧帝慧眼识人才,选拔到唐国。不仅将两个心爱的女儿嫁给了自己,还对自己委以重任,当上了摄政帝。这一切,没有尧是绝对不可能的。最后,尧帝没有把天子之位传给丹朱,而是传给了自己,这种大恩大德,比之父母要胜过千百倍。
所以,在将尧安葬后,舜为尧守孝三年。守孝期间,舜仍然坚持处理国事。唐国的各项政务活动正常进行,没有受到什么影响。舜为了避让丹朱,迁到“南河之南”住了下来。南河指今潼关以下黄河自西向东流的一段河流。舜这样做,目的在于使唐国的人民在继承帝位的人选上可以有选择的余地。如果唐国人民选择了丹朱,舜将愿意服从人民的选择。
但是,舜的这一举动立即引起朝廷大臣们的不安。传帝位于舜,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如果中途出现问题,肯定会危及唐国的稳定。于是,朝廷大臣四出寻找舜的下落。
丹朱虽然仍在帝都,但诸侯来帝都朝觐的,不去朝觐丹朱而去朝觐舜,打官司的人不去找丹朱而去找舜,唱歌的人不歌颂丹朱而歌颂舜。
舜守了三年丧后把位子让给官二代丹朱,很谦让,可是人家口碑好啊,官员百姓有什么事都找他。在这种情况下,丹朱感到自己已经陷于孤立,不可能得到朝廷百官和各路诸侯的拥戴而继承帝位。因此,丹朱主动离开帝都平阳,避舜房陵,在今湖北房县一带住了下来。
丹朱的出走,为舜继帝位铺平了最后的道路。诸多大臣纷纷赶到南河之南,劝说舜遵从天意,回到帝都继承帝位。一些在丹朱出走前动摇不定的大臣,现在也纷纷下定决心,支持舜继帝位。在朝廷百官和各路诸侯的恳请下,舜只好说:“天也夫!”既然是天意,当然是不能违反的。于是,舜在朝廷百官和各路诸侯的拥戴下回到了帝都平阳,准备继天子之位。
在登帝位之前,舜还有一件必须处理好的大事,就是要安置好丹朱。如何安置呢?必须对已经去世的尧帝、对娥皇女英、对朝廷百官和各路诸侯,有一个比较合理的、可以接受的安置方式。考虑到丹朱是主动避让舜帝,出走到房陵,表明他是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的。因此,舜顺水推舟,将丹朱封于房陵,并允许丹朱在帝都留居三年。《竹书纪年》对当时的情况做了比较详细的描述:“帝子丹朱避舜于房陵,舜让不克,朱遂封于房,为虞宾三年,舜即天子之位。”
关于丹朱的结局,古人有四种说法。
一说被杀。《韩非子·说疑》这么认为,尧大义灭亲之说。
二说被放。证据有:《韩诗外传》载“父贤不过尧,而丹朱放”,这是西汉文帝时博士韩婴的看法。
三说被降。《邓析子·无厚》中这么写:“尧舜为天子,而丹朱、商均为布衣。”天子的儿子成为布衣,显然是被降为庶民了。
四说被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
对以上四种说法,我还是倾向于司马迁的这种论断。之所以倾向,不是个人情趣偏爱,而是有事实为证。今山西长治市有个长子县,原名丹渊。据说,早先丹朱叫子朱,就是被封到丹渊后才以地望为姓,成为丹朱的。而丹渊则由于成为帝尧长子的封地改称长子。至今此名仍然在叫,而且长子县还有不少与丹朱相关的地名。再者,若到长子县一看,这里土地肥沃,田地广阔,是适宜农耕的好地方。因而,丹朱被封的可能性最大。
这样妥善安排了丹朱,舜就继承尧的王位,而且,将推进和发展这大业,因而,后人才有“尧天舜日”的说法。
《史记·五帝本纪》载:“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尧知道他儿子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为了黎明百姓的幸福,忍痛把位子让给了虞舜。为什么说是忍痛呢?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说明他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博爱战胜了自私,于是,最后把管理天下的大权交给了虞舜。
这段话历来被作为仁君的红宝书语录,只不过,一个“利”字,似乎说明了当时的氏族首领已经不仅仅是个领导者这么简单了,这个位子开始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利益,不知世事的原始人进化到贪欲蠢蠢欲动了!这么一句话总让我觉得有点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味道,钩心斗角、腥风血雨似乎不远了,家天下也即将来临。如果这句话出自司马迁的手笔,那他的确是个史笔天才。
至此,尧舜禅让才完美谢幕,一个时代已结束,另一个时代就要开始。
二、虞舜立国,强化王权
《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载:“元年已未,帝即位。”按照这一记载,舜在为尧帝守孝三年后,于己未年正月初一吉时,正式登上天子之位。
舜帝登基仪式在文祖庙举行。相传舜的登基仪式非常隆重,奏《大韶》之乐,百官欢声雷动,还出现了很多吉瑞的景象。
《竹书纪年》记载的舜登天子之位,确实是瑞象迭现:阶梯上长出了瑞草蓂荚,凤凰到厅堂里筑巢,大臣们拍打着石头,齐声歌唱韶乐九章,山中各种野兽也和着韶乐的节拍跳起舞来,天上有瑞星出现在东方苍龙房宿一带,神马也从地下跑了出来。这确实是一幅喜庆图、吉祥图、群舞图。
舜继帝位后,建立起虞国,定都于蒲坂。此后,他认真总结在唐国摄政的经验教训,采取措施,强化王权,加强对中央政权与地方的控制。为此,他采取了两个方面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措施:一方面,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善的国家机构,明确机构职能,任命机构官员,提出工作要求,通过控制这些机构与官员,来实现对中央政权的控制。
舜治理天下,真正做到了任人唯贤,把大臣官职进行了细分,有以下官职:
1四岳。不是东岳西岳那个四岳,是四个官职,很有可能是天下四方的分管领导,位高权重,相当于天子的参谋,尧在立嗣问题就曾经咨询过四岳。
2四门。书上说,舜“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我觉得这个四门不是指普通的门,可能是官职,是用来探索四方情报的。我一开始怀疑是特务机构,但是恐怕没有那么先进,大概只是收集并把四方大事报告给天子。
3十二牧。这十二个牧师整天干的事,就是控制舆论,为天子歌功颂德,相当于宣传工具、政府喉舌,在他们的感化下,边陲地区的野蛮人纷纷宾服。牧这一官职,应该是指一方的行政长官,如荆州牧。所以这十二牧的正业还是行政长官,搞宣传是他们的副业。
4司空。其实这个官职不可能出现这么早。司空的职责是掌水土事,舜时代的司空是治水成功之后的禹。
5后稷。这是粮食部长,舜时粮食部长是弃。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这人出生时比较异常,所以一出生就被母亲遗弃了。但遗弃之后的事情更加异常,在冰天雪地中,鸟兽纷纷前来保护,于是母亲知道这不是一般人,才带回去继续养育。这人擅长种植,在一定范围内解决了温饱这个大问题,所以舜任命他为农官,掌管天下农事。
6司徒。这是教育部长。舜认为“百姓不亲,五品不驯”的问题在和谐大舜社会中还将长期存在着,于是任命契为司徒,负责教育人民。
7士。又称大理,是司法部长。后来有“士师”一职,不过那只是掌管刑狱的小官,春秋时期著名的柳下惠同志曾经担任过士师。而大舜时代的司法官是皋陶。皋陶这人不能小看,有人把他与尧、舜、禹并列为“上古四圣”,而事实上,禹也打算把帝位传给皋陶,但由于皋陶死得早,没传成。皋陶最大的成就就是细分了刑罚。《三国演义》里描述南方蛮夷之地时,有这么一句话,“其处无刑罚,但犯罪则斩”,不管犯什么罪,都是一刀下去,人头落地,极其简单粗暴。皋陶对原始社会的刑罚进行了革新,墨、劓、剕、宫、大辟,很是玩出了不少花样。
8共工。大家都听过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但共工在大舜时代不是一个人,而是官职。受那位撞山的水神共工的影响,我一开始认为这也是管水利的,但是,既然舜已经设置了一个司空来掌管水土事,那就不可能重置一个官职来掌管水利了。这个共工大概是当时的工业部长,虽然当时工业并不怎么发达,但肯定是有些工程要做的,比如修个路挖个沟的。
9朕虞。这是掌管山泽的官职,相当于林业部长。当时的林业部长,干的最多的应该是捕杀野生动物。当时可没有保护野生动物这一说,对于野生动物,尤其是大型野生动物,只有一个政策:杀!如果真遇到珍稀动物,比如凤凰、麒麟之类的,那还是要保护或者尝试圈养起来。
10秩宗。这个官职我没想到现代相对应的,大概是办公室主任之类的,算是六部之一的礼部,负责各种活动的礼仪,比如祭祀。
11典乐。这是玩音乐的,可见音乐对人类的重要性。饭都吃不饱的年代,就已经设置了乐官了。
12纳言。这是天子的近侍,负责天子与群臣进行沟通,把天子的话传给群臣,把群臣的话传给天子。
选文言分职,以事之缓急为序。故先禹平水土,次之弃主耕耨,次之契主礼义,次之皋陶主刑法,再次倕主工、益主虞。再次伯夷主祭祀,再次夔主乐,末之龙主纳言。
一个庞大而井然有序的行政系统形成了。
另一方面,舜还规定,每三年考核一次官员的政绩,有成绩者加以提拔,不称职者予以撤换。舜设官分职,使官员职守分明,办事效率提高,百业由此兴旺。
得到官职的二十二人,为报答领导的知遇之恩,踏实苦干,开拓创新,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成绩。三年之后,进行考核,“咸成厥功”,而禹的政绩最为显著。所以舜把天下传给他,一点也不奇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