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留侯从上击代,出奇计马邑下,及立萧何相国,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留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雠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原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
“译文”
张良跟随刘邦平息了代地的叛乱,用奇计攻克了马邑,又劝刘邦立萧何为相国,经常和刘邦商讨大大小小的事情,由于不关系天下存亡,所以没有存录。张良自己评价自己说:“我家数世为韩国宰相,韩国灭亡之后,不留恋万贯家财,为韩国复仇不畏强秦,令天下震动。后来用三寸之舌为帝王当军师,分封万户,位列侯爵,这是一个平民书生的最高荣誉,对于我张良来说已经感到最大的满足。我如今愿意抛弃人间的闲事,想追随神仙赤松子云游。”于是开始学辟谷不食人间烟火,修身炼道。刘邦病逝后,吕后重视张良的才德,强制他重新食人间烟火。吕后说:“人生一辈子,就像一匹白马从缝隙间一闪而过,何必这样自己折磨自己!”张良不得已也吃些食物。
“点评”
张良在后世享有着“功成不居”的美名,纵观张良的一生,他之所以能成为千古良辅,被后世谋臣推崇备至,不仅在于他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辅助刘邦创立西汉王朝,还在于他能因时制宜,适可进止,最后,既完成了预期的事业,又在那充满悲剧的封建专制时代里自保,一言以蔽之:功成名就。
一、杜门不出,确实抱病
据史料记载,张良随刘邦定都关中后“杜门不出”,这是在干什么呢?他在“道引,不食谷”。
“道引,不食谷”实际上是汉初流行的一种气功。他的这种做法被宋人司马光称为“等功名于物外,置荣利于不顾”。明人更写出“张良范蠡笑人痴”的诗句,将张良和范蠡相提并论,认为其功成身退。
张良在后世享有着“功成不居”的美名,他真的是“功成不居”吗?关于这一点,学术界的认识并不统一。
一是认为张良的确抱病“杜门不出”为养病;二是认为张良明哲保身,“杜门不出”为避祸。
究竟谁说得对呢?
先看看“抱病在家”的论据: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多病,从未亲自领过兵,而是作为一位出谋划策的谋臣,时时伴在刘邦左右。汉三年,楚汉之争激战正酣。到了汉六年受封留侯后,张良明确表示,自己愿意扔下世间俗事,追随赤松子游仙,学习道引辟谷。
《汉书·张陈王周传》中有这样的记载:“良多病,未尝特将兵,常为画策臣,时时从。”又载:“良从入关,性多疾,即道引不食谷,闭门不出岁余。”
《史记》《汉书》两部原始文献的记载也从侧面印证了张良“多病”的说法。
在《史记·留侯世家》中司马迁曾写道:起初我以为张良是位高大魁梧的男儿,等看到他的画像时才发现,他竟有着美丽女子般的容貌。若是真长得像一位美女(好女),估计体质的确也好不到哪里去吧?
高帝十一年,黥布叛乱,刘邦带病亲征,留守的大臣们送行至灞上,张良也抱病前来。作为刘邦身边至关重要的谋士,张良理应随驾出征才对,但疾病迫使他不得不缺席。到达曲邮,张良病势加重,他叮嘱刘邦用兵时千万不要和楚兵争锋,并建议让太子监管关中军队。刘邦对他说:虽然子房你重病在身,不过我还是希望,即便是躺在病榻之上,也要辅佐太子。这番言语中透露的信息表明,此时张良已经病得不轻了。
高帝十二年,刘邦征黥布时身受致命箭伤,回到京城时已经无药可救。弥留之际,吕后向刘邦三问相国人选,刘邦分别以萧何之后曹参,曹参之后王陵、陈平,一一应对。曹参、王陵、陈平,甚至连周勃也成为预备太尉的人选,唯独张良未被提及。一方面,张良本非相国,此职一直由萧何担任,不提他也属正常;另一方面,张良病势沉重,特别是在高帝十一年、十二年,愈加严重起来,刘邦自然会有所顾忌。
张良抱病在身,确有此事,不过这病到底有多严重呢?刘邦迁都关中之前,张良随他灭秦、灭项,形影不离,为何刘邦一翻身做了皇帝,他反倒病得无法工作了呢?
二、功成身退,明哲保身
张良杜门不出,除了有病之外,还有别的原因。
一是知足。张良自称,家中数世担任韩国国君的相国(家世相韩),韩被秦灭,不爱万金,要为韩报仇。现在,以“三寸舌”成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达到布衣生活的顶点,对我张良而言,已经十分满足了(足矣)。所以张良乃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崇信黄老之学,静居行气,欲轻身成仙。“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二是自保。统一天下以后,刘邦开始打击功臣。张良懂得“卸磨杀驴”的规律,便经常托病,借口练气功,装出对政治不感兴趣的样子,渐渐淡出权力圈。
对此,司马光做了这样的解释:人生必死,犹如黑夜必有黎明,从古至今,没有一个人可以超越生死而独立存世。像张良这样明达事理之人,肯定知道神仙之说是骗人的鬼话。然而张良却宣称要跟随赤松子游仙,恰是这样的托词,倒可以看出其超凡的智慧。身为人臣,最难处理的就是如何对待功名。三杰之中,韩信族诛,萧何入狱,不都是因为声名太盛却不知身退吗?只有张良,托称求仙,摆脱世间俗物。“等功名于物外,置荣利而不顾”,人们常说的“明哲保身”,恐怕只有张良做到了。
但病中的他也不得安心,刘邦想换太子,吕后十分担心,遂向张良请教。张良出于稳定局势考虑,也觉得太子不能轻易废掉,于是让太子请出当时有名的四位隐士“商山四皓”。刘邦曾经请过这四个人出山,但未成功。当他看到这四人跟随太子时,便知太子的实力已不容小觑,不能轻易动了,否则自己的天下便会有大动荡。正是由于张良的计谋,太子终得嗣位,吕后为此对张良也勋口敬重。
张良深明韬略,文武兼备,气度恢宏,见识高远,精通黄老之术,在大汉开国谋士群中稳坐第一把交椅,是刘邦身边摇鹅毛扇的军师和决策人物。
张良的一生,充满了神秘与传奇,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他身居乱世,胸怀国亡家败的悲愤,投身于倥偬的兵戎生涯,为刘邦击败项羽以及汉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