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有一位卖药的老人,他把药都装在葫芦中。因为古代的人称药葫芦叫壶,别人又不知道老人的姓名,所以大家都叫他壶公。
这壶公卖的药相当灵验,药到病除,并把大部分卖药所得施于穷人。但是,每天日落之后,人们总是看不见他的人影,在他家里,就只见空荡荡的屋子里挂着个葫芦。原来,每当日落时,老人便纵身一跳,躲进了挂着的大葫芦中。
当地有个小官吏费长房知道了这个秘密,他心想:“壶公一定不是平常人,我要是能拜他为师,学一点他的技艺该有多好啊!”
有了这个想法以后,他就每天把壶公坐前的地扫得干干净净,又定时给他送上吃的,侍奉有加。壶公深受感动,因此决定将入壶中之法教给他。费长房学会以后,跳入壶中一看,这哪是壶呀,只见里面有日月朗照的世界,中间是一座仙宫,应有尽有。
但是,费长房没有被壶中的美好世界所迷惑,在学到了壶中之法以后,由于顾念自己的家里人,他就没有再继续学习下去了。
哲理点拨:生活中既要能积极进取,从而获得丰硕的成果;同时也要能知足常乐,适可而止,给自己带来一个安宁祥和的舒适生活,给自己一个停留的驿站。
夸父追日
在远古时代的我国北部,一座雄伟的大山上住着一个名叫夸父的巨人,他的两只耳朵上各附有一条黄蛇,两手又各握着一条黄蛇。
有一年,天大旱。太阳将庄稼烤焦了,河里的流水也被晒干了,人们热得难受,实在无法生活。夸父见到这种情景,就想去追赶太阳的光影,将它在日落处的禺谷逮住,以免它祸害人间。
于是,太阳在空中飞快地转,夸父在地上疾风一般地追。他追了九天九夜,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禺谷就要追上太阳了。可就在他伸手要捉住太阳的时候,由于过度激动,身心憔悴,突然晕倒在地。他醒来时,太阳早已不见了。
夸父依然不气馁,他鼓足全身的力气,又准备出发了。可是离太阳越近,夸父越感到焦躁难耐,口干舌燥。于是,他就去喝黄河里的水,可是喝了还觉得不够,又想去喝大泽的水,但还没等他走到大泽时,他就再也支持不住,倒在地上死了。
夸父虽然死了,虽然他并没捉住太阳。可是天帝被他的善良、勇敢的英雄精神所感动,惩罚了太阳。
哲理点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也许在实现这些梦想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种种的阻挠和挫折,但是如果轻易放弃,那么梦想永远也只是梦想。但是如果你有克服千难万险的决心和信心,那么你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高山流水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着名的音乐家叫俞伯牙。他弹琴的造诣很深,他的琴音不仅能吸引来很多小动物,还能让听到琴音的人忘记忧愁。
楚国还有一个人,名叫钟子期,他是一个樵夫,虽然不会乐器,但是他很会欣赏音乐,而且能够听出抚琴人的心情和心境。
有一次,俞伯牙乘船沿江旅游。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时,突然下起了大雨,船停在山崖边避雨。俞伯牙耳听淅沥的雨声,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动景象,琴兴大发。伯牙正弹到兴头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异样的颤抖,这是琴师的心灵感应,说明附近有人在听琴。俞伯牙走出船外一看,原来是樵夫钟子期。
于是,二人一起探讨琴艺。俞伯牙发现钟子期虽然是一个樵夫,但是他的音乐修养,不在自己之下,俞伯牙对他就越加敬重。
俞伯牙说:“我为你弹一首曲子听好吗?”钟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听。俞伯牙即兴弹了一曲《高山》,钟子期赞叹道:“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俞伯牙又弹了一曲《流水》,钟子期称赞道“多么浩荡的江水啊!”伯牙又佩服又激动,对钟子期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
后来,钟子期死了,俞伯牙感慨地说:“千金易寻,知音难求。”
他知道再也没有人能听懂他的琴声了,便悲痛地扯断琴弦,摔碎了瑶琴,再也不弹琴了。
哲理点拨:人生在世,知音难得。因此,我们一定要珍惜身边的每一位朋友,说不定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知音。
许由拒掌天下
上古时候,尧听说许由是一个非常贤明的人,就准备将天下让给他。
当尧找到许由时,对他说:“日月出来了,还不将烛火熄灭,烛火想和日月争光,这是不可能的事。及时雨已落下,却还在灌溉,这对于润泽作物,不是很没必要吗?先生一旦挺身而出,则天下必然井然有序,而我还像个祭偶一样占着帝王的位置,我自己都觉得惭愧。请您出来治理天下吧!”
许由回答说:“您已经将天下治理得很好了。而我如果想取而代之,难道是为了名声?‘名’是‘实’的附属品,难道我是为了这外在的东西吗?”
许由接着又说:“小鸟纵使是为了躲避干扰,而在深山野林中筑巢,也不过占一枝树枝;野鼠即使跑到河边饮水,再怎么口渴,也只能喝饱小小的肚子。您还是回去吧,我没有什么可以贡献给天下!厨房里的厨师不愿烹调祭品,主管祭礼的人也不会多事地去帮他做呀!”
尧无奈只得返回,心想:“第二天再来找他吧。”
不料,当尧再次来找许由时,他已经躲进深山老林里潜心攻读,再也找不到了。尧无奈只好作罢,后来又找了舜,让他代替自己掌管天下。
哲理点拨:拥有天下。可以说是人世间最大的名利了,但名利带来无上权力的同时。也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对于名利,弃之不可,贪之必伤身。我们应适可而止,平衡人生。
逍遥的境界
上古时期,一个叫意而子的人因犯法被尧在脸上刺下了“仁义“二字,并被削去了鼻子。他去拜见许由,许由问他:“尧教了你些什么?”
意而子回答说:“尧告诉我:‘你必须真的做到仁义且明白分辨是非的道理。’”
许由听了,说:“那你为什么还来我这里呢?既然尧已经在你脸上刺上‘仁义’二字,用是非之辩给你削去了鼻子,你又怎能遨游在逍遥放荡、任意变化的境界呢?”
意而子说:“虽然如此,但我还是希望能游走在这个境界的边缘。”
许由回答:“做不到的。盲人是无从欣赏眉目容貌的美丽,瞎子是无从观看彩色锦绣的华丽。”
意而子说:“那美女无庄尚能忘记自己的美丽,大力士据梁也能忘记自己的气力,圣人黄帝终能忘记自己的智慧,这都是经过陶冶锻炼的结果呀!怎么知道造物主不会抚去我脸上被刺的伤痕,不会给我补回削去的鼻子,使我恢复完整的形体以追随先生呢?”
“哎,这也是很难说的。”许由叹了口气,说:“不如,我就告诉你个大概吧!我的老师呀!我伟大的老师!它摧毁万物而不是出于暴戾,恩泽万物但不是有心行仁,从上古长到现今却不算长寿,覆天载地,雕刻出万物的形象,却不是为了表现技巧。一切无所作为,这就是逍遥的境界呀!”
哲理点拨:天地不仁,却恩泽万物;天地不言,却四时有序。一切过度的作为,都是为了某种欲望。浮躁的人。往往不自觉误踩了道义的陷阱,成为名利的追求者,只有淡定以对,才能从容生活。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圆七百里,高有七八万尺,本来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在两座山的北面,住着一位叫愚公的老人,他已经是年近九旬了,住在大山里面。家人来往出入非常的不方便。于是一家人便坐到一起来商议,决心开山修路,使道路一直通达到河阳之南,汉水之北。愚公的老伴儿说:“你现在已经是风烛残年了,凭你的力量,连一个小小的土堆都挖不动,又怎么能够搬动太行、王屋二山呢?而且挖出这么多的石头土块又放在什么地方呢?”“放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一家人对此都表示同意。
于是愚公带领一家人来到山面前,挖出石头和土块,用簸箕运到渤海的尽头。邻居有一个寡妇的孩子,年仅七岁,也来帮忙。大家同心协力,持之以恒,不畏困难,风餐露宿,战天斗地,季节变换一次才回家一次。
河曲有一个叫智叟的老头,对他们的举动感到非常的不可思议,就跑来劝愚公:“哎呀,你真是太愚蠢了,你自己行将就木,力量微薄,连山的一根毫毛也动不了,又能把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
愚公叹一口气说:“你连寡妇的儿子都不如啊!你知不知道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而这山不会再增高了,又怎么会挖不平呢?”一席话说得智叟哑口无言。
山神听到了这一番话,怕他真的不停地挖下去,就将此事报告了天帝。天帝为他的诚心所感动,就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把这两座山背走,一座摆在朔方东部,一座摆在冀州南部,从此以后,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没有大山的阻塞了。
哲理点拨: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立下雄心壮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应该有愚公的恒心和毅力,否则,如果做事情拈轻怕重,畏首畏尾,将会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