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你得到一块宝玉能不能拿出来让我开开眼界?”
这个宋国人起先不肯,经不住客人再三请求,勉强答应了。他为了表示虔诚和慎重,事先就薰香沐浴,然后再戴上冠冕,穿上玄色的长袍,最后才恭恭敬敬地请出木盒子,一层又一层地揭开,亮出了那颗石子。
客人仔细看了他的宝贝后,捂着嘴笑弯了腰,后来实在忍不住,干脆哈哈大笑起来。
“这是燕山下最常见的石头,和破瓦片没什么两样。”客人一边大笑一边说。
宋国人顿时勃然大怒,认为别人是在眼红他的这件宝贝而有意贬低。从此以后,他更加小心翼翼地把那颗石子珍藏起来。
哲理点拨:无知还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加固执。无知的人还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知识,增长智慧,无知又固执的人却连学习也不可能。因为他不承认自己无知,自然也就认为没有学习的必要。
棘刺雕猴
燕国的国王喜欢精巧的小玩意儿,有个卫国人来到燕国的王宫,自称能用荆棘的刺尖雕刻母猴子。
燕王听说竟有这般奇妙的技术,十分高兴,就赏给他很多钱,请他在刺尖上雕刻猴子。过了一段时间,燕王把雕刻匠叫来问道:“猴子刻好了吗?”
“刻好了。”
“快拿给我看看!”
雕刻匠说:“您想要看到它,必须半年不能入宫享乐,不吃酒肉荤腥,待到雨晴日出的那一天,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下,才能看到。
燕王做不到这些,只好白白地养着雕刻匠而看不到猴子。郑国有一个铁匠听说了这件事,就对燕王说:
“我是专门冶炼各种雕刻刀的,我知道要想在刺尖上刻东西,所雕刻的物体必须比刻刀的刀锋大,才能雕刻,可是棘刺的尖端,连最锋利的刀刃也容不下,这只猴怎么雕出来呀,您只要看看那位雕刻匠用刀,就知道他能不能在刺尖上刻东西了。”
“说得好!”燕王把雕刻匠叫来说,“你在刺尖上刻猴子,用的是什么工具呢?”
“用的是雕刻刀。”
“我想看看这把刀。”
雕刻匠说:“请让我回家去取来。”于是,他借这个机会慌忙溜走了。
哲理点拨:在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棘刺之说”常常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危害。它可以无视客观存在,不要任何事实根据,随心所欲地吹出一串串五光十色的肥皂泡,用来欺骗善良的人们,以售其奸。当然,吹牛皮、说大话终究是要受到惩罚的。
狗猛酒酸
宋国有个卖酒的,做生意很公平,对待顾客也很有礼貌,他的酒水很香,门前还挂着大大的招牌,上面写着“顶风香十里”。可是,他的酒却老也卖不出去。
他很奇怪,就去村里问一个老人:“我的酒那么好,怎么会卖不出去呢?”
老人想了想,问他:“你家的狗是不是很凶?”
“狗是很凶,”他说,“可是我的酒那么好。”
老人说:“酒虽然好,可人家怕你的狗啊!村里人喜欢叫家里的小孩拿着酒壶去买酒,可你家的狗见了生就扑上去咬,谁还敢上你家买酒呢?”
哲理点拨:很多事情往往就坏在人们不经意的小环节上,所以一定要引起注意。
守株待兔
宋国有一个农民。有一天,在田里耕作的时候,看见一只兔子从眼前飞快地跑过,正好撞在田边的一个木桩上。兔子从木桩上弹回到地上,不动了。农夫走过去一看,兔子碰断了脖子,已经死了。那个农民没有费丝毫气力,把兔子拾了,回家煮熟了下酒,美美地吃了一顿。
自从吃了这顿兔子肉,这个农民就不想再干活了。他每天坐在木桩旁边,等下一只兔子过来撞死,他等啊等啊,一天天过去了,他的田荒芜了,可是再也看不见第二只兔子来碰树了。
哲理点拨:世界上的现象,有经常重复出现的,也有出现过一次,绝难重复的;前者受某种因果关系的支配,后者则完全是一种偶然、碰巧,它和事物发展没有直接关系。
放着可靠的事情不做,却把希望寄托在不可靠的事情上,结果只能是什么也得不到。踏踏实实地做事,才会有收获。守株待免这种机会主义、等待主义的想法是非常没有出息的。
南辕北辙
有一个北方人,要到南方的楚国去。他从太行山脚下动身,骑着马车朝北出发,一路上对大家说:“我要到楚国去!”
有人对他说:“你要到楚国去,为什么不往南走却往北走呢?难道你不知道楚国在南边吗?”
这个北方人回答说:“没关系,我的马好,跑得快!”
“你方向不对,马跑得越快,不是离楚国越远吗。”
“我带了足够的路费,路上不用担心没有钱。”
“你带的钱再多,方向不对,永远也到不了楚国呀。”
那人仍坚持说:“没关系,我的车夫有丰富的驾车经验,长途跋涉也不会疲倦。”
别人说:“你方向不对,就不可能到达楚国。”
那人却一意孤行,执意驾车往北去了。
哲理点拨:一个人做事,如果方向不对头,那么,条件越好,主观努力越大,就越使他距离目的越远。因此,我们在工作中,不仅要有十足干劲,还要有科学态度,首先得使方向对头。
鹬蚌相争
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一只大蚌慢慢爬上河滩,展开两扇甲壳,十分惬意地晒着太阳。一只鹬(一种水鸟)沿河飞来,看见河蚌裸露出肥白的身体,又馋又喜,飞过来啄河蚌的肉,河蚌把壳一夹,紧紧地夹住了鹬的嘴。鹬甩来甩去,怎么也甩不掉河蚌。
鹬发怒地威胁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在河滩上!”鹬被夹住了嘴,说起话来含糊不清。
河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就会饿死在这里!”
鹬蚌相持不下,争得筋疲力竭。这时,有个渔翁提着渔网沿河走来,看见鹬蚌相持不下,便毫不费力地把它们塞进了鱼篓里。
哲理点拨:大敌当前,内部之争应该让位于敌我之争,只有相互容让,一致对外,才能保存自己,克敌制胜。也就是说,局部的利益要服从全局的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如像“鹬蚌相争”,只会使“渔翁得利”。
截竿进城
鲁国有个乡下人扛着几根竹竿去城里出卖。他把竹竿竖着拿,走到城门口,城门太矮,进不去;把竹竿横着拿,城门太窄。还是进不去。
折腾了好半天,他累得气喘吁吁,实在技穷智竭了。
过了一会儿,一个老头走过来,用手摸着胡须说:
“我虽然不是圣人,但一生经历的事太多了,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告诉你,把竹竿一锯两段不就进去了吗?”
“可是锯断就卖不出好价钱了。”
“总比你拿不进城好多了吧!”
乡下人想想也觉得是个好主意,于是就照老头说的,把竹竿砍成两段截儿,进了城门。
哲理点拨:做事情要动脑筋,不能杀鸡取蛋,否则吃亏的是自己。
塞翁失马
在靠近边境的地方,住着一个爱好骑马而技术不甚高明的人。有一天,他家的一匹马忽然逃到塞外去了。亲戚朋友都来安慰他。
“丢了马,下一定就是坏事啊!”他父亲却说。
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又跑回来了,并且还带来了一匹匈奴的骏马。亲戚朋友听说了,就来祝贺他。
“真是好运气啊!”他们欣赏着那匹邻国骏马,赞叹不已。
他父亲却说:“怎知道这不会变成一件坏事呢?”
家里有良马,他又喜欢骑,可就闯出祸来了:有一次在骑它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下来。摔折了胯骨,成了跛子。亲戚朋友又都来慰问,他父亲又说:
“说不定这还是件好事呢!”
过了一年,匈奴兵大举入侵。住在边境的青年男子都被征去当兵打仗,最后十有八九都战死沙场,他因为是个跛子,没有被征去,结果父子二人都保全了生命。
哲理点拨:事情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好事里往往潜伏着坏事,坏事里也常常潜伏着好事;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它的对立面转化,好事能够变成坏事,坏事也能够变成好事。因此,我们在成功时要注意失败的隐患;失败时要看到成功的希望。
杯弓蛇影
有位朋友到乐广家做客,回去以后就生了一场大病。乐广感到很奇怪,便前去探望那个朋友。进了屋,只见他面黄肌瘦,躺在床上,乐广关切地问他生了什么病,他支支吾吾不愿回答。
再三追问,他才说:“前次在你家做客,我拿起酒杯刚要喝,发现酒杯里似乎有一条红色的小蛇在游动,我很害怕,想不喝,又觉得这样会不尊敬主人,于是闭着眼把酒喝了下去。回到家里,就觉得肚子疼得厉害,饭也吃不下去,终于病倒了,身体一天比一天虚弱。家里人请了许多大夫,用了各种方法都治不好。”
乐广心想,酒杯里是不会有什么红色小蛇的,可是这位朋友又分明看见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回到家里,乐广一直在想这件事,一抬头,看见北边的墙壁上挂着一张红色的弓。他突然明白了事情的原因。
乐广马上跑到那位朋友家,扶着他来到自己的客厅里,问他在桌上的酒杯里看见什么。朋友一看,惊叫起来:“就是那条小蛇啊!”
乐广说:“其实这是墙上那张弓的倒影。”
朋友看看酒杯,再看看雕弓,立刻恍然大悟,知道杯中小蛇原来是墙上的弓影,他的重病也顿时痊愈了。
哲理点拨:当我们遇到奇怪的事情时,应该去调查了解,尽力弄清真相。不了解而又疑神疑鬼只能自寻烦恼。
城门失火
宋国的一个城门失火了。离城门不远有一个小池塘,池塘里的鱼都把头冒出水面,挤在一起看热闹,还七嘴八舌地议论:
“真好看!浓烟滚滚,越烧越旺。”
“瞧那些人慌的乱的,哟!当兵的都来了!”
“这城门还真够禁烧的,烧了这么久还没倒。”
一条老泥鳅听到上面吵吵闹闹,也从泥里边钻出来看个究竟。一见城门失火,老泥鳅担心地叫起来:
“哎哟!这下我们可糟了!”
看热闹的鱼都把头扭过来,看着这条大惊小怪的老泥鳅。一条胖头鱼粗声粗气地说:“嘿!老家伙!胡说什么呢?城门烧起来了,关我们鱼什么事呀?”
“就是,还能把池塘烧起来不成”所有的鱼都说。
“唉!”老泥鳅叹息着说,“城门失火,真正倒霉的可能是你们呀!”
我嘛,钻到泥里去或许还能逃过这一劫。说完,又钻回到泥里去了。
过了一会儿,那些看热闹的鱼终于发现情况不妙了。人们纷纷拿着盆子和水桶来舀池塘的水去救火。等到火被浇灭时,小池塘的水也舀干了。那些鱼,有的被人捡了去,剩下的也都干死了。
哲理点拨:池塘虽然不会烧起来,但却会因为救火而被人舀干。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事物之间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畏影恶迹
一个人害怕自己的影子,讨厌自己的脚印,想摆脱它们,便快步跑起来。可是跑得越快,脚印越多;影子追得越紧。他自己认为还跑得太慢,更加拼命地跑下去,最后精疲力竭累死了。
这个人不知道在阴暗的地停下来,就不会有影子;静止不动,就不会有脚印。可悲呀,真是太愚蠢了!
哲理点拨:要解决问题,首先必须懂得什么是事情的根本,不抓根本而抓枝节,绝对不可能解决问题,反倒会被问题压倒。
郑人买履
郑国有个人想去城里买双鞋。他拿尺子量了量自己的脚,就把尺子放在凳子上,带上钱,锁了门出去了。
他匆忙走到集市上,看中了一双鞋子,突然想起把尺子忘在家里了,他对卖鞋的人说我没带尺子不知鞋需多大,我这就回去拿说完就往回跑。
等他满头大汗地拿来了尺子,集市已经散了。忙了半天,鞋也没买成。这时候,有人就问他:
“你是给自己买鞋还是给别人买呀?”
“给自己买。”他回答说。
“你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不就行了吗?为何还要跑回去拿尺子呢?”
那可不行!他说:“尺子才是最标准的,我只相信尺子不相信脚。”
哲理点拨:歌德说得好:“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长青。”说明具体的现实,永远高于理论的教条。这正是这一寓言所展示的道理。
画蛇添足
楚国有一户人家,有一次举办祭祖,由于这家人在村子里的人缘很好,所以一说他家需要帮忙,邻居们和村里的乡亲们都纷纷来帮忙。主人为了感谢乡亲们的帮忙,就把祭祀用过的一壶酒赏给帮忙办事的人喝。
门客们商量说:“一壶酒,这么多人饮用,毫无趣味可言。我们每人画一条蛇,谁先画成,那杯酒就让他一人饮用。”大家都同意了他的观点。”
于是画蛇比赛就开始了。顷刻便有人画完了,他拿起酒壶欲喝,看见众人还没有画完,便自以为是地给蛇画起脚来。正当他画蛇脚的时候,另一个人把蛇画好了。抢过酒壶一饮而尽,并讥笑那人道:“蛇是没有脚的,你画的根本不是蛇,你输了。我先画好,酒应归我喝!”先画完的人听了后,后悔不已。”
哲理点拨:人们对一切事物的认识也是这样。正确的认识是真实反映客观现实的。客观世界中没有的东西,人们不应该凭自己的主观好恶强加上去,不然,那又与“画蛇添足”有什么区别?
邯郸学步
燕国寿陵地方的人,走路的样子八字朝外,摇摆蹒跚,十分难看。当地有个土生土长的小伙子听说邯郸人走路很好看,就跋山涉水前去学习。
小伙子风尘仆仆来到赵国首都邯郸。果然,只见繁华的大街上,人人走路的姿势都十分优雅,一抬手一举足,都显示着高贵的风度。小伙子自惭形秽,连忙跟着行人模仿起来。
学了几天,越走越别扭。小伙子想,一定是因为自己的恶习太深了,不彻底抛弃自己的老步法,肯定学不好新姿势。
于是,这位小伙子从头学起,每迈出一步都要仔细推敲下一步的动作,一摆手、一扭腰都要认真计算尺寸。他虽然废寝忘食地学,还是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的姿势,倒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路样子也忘了个精光。当他要回燕国的时候,手足无措,只好在地上爬着回去。
哲理点拨: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有主见。不要盲目崇拜别人。固然,学习别人的长处,是为了弥补自己的短处,但是为了学习他人而把自己的长处丢掉,这是贻笑大方的事。
最甜的水
山脚下有一眼山泉,泉水潺潺地从泉眼里冒出来,汇成一条小溪流向田野。
一个樵夫挑着一担柴火经过泉边停了下来,他捧起泉水喝了个饱,他觉得再没有比这更甜的水了……放羊的牧童、耕地的农夫和进山打猎的猎人,他们也都这样认为——这泉水是天下最甘甜的水。
有一个富翁,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派人去打取山泉水回来。仆人将盛在精美的水壶里的泉水,倒进琉璃杯中呈给躺在摇椅上的富翁。富翁喝了一口,没什么感觉;又喝了一口,眉头皱了起来,把碗里剩下的泉水泼到地上。他大声对仆人说:“这是最甜的水吗?一点儿甜味也没有,还是去把蜂蜜糖浆给我拿来。”
哲理点拨:没有尝过饥渴的滋味,不会体会到食物与水的甜美;没有经受过挫折与失败,不会体会到成功的欢欣与满足;未历经苦难的人,永远不会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卜妻为裤
从前,在郑县这个地方,住着一个名叫卜子的人。
他平时很不讲究穿着,经常是穿着一身破烂的衣服就出去了。
有一天,他还是和平时一样穿着一条又脏又破的裤子去街上赶集,走到集上,很多人都在看他的破裤子,他自己觉得很难堪,于是便走进一家布铺买来一块头,回到家叫妻子为他做一条新裤子。
卜妻量量尺寸,问他:“这条裤子做成什么式样啊?”
卜子随口回答:“我能要什么样式的,就照老样子做呗!”
妻子以为丈夫喜欢那种又脏又破衣服的款式,寻思着:他是不是觉得穿这种裤子很舒服,而且这一条裤子不够穿,所以叫我再做一条?不管那么多了,先按照丈夫的意思做好再说。
卜妻就认认真真地仿照老裤子的模样,这里戳几个破洞,那里抹一摊油,弄得皱皱巴巴、破破烂烂的。花费了不少工夫,总算完成了。
她把裤子捧到卜子面前,得意地说:“满意吧?同老裤子一样的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