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语文大观园
27222600000033

第33章

从此以后,赵佶为了能经常与名妓李师师幽会,而又不被人发现,便命人从皇宫修了一条地道,直通妓院后门。这样,堂堂的皇帝便有恃无恐地从地道走后门与李师师相会了。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赵佶走后门嫖妓的事还是被人知道了,梁山泊宋江得知后,便利用李师师的后门,打通关节,接受了招安。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有凭有据的“开后门”。

后来,宋徽宗走后门嫖妓,梁山泊众人走后门归顺朝廷之事便传开了。“走后门”一词也就成了一个惯用语,表示用不光明的手段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

露马脚

如果有些不想让人知道的事情一旦出现破绽,甚至败露,人们就会说是露了“马脚”。这一词语来自明太祖朱元璋的马皇后。

朱元璋幼时家境非常贫寒。为了糊口,不仅给财主放过牛羊,还在庙里当过和尚,可以说是饱尝人间凄苦。到了元朝末年,朝廷政治更加腐败,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愈发尖锐。加上黄河决口,灾民生活异常艰苦,终于导致官逼民反,爆发了大规模的红巾起义。朱元璋于是加入了定远(今属安徽)商人郭子兴的队伍。

起初,朱元璋不过是个普通士兵,由于他作战勇猛,屡立战功,郭子兴很赏识他,于是将义女马氏嫁给了他。

马氏是一个才女,精明干练,胸有雄才大略,为朱元璋统一中国大业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朱元璋当上皇帝,建立起明朝后封她为第一皇后。

马皇后长得虽然称不上十分漂亮,却也端庄温柔,举止大方。美中不足的是,她长了一双没有缠过的“天足”。在“三寸金莲”盛行的年代,女人脚大是一缺陷。马氏在当了皇后以后,越发地为自己的一双大脚感到不安。因而,在大庭广众间,总是遮遮掩掩,尽量避免将脚露出裙外。

有一天,马皇后忽然游兴大发,于是便乘坐凤舆大轿来到金陵街头,兴致勃勃地浏览这古都风光。百姓见皇后的舆轿过市,都翘首张望,想瞻仰一下皇后的风釆。谁知天公不作美,忽然一阵大风将马氏的裙边掀起一角,马皇后的一双大脚赫然展现在百姓面前。人们惊讶不已,想不到当今皇后竟有如此大的脚。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张扬开来,顿时轰动了整个金陵城。从此,“露马脚”一词就这么流传开了。

高帽子

我们现在把“夸奖人的话”或者“谀词”称为“高帽子”,把爱听这些话的人称为“爱戴高帽子”,是有根据的。高帽子,依字面解意思是很高的帽子。帽子,在古代也称“冠”。远在秦之前就已经有了高冠。《墨子·公孟》中有:“昔齐桓公,高冠博带,以治其国。”由此来看,高冠可能是作为一种拥有权力者身份的标志。

正因如此,秦汉之后,高冠不仅更加普遍,而且有了不少新的式样和名称。东汉制定的祭祀冠服规定,皇帝戴九寸通天冠;太子、王侯戴七寸高的远游冠;宫廷儒生们戴前面七寸后面三寸的进贤冠。《后汉书·宦者传论》说:“高冠长剑,纡朱怀金者,布满宫阙。”由此可见一斑。

大约到了北朝,高帽的用场发生了一个大变化,即从权力的标志或志行高洁的象征,演变成对阿谀奉承、妄自骄矜的代称。《北史·熊安生传》:“宗道晖(熊安生的同乡)好着高翅帽。”这当是“高帽”一词的直接出处。

清人翟灏《通俗编·服饰·好戴高帽》条说:“宗道晖好着高翅帽、大屐。州将初临,辄服以谒见,仰头举肘,拜于屐上,自言学士比三公。”又曰:“今虚自张大,冀人誉己者(希望别人夸奖自己的人),曰‘好戴高帽子’,盖因乎此。”

这样看来,北朝的宗道晖可谓是爱戴高帽的老祖宗,戴高帽成为自诩和谀人的代称,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清代大学者俞樾在其《一笑》中曾写道:“有京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逢人则送其一,当不致有所龃龉也。’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师颔其首曰:‘汝言亦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九十九矣。’”

闭门羹

“羹”,最初时系指肉类,后来以蔬菜为羹。再后对凡熬煮成有浓汁的食品皆以羹称之,如雪耳羹、燕窝羹等。“闭门”则是关起门来拒绝客人进入。这二者是怎么样联系起来的呢?

“闭门羹”一语始见于唐代冯贽的《云仙杂记》一书,书中说:古时的宣城(今安徽省境内)由于经济繁荣,商旅如云,城内秦楼楚馆的生意也很兴隆。在这些歌女艺妓当中,有一个名叫史凤的特别出众,她长得如花似玉,二八体态,分外妖娆,更兼颇有才情,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吹拉弹唱无所不精。因此,这位史凤姑娘艳名远播,指名道姓要史凤陪侍的客人是络绎不绝。

但是史凤虽然身陷青楼,却有着高洁的品行,能坚持自己的原则,她把来见她的客人分成三六九等,不是任何人都能得以求见的,“最下者不见,以闭门羹待之。”意思就是说,如果来了下等的客人,史凤不想见,丫头们便会捧上汤羹,供客人享用。天长日久,人们慢慢就习以为常了。因此,一些嫖客一看到菜羹摆上来,心里就清楚了,这一次与史凤姑娘无缘了。

“闭门羹”一词由此流传了开来,成了拒客人于门外,不与之相见的口头语了。它的使用范围扩大到了整个社会。不过,现在客人来访则只有闭门而没有“羹”了。

安乐窝

现在,人们常把安适的生活环境称之为“安乐窝”。这一典故出自《宋史·邵雍传》。

北宋文人邵雍,字尧夫,是当时着名的学者,他自幼勤奋好学,苦读经史,因为不愿做官,便离家出走,游历四方去了,他访遍了齐,鲁,郑等古国遗迹回到故乡,从此,他闭门不出,潜心钻研起学问来。

当时的宰相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人退居洛阳时,都曾与他结识,并交往甚厚,为他花重金买下了一座庄园,修建了房宅,种上了花草,插上了柳枝。

邵雍平时读书之余也从事稼穑,自种自收。闲暇时,一个人高兴地饮酒吟诗,自斟自饮自得其乐,以此来淡泊明志。他为了表示“安贫乐道”,不求荣华富贵,给其住所起名叫“安乐窝”,自号为“安乐先生”。

忘年交

“忘年交”一语出自南北朝人范晔的《后汉书·祢衡传》,是说不拘年龄辈分而结成莫逆之交的朋友。

孔融和祢衡都是东汉末年人。那时,孔融已经四十多岁,在朝廷中担任少尉卿的职务,而祢衡刚二十出头,文思敏捷,但为人十分高傲。他来到许昌后,有人建议他去拜会一下几个有声望的名士,祢衡说:“许昌城里,我只钦佩两个人,一个是杨修,另一个是孔融,而其他人都不值得我去拜访。”

孔融听说后,对祢衡很感兴趣,很想拜会一下他,于是他打听到祢衡的住处,特地换上便服,前去拜访祢衡。两人相见之后,一番攀谈,相见恨晚,竟比多年的老朋友还谈得拢。谈到情投意合之时,孔融则称祢衡是“颜渊(孔子最器重的学生)复生”,祢衡则称孔融是“仲尼(孔子)不死”。他们超越年龄的界限和隔阂,结成了忘年之交。

后来,孔融曾多次向曹操推荐祢衡,曹操对祢衡的大名也早有所闻,于是便下令召见他,但祢衡把曹操视作“奸相”,很鄙视他,每次都托病不肯前往,并且经常在背后指责曹操。曹操十分恼怒,于是借刀杀人,把祢衡派到性情暴躁的江夏太守黄祖手下。果然,祢衡在江夏很快得罪了黄祖,结果被黄祖所杀。而孔融后来也被曹操所杀。

花架子

“花架子”,本是我国武术中“花拳”、“花枪”、“花棒”等架势的统称,戏曲舞台上的武打,就是由这些“花架子”演变过来的。这些“花架子”动作优美,招式好看,表演起来很精彩,能给人以艺术享受。但实践意义不大,打起仗就用不上了。因此,联系到社会生活上,人们就把那些中看不中用的事物,称之为“花架子”。

但关于“花架子”的来历,还有另一种说法。

元代,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县华泾镇)人黄道婆,曾经在海南学习了黎族人的纺织技术,她回到家乡后,又苦心研制革新轧花车、纺织机等先进工具,热心传授纺织技术。使贫穷落后的家乡变成了兴旺发达的纺织之乡。

当地有个李秀才,虽然家里很穷,但他却不愿从事纺织,一心想求取功名,但每次考试都名落孙山。后来,他为了糊口,去湖州织里当了一名私塾教师。织里的村民听说他是黄道婆家乡的人,纷纷向他请教纺织新技术。甚至有的人还送钱送礼,李秀才虽不懂纺织,但他却不承认,仍然收下钱财,对大家说,他可以亲手画出黄道婆的新织布机,叫木匠仿制。

大家信以为真,都催他快点把图样画出来。

于是李秀才就一个轮,一个梭,大架套小架地画了起来,画好后,村民们立即请来手艺最好的木匠,依样画葫芦地制作起来。不久,这架织布机做成了,可是再灵巧的织女也使用不了它。这架花里胡哨的织布机成了毫无用处的摆设。

后来,黄道婆的纺织新技术和新式织布机传到这里,人们才知道李秀才对纺织技术一窍不通。他画的那架织布机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从此,“花架子”一语在这一带就流传开来,后来被推广到了全国。

黄粱梦

唐朝开元年间,有个叫卢生的少年,在邯郸旅店中遇见了一个名叫吕翁的道士。言语闲谈之间,卢生透露出对自己命运不佳的感叹。吕翁见这位少年情志不畅,目昏思寐,便从包袱中取出一个青瓷制作的枕头,递给他说:“你只要枕上我的枕头,你的心愿就能实现了。”

卢生当晚枕上枕头,睡下后即做了一个美梦。梦见自己返家后,娶了本县望族崔氏的漂亮女儿为妻。第二年,又考中了进士,后来由县尉步步高升,还当了十余年宰相。期间,他还统率大军,出征外族,开疆辟土,立下赫赫战功。自己所生的五个儿子,个个功成名就,都和名门望族对了亲……

后来,自己又被弹劾遭贬,历尽曲折。到了最后,皇帝查知冤情,将他召回,对他更加宠信,并封为燕国公。到了晚年他更是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良田、住宅、美女、名马,不可胜数。直到八十多岁,才身患重病死去。

卢生一觉醒来,只见自己仍躺在旅店里,店主人在他睡觉前所蒸的黄粱米饭(即小米饭)还未熟,卢生这才明白,自己几十年的荣华富贵,竟然是短暂的一场梦。

后来,人们就把“黄粱梦”这个词用来比喻不可能实现的虚幻欲望,只是一场空欢喜而已。

卖关子

“卖关子”一语出自《新唐书·李逢吉传》,原指受贿卖关系,现在泛指设置悬念或故弄玄虚的那一套手法。

唐朝时,有个叫李逢吉的人,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卖官鬻爵,拉关系开后门,无所不为。在他手下,纠集了张又新、李续子、李仲言、李虞、刘栖楚、姜洽、张权舆、程者范等一班奸佞之臣,在这八人之下,又聚集着一批奉承角色,计有十六人之多。

这班人对上阿谀奉承,对下残酷欺压,坏事做尽。一般官员进京,有事欲见李逢吉,还须先得过了这班人的关口。故朝廷上一些正直的官员以及老百姓对他们侧目而视,称之为李逢吉门下的八关十六子。而想过他们的关口,还非得先行贿赂不可。后来,这班奸佞索性将求什么事该送多少财礼,都定出了具体的数目。欲见李逢吉,先要买关子,关子买得通,事便办得成。于是,“卖关子”一语便流传开来了。

到了近代,“卖关子”比较多的是使用在如下场合:一是指小说戏曲中设置的扣子,即有意布置的悬念。另一是指欲言又止故弄玄虚的“秘密”,引得对方急不可耐,这在上海人来说,也叫“卖关子”。

抱佛脚

俗话说,“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是说事到临头了,才仓促上阵急于应付。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呢?

据明代《宦游纪闻》记载,古代云南一代有个小国,该国人笃信佛教,因此,与佛有关的事物都是至高无上的,任何人都不得不敬。

有一次,一个死囚越狱逃跑,官府立即派兵追捕。就在官兵穷追不舍,犯人拼命逃避的时候,前面出现座古庙。罪犯急中生智,赶到庙宇里抱住佛脚,边哭边忏悔求救,不停给佛叩头。追赶的官兵见到后,不敢在佛前捉人,就马上报告了国王,国王于是下令,赦免了那人的死罪。

于是,“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一语经该国和尚传经时传到我国民间,成为一条常用的谚语。

鬼门关

人们常用“鬼门关”来比喻僻远险阻的地方。也指克服困难的关键所在。“鬼门关”是传说中阴阳交接的恐怖阴森的关口。

传说中的“鬼门关”,说来还真有其地呢!它就在今广西玉林与北流县交界的山口上,左右两峰夹峙,中成天然关隘,至今还留有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勒石残碣。这里为古代通往广西南部、雷州半岛等地交通要冲。关南气候湿热,茂密的山林中弥漫着能使人生疾病的瘴疠之气。古代文人官僚获罪迁谪蛮荒,多经由此,而死者甚多,罕有生还。所以,民谣说:“鬼门关,十人去,九不还。”

到明代洪武年间,此关又改名为“桂门关”,宣德年间又改名为“天门关”,但是人们叫惯了“鬼门关”,所以至今仍用这个俗称。

不过,现在去鬼门关,已经没有入“鬼门”的感觉了,更没有生死恐怖的威胁了,鬼门关也徒有其名了。

吹牛皮

“吹牛皮”一语,自古以来,流传甚广,为什么把说大话称作“吹牛皮”呢?

古时候,我国黄河上游一带的居民,还没有学会造船技术,但是当地河湾又水急浪恶,难以行舟,怎么办呢?

为解决这个难题,早在古代就有人想出一个好点子:用牛皮缝制成一种皮筏子当作渡河的工具。因那时没有打气筒,皮袋子只能靠人用嘴巴吹起来,筏子才能漂浮在水面上当船使用。可是没有足够的力气,牛皮是吹不起来的。

于是,那时就有了“吹牛皮”一语。又因吹牛皮时脸腮鼓起,面红耳赤,像争强好胜的样子,以后人们便逐渐把“吹牛皮”引申为说大话,夸大其词,好大喜功之人。

应声虫

人们通常把好逢迎拍马、唯唯诺诺的小人叫“应声虫”。此典故来源于一个有趣的故事。

从前,有个当官的,因为手中握有大权,所以他的朋友和同僚见了他都点头哈腰,唯唯诺诺。这样,日子久了他就得了一种怪病,只要他说一句话,肚子里就有个声音跟着说一句,连打个嗝都有回声。他请了很多名医来为他医治,但一点效果都没有。

有一天,他出外遇上一个老道,便向道士求治,道士说:“你肚子里有条虫子,叫‘应声虫’,你说什么它都跟着学。”当官的一听大惊:“那可怎么办呢?”道士说:“无妨,你只需找一本药书,一个不少地逐个高声朗读,应声虫不敢跟着重复说出的药名,就是医治此虫的良药佳方。”

当官的转忧为喜,回家之后按照老道的吩咐,找出药书来念,当说到“雷丸”之时,肚中没了回音,他赶快买了“雷丸”服用,真把怪病治好了。(雷丸,是寄生竹根的真菌。)

铁公鸡

人们用“铁公鸡”比喻极其吝啬的人。这个词出自清代袁枚《子不语·铁公鸡》。

古时候,有一个十分小气的人,他吃完饭之后,总要把碗舔一遍,舍不得扔掉一颗饭粒。他的衣服破了以后,总是补了穿,穿破了再补,从来舍不得做一件新的。村上人家结婚,家家都要送些礼物去祝贺,他送的礼物总是最寒酸的,其实他家并不穷。

有一次,村上的一个人得了重病,请了大夫来看病,大夫开完药方后说,这味药在煎时要两根七寸长的公鸡毛做药引子。病人的家属找遍了全村都没有找到大公鸡。忽然有人想起他家有一只每天按时打鸣的公鸡,叫声响亮,想必那只公鸡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