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帮是指以骆驼为交通工具的商帮,由于骆驼的忍耐力极强,所以驼帮主要从事的是远距离的长途贩运,他们跋涉于崇山峻岭或荒漠草原,行旅辛苦。民间驼帮主要以贩运江南的茶叶到中俄边境哈克图进行贸易为主,在清代曾十分有名,如黄河驼帮互市的主要地方——哈克图曾被称为我国的陆地码头。
趣味链接:会计的由来
“会计”一词大家都知道,它是监督和管理财务工作的代称,而今,也用“会计”称谓做此类工作的人。
“会计”就是“总会计算”的意思。“会”字在当“总计”讲的时候,应读做“kuai”。“会计”起源很早,最早出于《史记·夏本纪》:“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大禹晚年在绍兴的苗山上大会诸侯,稽核他们的功德,这个行动称会稽(会计)。
尽管“会计”起源很早,但到了周代,才形成现在意义上的“会计”。
据记载,周代有专设的会计官职,掌管赋税收入、钱银支出等财务工作,进行月计、岁会。亦即,每月零星盘算为“计”,一年总盘算为“会”,两者合在一起即成“会计”。
古书中多处都有使用“会计”一词:《孟子》里有“会计当而已矣”的话。《战国策》“冯谖为孟尝君市义”里也提到过,孟尝君要派人去薛邑收债,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冯谖则应声而出。
汉代把周代的会计官职又作发展,设立了管理这些会计事务的官职。《汉书》上载,汉初的桑弘羊曾为“大司农中丞管会计事”。
013古代的赋税制度
赋税,又称税收,是国家出现后的产物,是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与物质条件。
据我国历史记载,2000多年前的夏代就出现了“贡”,贡就是献生产物给帝王。夏代的贡纳,地区广,名目多。据《尚书·禹贡》所载,除地处王畿的冀州无须纳贡外,其他八州都有贡纳。各州的贡纳内容互有侧重。除麻、丝、漆、羽毛、皮革和铜铅等金属外,有的州还须贡纳珠宝、怪石、海贝、异兽等。
商代时,国力强盛,贡纳的范围更广,除诸侯封邑外,边疆的氐、羌等族,也来纳贡、称臣。诸侯部族贡纳的大量牲畜,更是商朝奴隶主对外战争所需畜力和祭祀用牲的主要来源。
进入西周后,贡纳已经制度化。一方面,将贡纳列入财政预算,“专贡专用”;另一方面,按等级核定贡纳的轻重。即所谓“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
到了春秋时期,对私有土地按亩征税的“初税亩”制实行后,就有了“税”的征收方式。后来,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进一步发展,捐税的种类日益增多。
我国的北魏和唐代中期以前实行均田制,税收多以田亩征收,两税法实行后,则以人口和财产多寡征收,宋代也大致如此。
到了明代后期,实行了“一条鞭”新税法。它以州县为单位,把所有的田赋、劳役以及多种摊派的贡纳和杂役,统统折合成银两,归并成一个总数,然后按本州县田亩分摊,向土地所有者征收。
清初,继续沿用“一条鞭”法。1713年,清政府下令,依照康熙五十年各地所报人丁数字,作为丁银的固定税额,后来又演化为将丁银并入田赋征收,丁银和田赋都按田亩征收。这种“地丁合一”是我国古代封建赋税制度的最后形式。
趣味链接:捐输、捐纳、捐例
清中叶以前,遇有国家庆典、筹集军饷、皇帝巡幸、工程建设等浩繁开支,准许巨商富民捐款报效,曾举办临时性捐输。其后,捐输定为常例,在国家正项财政收入中,列有捐输名目。清末,《辛丑条约》签订后,为筹措庚子赔款,在四川等地所征的田赋附加税,亦称捐输。
捐纳是封建社会政府实行的捐官制度。以捐纳一定数额的银两获得授予的官衔(虚衔或实职)。这种制度始于秦始皇时期,以后历代封建政权多沿袭。
捐例是亦称“事例”。封建政府所订捐官章程,分暂时事例和现行常例两种。清顺治时招民授职,捐银约七八千两,亦有至万金者,但仍行考试,文理通顺者为知县,不通者改授守备。这就是捐例的开始。康雍时期,只捐虚衔,不能做实官。清代后期,将捐款列为正项财政收入,虚衔之外可以捐实官。捐什么官,要多少银子,皆明订章程。
014当铺的由来
当铺,在我国古代到处都有。它起源于1000多年以前的南北朝时期,当时称为“质库”。据《南史》记载,质库最初全由寺庙经营,以后达官贵族也多开设。
到了唐宋,典当业日益发达。南宋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述:今寺僧辄作库,质钱取利,谓之“长生库”。长生库成了宋时当铺的别称。元代称当铺为解库、解典库、解典铺。明代除旧称外,又有当铺、典铺、典当等名称。“当铺”之名可能始于明代。民间当铺的发展是清代以后的事情。
趣味链接:“铜臭”的来历
人们通常把用钱买官的方式叫做“铜臭”,用来讥讽有钱人或唯利是图的小人。那么,“铜臭”一词是怎么来的呢?
据《后汉书·崔烈传》载,东汉时,有个官迷叫崔烈,他曾做过郡守、九卿,后官拜太尉,朝野均有声望。汉灵帝刘宏在位时,崔烈以五百万钱(当时折合黄金五百斤),买到了司徒这个官职。朝野议论哗然,崔烈的声誉更是一落千丈。
一天,崔烈问他儿子崔钧:“我位居三公(司徒为三公之一),不知大家都在背后说我些什么呢?”崔钧说:“他们说你身上有股铜臭味。”崔烈大怒,拿起木棒就打崔钧。这件事当时被传为笑柄。
“铜臭”一词,从此被传了开来。
015商标溯源
商标是商品的标记,俗称“牌子”。商标是随着商品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酒店,最初就是以“旗”作为商标。《韩非子·外储说》中提到:“宋人有沽酒者……悬帜甚高。”这里的“悬帜”,就是指的挂酒旗作商标。那时的商标多以实物充当,鞋店画双鞋、剪刀铺绘把剪刀以示经营内容等。
但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往往同一个市镇里,有几家同行业的商店或作坊,倘若都以同样的实物作标志,那么互相之间就难以区别了。于是,他们便各以一种动物或植物作记号,这样便出现了“图记商标”。北宋时期,当时济南有家姓刘的针铺店,以石兔作为商标,颇负盛名。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商品大量涌进中国市场。中国商标受外国影响,它的职能除了区别同类商品外,也起着美化商品的作用。因而,商标的款式、花样也逐渐繁多起来。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商标法,是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颁布的《商标注册试办章程》。新中国在1983年3月3日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标志着我国贸易市场正在走向成熟化、正规化。
趣味链接:小议“幌子”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韩非子在他所着的《韩非子·外储说》中提到:“宋人有沽酒者……悬帜甚高。”
这里的帜,就是幌子,是较古老的一种表明商店经营项目的旗子,也是古代商店的一种重要标志。当时,就是目不识丁的人,通过形象的幌子也能知道商店经营的内容。唐代诗人张继的“高高酒旗悬江口”、杜牧的“水村山郭酒旗风”等佳句,所描写的正是这种幌子。
在以前,民间作坊都会挂出幌子以做标志。诸如中药店挂大膏药,小吃铺挂罗圈子,还有以实物或图画做幌子的,把猪头、羊头悬挂于店铺门前,画双鞋、绘把剪刀样子以示经营内容等。即使现代,开始以牌匾做经商标志,不少商家还要在牌匾上或者商店的橱窗上绘上实物的图样。
016旅游业的始创者
现在的人大都喜欢旅游,游览名山大川,参观名胜古迹等。但是,你可知道,旅游是由何时、何人始创而成为一项经济事业的呢?
旅游业的始创者当属我国北宋名臣范仲淹。据古籍记载,宋仁宗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江苏南部一带发生灾荒,当时,范仲淹任杭州太守。
范仲淹为了赈济灾民,便利用那里的湖山秀丽、古庙名寺众多之长,命各庙主事修葺庙宇,并在太湖举办划船比赛,然后号召各方官民出游。他自己带头游览。自春至夏持续数月之久,收入一大笔钱,范仲淹便用来救济灾民。这一来灾民衣食有着,居守家园,免受逃荒颠沛流离之苦,实是一桩美事,从而也为把旅游业作为一种经济事业来办开创了先例。
趣味链接:“导游”的由来
“导游”是从“响导”一词演化而来的。“响导”,是我国古代军队中的一种专门称谓。《孙子兵法》中就有“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响导者,不能得地利”之语。
春秋时期,齐桓公带着管仲北伐孤竹,春往冬返。由于没有响导带路,回来的路上迷了路。后来,管仲想出了一个办法,曰:“老马之智可用也。”这老马就是起了响导的作用。
三国时,诸葛亮5月渡泸,深入不毛。他深知“响导”的作用,就派熟悉云南地理的永昌人吕凯绘制《平蛮指掌图》,进军入滇,从而获得了七擒七纵孟获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