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文化常识全读本
27223300000047

第47章 器物·工艺(4)

青花常与釉里红一起用于装饰瓷器,这种瓷器被称为“青花釉里红”。所谓的“釉里红”也是釉下彩中的一种,它以氧化铜为呈色剂,亦经高温烧制而成,白地红花,色彩十分明艳。

018陶艺的发展

远古人类懂得使用火以后,原始制陶技术也开始发展起来。先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发现,土与水结合再经过火烧,可以制成耐用的陶器。陶器作为上古先民最为普及的生活用具,应该是原始手工业最早的产品之一。

陶器产生的具体年代已很难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陶瓷器的国家,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向来把一些重大的发明创造归之于“圣人”。制陶技术传说就是由舜开始制作的,即所谓舜“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

新石器时代,陶器已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各文化陶器的品种、造型和纹饰也独具特征。陶器分为红陶、彩陶、灰陶、白陶和黑陶等。这时期出现的薄胎彩陶、蛋壳黑陶及白陶,标志着新石器时代制陶技艺的发展水平。

最初的陶器成形采用手制法。有捏塑、模制和泥条盘筑三种形式。在仰韶文化中期还出现了慢轮加工技术,用转动的轮盘使器身缓慢旋转,以便加以修整。

大概在大汶口文化的晚期,又出现了一种称之为轮制法的制陶新技术。轮制陶器是把泥料放置在陶轮上,借用陶轮快速转动的力量,用提拉的方法使之成形。制作出来的陶器,形状规整,厚薄均匀。这种先进的方法,后来盛行于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陶体现了轮制工艺的最高水平,龙山文化出土的蛋壳黑陶高柄杯,有的器壁厚度仅0.5毫米;有的还装饰有镂孔和极细的划纹。

趣味链接:古代陶器的种类

红陶:红陶在中国出现最早,红陶烧成温度在900℃左右。黄河流域距今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时期,都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赭陶为主。

彩陶:彩陶是仰韶文化的一项卓越成就,是用赭、红、黑等色绘饰的陶器。彩陶艺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黑陶:黑陶出现于龙山文化时期。黑陶的烧成温度达1000℃左右。黑陶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这种黑陶的陶土经过淘洗、轮制,胎壁厚仅0.5~1毫米,再经打磨,烧得漆黑光亮,有“蛋壳陶”之称,表现出惊人的技艺,饮誉中外。

灰陶:灰陶在新石器时代早期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已经出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都有一定数量的灰陶,特别是用于蒸煮的器皿,多为夹砂灰陶。到夏代(二里头文化早期)以灰陶和夹砂陶占据主要位置。

白陶:白陶是指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的一种陶器。它是用瓷土或高岭土烧制成的,烧成温度在1000℃左右。白陶器出现于龙山文化晚期,商代为鼎盛时期。商代后期白陶大量发展,安阳殷墟出土数量最多,并且制作相当精致。到了西周,由于印纹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的较多烧制与使用,白陶器即不再烧造了。

硬陶:硬陶的胎质比一般泥质或夹砂陶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而且在器表又拍印以几何形图案为主的纹饰,所以统称为“印纹硬陶”。西周是印纹硬陶发展的兴盛时期。因印纹硬陶所用原料含铁量较高,胎色较深,多呈紫褐、红褐、黄褐和灰褐色。印纹硬陶坚固耐用,绝大多数是贮盛器。

釉陶:汉代出现了一种在釉料中加入助熔剂——铅的釉陶,又称“铅釉陶”。铅釉陶的制作成功,是汉代制陶工艺的杰出成就。釉料中加入铅,可以降低釉的熔点,还可使釉面增加亮度,平正光滑,使铁、铜着色剂呈现出美丽的绿、黄、褐等色。其中绿釉为最多,绿如翡翠,光彩照人。墓葬中出土的铅釉陶器表面,有时出现一层银白色光泽,有人误称为“银釉”。

019从陶到瓷的进化史

瓷器是我国伟大的发明之一。从制作的工艺原理上说,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的1500年左右,是陶器向瓷器发展的过渡阶段。

早期的陶瓷,只是一种釉陶器,又称原始青瓷。它以瓷土作胎,在1200℃左右的高温下烧成,胎质呈烧结,无吸水性或吸水性很弱,器表有釉,但胎质呈灰色,薄层不透光。这种瓷器主要出现于我国商周时期,郑州商代墓葬出土的青釉尊,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原始青瓷。

汉代时,开始大量出现基色浓重的棕黄色和绿色的釉陶,这被看做汉代制陶业的一项新发明。由于釉料中含有大量氧化铅,所以也称为“铅釉”。

东汉时,瓷器制作技术逐渐成熟,在东汉末年曹氏墓中,都已经出现釉色光亮、质地纯净的青瓷器。

后来经过南北朝、隋唐时期制瓷技术不断提高,到唐宋时期制瓷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此瓷器成为生产的主流,陶虽有生产,但无法取代瓷器的主导地位。

古代瓷器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反映出社会的变革,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物质、精神生活的变化和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瓷器的造型、纹饰、装饰技法和釉色等也不同,各具时代特征。

趣味链接:宋代的五大名窑

宋代时,瓷器生产有许多创新和进步,各地出现了各具特色,享有盛名的瓷窑体系。汝、官、定、钧、哥五大名窑,代表了宋瓷发展的最高水平。

汝窑。又称汝官窑,窑址在河南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宝丰县在宋时属汝州,故称之为汝窑。该窑建于宋徽宗年间,虽然该窑存在时间前后不足20年,但它却是“五大名窑”之首。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

官窑。建于宋徽宗政和年间,窑址迄今尚未发现,它为满足宫廷用瓷需要而建。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着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定窑。窑址在河北省曲阳县,由于宋时属定州而得名。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

钧窑。窑址在河南省禹县的钧台及八卦洞,建于宋徽宗当政期间。钧窑烧制各种皇室用瓷,以花盆最为出色。

哥窑。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浙江龙泉有章家两兄弟以制陶为业,各主一窑,兄所主之窑名哥窑,弟所主之窑名弟窑,弟窑也称龙泉窑。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

020“唐三彩”只三种颜色吗

现在我们经常听到“唐三彩”这个词,这个词中的“三彩”两个字是不是意味着它只有三种颜色呢?

1928年,陇海铁路修至洛阳,人们在一批古墓中发掘出了大量陶瓷雕塑。

它们色釉晶莹,斑驳淋漓,造型生动、丰富,后被着名学者王国维、罗振玉见到,均赞赏不已。这些陶瓷雕塑便是着名的“唐三彩”。

这种陶瓷雕塑是在汉代低温铅釉陶工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实践,对含有有色金属元素的各种原料有了新的认识后制作而成的。其间经历了一个由粗到精的缓慢烧造发展过程,到唐朝时,终于形成了着名的“唐三彩”。

那么,人们为什么把它们叫做“唐三彩”呢?

所谓的“唐”就是唐代的意思;“三”在汉语中又有“多”之意,“三彩”是指这类陶器色彩丰富,有浅黄、赭黄、浅绿、翠绿、深绿、蓝色、褐色、白色等多种色彩。因此,后来的人们习惯把它们称为“唐三彩”。

所以,“唐三彩”并不只有三种颜色。除了白色(一般微带黄色)之外,它还有其他多种颜色。

趣味链接:专业研究者为什么把“唐三彩”称为“唐彩色釉陶”

对于“唐三彩”,专业研究者则多以“唐彩色釉陶”之名称呼。从严格意义上说,“唐彩色釉陶”更具科学性,因为从工艺上看,“唐三彩”是“釉”而不是“彩”。但“唐三彩”是约定俗成的名称,影响广泛,因而保持这一名称具有普遍意义。

021景泰蓝的起源

1904年,在美国芝加哥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景泰蓝荣获一等奖,此后便驰名海内外。

景泰蓝是北京特有的传统工艺品。它是以紫铜做胎,用彩釉做装饰的一种艺术品。其造型主要是瓶和罐。景泰蓝是用铜或银做成坯,用金属细丝捏成各式各样花纹焊在坯的表面,再在这些金属花纹中熔嵌各种颜色的瓷搪釉,这种程序要经过5次到8次,然后再磨光和电镀,才成为一件瑰丽的艺术搪瓷品。

景泰蓝创始于元代末年,在明代景泰年间得到发展,而且多用晶莹夺目的蓝色釉料,所以后人把它叫做景泰蓝,亦称珐琅或珐琅瓶。

据传,其起源还与皇宫失火有关呢!

数百年前,皇宫起了一场大火,宫中的一些宝石、铜器、金银、珠玉在熊熊大火中竟烧成一种五颜六色的结晶体,这可以看成是景泰蓝的雏形。由此便启发人们以彩釉加高温烧制景泰蓝。后来,经过能工巧匠的琢磨、提高,景泰蓝逐步发展成为北京独特的手工艺品。

经过元明两代,制作景泰蓝的技术大为提高,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制作景泰蓝的技术更是突飞猛进。清代末年,景泰蓝在国际市场上已经非常有名了。

趣味链接:景泰蓝的颜色

因为这项工艺始于明代景泰年间,而且初创时只有蓝色,所以叫“景泰蓝”。

发展到现在,景泰蓝已经不只蓝色这一种颜色了,而是各色俱全。然而人们仍然沿用以前的名字,这是因为,现在的“景泰蓝”已变为一种工艺的名称,而并不仅仅代表某一种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