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文化常识全读本
27223300000061

第61章 体育·艺术(3)

这样,一种新的牌型博艺——麻将最终定型。至于那八张“花牌”,则是在以后的流传中又陆续增加,作用大概在于增多组合变化的机会与赢牌分数。马吊牌在清代乾隆年间很流行,但这时它已受宣和牌及碰和牌的影响,变为默和牌。这种默和牌有文钱、索子、万贯三门,每门皆一至九共二十七色,又有幺头三色,每色四张,共一百二十张牌。

后来,默和牌又受一种称为“花将牌”的影响,加上了东、南、西、北四门风牌,即形成了共一百三十六张的麻将牌。

20世纪20年代,麻将漂洋出海,在西方很受欢迎,身价百倍。为了方便识别,人们还在牌面上标上英文字母。

趣味链接:麻将也可以成为竞技体育运动

对于现代人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如果整天沉迷在“四方城”里,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无须赘言。旧时有“雀鸦鸨,三害鸟”之语,由此可见其已被推为“赌、烟、娼”中“赌”的标志。

凡事皆有利弊。虽然麻将有弊端,但它对人们也有健身、醒脑、怡情的作用。近来又有“竞技麻将”之说,国家体育总局还于1998年在北京举办了“迎新春麻将牌邀请赛”。据称“当运动员们踩着乐曲,随着引导牌走向赛场时,中国人的这一古老娱乐活动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013我国古代剑术的特点

我国的剑术发展较早,流传甚广。孔子的学生子路就非常喜欢剑术,据《孔子家书》载,子路戎服见孔子,拔剑而舞之,问:“古之君子以剑自卫乎?”

在古代的朝廷中,剑术多以斗剑的形式出现。当时的统治者以观赏斗剑为乐,他们豢养剑客,作为竞技场上的牺牲品,每场比赛均以一方死去为结局。这种斗剑场面在《庄子·说剑》中有载:“蓬头突鬓,垂冠曼缨,短后之衣,曰而语难。相当于前,上斩颈项,下决肺肝。”对这种惨烈的场面,庄子更是大加抨击,认为它“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与统治者喜欢血腥的斗剑不同,剑术在民间得到了健康发展,出现了诸如越女、鲁石公等剑术高超的武术家。

越女是春秋战国时的武术家。她不但剑术理论非常精辟,而且在实践中剑术非常精湛,对后世影响颇大。

鲁石公的剑术也出类拔萃,甚至可谓“出神入化”,这可从刘向在《说苑》里的描述中看出:“鲁石公剑,迫则能应,感则能动,昀穆无穷,变无形象,复柔委从,如影与响,如龙之守户,如轮之逐马,响之应声,影之象形也。闾不及,呼不及吸,足举不及集,相离若蝉翼,尚在肱北,眉睫之微,曾不可以大息小,以小况大,用兵之道,其犹然乎。”

三国时期,剑术出现了较复杂的招式,盛行以剑会友和以剑论武,人们常举行竞争激烈的剑术竞技比赛。

明清以后,剑术以套路形式出现,而且相继形成了诸如武当剑、青萍剑、峨眉剑、达摩剑、少林剑等各种流派。其中,武当剑、青萍剑、峨眉剑堪称内家功法的代表剑术;达摩剑、少林剑则被视为少林剑术的精华。

自20世纪50年代始,又产生了适应竞赛需要的规定剑术、自选剑术,适合强身健体的现代太极剑术等。就剑术而言,主要有点剑、崩剑、刺剑、撩剑、腕花等动作;就风格而言,则有行剑、站剑之分,工体、醉体之别;就舞剑者而言,要求轻快洒脱,身法矫捷,刚柔相济,富有韵律,因此,人们常用“剑似游龙”来形容舞剑者的矫捷身姿。

趣味链接:曹丕的剑术很精湛

一天,曹丕与邓展一起饮酒,席间两人说起了剑术,曹指出了邓的一些错误,并向邓展表示:若不信服,可以较量一番。邓展当时正醉意蒙眬,经曹这么一激,当即表示愿与之较量。

考虑到用真剑会失手伤人,两人就用甘蔗做剑。没几个回合,曹丕就三次击中邓展的臂膀,引起旁观者的阵阵哄笑。

受到了旁人的哄笑,邓展当然不服气,于是他提出再比。在第二轮比赛中,曹丕以败招引诱邓展,邓展果又中计,被曹丕击中门面。

为什么曹丕的剑术会这么精湛呢?原来,曹丕曾师从洛阳剑术名师王越,经过勤学苦练,他的剑术已经炉火纯青,所以连剑术老到的名将邓展也败在了他的手下。

014十八般武艺

“十八般武艺”的书面记载始见于南宋华岳编纂的兵书《翠微北征录》。此书成于南宋嘉定元年,华岳在书中自称“臣闻……十八般武艺……”由此可见“十八般武艺”的说法所产生的时间应在南宋嘉定元年之前。

古书上常说武艺高强的人“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意即各种武术器械他们都会使用。可是这“十八般武艺”具体是指什么呢?

虽然“十八般武艺”最初的具体所指已无从稽考,但后人对此却有所阐释。

明万历年间,谢肇淛在《五杂俎》中认为“十八般武艺”为: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槌、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其中前十七种都是兵器名称,第十八种名曰“白打”,则是指“徒手拳术”。

还有人认为所谓的“十八般武艺”是我国古代各种兵器的通称,具体是指“九长九短”:“九长”是指枪、戟、棍、钺、叉、镜、钩、槊、环;“九短”是刀、剑、拐、斧、鞭、锏、锤、棒、杵。

其实,“十八般武艺”也许本来就没有具体所指。因为“十八”是一个很特殊的数字,在古代常用来泛指变化多端,如常说的“女大十八变”就是指女孩子到了十八岁后其容貌就会发生多种多样的变化;“黄梅天十八变”意即在黄梅天里天气就会变化多端等,所以后世常以“十八般武艺”来泛指多种武艺和技能。

趣味链接:《水浒传》中的“十八般武艺”指什么

我国四大古典名着之一的《水浒传》中写到的“十八般武艺”是: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戈、戟、牌、棒、枪、扒。

015古代的杂技

杂技是一种表演艺术,它包括口技、手技、蹬技、踩技等各种民间杂耍,以及魔术、戏法、驯兽和马戏等项目。杂技在我国起源很早,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杂技在汉代称百戏,隋唐时叫散乐,唐宋以后为了区别于其他歌舞、杂剧,才称为杂技。

在我国古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杂技的文字记载。《史记·李斯列传》记载过秦二世曾经在甘泉宫看角抵戏的情形。角抵戏类似今天的摔跤表演。汉朝张衡在《西京赋》里描写了跳剑丸、走绳索、爬高竿的表演情景。

隋炀帝还曾集中很多乐工,传授技艺。杂技到了唐代又有发展,据古籍记载,唐玄宗常在兴庆宫举行宴会,会上百戏杂陈,走索、弄丸、舞剑、寻檀,无所不有。宋代的杂技不仅在城里演出,而且遍及乡村。宫内有百戏教坊,村落有百戏艺人。元代的杂技也有一定的发展,直至清代。

趣味链接:口技漫话

口技是一种传统的杂技节目。表演者运用口腔发声,逼真地模仿自然界及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各种声响。

口技产生的时代很早。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在狩猎活动中模仿动物之声诱捕动物。在春秋战国时代,口技有了很大发展,甚至用于政治斗争。战国时就有孟尝君门客在函谷关夜半学鸡鸣之事。

至宋代,口技正式成为杂技节目。这时已有“百禽鸣”或“学象声”。皇上生日,口技也成了表演技艺之一,并为之造成吉庆欢乐的气氛。南宋时,还有一个专门训练口技艺人的组织,如《都城纪胜》所载,临安有“小女童象生叫声社”,另有一种“学乡谈”,大约是专门模仿各地的方言、语音而表演。

明朝时,口技被称为“象声”,涌现出了众多的口技艺人。清代,口技表演的范围愈益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出现了许多着名的口技表演专门人才。如“百鸟张”张昆山,表演鸟鸣,清脆宛转,几乎乱真。

新中国成立后,扩音器在口技表演中被广泛应用,大大扩展了口技的表现范围,丰富了口技的表演技巧,为口技技艺开辟了新天地。

016马戏团小史

马戏是我国传统技艺之一。汉桓宽《盐铁论》已载有:“戏弄蒲人杂妇,百兽马戏斗虎。”

到唐宋时,马戏相当流行,风行驯马跳舞、登场表演。相传唐玄宗李隆基,也在皇宫里训练了一批御马跳舞,节目丰富多彩,马戏团阵容庞大。起初单纯让马在床上跳舞,逐渐发展为人马共舞,即人骑在马上做各种表演。安史之乱后,唐玄宗西逃四川,皇宫马戏团的舞马,四散一空,流落各地,为民间组社结团辗转各地演出。

至清代时,马戏已盛行于民间,农村、集镇常见其演出,大的成团,小的为班,闯江湖,跑马卖解。他们技艺高妙,演出各种把戏,边演边唱。延至今日,马戏团不仅保存了许多传统节目,还发展了许多新节目,并成为各种驯兽乃至杂技表演的统称。后来又配以魔术,甚至气功等节目,更加引人入胜。

趣味链接:舞马小史

舞马是马通过人工训练,在某种音乐的节奏下翩翩起舞,表演适合其自身特点的各种动作。舞马最初出现于南北朝时,当时,在今越南一带出现一匹赤色马,能做出跪拜和一些舞蹈动作,民间奇之,地方官闻知后,将它作为奇物呈献给皇帝。

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舞马场面颇为壮观。盛大节日、皇帝生日时由皇帝和政府公开举办的大型宴会之日,在勤政楼头大宴群臣和外国使节,常常有节目表演。当演出达到高潮时,精心挑选的传统民族乐曲“倾杯乐”奏起,随之,“依以文绣,络以金银,饰以鬃鬣,间杂珠玉”的一百匹形体矫健、毛色美观的马和着乐声上场。这些奇特的表演者“骧首奋鬣,举趾翘尾,变态动容,皆中音律”。随着倾杯乐的节奏,它们奋首鼓尾,欢腾舞蹈,步伐整齐,令人瞠目。

舞马的出现表明唐朝玄宗时代我国的马戏表演技艺达到较高水平。随着唐帝国的衰落,这朵艺术之花也逐渐枯萎。

安史之乱时,这些有演出技能的马被安禄山部将弄到洛阳,死的死,散的散,不知所终。即或偶有没死的,也难遇“伯乐”,废置一旁与凡马一同推磨拉车。

017戏剧五大角色:生、旦、净、末、丑

生、旦、净、末、丑是京剧五种角色,在演出中是反其意而名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