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迎灶就是再祭祀一次,把灶王爷从天上迎回来。一般在除夕晚上,燃上香烛,摆好供品,把新买来的灶神像贴在灶上神龛里,上头写“保佑”二字,两边贴对联,有的写“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有的写“油盐深似海,米面积如山”。这就算是把灶神又请回来了,俗称“迎灶”。至此,整个祭祀活动宣告完成。
趣味链接:民间的送灶习俗
民间关于灶神是谁,有很多种说法。不管是男是女,灶神的职能都是一样的。到了年底,祭完灶便是送灶,即要把灶王爷送上天。
那怎样把灶王爷送上天呢?难道民间真有灶王爷这个人吗?其实所谓的灶王爷就是一尊木刻或是一纸画像。民间的送灶仪式是这样的,如果供的灶神是木刻像,便把像翻转身,年三十除夕,再把像翻过身来复位,表示灶神接回来了。如果是纸神像,则把它揭下来,拿到院子里,要把灶神像放在纸马上火化,让灶神骑马上天,然后压上纸锭,说是给灶王爷路上花费用。
火化纸神像时,一般还要在纸马下面垫上干燥的豆秆之类的东西,一烧起来,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好像在爆竹声中送灶君。燃烧时,人们反复念叨“上天了,上天了”,还有的人家围着火叩头。
008大门上“福”字倒贴的来历
过年时,把“福”字倒贴在门上,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这是借“福倒了”的谐音说“福到了”,以图吉利,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可是“福”字倒贴的习俗起源于何时呢?
据《梦粱录》卷六“除夜”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这里所说的“贴春牌”就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但是不是倒贴,我们无从考证。
据说倒贴“福”字的风俗,最早起源于清代恭亲王府。有一年的春节前夕,恭亲王府的大管家为讨主人欢心,写了几个斗大的“福”字,叫一个下人贴于库房和王府大门上。
没想到这个下人目不识丁,他把福字全给贴倒了,为此,恭亲王福晋十分气恼,欲鞭罚惩戒。幸好大管家是个能说善辩之人,他怕福晋怪罪下来殃及自身,慌忙下跪陈述:“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庆之兆。”
恭亲王福晋一听,倒也合乎情理,心想:“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福到(倒)了,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没学问的奴才,还真想不出这种招式呢!”遂赏管家和下人各50两银子。从此倒贴福字的习俗就传入了民间,人们都理解为“福到了”的意思。
趣味链接:民间讨口彩的字和画
民间讨口彩的字最显着、最普遍的例子就是过年时,用大红的纸写一个“福”字倒贴在门上,以博取“福到(倒)了”的口彩。
最常见的画就是民间的剪纸,比如门楣上挂五只蝙蝠图案的剪纸,是取“五福(蝠)临门”的吉兆。画两只喜鹊站在梅树枝头,谐音“喜上眉(梅)梢”。
另外还有画家专门作博取口彩的画作,比如,画一只小猫在牡丹花下追着蝴蝶,猫、蝶谐音“耄耋”,意为八九十岁的老人,表达出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009中国人为什么酷爱红色
中国人对于红色的偏爱,有着浓厚的文化内涵。关于中国人为什么酷爱红色的问题,历来有很多说法。
有人说,古人认为烈日如火,其色赤红,红色是源于太阳的颜色。《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日为德,月为刑,月归而万物死,日至而万物生。”因此古人看到阳光下的万物生机勃勃,就产生了对太阳的依恋和崇拜,自然而然,象征太阳的红色也就备受中国人的青睐了。
还有人说,红色是火,当年燧人氏钻木取得的火种一直燃烧至今,使人类吃上了熟食得以繁衍。火带来了光明,使华夏不再黑暗;火带来了温暖,使华夏不再寒冷,所以国人独崇红色。
可是民俗学家却有另外一种说法,他们认为红色可以避邪,所以国人酷爱。这种说法的根据是,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叫“年”的怪兽,力大无比,殃及人类,却又无人能降伏它。后来,有人发现这怪兽怕红色,于是在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挂红灯笼贴红纸,果然把“年”吓得无影无踪。从此以后,每逢年到,到处一片红色。从此红色就被人们尊崇起来了。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汉代时,汉高祖称自己是“赤帝之子”。“赤”就是红色,从那时起,红色就成了人民崇尚的颜色。汉代以后,我国各地崇尚红色的风俗已基本趋于一致,并一直沿袭下来。
但老百姓们说,红色是一种喜色。每逢喜庆,老百姓都有搓红团分送亲友的习俗,过年时做的年糕上也喜欢点上红点;婴儿满月时则要做红鸡蛋馈赠乡邻亲友,亲朋送的礼物也要包上红纸;老人过寿,不仅寿堂上要挂红寿帐,还要做红寿桃,身穿红衣服。
另外,人之降生首先见红,两性初交也要见红,大红的“喜”字是跳动着的生命的颜色,红色无疑是喜庆的象征。就连对人的好恶也要用红色来表示,如果是受爱戴的关公,那他一定要是红脸;如果是奸诈的曹操,那就给他涂上白脸。久而久之,民间这种酷爱红色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
趣味链接:何为“丹书不祥”
“丹书不祥”的说法其实与民间的文化忌讳有关,与红色的吉祥含义相去甚远。
在古代,“丹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朱笔书写的祥瑞之书,据说大禹治水时洛河神龟背负出水的洛书就是丹书;另一种是指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即“丹书铁券”,据说《水浒传》里的小旋风柴进原是前朝后裔,家里就藏有宋太祖所赐的丹书铁券。
而老百姓之所以有“丹书不祥”的心理,原因有两点,一是因为,古代衙门多用朱笔记录犯人的罪状,丹书是定罪之书的代名词。另外,犯人在被判决斩首时也是用红笔勾写。二是因为,民间传说阎王爷勾画生死簿时也是用红笔,被红笔填写名字的人迟早要到阎王爷那里去报到,相当于被判了死刑,所以人们有丹书不祥的说法。
010在古代中国,黄色象征什么
在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中,黄色是我国封建统治者最为重视的颜色,被视为封建皇权的象征,比如古代帝王登基之时,就要以黄袍加身;古代的宫殿都是红墙黄瓦。长期以来,黄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老百姓是不能随便使用的。可是为什么单单黄色会有如此高的地位呢?
学者们考证认为,黄色乃中和之色,它介于黑白赤橙之间,是诸种颜色的中央之色。这种中和色与中华民族的性格相吻合,因而被选为高贵之色。这种只是从非政治的因素进行考虑分析的观点,可信度不高。
另有学者考证指出,中国“古代人民悉为黄种”,又有“黄帝者犹言黄民所奉之帝王耳”的说法,因此,中华民族独选黄色为尊贵之色。但有人很快就提出了反对的观点,说中国的封建社会长期都处于闭塞的状态,没有与别种肤色相比较的机会,从哪里知道自己的肤色是黄色的呢?因此,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
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华夏民族世代居住于黄土高原,以种庄稼为生,而土地又是黄色的,因此他们对黄色很熟悉,也有很深的感情。《说文解字》云:“黄,地之色也。”《淮南子·天文训》:“黄色,土地之色。”《考工记·画绘之事》:“地谓之黄。”后世学者党晴梵在《先秦思想史论略》中也说黄字“从田,是田土沾于人身之色”。
由以上这些论述和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古人独选黄色为尊贵之色,不无其道理。再说封建社会又有重农抑商的思想,黄色理应成为尊贵之色。
趣味链接:宫殿庙宇为何多是红墙黄瓦
古代帝王的宫殿,其建筑大多是红墙黄瓦,在道教建筑中也大多采用这种颜色。这是为什么呢?
古代盛行“五行”学说,在这种学说中,黄色代表中央方位(中央属土,土为黄色)。在唐代,黄色就已被规定为代表皇室的色彩。到了宋代,封建帝王的皇宫开始采用黄色的琉璃瓦顶,并一直沿袭下来。
至明、清两代,便明文规定只有皇帝之宫室、陵墓建筑及奉旨兴建的寺庙才准许使用黄色琉璃瓦,其他建筑一律不得擅用。至于道教为何采用红墙黄瓦的建筑样式,这跟当时的统治者对道教的重视有关。
011给小孩穿“百家衣”的民俗
民间儿童服饰中最为讲究的是儿童穿“百家衣”。在婴儿百日(即“百岁礼”)时,父母要为孩子穿上百家衣。所谓百家衣,是指亲朋好友敛百家之布头,拼缝而成的小孩子衣服。
敛布之时,尽管邻家皆乐助“百家衣”之成,但一般紫色的布头是不肯轻易给人的。因为“紫”、“子”谐音,谁都不愿将“子”送给别人。要讨要紫色布头,一般要到孤寡老人家里去讨要。
很明显,民间的这种习俗是仿“和尚衣”,即“百衲衣”而来的。古时候,孩子出家当和尚,主要是因为小孩子从小,多灾多病,难以养活,父母没有办法,这才忍痛割爱将其交给佛门,让他们吃百家饭,穿百家衣,得以生存。
民俗认为,给小孩子穿上“百家衣”,是让鬼神误会孩子出了家,在凡世找不到他们的身影,让鬼神从此再也不要前来加害小孩子。所以“百家衣”是婴儿的“护身衣”。这也是借佛气保佑孩子顺利长大成人的一种俗信。
男孩穿花衣,将其打扮成女孩子模样,是民间儿童服饰中的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民俗以为,女孩命贱好养,男孩为家传香火,命贵难养。如果将他们打扮成女孩子的模样,穿上花衣服,就可以防止被恶鬼攫去。让男孩子留头发、扎耳朵眼、戴耳坠,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只不过只扎左耳,戴一只耳坠罢了。
趣味链接:虎头鞋和狗头帽
在民间的儿童服饰中,最为盛行的就是虎头鞋和狗头帽。这种鞋帽本身就做得很可爱,天真无邪的小孩子穿上这种服饰后就变得更加可爱了。
虎头鞋,是民间小儿鞋式样之一。用黄布精心制作而成,鞋头上绣上虎头,虎头上有一“王”字。一般在小儿周岁或生日时,父母给他穿上。民俗认为,老虎为百兽之王,穿上虎头鞋可以避邪壮胆,富贵长寿,并且“穿上虎头鞋,力大踢死虎”。
而“狗头帽”也是民俗中很有趣的一部分,“狗头帽”因形状像狗头,故而得名。狗头帽上有高高支起的两只耳朵,两只乌黑有神的大眼睛,眼睛还可以随着小孩头部的摇摆而自由转动。小孩戴上狗头帽之后,显得既机敏又可爱。
除此之外,民间的习俗中还有用其他动物的样式做成的鞋帽,比如狮子样式的,小老鼠样式的。之所以要为小孩子做动物头形的鞋帽,是因为古代社会中,长时期以来巫术都比较盛行,做成这种形状就是受了巫术的影响。
另一方面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无论虎头鞋还是狗头帽,都具有保暖的功效。尤其是狗头帽,它像面具一样罩着儿童的头部和脸,正面只留下眼、鼻子和嘴,保暖功效特好。
此外,民间还有说法认为,虎头鞋、狗头帽上都有“眼睛”,这双眼睛可以使邪魔畏惧或混淆邪魔的视线。可以帮助婴儿逃脱灾病厄运,顺利长大成人。这也是这些动物鞋帽盛行的一个原因。
012抓周试儿
古时候,父母在孩子刚满一周岁这天,在吃中午的“长寿面”之前,要为孩子举行抓周仪式。抓周是小孩周岁礼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仪式,即在孩子周岁这天,把代表各种职业的器具及生活用品放在小孩面前,让小孩任意抓取,从而预测他的志向与前途。小孩如果抓到了笔,便认为将来是文人;抓了算盘,就认为长大后会做生意;如果男孩抓到了女人的头花,则认为是个贪色之人,家人在这方面就会严加管教;如果是女孩抓到了头花,则认为她将来是个爱美之人,一定长得非常漂亮。
根据抓周的结果,家人、亲族就会聚在一起,共商培养大计,并委托亲朋中有识有能的人加以引导。
对于抓周,据史料记载,可上溯到南北朝时期。《颜氏家训·风操》载:“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智愚,名之为试儿。”一期,即一周岁。
到唐宋时代,抓周的习俗则更为流行。民间十分重视,仪式也很隆重。《梦粱录·育子》篇中谈到有关南宋时杭州风俗时说:“至来岁得周,名曰‘周晬’,其家罗列锦席于中堂,烧香秉烛,顿果儿饮食,及父祖诰敕、金银七宝玩具、文房书籍、道释经卷、秤尺刀剪、升斗等子、彩段花朵、官楮钱陌、女工针线、应用物件、并儿戏物,却置得周小儿于中座,观其先拈者何物,以为佳谶,谓之‘拈周试啐’。”
现在大部分家庭当然已不会相信抓周会有如此神妙的功能,但抓周作为一种富有童趣的游戏,仍为家庭增添了许多欢乐和趣味。
趣味链接:为什么孩子出生百日称为百岁
自婴儿降生之日起,至一百日,古称“百日”,也称“百晬”,又称“百岁”、“百禄”。由于旧时医疗水平有限,婴儿出生一百天内死亡率很高,如能平安度过百日,便有了长大成人的希望。
“百”在我国文化观念中,有象征圆满的意义,所以民间特别重视婴儿“百岁”之日,这天往往要进行庆贺,叫“过百岁”、“做百日”等。
给婴儿庆祝百岁的习俗至少在宋代便已趋流行。如《东京梦华录》记载:“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晬。”《梦粱录》也说:“生子百时,即一百日,亦开筵作庆。”此后兴盛不衰。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京兆》说:“一百日后,名曰百禄,请客与满月时同。”
过百岁是婴儿成长过程中,除周岁外的又一重要礼仪,在这一礼仪中,同样凝聚着亲友的祝福和呵护。这些祝福和呵护寄寓在他们的话语里,也寄寓在各式各样的富有象征意义的食品、衣物、饰品中。幼小的孩子就在亲友的祝福和呵护中渐渐地长大。
013古代生日与祝寿
古时,生日又称生辰,祝寿也叫贺寿或拜寿。年轻人庆祝生辰,只能称“过生日”、“做生日”,不能称“做寿”,因为“寿”是年龄长久之称。年满六十或以上者庆祝生辰,才可称为“祝寿”、“做寿”。
我国古代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是不过生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祝寿也不是在生日那天进行。直到殷商时代,人们才有了生日的概念。不过,生日只是出于对太阳神的崇拜,父母用小孩出生之日的干支为孩子起名,没有庆贺生日的活动。
中国人过生日的习俗,大约是从南北朝时开始的。据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说,当时在江南就盛行庆贺小孩周岁的习俗。
成人过生日则见于唐代的记载,当时以做生日煎饼为贺。到两宋时期,有了做寿的习俗。当时,朝政腐败,做官的过生日,僚属都要献寿礼。《水浒传》一书中,就有一段“送生辰纲”的故事。
除祝寿外,民间还有借寿之俗。过去,人们以为人的寿命由天定,但也可以像物品一样借用。一般是因人病入膏肓,又希望延寿,于是亲友中的一些人,自愿借寿一岁,自愿借寿的人择一吉日,斋戒沐浴,到宗庙虔心拜祝,告诉阎王自愿借寿给病人。此俗曾在江苏淮安地区很流行。
趣味链接:中国人的虚岁是怎么计算的
外国人说中国人,有两个年龄,一个是真实年龄,一个是虚假的年龄。这种说法倒也不错,中国人确实有两个年龄,所谓的真实年龄,就是周岁;所谓的虚假年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虚岁。
对于“周岁”肯定很多人都明白,可虚岁是怎么回事,确实容易让人犯迷糊。很多人认为,周岁加一岁得出的结果就是虚岁,这种说法似乎也有道理,但并不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