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导引
辛心是父母掌心里的宝贝,自小因为身体不好,更得父母加倍地爱护。学习上、生活上事无俱细都被父母包揽下来。虽然都要上高三了,他们总是认为辛心还是个小女孩,永远都长不大。可自从那天晚上后,辛心的父母对他们的女儿开始刮目相看了。
原来这天晚上辛心正在看韩寒的《三重门》,边看边喝彩,辛心的爸爸很奇怪女儿今天怎么激动,因为平日里辛心看书总是悄无声息的,于是便问辛心:“有什么值得喝彩的?说出来让爸爸见识见识。”
辛心便把韩寒那种叛逆精神讲给爸爸听。却不想爸爸听后很不以为然,并对辛心说:“以后不要再看这种书了,这会影响你学习的积极性,你还是好好地上你的课吧。”却不料一向乖巧的辛心说:“爸爸,我认为你这么说不对,我知道我最需要做的事就是把学习搞好,考上一所好大学,可并不能因此就放弃我所有的业余爱好吧,韩寒虽然是叛逆了点,可他的这种另类思想和对传统教育的独特见解,足以说明我们现在信奉的教育模式肯定有不适合的地方。”
辛心的一席话不禁让爸爸目瞪口呆,他实在没有想到女儿会说这样的话,可是,爸爸毕竟是爸爸啊!只听他接着说:“辛心,你这种想法不觉得有点过激吗?韩寒确实有着他不可忽视的才华;或许他的言论和见解的确有些符合你们的心态,可他毕竟只能说是一个怪才。我们社会更需要的是由系统教育而培养出来的全面发展的人才。韩寒在某些方面可能比你们优秀,比你们更胜任一些事情,可也肯定会有他的不足,这一点你也不要忘记。做个韩寒式的人才不容易,可做个全面发展的新青年可能更难。所以,辛心,爸爸还是希望你好好念书,你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可以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但却不可以让它有悖常理地发展,因为你的阅历还不具备这样的承受能力。”
妈妈这时也说道:“辛心,我们不反对你看韩寒这样人的书,但是却不希望你受其影响,我们和其他父母一样,只要你健康快乐地成长,有知识、懂技术我们便满足了。”
辛心没有再说话,只是撇撇嘴又回到她房间里继续看《三重门》了。而辛心的爸爸妈妈却一时平静不下来了,辛心的爸爸说:“真没想到这孩子还挺有一套自己的想法,看来我们是太忽视她这一点了,总认为她还是那个动不动就哭的小女孩。”妈妈也接着说道:“是啊,我们总是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平时也不注意与她交流,所以今天才吓了我们一跳,以后我们可得注意了。”
1.生活上的逆反危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用消极、冷漠的态度对待生活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生活逆反心理。这类青少年缺乏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理解,而且一旦受到挫折便会自暴自弃,及时挽救他们是父母的义务与责任。
下面是一位中学生的叙述:
初中时,我没有什么忧愁,可是到了高中不久,总感到一阵阵烦躁。我感到学习没劲儿,同学们都在那里学习,可学习好了究竟又为什么?学校有时也搞一些活动,但我感觉很无聊。思来想去,生活真没意思,活得真没劲儿,我就这样一天天地混下去也不知是个什么结果,或许死了就一了百了了……
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很多人会不停地追问生命的意义,最后,有一些人得出了生命本无意义的答案,他们因而痛苦、失望,觉得生活没意思。而这时,空虚感会常常乘虚涌上他们年轻的心头。
空虚,即无实在的内容。空虚心理是指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一片空白,没有信仰,没有寄托,百无聊赖。处在精神空虚状态中的青少年,极易对社会、对生活产生逆反的心理和行为。
从幼稚向成熟过渡的青少年,正是身心发展的最佳时节,如果这时内心空虚,精神委靡不振,老师和家长煞费苦心地教导好好学习,可他却偏偏觉得学了也没用,就是不好好学习。这样下去,到头来只能落得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下场。
2.积极引导孩子赌博
赌博已成为犯罪率上升的重要因素。赌博本身就是违法犯罪的,同时它又是其他违法犯罪的诱因。令人痛心的是,当今有很多青少年已成为小赌徒,而且乐“赌”不疲!这不能不引起广大家长的警惕!
社会调查发现,一些学生把父母给的零花钱拿去赌博,赌上瘾后,结果就造成逃学、厌学,甚至输了钱去偷盗,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自古以来,吃喝嫖赌与偷抢拐骗就是孪生兄弟,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赌博像瘟疫一样,一旦染上,极易上瘾,且往往不能自拔。一些嗜赌成性的人,最终的结果也都是负债累累,变卖家产,甚至父子反目,夫妻分手。对于青少年来说,赌博尤其损害他们身心的正常发育,影响他们的学业,最终会妨害到他们的健康成长。赌博如果在校园中蔓延,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教子忠告
赌博毒害青少年的心灵。作为家长,应积极引导和教育孩子拒绝做小赌徒。
有这样一位同学,因母亲疼爱他,每星期给他120元零花钱。他请同班的一名同学一块儿到游戏厅玩游戏机赌博,一次就输掉三四百元,结果另一同学也玩上了瘾,就从家里偷钱到游戏厅玩,一个月就偷了家里近千元,后来发展到偷邻居家的钱,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
从这个事例中可以看出,赌博对青少年的诱惑力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使孩子滋生对学习的厌倦和逃避,而且毒害他们的心灵,并使他们一步步陷入犯罪的深渊。
有些人认为,赌博既是一种娱乐,又能赢点儿钱“刺激”一下,没什么了不起的。其实不然。科学研究表明,嗜赌是人的一种病态,人一旦染上这种病,就会时常有不赌不舒服的感觉,必须参加赌博才行。从这一点来说,赌博与吸毒没有两样。
所以,作为家长,应该教育和引导孩子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通过多种形式丰富孩子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孩子在精神上得到充实和提高。家长要使孩子们懂得,个人的未来需要自己的辛勤劳动去创造,而绝不是靠“赌”能实现的;恰恰相反,赌博只能葬送自己的学业甚至一生。
3.引导青少年的“追星”行为
如今青少年“追星”早已成为一种潮流,追星的行为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少数“追星族”成员对影视歌星的崇拜、迷恋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真有点儿令人难以置信。青少年崇拜明星的追星行为,是他们在这个阶段独特的心理反应。但青少年如果“追星”追到如痴如醉、如梦如幻的地步,就会导致严重的问题,父母便不能不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某初中男生听了一场刘德华演唱会,被刘德华动人的歌声、潇洒的舞姿深深打动,从此就悄悄地把刘德华作为崇拜和学习的偶像。他拿出自己平时的积蓄,买了一个随身听和一大堆刘德华的专辑盒带,一有空就听着、唱着、学着。电视上只要一出现刘德华的面容,他就会立即放下作业,“飞”到电视机旁;只要有刘德华主演的电影,他都想方设法去看。平时,他的言行举止也“刘化”了,还特意买了一张刘德华的照片,放在桌子上,在上面工工整整地写道:“向他学习。”结果到了期末考试,门门功课都不及格,被迫留级。
有不少青少年把“追星”当成了生活的全部,甚至注入了性成分,把明星当作满足其爱恋心理需要的对象,沉溺于追星的激流中,发热、发烧、发疯、发狂、发昏……为了自己心中崇拜的偶像,他们可以置亲人的病痛于不顾,甚至抛弃自己的生命……
追星行为对于青少年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妨碍公共秩序
有的“追星族”入了迷,把偶像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整日神情恍惚,生活在一种幻想中,导致心理失去平衡;有的在公共场合围追堵截明星,以求得明星签名,或拼命拥挤狂呼,以发泄情绪,从而导致公共秩序混乱,造成人伤物毁。
(2)造成青少年的学业荒废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追星族”们一味追星迷星,以此求得欢乐和精神寄托,转移或降低了学习兴趣,上课精力不集中,经常迟到、早退,回家不认真复习功课和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不断下降,甚至出现厌学、逃学、弃学现象,导致学业荒废。
(3)会刺激青少年高消费欲望,诱发违法犯罪行为
“追星族”们只看到明星们的显赫、荣耀,而看不到他们成功背后奋斗的汗水,造成重外表、轻内心、重结果、轻过程、重享乐、轻奋斗等不良心态,导致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错位。特别是近年来港台歌星演唱会的门票价格不菲,音像制品、唱片等的花费更是可观,这都刺激了“追星族”们的高消费欲望;当无法以正当收入满足需要时,就可能诱发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
过度的迷恋追星,已经成了青少年刻苦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巨大障碍。对此,作为父母应怎样对待呢?
第一,父母在知道自己的孩子有“追星”的行为后,应当与孩子面对面地、平等地进行一番讨论:追星行为的价值在哪里?到底有多大价值?为什么要追星?通过这些讨论,帮助青少年对“追星”行为的价值有一个恰当的认识,使其能够在比较理性的认识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追星”行为采取适当的态度。
第二,如果认为“追星”行为有合理之处,也认识到有一些明星的某些方面是值得“追”的,那么,就应该进一步讨论:到底应该花多大的精力、金钱去“追星”?是不是可以耽误功课去“追星”?是不是可以不顾家庭的经济条件去“追星”?是不是可以为了“追星”而去违法犯罪?
通过这样的讨论,父母就可以将青少年这种过度的“追星”行为转化为一般的明星崇拜行为,使“追星”行为既能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满足青少年的愿望,又可以避免过度“追星”带来的危害。
4.克服青少年挥霍性消费的虚荣心理
青少年的挥霍性消费行为,是指青少年大量花钱,任意把钱用在不合理的事物上的行为。挥霍性消费是目前青少年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行为。
教子忠告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理,挥霍性消费行为在青少年中屡见不鲜。作为父母,应当培养孩子节俭朴素的品质,引导孩子进行健康消费。
李某,男,12岁,某小学六年级学生,父母均是生意人,家境富裕。李某每月零花钱300元左右,平时花钱大手大脚,有时一个星期能花掉100多元,几乎全用在吃零食、玩电子游戏上。他穿的都是名牌衣服,用的文具也是名牌。有时,不再喜欢或不再用的东西则一扔了之,毫不可惜。有一次,他心血来潮将一套几十支的水彩笔和十几盘音乐磁带从窗口扔下去不要了。还有一次,他将一支几百元买来的充气枪忘在旅店里,也只是叹息了一声。
青少年挥霍性消费行为的发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从客观上讲,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父母对孩子高消费的不恰当支持、鼓励;社会舆论等对青少年消费行为的不恰当引导;社会中盛行的铺张浪费、大肆挥霍现象的示范作用等,都是导致青少年挥霍性消费行为的重要环境因素。
从青少年自身的因素来看,追求名牌、满足虚荣心、崇拜偶像、从众随大流、补偿自卑、互相攀比及炫耀等心理因素,也是引起他们挥霍性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
青少年的挥霍性消费行为具有明显的危害性。充足的金钱会使青少年养成好逸恶劳的恶习,认为什么都可以用钱买,凡是需要自己劳动的,都可以雇请别人代劳;充足的金钱可以使青少年玩物丧志,经不起挫折的打击,根本无法承担家庭和国家赋予的责任;大量的金钱和挥霍性消费还会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因为他们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恶习,只知道向别人索取,而自己并没有掌握必要的谋生手段和技能。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不再继续给他们提供金钱,而他们自己又挣不来金钱,在金钱不够用时,就很有可能使用非法手段获取金钱来维持好逸恶劳的习惯。因此,父母必须坚决制止孩子的这种不良行为。
那么,父母应怎样改变孩子的不正当消费行为呢?
(1)改变在子女花钱问题上的不恰当观念
父母在子女花钱的问题上,存在多种心理现象,具体表现为:
①补偿过去心理
许多父母认为过去自己有过艰苦的童年,现在日子宽裕了,不想再让孩子的童年、青少年时代不幸福,因此,愿意在孩子身上多花钱,似乎这样可以间接地补偿自己的过去。
②金钱交易心理
一些父母对孩子期望很高,希望通过满足孩子的经济要求的办法,鼓励孩子努力学习,用金钱刺激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对孩子搞“金钱交易”。甚至制定了明确的奖励目标:一门课程考多少分,奖多少钱,每门功课平均分达到多少,可以奖多少钱;考入重点中学奖多少钱,考上大学奖多少钱等。
③补偿感情心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家长的工作节奏加快,每个人的生活都很紧张,使得家长没有时间与孩子进行感情交流。劳累了一天之后,也没有情绪与孩子说话谈心。一些家长觉得自己太忙顾不上孩子,心里很内疚,因此,就尽量多给孩子一些钱,用钱补偿感情交流的欠缺,以求得内心平衡。
④显富摆阔心理
一些父母拥有了大量金钱之后,事事不甘居人之后,处处想显示自己的富有,因此,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金钱要求,使孩子在外面有威风、够气派,自己脸上也有光彩。
(2)过问孩子零用钱的用途
父母们在子女要钱时,一定要过问钱的用途,有正当用途时,应该尽量满足;用途不当时,应当与孩子一起讨论这样的钱该不该花,引导子女节省不该花的钱,把钱用到值得花的地方。为了防止青少年乱花钱,在孩子有较大数量的开支时,父母在事后还应当检查,以免孩子把钱用于不恰当的地方。
(3)让孩子吃点儿苦,使他们体验生活的艰辛和金钱的来之不易
父母们应当切记,“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纵观古今中外,能成大器的人物中,不少人在年轻时都家境贫寒,许多世界著名的亿万富翁在青少年时代都充满了坎坷与艰辛。金钱买不来成绩,换不来成功,养不成孝子。因此,在给青少年零用钱时,父母不妨吝啬些,以引导青少年养成勤俭节约、自立自强的好品质,必要时,要让青少年吃点苦,如走路去上学等等。
另外,父母要引导孩子正确地消费,吸收青少年参加家庭理财,教给孩子一些理财之道,鼓励他们学会储蓄。
5.及早告知孩子小小“烟民”做不得教子忠告
吸烟既害身体又害心灵,既害人又害己,父母不但要及早告知孩子小小“烟民”做不得,而且要身体力行,不做吸烟的父母。
要独立,要张扬个性,是青春期孩子明显的心理特征。但有些青少年却通过吸烟来张扬男子汉气概,实在是既害身体又害心灵,既害人又害己。
有位青少年说:“我很欣赏我爸爸抽烟的风度,于是便偷偷地学,就这样上瘾了。”
另一位青少年则说:“那年我的同桌老偷他爸的烟吸,他劝我抽,说抽烟挺好玩的。于是,我就试着吸了几口。说真的,当时给呛得不行。但想到是男子汉,如果连烟都不会吸,怕被他们瞧不起。因此,我就忍着吸下去。哪想到,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我只要不抽烟了就有些不舒服。就这样,我就上了瘾。不过,抽烟也不是没有好处,还能交到许多朋友呢……”
青少年吸烟在我国已不是什么稀奇的事,许多家长为此伤透了脑筋。然而,打骂也好,苦口婆心也好,却难以阻止越演越烈的中学生吸烟的趋势。有的青少年甚至管理越紧越要偷偷地抽。那么,他们为什么对抽烟这样着迷呢?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的张建奇副教授认为,青少年吸烟除了家长自己的榜样作用外,主要还有心理原因。青少年吸烟的心理诱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进入青春期后,许多少年产生了强烈的长大成人的欲望,特别喜欢做成年人所做的事。许多家长或许不经意间流露出“成年才可以吸烟”的观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孩子认为“吸烟是走向成年的标志”,因此便模仿成人吸烟。
由于“烟酒不分家”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许多青少年从成年人那里获得了间接的经验,认为吸烟是结交朋友的一种便捷的方式。尤其是那些性格外向、喜欢结交朋友的孩子,他们尤其看重吸烟的这种功效。一个吸烟的孩子如是说:“烟可以让两个陌生的人产生亲近感,还能够提高办事效率。”
“饭后一支烟,快活似神仙”。“不抽烟,不喝酒,死了不如一条狗”。许多青少年笃信这些庸俗的社会流言。同时,一些青少年认为,吸烟很潇洒,不吸烟就跟不上潮流。一些女生还认为:“男生抽烟的姿势很酷,看上去很成熟,有魅力。”一些男生就是为了赶这种时髦,或者说是为了赢得女生的青睐而开始吸烟的。
作为父母,怎样才能纠正孩子吸烟的坏习惯呢?
(1)让孩子切实感受到吸烟的危害性
让孩子认识到,香烟中含有尼古丁等多种有害物质,吸烟对呼吸器官的损害尤其严重,许多呼吸道疾病都与吸烟相关。通常说来,一个吸烟的人寿命比一个不吸烟的人短5年。对于正处于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吸烟的危害尤其严重。这将影响青少年智力的发展,从而影响青少年的学习成绩。关键的一点是,要通过思想认识来改变青少年的行为,如果不讲清道理,一味地训斥、打骂,青少年产生了逆反心理,便更加难以纠正。
(2)让孩子在心理上产生戒烟的欲望
让孩子意识到,成长是一个过程,每一个人都将迎来长大成人的那一天。吸烟并不是走向成年的标志,许多成年人并不吸烟。而且,真正的成熟体现在心智的健全和豁达上。家长应该耐心劝导孩子,让他们从心底里产生强烈的戒烟欲望,充分调动起孩子戒烟的主观能动性。
(3)让孩子集中精力学习
青少年染上了吸烟的坏习惯,这就很明显地表现出青少年的注意力并没有完全集中在学习上。凡是学习用功的青少年,他们根本没有时间过多关注学习以外的事情。因此,要让青少年戒烟,关键在于让青少年明白,学生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应该为别的事情而过多分心。
(4)吸烟的家长要自己先戒烟
许多孩子吸烟都是从父母那儿学来的,这种榜样作用才是真正的诱因。要想孩子不吸烟,自己照抽不误是不行的。如果父母自己戒了烟,那时再教导孩子才真正有说服力。
6.纠正青少年说脏话的不良习惯
在成长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青少年都说过脏话。青少年说脏话的情形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随口而出,不假思索;二是怒不可遏,发泄不满;三是觉得好玩,有口无心。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偶尔说点儿脏话,并不要紧,因此并不在意。而另外一些家长却把孩子骂人视为洪水猛兽,严厉惩罚孩子。其实,放任自流肯定不可取,过于严厉也行不通。这两种做法都不能帮助青少年很好地清除语言“垃圾”。
家长怎样才能纠正孩子说脏话的坏习惯呢?
(1)允许青少年偶尔说出不雅的话
任何一个青少年都不可能生活在真空里,他们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脏话源的污染。因此,当青少年感到非常愤怒的时候,他们也许偶尔会说出一些不雅的话,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家长可以不必在意,切记不要小题大做。
(2)教青少年用最恰当的方式宣泄心中的愤懑
当青少年想发泄愤怒的时候,教会他们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感情,而不要骂人是很重要的。父母要让青少年明白说脏话会伤害他人的感情,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也是缺乏教养的表现。
(3)用最浅显的道理劝导青少年不说脏话
一位母亲是用这种方法劝导她的孩子改正骂人的坏习惯的:
一天,孩子和小朋友玩得不高兴了,就骂了同伴的母亲。这个孩子的母亲非常生气,但她强压住了愤怒,平静地问孩子:“儿子,你爱妈妈吗?”孩子回答说:“世上只有妈妈好,我最爱妈妈!”母亲接着问:“如果有人骂妈妈,你该怎么办?”孩子回答说:“我就帮妈妈去骂他!”母亲拍了拍孩子的头,严肃地反问:“儿子,你告诉妈妈,你是不是经常骂别人的妈妈?如果你骂别人的妈妈,别人肯定会骂我,是吗?妈妈可不想因为你而挨骂呀!”孩子答不上来了。母亲继续说:“儿子,你知道吗?你骂别人的妈妈也就等于是在骂自己的妈妈。你要是真爱妈妈,不让妈妈挨骂,你就要做到不骂别人。你明白吗?”听了妈妈的教导,孩子想了想说:“妈妈,我保证以后再不骂人了!”
(4)让青少年远离脏话源
除了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青少年接触最多的就是家人。因此,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平时严禁在孩子面前说脏话;同时,不让自己的孩子和那些爱说脏话的孩子混在一起。
7.巧妙解决青少年任性的棘手难题
任性是青少年的一种不正常心态。许多青少年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往往通过任性来要挟大人。青少年任性,的确是家长所面临的一道棘手的难题。
湖南卫视《真情故事》栏目曾讲述过这样一个令人深思与反省的故事:
某中学的一位文质彬彬的男教师面对镜头,声泪俱下地叙说着他那12岁的女儿离家出走的经过,他希望能通过电视频道找到至今不知去向的女儿。他说:“不久前的一个周末的晚上,吃完晚饭后女儿提出要去邻居家串门,我说你得先把作业写好了再去。女儿很不乐意,我就多说了她两句。我说你都快升初中了,还这么贪玩儿。女儿根本听不进去,气冲冲地一甩门就出去了。当时我也很生气,觉得这孩子也太任性了,就没有马上追出去拉她回家。大约过了5分钟,我感觉到心里不踏实,就出去找她。可是,哪想到就这么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女儿就没有踪影了。我们找遍了整个城市,还向派出所报了案。差不多已经过了一个月了,女儿仍然杳无音信。我们也不知道这些日子是怎么过来的,也不知道女儿现在是死是活。她走的时候身上一分钱也没有……”
教子忠告
寻根究底,青少年任性与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关系密切。父母应究其根源,巧妙劝导孩子改掉任性的坏习惯。
说到这里,这位中年汉子已经泣不成声了。看到这里,许多观众的眼眶都湿润了。
孩子任性不仅造成了父母的巨大痛苦与悔恨,而且也给自己造成了无法估量的伤害。然而,青少年任性的性格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寻根究底还是与家庭教育有关,任性的根源是不正确的家庭教育造成的一种结果。
当前,中国的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因为过多的关爱,大多数青少年都非常任性。人们经常听见一些父母这样抱怨:我家孩子只要有一点点不合他的心意,他就哭吵个没完,脾气比谁都大。他认准要做的事,谁劝说都没有用。
青少年养成这种坏习惯的原因主要有两种:
一方面是因为当青少年向家长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时,家长的教育方法很不恰当,不是通过耐心说服教育,而是蛮横地加以拒绝。青少年没有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心愿不能实现,理所当然会任性。
另一方面是因为家庭中的成员对待孩子的任性处理方法不一致。比如,当孩子表现得很任性的时候,奶奶和妈妈可能会出于溺爱孩子而尽量护着孩子,而爷爷、爸爸则想纠正孩子这种坏习惯而严厉拒绝。而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不了了之,孩子毫发无伤。于是,孩子自以为有了靠山,往往会变本加厉地任性。
那么,怎样才能纠正青少年任性的坏习惯呢?家长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1)不予理睬
青少年发脾气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从而实现自己的心愿。因此,父母可以视而不见,让孩子闹腾。当孩子闹够了,见父母还是不理睬自己,就会感到这样哭闹并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慢慢地就能改掉自己任性的坏习惯。
(2)耐心劝导
当青少年提出一些非分的要求时,如果家长置之不理,仍然不能让孩子善罢甘休,适当的时候家长可以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简洁地对孩子讲道理,让孩子明白为什么爸爸妈妈不能答应孩子提出的要求。但是,千万不能向孩子妥协。因为有了第一次的妥协,就必定会有第二次的妥协。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越发任性。
(3)适当地“惩罚”
当孩子乱发脾气之后,即使孩子已经平静下来,并主动“讨好”家长,家长也要刻意地对他保持“冷漠”。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刚才的言行让家长很“不高兴”,然后向孩子说明道理,让孩子保证以后不再这样任性或乱发脾气。
8.纠正青少年胡乱发火的坏脾气
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并不是真正地爱孩子,而只能使孩子更加顽劣,乱发脾气,他们的欲望永远也得不到满足。
乱发脾气,是现在独生子女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之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乱发脾气是儿童意志薄弱、缺乏自控能力的表现。其主要特征是:想要什么就得给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让父母也无计可施。
青少年乱发脾气,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1)父母对子女过度的疼爱,造成孩子乱发脾气
父母常常怕自己对子女的生活照顾不周到,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健康和情绪,以至一切都服从孩子的要求,甚至让孩子支配父母的行为。他们处处为孩子着想,不让孩子做他们应该做的事,让孩子做他们自己喜欢做的事,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这种教养方式自然使青少年产生了一种心态,即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谁都管不了我。同时,由于青少年缺乏生活劳动习惯,并不了解做事情的困难,凡事都由着自己的性子干。青少年从家长心目中的“小皇帝”变成了自我心中的“小皇帝”,这种乱发脾气的性格使青少年不能接受外界的合理要求,从而影响青少年正常性格的形成。
(2)父母的虚荣心促成孩子乱发脾气
由于父母的虚荣心,总要使孩子在任何物质享受上超过别人。别人有的自己孩子要有,别人没有的,自己孩子也要有。于是省吃俭用,给孩子买钢琴、电子琴,即使自己的孩子没兴趣,也要满足父母的虚荣心,但在不知不觉中使青少年出现了自高自大的心态,总以为自己高人一等,在家中不服父母管教,在学校不听老师教导,形成了以“我”为中心,一切按“我”的意愿去做,否则便会执拗起来的性格。
(3)父母的娇惯容易使孩子变得乱发脾气
父母的娇惯影响着子女,使得孩子没有一个探求知识的欲望,让他们觉得任何时候,只要自己提出要求便可以得到满足。他们很难辨明是非,只是以自我为中心行事,因而形成乱发脾气的坏习惯。
其实青少年形成了乱发脾气的坏习惯是父母所不希望的。青少年的乱发脾气会影响他的知识获得、人际交往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其今后的成长。因此,父母一定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及时给予纠正。
(1)以正确的方法关心和爱护子女
教子忠告
青少年乱发脾气的坏习惯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父母切记帮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认识自我,以克服乱发脾气的坏习惯。
父母疼爱子女是可以理解的,但应以青少年的正常发展为目的来关心和爱护他们。对青少年的关爱,不应只局限于物质享受方面,而要注意青少年心态的变化,以正确的观念教育孩子。父母应创造机会,让孩子多与同伴交往,提高社交技能,从而养成良好的品格。父母也应当让孩子去接触社会,参与劳动,打破家庭封闭之门,让孩子了解事情并不是他想的那么简单,从而学会从多角度考虑问题。
(2)设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当孩子出现乱发脾气行为时,应利用当时的周围环境,设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被一些新鲜事物所吸引,使孩子放弃无理要求。
(3)把握一切机会,对孩子进行教育
父母要经常对孩子说:人的很多愿望是无法实现的,有的时候,我们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当孩子放弃了自己不合理的要求时,父母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的心中产生一种愉快感,促使他产生更多的积极行为。
(4)对孩子发脾气的行为适当奖惩矫正
当青少年固执乱发脾气时,家长应立即指出他的错误,并对他的态度冷淡下来,不理睬他,直到孩子“软”下来,再给他讲道理。而当孩子有所进步,如同样一件事,孩子在以前会乱发脾气,现在不再乱发脾气或乱发脾气的程度减轻了,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希望孩子能继续坚持下去。长此以往,青少年正确的行为得到巩固,错误的行为就会逐渐消除。
总之,父母一定要记住的就是:不要让青少年感到乱发脾气也有好处,更不要急急忙忙地向孩子妥协。要让青少年知道乱发脾气的孩子不会让大家喜欢,乱发脾气更不会有所收获。这样,孩子在乱发脾气达不到目的的过程中,就会学会自我控制,从而逐渐克服乱发脾气的坏习惯。
9.引导青少年克服蛮不讲理
每个青少年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需要父母悉心的照顾和教导,需要父母的理解、赞扬和尊重,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茁壮成长。一个懂事明理的青少年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培养出来的。
青少年蛮不讲理大多是由父母造成的,出现这种行为,父母应该首先从自己身上去找原因。父母们是否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对他怒骂不休?是否在孩子与我们发生争论时就暴跳如雷?如果是这样,请冷静冷静,因为你的所作所为正在影响着孩子,你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以强压弱、粗鲁的作风传给了孩子。不久,他们就会以此来对待别的人,甚至是调转矛头来对抗你。
相反地,一个讲理的青少年不会无理取闹、和家长呕气,他的心智是健康的,他的言行也大方、得体。那么,如果青少年有了蛮不讲理的倾向,父母应该怎样纠正他们的坏习惯呢?
(1)从小就不要迁就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在孩子年龄较小时,常常会提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这时候的孩子并不懂得那样多的道理,如果父母耐心地讲道理行不通,就应想办法转移青少年的注意力,而不应给予满足。如果青少年通过哭闹等手段而满足了自己的要求,下次遇到同样问题时,孩子就又会采取这种方法。但是如果不去理睬,孩子见这种方法行不通,下次就不会以此来要求家长满足他愿望了。所以,遇到青少年以哭闹来达到要东西的目的时,做父母的一定不要迁就,以免让他养成蛮不讲理的坏毛病。
(2)巧妙地对青少年说“不”
比如,当家长正忙着的时候,孩子提出某种要求,许多家长会态度强硬地说:“去去去!没看见我正忙吗?”这样做,经常会打击青少年的情绪,降低他们的热情。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父母在对付青少年的要求时要运用一点技巧,可以让他先做点儿别的他喜欢做的事情,现在没有时间,但可以在另一个时间满足他的要求。不过,家长既然答应就要遵守约定,尊重孩子是很重要的。还有,在父母拒绝孩子的时候要注意口气,一定要温和。据心理学家分析,青少年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往往是通过父母对待对青少年的态度来判断的。
(3)不要轻易对青少年发脾气
在青少年不听话、不守规矩的时候,请父母忍耐,不要对他发脾气。比如:上街前,你与孩子讲好了今天不买玩具,可到了商场,他还是吵着要你给他买,而且还一路走一路念叨,让你烦得受不了。这时你千万不要对他吼叫:“不是跟你说了吗?今天不买东西,不要再吵了,再不闭嘴就……”父母可以生气,但不要轻易对他发脾气。只要你用眼神和行动来表明你的立场,孩子是很容易意识到自己的不对的。
不要轻易对青少年发脾气的另一个注意之处,就是父母通常容易由别的事情上迁怒于孩子,以至于很容易因为一点小事就对孩子进行打骂,这种方式很容易伤害到孩子的心灵,当然身体上的伤害就更是难免的了。在这种时候,做父母的最好暂时离开,让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克制自己,不要发泄完了再去后悔。
(4)减少和青少年冲突的机会
如果父母想避免与孩子的冲突,可以做一些自己不希望发生冲突的准备。比如:孩子爱吃糖,而你又怕糖吃多了对他健康有害,不希望他吃得太多,那么,平时你就可以将糖果收到他不知道的地方,一次拿出一些。这样就不会因为他想做与你不希望他做而发生冲突了。
(5)奖惩分明,约法三章
不论什么事情都要先跟青少年讲道理,态度要温和,最好是用劝说的语气。如果孩子实在不听话,可以进行一些小小的惩罚,如让他自己回屋思考,想通了才能出来。一般情况下,很快孩子就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愿意改正。当然,孩子表现好时,一定别忘了给他鼓励与表扬。
(6)站在青少年的立场理解青少年
走入青少年的内心,充分体会青少年的心情与感受。这就需要家长多去了解孩子,用引导的方法或用代替的方法让他说出自己的心里感受。比如:温和地请他谈谈他现在的感觉,或说“你看起来好像不太高兴”,“你情绪好像不太好,是吗?”等。孩子如果从父母的口里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和对他的了解,他是会向你倾诉他的烦恼的。在听的同时,家长可用一些语气助词来表明自己是认真地在听他讲话,这会表明你对他的话也足够重视。这些语气助词和肢体语言最能表达你对他的关怀,让孩子感到你就是最了解他的人。
在了解青少年,站在他的立场上理解他的同时,父母也要让孩子了解你自己的心情和感受。这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用第一人称来说明问题要比用第二人称好得多,要说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责骂他的不对之处。比如看见他将玩具弄得满屋子都是的时候,不说:“你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把房间弄得这样乱。”而说:“啊!这个房间真够乱的,它让我感觉很不舒服。”据调查,用后一种方法比用前一种方法更容易让青少年接受。
10.纠正青少年爱在公共场所捣乱的坏习惯
青少年爱捣乱是常有的事,尤其是男孩子,其根源在于青少年渴望引起别人关注的动机和多动症等心理障碍。只要父母引导得当,注意教子策略,孩子的这种习惯是能够纠正的。
在公共场所,有的青少年故意乱喊乱叫,有的青少年和同伴追逐打闹,有的青少年到处乱画、信手涂鸦,有的青少年甚至破坏公物、破坏公共秩序……这些都是在公共场所捣乱习惯的表现。
那么青少年爱在公共场所捣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教子忠告
青少年爱在公共场所捣乱,影响孩子的健全人格的形成,甚至他的长远发展。父母一旦发现孩子有此种行为时,一定要及时帮助孩子纠正在公共场所爱捣乱的坏习惯。
首先,渴望引起注意是青少年爱捣乱的原因。人类都有一种希望别人更多注意、更多关注的渴望,只不过成人表现得更加含蓄、间接,青少年表现得更加明显、直接罢了。有一些青少年,在家中被宠爱、关注,到了学校或其他人多的公共场合,会发现自己不再是众人关注的焦点和瞩目的对象了,为了取得一种心理平衡,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会认为捣乱是一种最具有直接效果的方式。
其次,家长的强化和环境的影响也是孩子爱捣乱的重要因素。有的时候,青少年的行为只是一种自我意识的体现,家长的强化加剧了这种行为。另外,周围的环境、传播媒介总是以武打、暴力、破坏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社会上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调皮、捣乱的青少年将来有出息,这些都在无形中强化了青少年的调皮捣乱行为。
再次,个别青少年患有多动症。多动是孩子的天性,除个别情况之外,大多数青少年的多动其实都是一种正常的表现。调查显示,我国儿童有1.3%~13.4%的孩子患有多动症,其中男孩与女孩比例为4:1,这些孩子大多数注意力不够集中,活动过度,行为冲动,需要进行心理治疗。
青少年一旦养成在公共场所捣乱的习惯,对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是极为不利的,也不利于他们的长远发展。家长必须帮助孩子纠正在公共场所捣乱的习惯。
那么父母们应采取哪些方法和对策来纠正孩子爱捣乱的习惯呢?
(1)与学校教师沟通,不要过多关注
针对爱捣乱的行为,家长要多与学校的教师沟通,尽量使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方式一致。有的青少年希望能够引起更多的关注,作为家长,要反其道而行之,故意置之不理。时间一长,青少年会发现通过捣乱无法引起注意,自然会改变行为的方式。
(2)以鼓励为主,寓教于乐
有的时候孩子捣乱的动机是好的,可能是想帮助家长做事,只不过结果适得其反。作为家长,首先要分析一下青少年捣乱的原因,如果是好的动机就要加以鼓励,千万不能不分青红皂白训斥一番,孩子的自信心没了,也许他从此就不会主动帮助大人做事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教会他做事的方法,陪着他一起做,效果会更好。
(3)创造挫折情境,使青少年学会控制自己
有的青少年爱捣乱已形成习惯,仅仅采用上述方法不能见成效,可能还会助长这种不良习惯。家长在对待这些孩子时,平时一定要加强对孩子的指导,要使孩子懂得爱在公共场合捣乱是不对的,尤其是当孩子有了侵犯别人的行为时,一定要批评教育,绝不能姑息。如果青少年一直是在过分溺爱、百依百顺的环境中成长,在必要时候,就要创造一些挫折情境,让他们学会控制、约束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