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化解逆反:做孩子的知心父母
27256500000003

第3章 孩子为什么会与父母对着干——青春期孩子逆反的具体原因

案例导引

方言已是初三的孩子。初一、初二的时候,方言的学习成绩很好,而且也特别的乖巧,但是到了初三以后,她的成绩和脾气都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成绩下降了不说,脾气还坏得不得了。动不动就发火。星期天,表妹小芳来玩,不小心将她的小提琴弦弄断一根,尽管小芳一再道歉,并答应帮她修好,方言还是大发其火。小芳流着眼泪说:“我再也不想见到你!”有一天,妈妈因为学习的问题,唠叨了几句:“你应该好好学习,看你现在的成绩又下降了,你怎么搞的?家里就指望你学习好,不然以后怎么办?”方言当时就火冒三丈,大声嚷道:“你就知道让我学习,好像学习比我还重要,你心里面除了学习,哪里还有我这个女儿,我根本就不是你亲生的,学习不好以后我不上大学,我打工也不让你管!”当时,妈妈愣愣地呆在那里傻了,眼泪直往下掉:自己这么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孩子却这么不领情,还说出这么伤人的话,以前那个乖孩子哪里去了?

方言简直成了家里面的小炸弹。为了不再引起她的脾气,大家谁也不敢多惹她,凡事都只好顺着她,就这样,她仍时不时地闹点小别扭,家里面的人实在是不知道她怎么了,为什么她的脾气越变越坏呢?

1.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概说

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有其内在的和外在的诱因。从主观上讲,与青少年青春期思维方式和自我意识的转变有关;从客观上讲,则与家庭和学校所采取的教育方式密切相关。

心理学家认为,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其一,从主观方面来看,青少年到了青春期,思维方式由童年时的形象思维,渐变为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多种思维方式。伴随这些变化的一个特殊转变,是“自我意识”的逐渐清晰和“独立意识”的日益强烈。他们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处处要体现“自我”的存在。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作小孩儿,要求以成人自居。但是,他们的世界观毕竟尚未成熟,缺乏自我克制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于是,他们会通过和父母“对着干”来体现“自我”,显示自己的“成人感”。

教子忠告

青少年极端的“逆反心理”,会导致对人和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委靡等。

当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自我表现欲望受到妨碍时,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情都倾向于批判态度,产生逆反心理,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表达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

其二,从客观方面看,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也是由于家庭和学校教育不当所造成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僵化”的教育思想

有的家长或教师不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不研究受教育者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缺乏必要的心理学修养。他们不了解受教育者,不能掌握教育规律,更没有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育人。

(2)“封闭”的教育形式

有的家长或教师坐而论道地进行说教,既无新鲜感,又无针对性,青少年对此没有兴趣。千篇一律的报告,不着边际的谈话,对青少年缺乏吸引力,往往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3)“注入式”的教育方法

有的家长或教师习惯于把思想教育工作片面地理解为对青少年的单纯看管。从“管”字出发,置青少年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单方面地给青少年灌输道理,甚至以简单粗暴的方法对青少年施加压力,迫使青少年就范。有的还定下许多禁令,要求青少年完全听命于自己的安排和灌输。这是一种看管型的注入式思想教育,其结果使一部分青少年只会按教育者的眼色行事,离开了指示灯就不会走路;而另一部分主张自立、自理、自治的青少年则与家长、教师、同学关系紧张,情绪抵触,甚至对立,产生逆反心理。

(4)“单一化”的教育内容

目前的教育内容是划一的,用统一的模式把人框起来,从一个起点上进行教育,采用一般化的教育方法,这种“单一化”的教育内容,使教育收效甚微,十分不利于孩子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实际上,对不同层次青少年的行为规范、道德水平和思想深度,应有不同层次的要求,这种思想教育内容的层次要求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一定的联系。低层次有待于向高层次发展,高层次中又含有低层次的内容,所以,教育内容应该是有层次、分阶段、有机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由低向高攀登,完成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面对青少年的这种“逆反心理”,不少家长和教师情绪急躁,沉不住气,往往采取粗暴的态度和压制的方法。而老师、父母越是恼火地训斥,越会使孩子产生对立情绪。这样不但改善不了家长、老师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而且会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

2.差生破罐子破摔会导致逆反

成绩差的青少年特别容易因为受到各方面的厌恶和歧视而产生逆反心理。对于差生,父母和老师应该做到的是:耐心沟通和引导,绝不能使他们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所谓的差生,在学校里常常是被老师所厌恶、所忽视的群体;回到家里,也常常是受到父母的抱怨和呵斥的首要对象。所以,差生是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的。其实,父母与老师应该改变自己的错误思想。差生也是学生,也同样是班上的一员,差生也有自尊,也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关心和教导。实际上,有些差生就是由于经常受到老师的歧视和家长的责骂而变得“破罐子破摔”的。作为家长、老师,如果能够多给差生以平等、耐心的教育,差生就会多一份感激,他们的心里就会感受到一份温暖。

请看下面一位初二学生的叙述:

早上7点钟,闹铃响了。“真讨厌!”我迷糊中骂了一句。今天干吗不是星期天?不管,再睡一会儿。我再次睁开眼的时候,已是近8点。糟了,又迟到了!我匆忙地洗漱,连早餐都顾不上吃,背起书包向学校猛冲。

老师早已在上课了,我气喘吁吁地站在门口大声喊:“报告!”全班同学都齐刷刷地望向我,下面开始了窃窃私语。英语老师白了我一眼,不理睬我,也不叫我进去。我也不管她,心安理得地走进教室,还不忘向看我的同学扮个鬼脸儿,同学们被我逗笑了,活跃活跃课堂气氛嘛!然后我坐在位置上把书拿出来听课。对于我来说,听英语如同戏盲看戏,根本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于是我干脆趴在桌上研究老师:黑色的长裙,碎花上衣。才三十几岁的英语老师居然这身打扮,真是俗不可耐,一点儿品味都没有。再看同桌,早就鼾睡了。嘻嘻,有的玩了!我把一张纸搓成细细的一根小棍,伸进他的鼻孔里,他只是缩了缩鼻子用手揉了揉,没醒。我再次伸进去使劲儿捅,他这次忍不住了,大声地打了个喷嚏,我也忍不住大声地笑了出来,忘了正在上课。当时老师正对我怒目而视,同时我发现有不明飞行物撞到我身后的墙上“砰”地跌了下来。原来是块黑板擦,幸好我闪得快,否则准得挂彩。我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还大声地向老师嚷道:“老师,你知不知道这样很危险?”同学们“哄”地大笑起来,教室里乱成了一窝蜂,根本没法上课了。老师气得脸色发黑,她也不再说话,转身“噔噔噔”地走向办公室。一定是去打小报告了,去就去,“我是差生我怕谁!”果然,班主任来了:“武少秋,到办公室来!”

我懒洋洋地走出教室,有无数双眼睛幸灾乐祸地看着我,好像在说“差生就是差生,皮厚”。班主任还是来来去去的那些话:“你是差生,我们班收容你已经是很仁慈了,你不要不知足了……”我听都听腻了,不过还是做出了一副知错的样子。班主任又警告我说:“下次上课再这样,你就回家去,听见没有?”“听见了。”我低声应着。旁边的老师都冷冷地看着我,英语老师说:“这种害群之马,早开除少烦心!”班主任叫我出去。我在心里默默地为自己鼓劲儿:“我是差生,我怕谁!”但心里却酸酸的,痛痛的。

这是一个典型的学习逆反的例子,如果老师能改变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父母也能对孩子做些正确的引导,把孩子的心收到学业上来,可能就挽救了一个稚嫩的灵魂。

3.过重的压力和负担会引起逆反

父母超出现实的期盼、教育方法的失当,都会造成青少年不堪承受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从而引发孩子的反叛和抵触。

赵敏,一位看上去天真活泼的女孩儿,是学校电视台的播音员,又是学校的活跃分子,各种活动总少不了她。当她活泼可爱的荧屏形象在一次家长会上出现后,她的父母便成了其他家长议论和羡慕的对象。可暑假里的一天,赵敏的母亲却哭着来找班主任,说赵敏不见了,找遍了亲戚朋友家就是没有她的身影。

终于,在她的家里,人们发现了赵敏夹在日记本中的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妈妈,我不想再学钢琴了,我好累!您的好心我懂,可我总觉得我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不强。而且当别的同学在愉快地参加雏鹰假日小队活动时,我必须坐下来弹琴;当同学们参加少年宫的娱乐活动时,我还得坐下来弹琴。因为无休止的弹琴,我失去了单独和同学们活动的时间;失去了许多好朋友,也失去了许多参加活动的机会。所以我怕回家,因为在学校里,我才是我,能和同学们一起快乐地游戏,做自己喜欢的各项兴趣活动。您总说,当一个钢琴家,既有地位又有风度,这些我都懂,我也知道要有所成就,就必须刻苦。但我每次坐在钢琴前,思想都集中不起来。我不能再欺骗自己了,我想干我喜欢的事。妈妈,您能理解我吗?别为我担心,我不会走远的。”

“为什么我的好心却不被女儿所理解、所接受呢?”做妈妈的感到女儿的行为不可理解。

现实生活中像赵敏这样对父母的要求产生逆反心理的青少年还有许多,究其原因,问题根源其实都在父母的身上:

(1)期望值过高,盲目加任务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更多地表现在对学习和生活的关心上。“望子成龙”已成为大部分家长的心理写照。殊不知,“望子成龙”的内涵中,更应加入会生存、会合作、会创造的元素。

(2)包办代替,陪写陪读

目前中小学的教学内容难度较大,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是教方法、教思路,而是包办代替,甚至代笔捉刀为孩子出“作品”。

(3)不注意启发,搞物质刺激

一些家长不是启发孩子积极主动地学习,而是以单纯物质奖励作为诱饵刺激孩子学习。这种方法在个别青少年身上可能会产生一些效果,但在多数青少年身上却适得其反,青少年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然难以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教子忠告

父母一片苦心,想让孩子学有所长,孩子却因无兴趣而产生逆反。其实,这种逆反是由父母超出现实的期盼所引起的,因为孩子的肩膀太嫩,难以承受这种过分期盼之重。

(4)过分溺爱,放任自流

一些家长对独生子女视如宝贝,孩子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放学不回家也不过问,学校情况也不过问,学习情况也不检查,致使孩子养成松懈、散漫的不良作风。

(5)讽刺挖苦,粗暴打骂

一些家长对孩子的错误不是帮助、教育,而是采取“棍棒政策”,特别是发现孩子在学习上有困难或某科功课有些退步时,不是耐心帮助孩子找原因,而是讽刺挖苦,久而久之,造成孩子心理障碍,使孩子暗中与家长形成对立情绪。

(6)缺少沟通,不尊重孩子

一些家长总认为孩子就是孩子,就是要听话的,从来不能平等地对待孩子,不能尊重孩子的合理想法,不愿耐心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思想。长此以往,孩子对父母失去信任感,就会把自己封闭起来,有什么想法再也不想与家长交流了,这会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4.回避问题和矛盾会使青少年逆反

生活中往往有这样那样的风浪,青春期的孩子遇到一些挫折与烦心事,因无法面对现实,极易产生逆反心理,并做出草率决定:到外面闯一闯。

初三男生陈羲最近心情极为沮丧,又加上父母不合时宜地数落,陈羲的心情更烦躁了。

“陈羲,起床了。”妈妈敲着房门轻轻叫着。昨晚开完家长会,妈妈狠狠地训斥了陈羲一顿,今天觉得说得太重了。于是一大早妈妈就做好了早点,叫陈羲起床吃饭。可是许久都没有人答应,推门一看,屋里没人,桌上端正地摆着一封信。上面写着:

爸爸、妈妈:

我走了。

昨天你们骂我没用,考试成绩不理想,我想我应该出去闯闯,等我出人头地了,一定回来看你们。请勿挂念,不要找我,我会好好照顾自己的。借了你们五百块钱,回来后定当加倍偿还。感谢你们的养育之恩。

儿陈羲 即日

近年来青少年离家出走现象呈上升趋势。有的独自一人离家,有的集体结伴出走。不管以何种形式出现,都是逆反心理导致的结果。孩子一走了之,就是回避问题和矛盾的存在,或想以此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而结果往往使问题更加复杂,甚至产生自己无法承担的后果。孩子离家出走,造成的后果往往是非常严重的:

第一,不辞而别,必然造成父母的焦急与恐慌。因为担心孩子在外的安全,父母四处寻找,有的父母甚至为了寻找孩子而丢了工作。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生活,而且使他们精神上饱受折磨。

第二,孩子自己的生活和学业均受到损害。孩子经济上没有自立,无法承担食宿所需的花费。有的后悔了,想回来,身上却分文没有;有的只好流落街头;有的即使是暂时躲到亲戚家住,也不可避免地耽误功课。

第三,孩子还未成年,在出走途中若遇上坏人,很容易被威逼利诱,误入歧途。有的还有被拐卖的危险。

那么,怎样才能缓解孩子的逆反心理,从而防止他们离家出走呢?这就要求父母除了平时要多与孩子沟通外,还要通过谈心等形式让孩子懂得一些对待挫折、解决矛盾的方法和道理。让青少年拥有一种健康的心理,形成一种坚强的意志。

5.不良的家庭环境会导致青少年逆反

父母之间不和睦甚至家庭“内战”无休止,都会深深刺伤正在成长着的孩子的心,孩子在父母互相敌对的环境中苦苦挣扎,最终会选择充满敌对的逆反。

下面是一个17岁女孩的内心独白:

在记忆深处,我隐隐记得,小时候的我爱说爱笑,整天活蹦乱跳,无忧无虑,特贪玩,我觉得自己是小伙伴中最快乐的一个。那时爸爸也很开朗,他教我们唱歌,教我们做手工。妈妈则经常为我缝制毽子,做沙包。

教子忠告

也许有的孩子很淘气,但没有一个孩子会自甘落后。“不争气”常常是父母自己的偏见,而不是有缺点的孩子的标志。想让孩子转变则一定要从“心”认识,用“心”培养。

我到了上学的年龄,妈妈带我高高兴兴地去学校。我成了一名优秀的学生,街坊邻居都夸我,爸爸妈妈每当看到我的成绩单,总是满意地笑。

后来,我升到了初中,更贪玩了,学习成绩开始下降,爸爸妈妈不再像以前那么满意我。

而且又因为我和哥哥都要上学,家里经济并不宽裕,爸爸妈妈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我再也看不到爸妈的笑容。上到初三,我越来越沉默,虽然我的成绩有所上升,可家里仍然不平静,爸妈竟然闹离婚了。妈妈曾问我,他们离婚我选择跟谁,我就说:“我谁也不跟,自己独立,无法生活就去死。”

在最初听到爸妈争吵我还劝一劝,时间一长我就开始躲,家里一有风吹草动,我就跑出去,或是漫无目的地在野地里走来走去,或是在渠埂上哭一场……

在这种环境下,我在变,而且越来越孤僻,简直不可理喻。有时连我自己都为我所想的事莫名其妙,死亡的阴影时常浮上心头,我觉得自己太脆弱,害怕哪一天承受不住而彻底崩溃。

其实谁都无法要求每一对父母都懂得,究竟怎样的身体力行才算是教育儿女最好的方法。但是,有心的父母,会看到孩子的眼泪,会听到他内心的挣扎。

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和性格的形成,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父母应该为孩子的学习和健康成长创造条件,而不应使他们在一种压抑、沉闷或充满敌意的环境中苦苦挣扎。孩子在积极的、健康快乐的环境中形成的,必然是开朗而积极向上的性格,而在压抑、沉闷、充满争吵和敌意的环境中,只能形成孤僻、偏激和逆反的性格。

6.挫折和逆境会使青少年滋生逆反

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逆境会随时出现。然而,青少年是脆弱的,在挫折、逆境中无能为力的时候,很容易因缺乏理智而走向逆反的极端。

请听听一位16岁的花季少女的心声:

我是一名16岁的女学生。对这个年龄的人来说,生活应该是美好的,无忧无虑,一切都该充满着激情与希望,可如今的生活对我而言实在是太沉重、太没意思了,希望与幻想都离我而去。此刻,如果我再不能振作起来,抛掉过去和现在的痛苦,恐怕我不久会成为精神病人或一死了之。我不明白,是我得了心理障碍还是我这人天生就该如此。

由于从小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我养成了比较内向、敏感、多疑、忧郁、孤僻、不合群的性格。面对着尽管不是想象中那样美好、平静的生活环境,我还能坚强地生活着,可是现在,我已不能正常地生活,每天只是痛苦、无奈、自责和悔恨,连学都不能去上了(已休学),因为我害怕看到同学、老师,有时甚至是熟人我都怕见到。

大概是从初三上学期开始的,我的成绩开始下降,主要是注意力不集中,难与人交往。一位严厉的老师一向对我较好,可有一次由于我紧张,说话结结巴巴,回答得不好,她很生气,叫我离开教室。我害怕极了,自尊心受到强烈的打击。当我被逼跑出教室时,又听见教室的门“哐”地一声关上了。此刻,我惊呆了,难道自己这么令人讨厌,竟然把我赶出教室,不让我听课!自己平时又不是差等生,为什么要这样惩罚我?第二天,想不到又被班主任批评了一顿,说我在关键时候缺课。从此我就怕老师提问,怕万一回答不上来被老师赶出教室,越这样越紧张,明明会的东西也忘得一干二净。只要老师一喊我名字,我就全身哆嗦,我恨老师的无情与同学们的不理解。我真的不想再去上学了。

青春期的青少年遇到挫折时极易产生逆反心理,若能冷静处置就能转危为安。这需要父母与老师的帮助才能克服心理障碍,因此父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其一,教育青少年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分析。从客观、主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出受挫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其二,教育青少年要善于确立前进的目标,并在前进中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青少年要注意发挥自己的优势,并确立适合于自己的奋斗目标,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如果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目标不切实际,前进受阻,则须及时调整目标,以便继续前进。

其三,教育青少年应善于化压力为动力。其实,适当的刺激和压力能够有效地调动机体的积极因素。“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人们最出色的成绩往往是在挫折、逆境中做出的。

其四,教育青少年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并经常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挫折和教训使人们变得聪明和成熟,而失败本身也会造就成功。教育青少年要接纳自己和他人他事,要能容忍挫折,学会自我宽慰,以坦荡的胸怀、乐观的情绪激励自己发愤图强、满怀信心地去争取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