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大全集
27290800000032

第32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10)

范缜的神灭论实际上肯定了物质占第一性,精神占第二性的观点,在哲学史上的意义不容忽视。而且,他的观点还进一步指出肉体是精神存在的依据,精神是肉体所表现的作用。范缜的学说,从理论上对有神论进行驳斥,使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丰富起来。

范缜的才能非常高,不但在哲学上成果丰硕,而且在政治上也取得成就。他担任了太守、尚书殿中郎、尚书左丞等职务,政绩斐然,很受人们赞许。

冯太后临朝

公元465年,北魏国君魏文成帝去世,年仅二十四岁的冯皇后非常悲伤。北魏是鲜卑人建立的国家,根据民族习惯,鲜卑人要在人死后的第三日将遗体火化。火葬魏文成帝的那天,文武百官、皇亲国戚都来到皇宫前的一块空地上,将皇帝的遗体架在高台之上,然后点起大火。

当皇帝遗体着火后,冯皇后一面哭泣,一面冲向火堆,要为皇帝殉葬。人们急忙拉住冯皇后,不让她寻死。

皇帝的丧事办完后,冯皇后被尊为太后,十二岁的太子拓跋弘被立为皇帝,就是魏献文帝。当时,北魏的朝政大权都由丞相乙浑掌握。但乙浑有篡权的野心,见皇帝年纪幼小,就想夺取帝位。他为了除掉反对自己的势力,竟然假传圣旨,随意处死大臣。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政治危机,冯太后挺身而出,秘密联络鲜卑贵族,将乙浑杀死。虽然冯太后并不是皇帝的亲生之母,但她还是与皇帝共坐朝堂,使自己成为北魏实际上的统治者。

公元467年,因为拓跋弘生了皇子宏,冯太后要亲自抚养孙儿,只得表面上还政于拓跋弘。但因为献文帝年纪太轻,朝廷大权仍由冯太后执掌。魏献文帝喜欢吃斋念佛,公元471年,将皇位传给皇子宏,拓跋宏就是魏孝文帝。

公元476年,冯太后将魏献文帝毒死,自己以太皇太后的身份第二次临朝听政。那时候,北魏的税收越来越少,府库里没有资金。冯太后认为,只有进行彻底的社会改革,才能改变北魏衰弱的国势。

公元485年,给事中李安世向冯太后上了一道奏章,提议实行均田制。冯太后采纳了他的意见,颁布了均田令。均田制是一种较为完备的土地制度,它以受田的方式将土地交给官员、地主,甚至农民、奴婢,受田者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

由于下层人民得到了土地的使用权,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劳动热情,有利于恢复生产,安定人民生活。

公元486年,内秘书令李冲上了一道奏章,请求改革地方机构,实行三长制。这种制度以五家为一邻,设一个邻长;以五邻为一里,设一个里长;以五里为一党,设一个党长。三长必须选择乡民中有势力的人员担任,负责收税、征发徭役、审核户口等行政事务。

这个制度完善了户籍的管理工作,解决了收税不均的问题。有了这个制度,均田制才能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冯太后在朝堂上召集群臣商议此事。有的大臣说:“咱们原来的户籍制度已经很好了,何必再改?这样改来改去,老百姓恐怕不会赞成。”李冲对这些人的论调进行反驳:“只要让百姓们看到三长制的好处,知道这种制度能使徭役均衡、负担减轻,他们就会衷心拥护朝廷的改革。”

大臣们又说:“百姓们不习惯新制度,也许会发生民变。”冯太后却说:“旧习俗为什么不能改变?大臣们抱着先王之法不变,已经造成府库空虚,带来不良后果。我看三长制对朝廷、百姓都有好处,可以尝试!”于是,三长制终于得到实施。

李冲的建议得到实施后,社会经济逐渐好转,府库中的资金多了起来。而李冲与冯太后的亲密关系也为更多人所知晓。李冲是个清官,家境贫寒,被太后宠幸后,竟然富裕起来。

有时候,冯太后一个月就送给他数十万钱,甚至将皇宫珍宝送到他家。李冲才高智广,为人谦虚,很受人们的敬仰。因此这事传出去后,人们也没有贬低李冲,仍把他看成是一个君子。

冯太后的改革挽救了北魏一度衰弱的国势,后人都称赞她出色的政绩。冯太后死后的谥号是“文明”,因此人们称她为文明太后;也有人认为她在历代后妃中贡献最大,故称之为“天下第一后”。

魏孝文帝迁都

公元490年,冯太后去世,魏孝文帝开始亲政,执掌国家权力。公元493年,魏孝文帝想迁都到洛阳,接受汉族文化。但他又怕贵族们不同意,就对大臣们说:“我想带兵讨伐南齐,统一天下。”

任城王拓跋澄首先反对。魏孝文帝说道:“国家是朕的国家,我想怎样就怎样。你还敢反对朕吗?”拓跋澄苦口婆心地劝说他:“不错,国家是陛下的国家,可臣也是国家的大臣,不能看到国家有难而不管。现在并非伐齐的最佳时机,如果轻举妄动,可能招来大祸。”

魏孝文帝退朝之后,又在宫中召见拓跋澄,他说:“我想做的事情很难办到。我们鲜卑人在东北兴起,后来定都平城,长久以来都没有迁都。可是要想顺利地治理天下,还必须将都城迁到汉人集中的洛阳。我决非轻动干戈之主,而是借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

拓跋澄非常高兴,说道:“陛下圣明!您的迁都主张对我们鲜卑人的发展大为有利。当初汉光武帝迁都洛阳,终于使国家兴旺发达。咱们迁都到中原地区,一定能吸收汉人的长处,使国运长久。”

魏孝文帝说:“我如果提出迁都的主张,众臣留恋旧有的生活环境,一定反对。这可怎么办?”拓跋澄说:“非常之事是非常之人才办得出来的。只要您下了决心,谁又能阻挠得了?”魏孝文帝大喜,说道:“你真是我的子房啊!”(子房,即汉代谋臣张良的字。)

这年秋季,魏孝文帝率领几十万大军,从平城出发,向南挺进。军队到了洛阳,魏孝文帝领着大臣们参观了西晋的废弃宫殿。孝文帝说道:“西晋的皇帝不善于管理国家,导致国家灭亡。我们不可学他的老样子。”说着,他朗诵《诗经》中的《黍离》,表达自己的感叹之情。

这时,天上下起了大雨,道路泥泞难行,士兵们叫苦连天。大臣们都来到孝文帝的马前,反对向南用兵。魏孝文帝装出一副愤怒的样子,说道:“我想统一天下,完成自己的理想,你们却一再阻挠。如果再提意见,休怪我的斧钺无情!”

安定王拓跋休和尚书李冲放声大哭,跪在马前道:“现在不是伐齐的时机。士兵怨恨,天时不利,您若一意南进,只怕江山难保!”魏孝文帝才说:“我们带了几十万军队南下,如果就这样回去了,岂不让南齐耻笑?这样吧,咱们不向南用兵了,就迁都于此。同意迁都的站在左边,不同意迁都的站在右边。”

众臣听说能够停止南征,都兴高采烈地站在左边。魏孝文帝说道:“既然大家都同意迁都,洛阳就是我们的新都。”于是,皇帝命李冲等人在洛阳筹备迁都的事情,自己仍回转平城。第二年10月,魏孝文帝命人将北魏先君牌位迁至洛阳,然后带领后妃、百官到洛阳去。

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就进行了新的改革:公元494年,皇帝规定,禁止穿鲜卑服装,而穿汉族衣服;公元495年,皇帝又规定,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用汉语,30岁以下的官吏必须立即用汉语交流;公元496年,孝文帝又将皇族拓跋氏改为元氏,鲜卑所属一百多个姓氏全部改成汉姓,并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

公元496年,魏孝文帝离开京城,到嵩山游玩。一些守旧贵族趁机煽动太子元恂造反,想带兵回到平城去自立为王。孝文帝在去嵩山的路上知道这种情况,立即派遣军队活捉元恂,并亲自用皮鞭责打太子。

众位大臣都说:“太子年幼无知,才上了穆泰的当。陛下还是饶恕他吧。”孝文帝说:“有句古话叫‘大义灭亲’。为了使国家长治久安,我决不吝惜一个儿子。”他将太子废为平民,贬到河阳,派人严加看管。

公元497年,桓州(治所在平城)刺史穆泰联合一些守旧贵族,想占据桓、定二州,形成割据力量。魏孝文帝命令任城王元澄率军队平息叛乱。元澄虽然重病缠身,仍然领兵平乱。他先派人进入平城,劝降很多敌将,起到了瓦解敌人内部的作用。

等到元澄大军压境之后,叛军失去战斗力,很快失败,穆泰被捉处死。孝文帝觉得留着太子终究是个祸患,狠了狠心,将他毒死了。

梁武帝出家

公元502年,南齐灭亡,南梁建立,梁朝开国君主是梁武帝萧衍。梁武帝即位之初,还颇有一番作为,勤于国事。可是他后来却沉迷于吃斋念佛之中,越来越昏庸。

公元518年,梁武帝的六弟萧宏有谋反之心,派人在秦淮河一座伏桥下埋伏,想刺杀皇帝。他的阴谋败露后,梁武帝不忍杀他,只削夺他的官职。武帝流着眼泪对他说:“我的才能比你高一百倍,尚且感到力不从心,你怎么竟做这种事,真让我心痛啊!”没过多久,梁武帝又恢复了他的官职。

后来,又有人告发萧宏设立武库,私藏兵器。梁武帝亲自去搜查,发现库里堆放着无数的布、绢、丝、棉,以及数以亿计的钱物。梁武帝没有治他的贪污之罪,反而高兴地说:“阿六啊,没想到你的家当还挺多!”

公元527年3月,梁武帝竟然到同泰寺“舍身”,要抛弃江山社稷,出家当和尚。为使天子“舍身”的事件显得更加隆重,他还举办了四次无遮大会。从此,梁武帝剃光了头发,住在同泰寺的僧房之中,只使用一些很普通的器具,所睡的僧床也没有任何装饰。

大臣们见国中无主,都惊慌起来。他们进入同泰寺,用尽全身解数劝梁武帝还俗,可是梁武帝就是不答应。梁武帝在寺中登坛讲述佛理,居然说得头头是道,连续讲了十多天。百官无奈,拿出一亿钱交给寺院,在佛像前诚心祈祷,才算把梁武帝赎了回来。

谁料到,公元529年,梁武帝又到同泰寺舍身,说什么也不回宫。群臣无计可施,只好花了两亿钱把他赎了回来。公元546年,梁武帝又怀念寺院生活,又去同泰寺舍身。大臣们只好又花了一亿钱为他赎身。

在梁武帝从同泰寺回宫的当天晚上,同泰寺着了一把大火,把佛塔烧毁了。梁武帝对大臣们说:“同泰寺的火灾是魔鬼造成的,要想让寺院从此太平,就得重修佛塔,镇压邪魔外道。”

他传下一道诏书,说:“道越高,魔鬼也越盛,人们行善积德总会遇到一些障碍。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既然寺中魔鬼猖獗,就应将佛塔修得比以前高一倍,才能使魔鬼惧怕,不敢兴妖作怪。”大臣们见皇帝修塔的心意挺诚恳,只得继续捐钱。

如果笃信佛教,就必须节制自己的欲望,进行苦修。梁武帝诚心信佛,当然不能享用过度。他的饮食非常简单,没有肉食,只是一些素饭素汤。他穿的衣服并不华丽,只是一些麻布衣裳,一顶帽子要用三年才舍得换掉。

梁武帝为了显示自己的诚心,在50岁以后就遏制了好色的欲望,不与后妃们同房。妃子们为了讨得梁武帝的欢心,只得尽量俭朴。妃子们每天穿着短衣,裙子的用料尽量节省,不让后摆在地上拖来拖去。梁武帝戒了酒,不听音乐,也不参加祭祀宗庙的活动。

梁武帝一心事佛,对官员执法从不过问,只是在施行重刑时,因为怜悯而感到悲伤。有人犯了叛国、造反的大罪,依刑律必须处死。梁武帝既不弄清楚案件的起始缘由,也不对他们严加斥责,而是对着罪犯痛哭了一场,把他们给赦免了。

王公贵族们见梁武帝对他们放任不管,就更加骄横狂妄,无法无天。他们抢掠民财,滥杀百姓,出了事就往家里一躲。执法官员知道皇帝无心整饬法纪,自己又惹不起他们,也就不予追究。

由于皇帝大力提倡佛教,导致朝中出现了崇佛之风。文武百官为了取悦皇帝,纷纷捐出资金兴建佛寺,有人甚至把自己的住宅腾出来当做佛寺。

梁武帝统治时期,佛教达到鼎盛阶段,仅都城建康内外就有寺院五百多所,和尚、尼姑达到十万人之多。这些出家人见皇帝支持佛教,就仗着捐助者的势力横行霸道,欺压百姓,强占土地。官府不愿得罪佛寺,根本不为百姓做主。

高欢夺权

正当梁武帝信佛崇佛之际,北魏发生了内乱。当时北魏的皇帝是节闵帝元恭,大臣尔朱兆在晋阳驻军,独揽大权。

公元531年,晋阳守将高欢对尔朱兆不满,去山东(太行山以东)招兵买马,扩充自己的实力。他驻军于壶关(今山西省东南部)的大王山,却接到尔朱兆的命令,让他讨伐河内太守封隆之。高欢假意遵从尔朱兆的命令,带兵东进。

封隆之此时驻军冀州(治所在信都,即今河北省冀州),听说高欢与他为敌,不禁惊慌失措。河北大使(河北地区的钦差大臣)高乾却对他说:“高欢英雄盖世,决不甘心做尔朱氏池中之物。我愿意以迎接为名,探听他的意图。”

高乾走到釜口(今河北武安县南),拜见高欢,对他说:“尔朱兆已经引起大臣们的怨恨,您如果讨伐他,一定会所向披靡。我们冀州虽然弱小,尚有百姓十万,愿意助您一臂之力。请好好考虑一下,不要失去成就大业的机会!”

高欢大喜,呼高乾为叔,决定与高乾联合。可是,高欢怕部下的将士们不愿造反,就伪造尔朱兆的公文,要将高氏兵马降为尔朱氏的部曲(私家武装)。他又伪造了一份并州(治所在晋阳,州刺史已归属尔朱兆)公文,要征调高氏兵马,与步落稽(即稽胡,是北方少数民族)作战。

高欢命令都督尉景率自家军队讨伐步落稽,自己则留在釜口。临行前,他为将士们饯行,对大家说:“我与你们都是远离乡土之人,关系非常密切,想不到今天竟然生离死别。你们讨伐步落稽,恐怕会战死沙场;就是侥幸不死,也会沦为部曲,受尽折磨而死。我真为你们担忧啊!”

将士们说道:“尔朱兆太欺负人了。要想摆脱困境,只有造反这一条路。”高欢说道:“虽然如此,可造反毕竟不是什么好事,只有万不得已才能这样做。而且,要想打胜仗,必须推举一人担任首领。”将士们都说:“就请您当我们的首领吧!”

高欢故意叹道:“如果你们不守军纪,一定兵败受辱,被天下人所笑。你们如果推举我为首领,就得不欺负汉人,不违反军纪。”将士们都向高欢叩头,说道:“我们一定听您的指挥。”高欢命人杀牛,犒劳士兵,在信都树起反旗。

部将孙腾对高欢说:“既然我们要与尔朱兆决裂,不妨拥立一个宗室子弟做皇帝。这样能使军心更加稳定。”尔朱兆觉得他的主意不错,就立元朗为帝。

元朗在信都即位,就是安定王。他封高欢为渤海王、丞相,全面执掌军国大事。尔朱兆听说高欢造反,就命大哥尔朱仲远驻守阳平(今山东莘县),自己则离开晋阳,驻守广阿(今河北隆尧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