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太子预先访求各处锋利的匕首,得到赵国徐夫人的的匕首,用一百金购取,让工匠用毒药汁淬练在匕首的锋刃上。用人作试验,只要有一缕血丝透出来,人便没有不立刻死去的。于是整治行装来派遣荆卿。燕国有一个勇士叫秦舞阳,十三岁,杀过人,人们不敢对他反目相看。便令秦舞阳作为副手。荆轲等待一个朋友,想和他同行;这个人住得很远,还没有到来,便替他准备行装。耽搁了一段时间没有动身。太子认为荆轲拖延了时间,怀疑他反悔,就又请求道:“太阳已经落山了,荆卿有动身的意思吗?我请求先派秦舞阳走。”荆轲气愤地大声呵斥太子说:“你怎么这样派遣人呢?受命前往而不能返回复命的人,是小人!将带一把匕首进入凶多吉少的强秦,我之所以拖延,就是要等待我的客人同行。如今太子认为我拖延,请就此辞行诀别吧!”于是就出发。太子及其宾客中知道这事的,都穿着白色的衣服为他送行。到达易水之上,饯行后,上了路,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节拍歌唱,是变徵调的哀歌,人们都垂泪哭泣。荆轲又边往前走边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又唱起激昂慷慨的羽调,人们都瞪大眼睛,怒发冲冠。于是荆轲登车而去,始终没再回头。
不久到了秦国,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厚赠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蒙嘉替荆轲先向秦王说:“燕王实在惧怕大王的威严,不敢兴兵抵抗大王的将士,愿意使全国上下都隶属于秦国作为内臣,排在朝秦的诸侯队伍里,纳贡应差象直属的郡县一样,而得以供奉保卫先王的宗庙。因害怕大王而不敢擅自陈说,谨斩樊于期的头,以及献上燕国督亢的地图,装在匣子里,燕王在朝堂上拜送,特地派了使臣来报知大王,请大王指示!”秦王听后大喜,于是穿上上朝的服装,布置最隆重的礼仪,在咸阳宫召见燕国使臣。荆轲捧着盛有地图的匣子,依次进入。到殿前的台阶下,秦舞阳惊恐失色,大臣们都觉着奇怪。荆轲回头讥笑舞阳,走上前谢罪说:“北方外族粗野的人,不曾见过天子,因此紧张。愿大王稍为宽恕他一下,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秦王对荆轲说:“拿他所持的地图来。”荆轲取过地图奉献给秦王,秦王展开地图来看,地图展到尾端而匕首显露出来。荆轲趁机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握着匕首直刺秦王。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体,秦王大惊,自己抽身而起,袖子被扯断了。秦王拔剑,剑太长了,只握住了剑鞘。当时惊惶性急,剑又紧插在鞘里,因而不能立刻拔出来。荆轲追赶秦王,秦王绕柱躲避。大臣们都愣住了,事起仓促出乎意料外,群臣都失去了常态。而秦国的法律规定,大臣们在朝廷上侍奉君王,不许携带任何武器;侍卫君王的郎中们手持武器,都只能列队站在殿下,没有诏令宣召不能上殿。在这危急时刻,来不及召令殿下的卫兵,因此荆轲便追赶着秦王,而大臣们终于惊慌着急,没有办法击杀荆轲,只好一同徒手和他搏斗。这时,侍医夏无且用他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正绕柱而跑,始终惊惶失措不知怎么办,左右的人于是喊道:“大王背起剑!”秦王把剑背起,顺势拔出剑直砍荆轲,砍断了他的左腿,荆轲残废,于是拿着匕首掷击秦王。没有掷中,却刺中了铜柱。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被砍伤八处。荆轲自知谋刺不能成功,靠着柱子而笑,又蹲坐在地上骂道:“我的事情之所以不能成功,是因为想生擒你秦王,一定要得到归还各国侵地的诺言,以便回报太子。”这时秦王左右的人上前杀死了荆轲。秦王很久心里都不高兴。过后评论功罪,对当赏当罚的群臣按照不同等次给予赏罚,赏赐夏无且黄金二百镒,说:“无且爱护我,就用药袋投击荆轲。”
因此秦王大怒,增派军队前往赵国,诏令王翦的军队攻伐燕国。十个月攻占了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都率精兵在东面保卫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很急,代王嘉便送书信给燕王喜说:“秦军之所以追击燕军格外急迫,是因为太子丹的缘故。现在大王要是能杀死太子丹献给秦王,秦王必然和解,而国家侥幸可以不亡,宗庙得以祭祀。”此后李信追击太子丹,太子丹隐匿在衍水一带。燕王就派人斩了太子丹,想献给秦国。秦国又进兵攻燕。五年后,秦国终于灭亡了燕国,俘虏了燕王喜。
第二年,秦王吞并了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王朝追捕太子丹、荆轲的党羽,这些人都逃亡了。高渐离改名换姓替人家作佣工,隐匿在宋子地方。过了很久,他劳作得辛苦的时候,听到主人家堂上客人敲筑,徘徊不愿离去。常常脱口而说道:“那击筑的有的击得好有的不怎么样。”一道做工的佣人把这些话告诉主人,说:“那个庸工是个懂音乐的人,背地里评论击筑的好坏。”主人召呼他上前敲筑,堂上满座的客人都叫好。主人赏赐酒给他喝。高渐离思忖,长久地隐匿躲藏是没有尽头的,就退出来,拿出行装匣子的筑和好衣服,改装整容而走上前来。满座的客人都吃了一惊,走下座席用平等的礼节待他,尊为贵客。让高渐离敲筑唱歌,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是流着眼泪离去的。宋子那个地方的人轮流请他做客,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秦始皇。秦始皇召见,有人认识他,就说:“他就是高渐离啊。”秦始皇爱惜他擅长敲筑,于是就特别赦免他,只弄瞎了他的眼睛。让他敲筑,没有一次不称善叫好的。逐渐地秦始皇更加接近他,高渐离便把铅块放在筑里面,又进而接近始皇帝,他举起筑扑向秦始皇,没有击中。秦始皇于是便杀了高渐离,终身不再接近诸侯国的遗民。
鲁句践听说荆轲刺秦王的事情后,私下叹道:“唉!可惜他不能精通刺剑的技术啊,真是呀,我实在不了解他!从前我斥责他,他是把我看成外人了!”
太史公评论道:世人谈论荆轲的故事,称说太子丹的命运是“天降粟米,马儿长角”,太过份了。又说荆轲刺伤了秦王,都不正确。当初公孙季功、董生和夏无且交游,详细了解事情的始末,他们向我讲的就是这样。从曹沫到荆轲这五个人,他们行节义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然而他们所立的志愿都很显明,都没有改变自己的志愿,英名流芳后世,难道是虚妄的么!
赏读
《刺客列传》写的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人物,他们的行为事迹,印记着当时的道德观念,但他们那种守志不屈的精神,却永远值得后人敬仰和学习。当然,司马迁高超的写作技巧,也是这些历史人物得以流传后世的重要原因。对五个人物的描写,详中有略,或简笔概括,或精雕细琢,他们的性格各异,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各自的特色。但都栩栩如生,互为映衬。其中着重描写的是荆轲,写他与鲁句践赌博发生争执而离去,与盖聂论剑,因意见不合遭呵斥,又默默而退,表现了他的忍让;结交高渐离,饮酒而歌于市中,表现了他怀才不遇,抑郁愤恨的心情;受命行刺秦王,悲歌易水之上,表现了他义无反顾的壮士气概。这些描写,已是淋漓尽致,十分动人。最后对荆轲刺秦王的具体场面的细致描绘,不仅活现出不可一世的秦王的虚弱、狼狈,而且突出地渲染出荆轲的镇定自若、机智勇敢及视死如归。读了之后,使人对这脍炙人口的故事,久久不能忘怀。
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
题解
这篇列传是《史记》的优秀作品之一。两位历史人物的感人事迹在我国一直广泛流传,可称家喻户晓。中学选它作语文教材;舞台上《将相和》久演不衰。“完璧归赵”、“负荆请罪”,这些成语由于其丰富的内涵,至今仍被普遍使用,有着旺盛的生命活力。
这篇列传实际上是廉颇、蔺相如、赵奢、赵括、李牧五人的合传。《史记》中除一人一传者外,也有一传数人的。数人合传者,大都以类相从。《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概括了战国时期,关系赵国前途命运的几位主要将相的合传。这样写,可以节省笔墨而简明扼要地把历史轮廓展现于读者面前。因此,它与纯文学作品有所区别。这里所选的是文章的前半部,即廉蔺二人的合传。
原文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人,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庭,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惟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决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后四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与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毋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院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