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的山地城镇,大多是人工环境与自然山水相融合,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构成典型“山-水-城”的空间格局。松溉镇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城镇特有的空间形态。自然山水孕育出的古镇特色,在城镇选址、规划布局等方面,具有典型的巴渝山水城镇风貌特征。
2.1古镇山水格局——山、水、镇
松溉古镇依山傍水,景色优美,山水清秀。古镇坐落在松溉丘陵地貌较为平坦的一块地区,东西两面分别有上溪沟和后溪河两条清澈的小溪沟环绕流过,南面则有长江之水奔腾而过,古镇民居高低错落,排列有序,屋顶成片,颇有气势,显现出和谐的山、水、镇整体格局.1.1选址——依山就势
松溉南临长江,地处丘陵地区,山体较多。古镇西、北、东三面环山,依山就势地形成了古镇山地场镇的特色。其中以大青紫山为最高山体,旁边有小青紫山与之相呼应。除了场镇外部的自然山体,在场镇内部也零散地分布着小山头,并有松溉得名的松子山。古镇紧邻长江,依山就水,发展场镇的水运交通。三条溪沟贯穿整个场镇,其由东至西为后溪河、上溪沟、大陆溪。大陆溪横穿境内南部,另有小河上溪沟和后溪河由北向南流入长江。
松溉古镇的选址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代城镇选址和山地城镇选址的传统,体现出以下特点:
1)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利于百姓繁衍生息
松溉古镇地处长江北岸,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农业生产发展条件较好。特色产业有花椒、桂圆、柑橘,竹、木、鹅卵石及砂石等建材资源丰富,有利于城镇的发展。由于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生生不息,经营着这片土地,使松溉逐渐由一个村落发展为城镇。
2)历史上交通便利,水运发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松溉是历史上的重镇,水运发达,有三个古码头,便利的交通促进了古镇的发展;同时,物资、文化与外界的不断交换,奠定了古镇富有山地特色的城镇空间与建筑形态。
3)布局考究,近山避水,确保防洪安全
松溉古镇由于地处长江北岸,常受洪水威胁,古镇在选址布局上充分考虑了防洪因素。
每年长江涨水,洪水仅淹到码头出入口处,很少淹到古镇内部而影响居民生活。古镇主要街道多位于高地上,虽近水却不受洪患影响,正如管子所言“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低毋近水而沟防省”,这是古镇城镇建设上的一大特点。
2.1.2布局——因地制宜
松溉古镇地形高差较大,在不到6hm2的范围内有20多米的高差,因此形成了天然的山体景观和空间层次。
1)因山势就水形,道路状若盘蛇,交互相通,呈自由式布局
由于受上溪沟、后溪河的限制,古镇由长江北岸的发源地向北沿两条溪沟方向纵深生长;古镇街道依山势而曲折,建筑则顺应地形、采用吊脚楼等形式,既达到功能上的要求,又符合“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使整个古镇呈现自由式布局。
2)街道蜿蜒曲折、起伏有序,既扩大了古镇的尺度,又增加了含蓄之美
古镇路网、街巷呈蛇形弯曲,且时缓时急,既增加了古镇的空间层次,扩大了古镇的尺度感,又拉大了人们的视野与角度,增添了人们步行的乐趣,给人以新奇感和美感,让人体会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含蓄之美。
民居依地形而建,高低错落,因势利导。层次丰富的自然景色与建筑布局相结合,建筑群的变化加强山势特征,增加城镇动感。
2.2古镇的空间布局
2.2.1空间形态
松溉古镇具有“整城依山筑,四水绕城流”的城镇山水空间形态。松溉镇区空间布局尽得山水之利,长江沿镇区南面流过,大陆溪横穿境内南部流入长江,为山水园林的构筑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基础,整个镇区背山而筑,形成山-水-城交融的空间形态。
松溉古镇空间形态,按一种有机生长方式通过长期的自发演变逐渐形成。古镇肌理个性化的价值形态,是建筑城市空间深层结构的形态依据,提供了场所暗示及场所空间的内在逻辑。街道的构成形态与建筑外部空间是密不可分的。在松溉,山地建筑的灵活性和建筑外部空间的自由性体现出街道与建筑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构成关系。
松溉古镇的街道或宽或窄,或自由弯曲或适当交叉,这些未经校直或具有微妙曲线的道路常常产生有趣的空间效果,而道路的转折避免了直线的无限延伸,使线性空间产生亲切感。
街道的骨架基本上是由主要街道衍生次要巷道,形成的枝状道路结构,街道曲折蜿蜒,收放有致。片区内建筑沿主街一字形排开,形成条状结构;在次要街道及巷道的沿街部分,建筑错落地沿街布置;而在街巷内部的建筑空间布局较灵活,也较松散。同时街道的转折点和空间节点布置相结合,通过绿化、广场等方式来连接两条转折的街道,往往街道的宽窄也在此处发生变化。
旧城中的街道和各种广场空间,是人们用来交通、参与社会生活、交流信息的场所,它构成了城镇生活的联系体系。松溉街道空间形态的主要特点是街道的高低起伏和坡度变化。
2.2.2古代城镇布局
松溉古镇的布局与很多巴渝古镇一样,顺应山势,城镇中山与水在空间与视线上连贯,形成山、水、城交融的景象。山、水景观融入街区,有着明显的天际线和山脊线。所有建筑顺应地形起伏变化,并保持山、水、城视线走廊的通.;同时建筑高度走势附和山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
1)总体布局
特定的地形决定了特定的城镇布局和建筑肌理。古镇顺应地形的走势形成建筑和街道,以及蜿蜒变化、自由灵活的空间布局形态。古镇沿山地的坡度而发展成高低错落、丰富多彩的城镇空间。
2)街区布局
古镇紧靠长江,风景秀美。整个地形东部高西部低,北边高南边低,逐渐低向长江,属于江边缓坡地形。地形被改造成几个台面:上码头、临江街后段、临江街前段,逐台升高体现了传统的重庆山地小城镇特色。
街区因山势就水形,道路蜿蜒曲折,与山景、江景、古建筑等结合,丰富了古镇的景观系统,体现了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高度融合,也体现了传统山水体系中“山-水-城”和谐共生的关系。
马路街是新城与古镇街道的交会点,是古镇区的门户街道,沿街有最具代表性的陈家祠堂。马路街是古镇主街之一,高宽比也是最大的,约为1∶1,高度与宽度之间存在一种匀称之感,街道的宽度刚好为行人提供欣赏沿街建筑较好的角度。
大阳沟街是特色古民居院落最集中且沿街布置的一条街,高宽比为1∶1.5左右,街道空间感较亲切,人在其中行走,感受更多的是建筑的细部特征。
松子山街也是主街之一,作为分台的阶梯状街道,它反映了山地城镇的街道空间。
核桃街巷道高宽比为1∶2左右,空间的狭窄让街道而非建筑成为行人感受的焦点。
3)院落布局
松溉具有古朴的建筑群体,十多条古街道保存完好,6000m长的青石板路蜿蜒曲折,沿街布置着一个个古典清幽的民居院落,典雅的明清四合院建筑20多处。还有雄伟的碉楼、依山而建的吊脚楼、权力象征的古县衙、皇帝御批的祠堂。浓厚的宗教文化、名人文化源远流长,东岳庙、八景宫、文昌宫、清洁寺整日香火不断。
大阳沟街沿街有5座清代古民居院落,由于有人居住,所以结构维护、修缮状况较好,但建筑内部同时存在不同时期的改造痕迹,建筑风格较为杂乱、不统一;坳上街沿街建筑多为清代的基础,因建国初期遭遇匪患而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进行过改造的居住建筑,内部居住质量相对较好,但这些建筑在立面和结构上的地方民居特色已经不是很明显。在规划中对沿街建筑的立面进行整体的设计和改造,形成统一的风格;对内部功能进行整改,使其符合现代居住的要求;而保存较好的民居,如五福朝门、刁家大院等,将作为重点保护建筑。
2.2.3当代城镇布局
从松溉镇的自身情况以及小城镇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小城镇用地布局必须重视交通条件变化的影响,同时不可能进行过于绝对化的功能分区。松溉镇用地布局结构为:“一心两林地五组团”——围绕自然山体这个绿心,以城镇过境环道衔接不同发展时序的城镇片区,延续现有的主要服务性道路串连不同功能的核心地段,共同组成点、线、面结合的,突出发展重点和建设时序的布局结构。
1)居住用地
镇区内新建成区:沿镇区内的建设路及菜园路一横一纵两条主干道呈带状发展,沿街大部分为底商,其背街面则为住宅宿舍楼。大多是现代建筑,并且层数较高。
古镇保护区域:因原有便利的水上交通运输条件,旧城沿长江老码头区域向北面发展,菜园路以东、建设路以南大面积为原有老城区域,半边街区域呈带状向北延伸。
现状存在的问题:
(1)新建成区与古镇保护区缺乏一定的风貌协调过渡带,因而古镇入口嵌于新城街道以内,无明显标识,不利于人流的导入,且对古镇的原始风貌影响较大。
(2)新城用地布局过于狭长,完全以沿街“一层皮”式发展,并且建筑封闭感过强,不利于背街用地的开发利用。
(3)半边街片区与南部古镇区域中部被建设路及其两侧建筑隔开,产生了局部断裂带,破坏了古镇内部空间的延续性。
2)商业用地
镇区内部新城区主要商业金融机构分布在菜园路、建设路两侧,多为底商,供销社位于建设路端头。而古镇内部则零散地布置有小卖部或小型日杂百货商店,大多是由民用房底层改建而成,属私人个体经营。镇区内有一个中等集贸市场位于镇区的南部,处于松溉中学和松溉汽车站之间,经营品种不多。
现状存在的问题:
沿主干道商业带体系不够完整,镇区内部缺乏较大的商业中心场所,周末镇区居民赶集多将摊点摆设于道路两旁,对主干道交通造成较大的干扰;市场与供销社的选址都存在较大问题,对镇区内部居民的服务不够便利;缺乏完善的市场经营管理机制,商业用地划分不明确。
3)工业、仓储用地
镇区内大型的企业有碳素厂、酿造厂、造船厂、堆煤场,其具体位置分布如:现状工业用地所占比重不大,基本上围绕着古镇片区发展。其中酿造厂位于镇区中心位置,布局极不合理。
碳素厂则位于镇区上风向位置,处于制高点附近,且靠近古镇半边街片区,因此对镇区居民生活环境影响较大,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其厂房对古镇保护区域风貌影响较大。
仓储用地主要是原有的粮站和药材仓库等,以及部分企业将空置的居住用房改为临时仓储用房,无明确的界定。
4)教育用地
镇区内部有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中学各一所,其中职业中学原为永川第二中学,属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地处古镇区域的东部,占地面积为5.58hm2,几乎相当于古镇保护区域的二分之一,其建筑形式对古镇风貌影响较大。
中学布局较为合理。小学则位于古镇片区的制高点,选址极不合理,应考虑搬迁。
5)医疗卫生用地
镇区内部医疗卫生用地共有800m2,设有松溉镇卫生院和三个医疗点,规模较小,卫生院位于镇政府的东侧马路对面,且与幼儿园一墙之隔,布局及服务存在问题,古镇片区及半边街片区未设医疗点。
6)文化活动
镇内的文化活动用地不多,有一公共戏台,位于新市场旁边,基本闲置,偶尔作为腰鼓队排练使用,镇小学、中学内部都设有舞台但不对外开放,古镇区域设有茶馆,大大小小30余家,多为住户将住宅一层改造而成。
7)绿化用地
建成区域由上溪沟、后溪河及山体限制向南北纵向发展,沿溪、河两侧以及滨江区域形成绿化带,但多为沿河草滩与低矮灌木。
古镇保护区范围内的绿化以农田绿化及沿堡坎的自然绿化为主,少量院落及公共建筑内部进行过专门的人造景观绿化。
2.3古镇肌理
2.3.1街区与街巷
1)传统风貌街区
(1)街区形态特色
松溉明清传统街区经过千年沧桑,依然沿袭和传承浓厚的地方文明,老镇、老街、老民居依然那么古朴厚重,体现了巴渝山地城镇的风貌特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松溉老街由正街、解放街、半边街、坳上街、黄桷树街、观音阁街、塘湾头街、核桃街、马路街、上码头街、临江街、大阳沟街、松子山街、水街子巷、诸家巷子等街道所组成,全长6000余米,宽3~5m,在重庆现有的古街中是最长的。其中有保存完整的明清四合院建筑20多处,以及雄伟的碉楼,依山而建的吊脚楼,权力象征的古县衙、文昌宫、清洁寺,皇帝御批祠堂——罗家祠堂等一批历史文化遗迹。老街风景宜人、蜿蜒曲折、疏密有致、青石铺地,漫步其间,仍能感受到浓郁的古朴韵味。两侧是鳞次栉比的店铺,多为清代木结构建筑,古朴、典雅,使人倍感亲切、自然、宁静。
(2)街区空间布局
松溉老街的空间布局受到周围山体和水体走势的限定,形成了线状和面状两种形态。
解放街-半边街-黄桷树街-观音阁街即是一条非常典型的线型空间街道;而塘湾头街-坳上街-核桃街-大阳沟街,正街-诸家巷子,松子山街-临江街-上码头街-马路街这数条街道分开来则各自均呈线状空间形态,合在一起则形成了古镇传统街区的整体面状空间。且其中的每条街道都能与其余街道相互接通,形成网络,极为方便。由此可以想象出老街昔日的繁荣景象,它既是古镇交通和商业贸易的活动空间,是居民日常交往的场所,也是人流聚散的空间。松溉古镇街区点状、线状空间分布,具有重要的社会联系功能。
(3)空间布局特点
①渐进演化的结构
街巷空间的演化过程宛如树的生长:“根-主干-次干-分支-叶”,体现了古镇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演化序列。松溉古镇的街道因水形就山势而建,将古镇划分为不同块面的同时,也使线形空间更紧密地相互结合;巷道是街道的延伸,就像渗透到各组织细胞的毛细血管一样,分布于各街坊之内,成为街坊的一部分。松溉古镇街区整体空间的演化,是历代居民长期适应环境与改造地形的结果。
沿山体演化的空间:松溉古镇山体的形态、高度、走势的因素,决定了古镇其他街巷的总体布局。古镇的半边街、黄桷树街、观音阁街,位于山体之间、堡坎之上,并顺应山势,逐渐形成向北发展的格局。
沿水系演化的空间:松溉镇位于长江上游,大陆溪横穿镇域内南部,另有小河上溪沟和后溪河由北向南流入长江。这就造就了古镇临江街道(上码头街、临江街)的布局。首先,古镇相地而居,选址于交通便利、用水方便的江岸,最初几个孤立的居民点往往近水而居、沿江布置;然后,居民点沿江发展,连接成为线形居民带;接着居民带沿江继续生长并向后方拓展,出现了垂直于江岸的各条街道(正街、松子山街、马路街、水街子巷);又因受到溪、河的限制,继而沿溪向上发展,出现了典型的线状空间街道(解放街、半边街、黄桷树街)。为了加强街道间的各项联系,以及随着物质、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与江岸、溪、河平行或垂直的支街也逐渐形成,使古镇的结构趋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