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是位最伟大的戏剧家,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中,是位举足轻重的巨人。然而,他生前并不知道他将会成为文学史上的大家。但,这又是必然的。他超群的智力,惊人的才华,敏锐的观察力,倚马可待的天分,泉涌流畅的文思,以及由切身感受而形成的人文主义思想,恰合乎时代的节拍,必将成为一位应潮流而生的巨人。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也是欧洲文学史上少数几个声望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
莎士比亚于1564年4月23日出生在英国中部艾汶河畔的斯特拉福镇。父亲做皮革生意,是当地一个比较富有的市民,做过当地的镇长。莎士比亚大约7岁时进当地“文法学校”,学习拉丁文、哲学、修辞学等。由于家道中落,中途辍学,大约20岁左右离开家乡,来到伦敦。最初几年,在剧院当杂役,为观众看马。后来,参加剧团,从打杂,演配角,当提词人到编写剧本。起初他属于“海军大臣供奉”,1594年,参加“宫内大臣供奉”。莎士比亚在伦敦还找到骚桑普顿伯爵作为自己的保护人,他的两篇长诗:
《维纳斯和阿童妮》、《鲁克丽丝受辱记》,都是献给这位伯爵的,他的许多十四行诗也与这位贵族有关,莎士比亚还在这位贵族的帮助下,为家庭申请了一个可以世袭的家徽。
莎士比亚的剧本写得很成功,收入也逐渐丰裕起来,成了剧院的股东,还在家乡买了一些产业。大约在1610年,莎士比亚离开伦敦,回到斯特拉福,但仍和剧团保持联系,继续为剧团写剧本。1612年后不再写作,1616年去世。他的作品包括37部剧本、两篇长诗和一部十四行诗集。他的戏剧创作活动从1590年开始,到1612年结束,前后23年。根据他的创作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发展情况,一般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从1590年到1600年,这是莎士比亚从思想到艺术逐渐成熟,并且取得初步成就的时期,也有人根据莎士比亚写作体裁上的特点,把这一时期称为历史剧、喜剧时期。
当时,正是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极盛时期,英国社会表面上呈现出一片繁荣富强的景象。莎士比亚这一时期的思想比较单纯,他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而且被社会表面的繁荣景象所鼓舞,对现实抱乐观的态度,他相信社会矛盾可以在开明王权的统治下得到解决,人文主义的理想能够在现实中实现,因而这一时期他创作的基调是明朗的乐观的。
莎士比亚在1590年至1600年之间写了9部英国历史题材的剧本,希望通过历史剧的创作来总结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经验。这些剧作主要从16世纪英国历史学家荷林西德的《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编年史》和爱德华·霍尔的《兰开斯特与约克两大显贵家族的联合》中选材,包括13世纪到15世纪的史实,主要是在百年战争和玫瑰战争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取材有所依据,但并不拘泥于历史事实,主要是借历史题材来表现作者的人文主义政治思想,也就是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的思想。莎士比亚认为,封建贵族之间的纠纷,特别是王室内部为争夺王位而发生的混战,是造成国家民族长期战乱的祸根,他主张在英明强大的君主统治下,建立严格的等级制,社会上的各个阶级各守本分,建立起一个秩序井然的王国,这样就能消除封建混战,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富强。
《亨利四世》上篇和下篇(1597)是莎士比亚最好的历史剧。
剧中谴责封建贵族的叛乱,肯定亨利王平定暴乱、统一国家的功绩。亨利是一个有作为的君主,但他本人就是个篡位者,在道义上不符合人文主义的理想,剧中,莎士比亚描写了亨利太子从一个浪子转变为贤明君主的过程,从而提出了一个观点:可以通过道德改善的途径,把封建君主改造成符合资产阶级理想的国王。在《亨利五世》(1598)中,莎士比亚就集中描写亨利太子接位后,在对外战争中建立的功勋,塑造了一个公正无私、执法严明、体察下情、宽宏大度的理想国王的形象。《亨利四世》还塑造了一个胖骑士福斯塔夫的形象。他从旧营垒中分化出来,混进市民社会,在这个“市侩得志的时代”,学会了混水摸鱼,随机应变。他酗酒、嫖妓、打劫、敲诈,无所不为,但是幽默、机智、乐观,并不招人讨厌。这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是莎士比亚笔下一个成功的喜剧形象。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中,民心向背往往是上层人物活动成败得失的重要因素。但是,作者反对人民群众的革命暴力,在剧中,人民运动常常被写成一种盲动的力量,成为少数野心家达到个人目的的工具。
莎士比亚在这一时期还写过10部喜剧。这些喜剧的基本主题是爱情和友谊,描写青年男女为追求爱情自由与各种封建偏见、封建意识与自私欺骗的行为所进行的斗争。男女主人公的身分虽是贵族,但他们的思想与言行,都体现出人文主义精神。这是一群理想化的人物,尤其是许多女性,不仅性格开朗,富于才情,而且勇敢热情,富有时代特色。莎士比亚喜剧中的矛盾冲突并不尖锐,常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得到解决。结局是皆大欢喜,有情人终成眷属。所以,莎士比亚的喜剧主要是歌颂人文主义理想的胜利,是一种抒情性的浪漫喜剧。主要作品有《威尼斯商人》(1596)、《无事生非》(1599)、《皆大欢喜》(1599)、《第十二夜》(1600)等。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喜剧中的比较重要的一部作品。威尼斯大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朋友巴散尼奥去贝尔蒙特求婚,向犹太人高利贷者夏洛克借了3000元钱。借据到期,安东尼奥还不出债来。夏洛克便向法庭控告,非要照契约执行,割安东尼奥胸前的一磅肉不可。在剧中,真诚的爱情和无私的友谊,与夏洛克的吝啬、贪婪、冷酷、残忍形成尖锐的对立。夏洛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形象。莎士比亚对他的吝啬、贪婪、残忍的本性进行揭露和讽刺,但是,对他作为一个受歧视的犹太人的遭遇又有所同情。
对于安东尼奥,莎士比亚则加以理想化,把他写成一个慷慨无私、正直善良的人物。剧中的鲍西娅是莎士比亚早期喜剧中写得比较出色的一个女性形象。她不但追求爱情自由,深明大义,而且见义勇为,才智超群。当一大群贵族男子面对夏洛克的固执和残忍束手无策时,她一举击败夏洛克,终于使正义声张,使邪恶败阵,因而显得光彩照人。
莎士比亚在他创作的第一时期很少写悲剧。《罗米欧与朱丽叶》(1595)是他早期剧作中比较出名的一部反封建的爱情悲剧。
人文主义的爱情理想和封建观念、封建势力之间形成悲剧性的冲突,剧中综合地出现了历史剧中常见的谴责封建纷争的主题和喜剧中常见的歌颂理想的爱情与友谊的主题。这是一个悲剧,但全剧充满着浓郁的抒情诗的色彩,包含有大量的喜剧因素。
1601年以后,莎士比亚的创作进入第二时期,即1601年到1607年。
17世纪初期的英国已经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夕,是从伊丽莎白时代的表面繁荣进入到社会动乱的转折时期,资产阶级、新贵族与王权的联盟开始破裂,农村反圈地运动的斗争公开化,伦敦发生雇工骚动。总之,原先潜伏着的社会矛盾激化了,表面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动荡不安。
面对现实的变化,莎士比亚看到英国社会并不像他先前幻想得那么美好,现实与他的人文主义理想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就使他产生了悲观的思想。同时也迫使他抛弃幻想,勇敢地面对现实,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罪恶,思想上的巨大变化,引起他创作上的变化,他从大量写历史剧、喜剧,转为主要写悲剧;早期创作中的那种明朗、乐观的基调被悲愤、阴郁的情调所代替;早先对人文主义理想的歌颂转变为对现实的严峻批判,所以也有人把他创作的第二时期称为悲剧时期。
莎士比亚悲剧的主要内容是写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与丑恶现实之间的矛盾,写理想的幻灭。这些悲剧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鲜明的典型形象和精湛的戏剧技巧,登上了世界剧坛的顶峰,也被认为是莎士比亚创作的精华。在这些悲剧作品中,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与现实社会的恶势力之间的矛盾构成戏剧冲突的基础,剧本表现出严峻的社会批判倾向。剧中塑造了一批体现人文主义理想的正面人物,描写了他们所代表的社会先进力量与强大的恶势力之间所发生的悲剧性的冲突,描写了他们的斗争,他们的毁灭和他们的道义力量。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是《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合称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1601年所写的《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奥瑟罗》是莎士比亚于1604年所写的一部悲剧,取材于意大利小说。奥瑟罗是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形象。他是摩尔人,曾被俘沦为奴隶,经受无数艰辛,也曾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建立了赫赫武功。当他获得苔丝德梦娜的爱情之后,半生的颠沛生活好像找到了归宿,他觉得自己很幸福,有妻子忠贞的爱情,有下属真诚的友谊,而这也正是人文主义理想的人世间真诚关系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