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应酬术
27402500000024

第24章 克服应酬中的心理(3)

在社会交往中,接待来访客人是一门艺术。讲文明,懂礼貌,态度热情,就会赢得尊敬和爱戴,赢得朋友。反之,不注意言行举止,或礼貌不周,就会得罪客人,失去朋友。那么,怎样接待来访客人呢?

提前准备

事先知道客人来访,要提前“洒扫门庭,以迎佳宾”。并准备好糖果烟茶,洗干净茶杯烟具,整理好房间或会客室。男女主人虽不用着意打扮,但要仪容整洁,自然大方。如果要留客吃饭,事先要了解客人的民族风俗、习惯、口味、爱好和年龄,以及嗜好、忌讳,以便备好饭菜原料。

喜气迎人

客人在约定时间来,特别是那些很少来访的稀客或对你家不熟悉的客人,应主动出门迎接。如果客人是第一次来访,应该给家里其他人介绍一下,并互致问候,然后让座让茶,送茶时最好双手送上,以示尊重。如果在夏天,气候炎热,可递给客人一块凉毛巾,擦擦脸,或者送把扇子,打开电扇,倒上一杯冷饮;如果在冬季,则应把客人请到暖和一些的房间,倒杯热茶。如果客人是从远方来,要问问是否用过餐。

来访者是年纪较大的,年轻人更要懂礼貌,谈话态度要诚恳、谦逊,多让老人谈,多谈些老人关心的话题。对有特长的老人,可以向他们请教,设法打开老人的“话匣子”,也可以先扯一些家务事,使气氛融洽后再转入正题。

对熟悉的老朋友则不必拘泥礼节,尽量随便些。但也不宜当着客人的面公开家庭矛盾,更不能发生口角,或因小孩子做错了事而大发雷霆。也不要对小孩放任不管,在屋里淘气乱折腾。

交谈时态度要和蔼可亲,不要频繁看表,不要打呵欠,以免对方误解在下逐客令。

如果来了“不速之客”,不能拒之门外,或面带悻悻之色,使客人难堪。应尽快了解客人来访的目的,以便妥善处理。如果室内来不及清理,应向客人致歉。不要客人进门就赶快扫地,弄得满屋灰尘。

要是遇到来客想谈点私事,可又不好意思启齿,或想单独交谈,最好让家中其他人尽量回避,不要围着坐听,使人难于启口。也可以另换一个房间进行个别交谈。

如果客人来时恰好有重要事情须外出,应向客人说明情况,表示歉意。如果客人不是来找自己的,而要找的人正巧不在,也应主动热情接待,并请客人留下便条。家里来客,如果由父母作陪,老人和客人交谈时,自己不要任意插话。要是老人们要跟客人谈些重要问题,自己最好自觉回避。

客人要留宿,最好让客人单住。房间收拾干净,床上用品尽可能做到舒适、干净、整齐。还可以预备些画报、影集、报刊,供客人观看。尽量不让小孩出入客人房间,以免影响客人休息。次日,主人应准备好早点。

热情相送

送客也有学问,要是不抓好“送客”这一环节,即使接待很好,也可能前功尽弃,最后给客人留下不良印象。怎样送客呢?

客人要走,一般应婉言相留,这不是多余的客套。因为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客人本来还想和主人交谈下去,但又考虑多谈了会影响主人,于是以“告辞”来观察主人的反映。因此,当怀有客套心理的客人提出告辞时,我们应挽留,争于送客,是不礼貌的。客人要走,应等客人起身后,我们再起身相送,不能客人讲要走,我们就先站了起来。

送客一般应送到门口或弄堂口,特别是初次来访的客人,对地形不熟悉,更应主动向他们介绍自己附近的车站,以免客人走冤枉路。假如客人是年老的长辈或幼儿,应搀扶他们送往车站,并托付售票员,请他路上多加关照。

客人来访,常常会带些礼品来。对此,送客时应有所反映,如表示谢意,或请求客人以后来访再不要携带礼品了,或相应地回些礼物。绝不能若无其事,受之无愧似的。

客人临别时,家里在场的人,应该微笑起立,亲切道别,让客人感到这个家庭的每个成员、都是热情好客的。

客人来访,有时还会遇到意外情况,临走前突然天气变冷或下雨了。这时,应该主动关心客人,拿出御寒的衣服或雨具给客人使用。有些客人怕给别人添麻烦而推却,我们则应真诚地向他们说明家里不缺这些东西,请他尽管拿去使用,以打消客人的顾虑。

有时,我们还要为一些远道而来的客人送行。他们一般随身携带的行李比较多,又人生地不熟,困难更大。我们为这些客人送行,应更加主动、热情、细心、周到。当得知远道客人将要离别的消息后,应事先问清客人启程的时间、地点、是否需要代买车票等。如客人行李多,应帮他提行李,陪送到车站、码头,并带上一些水果、点心这类的路餐或其他纪念品赠送客人,以表心意。

去车站、码头送远客时,如无特殊情况,一般要等火车启动,轮船起锚,才能离开。过早地撇下客人离开,是不礼貌的。客人由于疏忽或其他原因,有时会忘记办一些事情。因此,启程前可以提醒一下客人,是否有东西遗忘?有无遗留下来的事需要帮助处理?如果客人有事相托,只要能力允许,就应愉快接受,尽力办妥。

46.如何走亲访友

有人把走亲访友视为浪费时间,其实不然。通过拜访老朋友,结交新朋友,不仅可以调节紧张的学习和工作,更重要的是可以扩大横向联系,开阔视野,沟通人情渠道,扩大信息来源。因此,这是当代有作为的人不可忽视的问题。用什么办法走亲访友才能获得最好效果呢?

选择适当的时间

(1)访问一般要安排在主人最方便的时候,尽量避开吃饭时间、午睡时间、主人家最忙碌的时间(如盖房、婚丧大事、突击任务等等)。(2)访问最好安排在节假日的下午或晚饭以后,这个时间里,主人一般都有接待来访的思想准备。(3)根据访问的目的选择主人在家或者是家人齐全的时候,或者是相关的人在家时进行。为了选择适当的时间,事先最好给对方去封信,或打个电话,免得你扑空。如果晚上访友,谈话时间不宜过长,回家不要过晚,以免影响主人和家属休息。白天访问也要抓紧时间,谈话言简意赅,不要“信天游”,不要开“环城无轨电车”。有的人在会客的地方贴着“谈话不得超过二十分钟”的条幅大约就是为了提醒那些啰嗦的来访者吧!

尊重主人的礼节

进门之前要敲门或按电铃打招呼,不能破门而入。即使是夏天,房门是敞开的,也要以其他方式使主人知道有客来访,听到了主人的招呼之后再进门。关门时要轻一点。如带着外衣、雨具,要放到主人指定的地方,千万不要乱扔。如果亲朋家中有老人,要主动与老人打招呼,不能对屋里的人视而不见。如果带有小孩,要教育他们懂礼貌,称呼主人家里的所有人。不要让孩子在屋里乱跑、乱叫,随意动主人的东西,乱翻主人的抽屉和柜子等。如被访者是个长者,主人没坐下,自己不能先坐下。如有其他客人在场,可先在一旁静坐一会,不要随意打断人家的谈话。主人点烟、倒茶时,尽量站起来,说声“谢谢”,用双手接过。主人献上的果食,最好等其他客人或年长者动手之后,自己再取用。即使是到最熟悉的朋友家里,也不要过于随便。吸烟者要尽量克制,能少抽尽量少抽。如果要访问的人不在,或稍等一下,或留下便条,或留下口信。

讲究告辞的方式

访友、赴宴告别的姿态,往往是整个应酬中最引人注意的举动。切忌在别人说完一段话,就立即告辞,这会使人觉得你对别人的话不耐烦。在自己说完一段带有告别之意的话之后告辞比较适宜。

告辞之前,不要显出急着想走的样子。如在宴会里要早走,不必大声道别。只需悄悄地向主人告辞,并且表示歉意。如果被其他客人发现,可以礼貌地说声再见。

一旦提出告辞,只要不是主人真心诚意地挽留,就应该从座位上站起。别口里说要走,身子却一动也不动。主人送到门外,就不要再说个不停,这是很不礼貌的。

47.如何礼尚往来

中国古人讲:“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亲友间互相赠送礼品,古往今来已形成一种习俗、礼仪。就送礼的本意而言,它不是施舍,也不是资助,因而也就不应当把礼物放到金钱的秤磅上去衡量其等价交换的价值。送礼是一种发自内心感情在物质上的一种自然表露。这种感情是高尚而纯洁的。但有些人,为了达到某种私利而大兴“送礼”之风,使之染上了铜臭的气味,蒙上庸俗的灰尘,这与真正的送礼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亲友间怎样搞好礼尚往来呢?

送智慧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逐渐从物质转向精神,亲友们更需要从智慧、技术、能力等方面得到帮助。中国古代苏小妹为考新郎而出“闭门推出窗前月”的上联,如果没有苏东坡把小小的石子投进湖中这一“礼”的启发,新郎秦少游不知何时才能写出“投石冲开水中天”的下联而踏进新房。

讲情意

战国时代,大思想家庄子曾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他的话被后来的文人学士和正直的人们奉为至言。在家庭亲友的交际中,以薄礼淳朴为本,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在家庭亲友的交际中,送厚礼有弊无利,一方面是自己在经济上难以支持,另一方面也会使其他亲友难堪。此外,礼过重,意味着人家一定要还礼,你再去人家容易给人以讨债的感觉。

礼从俗

《礼记》上的这句话是说,礼尚往来,贵在适宜,礼品置办应当适合当时、当地、当事人的风俗习惯。如果婚丧、祝寿与祝生子以及乔迁等事送同样的礼,那就有问题了。此外,送礼还应防止禁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文明古国,在送礼时应考虑民族风俗和个人的特点。

礼品实用

家庭成员到外地出差、旅游,买回些最能代表当地特色的土特产孝敬长辈,分赠亲友是应当的,但如能配以当地独有的实用物品,那样既可满足实用心理,又可留作长久纪念。

会选择

在家庭的交际中,有些亲友的礼品不很好选。给这些亲友送礼可以从侧面打听一下他需要什么,或抽时间去观察一番,亲友意外地收到自己喜欢而适用的东西,一定会非常高兴。对同辈而关系又特别好的亲友。可以邀请他一起去买,此种方式要视亲友的关系而定,否则就失去送礼的意义了。当然,如果实在选不出特别合适的礼物,那最通用的选择就是送些营养食品或送瓶酒,反正食品谁都可以吃;酒不怕放,自己不喝,待客也用得上。

下面介绍几种不同类型的礼品的选择原则:

(1)节日礼品:按中国传统习俗,春节是比较隆重、热闹的,都兴带点礼品“串门子”,送什么好呢?有小孩子的家庭,一般以孩子为中心。赠送各种玩具和食品之类;送大人则可用绢头、书籍、文具、巧克力糖或盆景等物。但对其身份不相宜的东西不要送。